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美文 > 追风筝的风筝

追风筝的风筝

时间:2018-02-19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追风筝的风筝 第一篇_追风筝的人 佳句

《追风筝的人》经典名言

1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

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那,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的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 2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3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

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4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

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爬上来。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为你,我千千万万遍。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5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6阿富汗人总喜欢说: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缓前进。

7朋友啊...孩子们不是画册,你不能随意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去填涂他们,他不像你,永远都不会像你。但等着瞧吧,他会出色的。

8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9 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

10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独自旅行,不受羁绊,没有约束。有一天,背上包,带上自己,有多远,走多远.

11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12每个人的命运都像风筝一样,它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线的牵引而无法摆脱。但也正因有这根丝线的牵引,它才不至于消失在天际或跌落尘埃,而是在当这根丝线被割

断,就要鼓起勇气去追寻那飘落在远方的风筝,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13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14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15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

16儿时的美好和友情,因为一个懦弱的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不顾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吗?

17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

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然后我转过身。

19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20我回到了故国,却发现自己就像旅客。 21''你从我身上看到什么?'' --''一辈子。'' 22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23为你,千千万万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24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25大漠荒草生息不绝,反教春花盛放凋零.

26至于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全然由他说了算。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若爱他,也必定会怕他,甚至对他有些恨意。

27世间太多故事,其实都没有胜者。

28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

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旋掉。

追风筝的风筝 第二篇_《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追风筝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关于友谊的故事,它还关乎亲情、人生、内心和救赎。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抢回少爷赢得的风筝,遭受了异端份子的强暴。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作为哈桑最亲密的朋友,他并没有站出来阻止。阿米尔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但他却选择的对自己和对哈桑更残忍的方式,嫁祸哈桑偷了他的表,把哈桑和哈桑爸爸一起赶走了。后来,因为恐怖分子对阿富汗的占领,阿米尔和他父亲一同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受着煎熬,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背叛自己朋友的煎熬,为了赎罪,他再次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希望可以得到救赎。却发现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阿米尔再也不能挽回什么。但是,哈桑的孩子还处于危难之中,这时候,阿米尔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形影不离。可是,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一个是普什图,一个是哈扎拉;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身份的不同,注定了命运的差异,哈桑永远不能成为阿米尔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小时候,他们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哈桑口里吐出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阿米尔吐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之后所有的故事,似乎早已在这五个字里埋下根源。通常,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出生那一刻起,哈桑就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了,或者可以说是“心理妈妈”。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以伤害哈桑为代价。

阿米尔的性格从小就有些怯弱,跟他爸爸完全不像,甚至让他爸爸怀疑阿米尔不是他的亲身儿子。相反,哈桑勇敢、善良,并且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他的阿米尔少爷。阿米尔很想获得父亲的赞同,急切地渴望父亲的爱。所以,他想单独和父亲外出,不愿意父亲一起带上哈桑,并会为此撒谎说哈桑有事不能去。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吧。但让我有点讨厌阿米尔的,是他对哈桑无私的付出的冷漠和逃避。他取笑哈桑,然后用一些旧玩具什么的给哈桑来弥补,以此来让自己心里好过。哈桑从来不会拒绝阿米尔少爷要求的任何事,当阿米尔拿起石榴扔他的时候,他毫不反抗,相反地,他拿起石榴撞自己的头,并说:“这下你满意了吗?”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无数次“为你,千千万万遍”,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哈桑对阿米尔无私的付出一切,最后甚至为了保护阿米尔家豪华的住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阿米尔,却并没有把哈桑放在和自己相同的位置上,更没有相应的对哈桑付出他的爱。都说爱是相互的,当被爱的一方并

不能回报爱他的那个人时,这时候,别人的付出对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重量。让我们能够愉快地接受被爱的方式,就是给予那个人相同的甚至是更多的爱,但阿米尔没有,所以他就只能陷入痛苦和内疚中。这个时候,能让阿米尔好过一点的方式,就是逃避和贬低哈桑。所以,在哈桑为了追回阿米尔那个象征他胜利的蓝风筝而受到那么大的侮辱后,阿米尔选择了软弱的逃避,并安慰自己地位低下的哈拉扎人不值得他付出什么。他为了免受内疚和悔恨的折磨,冤枉哈桑偷了他的表,由此逼他离开。哈桑什么也没说,再一次为了他的阿米尔少爷牺牲了他自己。但阿米尔并不是个良心泯灭的人,即使后来逃离到了美国,定居娶妻,那些内疚和痛苦仍然深埋他的心底。哈桑实在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忠诚到不拒绝任何阿米尔少爷的要求,容忍他对自己的伤害,还依然对其毫无保留的付出。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付出让我觉得心痛和沉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友谊吧,还有哈桑自身地位的卑微,以及这样的卑微背后深深的恐惧。“为你,千千万万遍”应该是相互的,应该是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喊出的才最合适吧。

自我的救赎

小说的其中一大线索就是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因为年少时的懦弱和胆小,多年来都承担着对哈桑的愧疚,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活得轻松,当拉辛汗在死前打电话告诉他,让他回喀布尔救哈桑的孩子时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阿米尔义无反顾地回到已经受塔利班统治的面目全非的故乡,在与阿塞夫的斗争中救赎自己。他曾经欠哈桑太多太多了,背负着沉重的无法偿还的良心债,让他恨自己。所以,当他在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被阿塞夫打的嘴唇开裂、肋骨一根根断掉的时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轻松,以致于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他太想为哈桑做点什么了,即使只是替哈桑的儿子多挨几拳。到底,我们弥补,我们救赎,是为了那些曾经被我们伤害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呢?不只是阿米尔在救赎,他爸爸也在救赎。因为年轻时候对阿里妻子所做的事让他背负了良心债,于是他发钱给穷人,修恤孤院,以此来为自己赎罪。他不能公开承认哈桑这个儿子,给哈桑正常的父爱,所以只好把哈桑留在身边,尽可能地照顾他。如果真如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那么,阿米尔的爸爸算是获救了的,他选择了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当年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以致于一直活在背叛朋友的痛苦里。还好,他最后救回了索拉博,获得了解脱。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的犯错,然后弥补,然后又无可避免的犯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弥补。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们承担的责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懒惰,以为可以逃掉,却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后,再拼命地爬出来。或许我们可以在看过小说之后,想想自己,是否有难以忘怀的自责,是否还有对曾经的悔恨,如果有,那么去救赎吧,去寻找内心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追风筝的风筝 第三篇_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看完整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便是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确很忠诚,但不是因为阿米尔是他的主人,而是因为他把他当朋友,那是对朋友的忠诚。当阿米尔躲在巷子口眼看着哈桑被人凌辱时,我猜,哈桑是知道的,阿米尔逃离的脚步声太过刺耳。哈桑宁愿被人凌辱也不交出阿米尔比赛赢来的风筝,他说过,他会帮他把风筝带回来。他不停地奔跑着,不用看天却总能追到风筝,有人说他是看着风筝的影子在奔跑,可是阿米尔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风筝会落在哪儿。

阿米尔之所以不惜诬陷哈桑也要赶走他是因为哈桑的存在时刻提醒着自己是个懦夫,他眼看着哈桑被人欺辱却不敢站出来,阿米尔赢得了风筝比赛,赢得了父亲的夸赞,他想成为父亲的骄傲,而哈桑,是他的污点,他极力的想要抹去。面对他的诬陷,哈桑没有反驳半句,而是承认的确是自己偷了那块表,哈桑是个聪明、善良又让人心疼的孩子。

尽管阿米尔的父亲与仆人的妻子私通生下了哈桑,但我仍是喜欢那个可爱又正直的普什图人的,逃亡途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勇敢的救下了那个阿富汗妇女,那个俄国士兵说“这是战争,战争无所谓廉耻”阿米尔的父亲却说“告诉他,他错了,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作为父亲,他用实际行动教育了阿米尔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直。电影里,阿米尔父亲说的很经典的一段话就是“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了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阿辛说,阿米尔的父亲是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一半是阿米尔,是被社会被道德所承认的,而另一半是哈桑,被道德所谴责的。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十分生动。

电影的结局哈桑为了守住阿米尔父亲留下的房子而被塔利班的残暴分子杀害,留下了儿子索拉博,阿米尔去巴基斯坦救下了那个孩子,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救赎。有人说这样的结局不好,悲剧的结局更符合艺术审美,我不评论结局的好坏,我只是觉得,人本来就应该有一次得到救赎的机会。

追风筝的风筝 第四篇_《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

蒋晓庆(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小说《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的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小说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本文则试图从小说的故事背景象征、人物象征、实物象征三方面进行解析,从而揭示小说的中心思想--人性的回归与救赎的本质。

关键词: 阿富汗 哈桑 风筝 象征 救赎

【追风筝的风筝】

Abstract: Symbolism is widely used in Afghan-American author Khaled Hosseini’ novel The Kite Runne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of use in three of this novel: story background, figure and object, with the aim of hav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essence of this novel---redemption.【追风筝的风筝】

Key words:Afghanistan Hassan kite symbol redemption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一鸣惊人之作。作者现于美国加州行医,作为现今唯一一位用英文写作的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此前未被世人所认知和了解的阿富汗,这是一个不同于新闻里的阿富汗,它的苦难、忧伤和希望打动着无数善良人们的心灵。《追风筝的人》是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于2003年6月在美国出版后,备受欢迎,成为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美国图书协会选书,获得法国《ELLE》读者选票年度最佳小说奖,作者也因这部小说获得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

《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和现代美国为背景,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阿富汗是个多个民族国家,主人公阿米尔是个有着优越物质条件和优越的种族血统的富家少爷,他的父亲富有,乐善好施、并且正直刚烈。阿米尔的性格里却缺少父亲的豪迈气质,没有鲜明个性,有时胆小,懦弱,爱好文学,聪明,成绩优秀,但得不到父亲的宠爱,被人欺负也懦弱的不敢还手的男孩。与他性格迥然不同的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也是阿米尔的忠仆和玩伴,一个被视为低贱的哈扎拉族人,这个兔唇的男孩勇敢,并且擅于运动,每每阿米尔遭人欺负,哈桑总是为他挺身而出。阿米尔和哈桑虽然情同手足,却有些嫉妒父亲对哈桑的欣赏和疼爱。每年冬天的风筝大赛是阿富汗孩子们最重要的活动,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别人的线割断,并且追到那只掉落的风筝,就是赢家。阿米尔是斗风筝的好手,而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那年的冬天,喀布尔迎来了最大的一次风筝联赛,阿米尔希望能在这次大赛上夺冠,以赢得爸爸的钟爱。当他把最后的对手一只蓝风筝割落时,整个赛场都沸腾了,他看到父亲在为他欢呼。追风筝的任务落在哈桑身上,哈桑果然不负所托,成功追到蓝风筝,不想被小混混阿塞夫和他的同伴们截住。哈桑不愿意交出风筝,遭到阿塞夫的鸡奸,寻找哈桑的阿米尔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从小习惯受到哈桑的保护的阿米尔,当哈桑遇到危险时,他选择了保持沉默。 阿米尔得到了父亲梦寐以求的关爱,但哈桑的存在却让他内疚痛苦。终于,他不堪重负,设计逼走了仆人父子。那时的阿米尔心理混杂着对哈桑的愧疚和对父亲的期望的辜负,各种心情交织混杂,加上人性罪恶的一面,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久,战争爆发了,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别离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这是一条心灵救赎之路,一条”重新做好人“之路。

象征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早已被广泛使用。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

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象征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象征与暗示,在文学领域中象征主义则强调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思想、事物的发展和抽象的哲理,尤其是作者内心深处隐蔽的思绪[1]。由此可见,小说中的象征就是用具体的意象来表示抽象的思想和感情的方法。胡赛尼这部小说中赋予特定背景、典型人物特征和具体实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而传达作品的深刻意蕴。

一 故事背景的象征----阿富汗

作者为什么要把阿富汗局势作为背景呢?其实是有丰富且深刻的象征意蕴。这是第一部由阿富汗人用英语写成的小说。“9·11”事件后,阿富汗立刻成为全球的焦点,《追风筝的人》适时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这个陌生国度的了解的渴望。小说以一个饱满而丰富的阿富汗,和同样饱满而丰富的穆斯林文化为背景,时间跨度由1975年至2001年,将近30年,涵盖了阿富汗动荡的当代历史中大部分重要事件:1978年的内战、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塔利班武装的壮大、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的紧张关系等[2]。

故事的背景从温馨闲适的阿富汗,到弥漫着恐怖气息的阿富汗,到和平开阔的加利福尼亚,到落魄感伤的阿富汗移民聚集的圣何塞,到相对宁静的巴基斯坦,再到遍地尸骨的阿富汗。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穿梭在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里,枪声打破了生活的宁静,政治避难让原来在阿富汗富甲一方和声名显赫的阿米尔的父亲变成了跳蚤市场的小贩,民族仇恨带来的人性伤害,人物原本曲折的命运变得更加坎坷。小说中,已年迈的老朋友拉辛汗曾经对阿米尔描述过他们的民族:“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会继续的。”[4]由此可见,小说中忧郁深沉,又不时闪现光亮的基调,也正是饱受战争之苦的阿富汗平民真实的精神状态。

一提及阿富汗,很多人会自然地把阿富汗与 “恐怖组织”“人肉炸弹”“ 战争”等代名词联系起来。因此卡勒德·胡赛尼想要向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他并非一直如此,喀布尔曾是一个充满艺术感、智慧和文化气息的城市,也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小男孩在学校里背诵苏菲教派的诗篇,商人们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上做着生意,每年冬天孩子们举行争夺风筝的比赛这样一个美好的城市。胡赛尼说到“我想提醒人们,20世纪的大部分历史,阿富汗是平静和睦的。”他再三强调,这是一个“似乎已无人记得的阿富汗”,却是他“熟悉的阿富汗”。他说,他和他的兄弟在喀布尔度过的日子就像阿米尔和哈桑的生活那样闲适快乐,“我对童年生活的记忆非常美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记忆不像现在这一代的阿富汗孩子一样,充斥着战争、地雷和瘟疫。”[3]。小说的前半部描述了田园般的闲适生活与后半部的从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的手中将索拉博带回惊心动魄的描写形成了强烈对比。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如果没有阿富汗局势作为背景的话,这个故事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新意。阿富汗是一个大背景, 友情和亲情是主题。《追风筝的人》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了战争中的阿富汗难民,也认识了一些关于塔利班的真实面目。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通过叙述一对年少兄弟之间的友谊,折射出阿富汗尖锐的民族矛盾、严重的种族歧视及经济的落后,并结合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塔利班政权建立这些背景,情节跌宕起伏,表达了作者胸中不仅仅充溢着愤怒和深切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灾难的悲悯情怀。

二 人物的象征----哈桑

阿富汗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普什图族,也是阿富汗传统的统治者。阿富汗的少数民族有塔吉克族、哈扎拉族和乌兹别克族。这本小说主要提到的有哈扎拉族和普什图族,其中哈扎拉族被视为低贱的民族,而普什图族的人普遍认为他们是高贵的应该统治阿富汗的民族。在作者笔下,阿米尔为普什图人,而哈桑是哈扎拉人,其子索拉博依然是哈扎拉人。故事的背景下,哈桑代表着哈扎拉人,一群受歧视的弱势群体,在阿富汗,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哈桑是个有先天缺陷,长着小兔唇的孩子。哈桑从小便是一个以伺候人为生的仆人,处于极端低下和极度的贫困中。同时他又是极其善良的人,他对阿米尔忠心耿耿,不求回报。他不忍心去伤害任何一个人,甚至在他出生的时候也面带微笑。性格正直的他,并没有怪罪阿米尔见死不救,甚至在事发后还努力的想阿米尔能像以前一样对他,给他读书、讲故事。殊不知,他和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从血缘上讲他一点都不卑微,甚至他那坚韧的性格更能博得亲生父亲的认可。对于哈桑外貌的描写,小说中描述到的,“兔唇”以及玩伴们叫他做“塌鼻子”、“吃老鼠的人” [5],也表明了其他玩伴甚至包括阿米尔的心中,哈桑始终是个外族人,是个异类,是一个比他低等的下人,他饱受着同伴的欺负和歧视。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却选择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哈桑成年后,返回阿米尔的家,又遭受了种族歧视的迫害。哈桑和妻子留守在阿米尔的家,塔利班官员逮捕了哈桑,说一个哈扎拉人是没有权利独自住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豪宅里面,因为哈桑是属于少数派,属于一个易于被迫害的民族,最终,哈桑在阿富汗的内战中守卫“阿米尔少爷”的房子而死。哈桑的悲剧是阿富汗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是种族歧视一手造就了阿桑的悲剧,那个追风筝的人的悲剧。

故事很短,却揭露了很多问题,国家不稳定,种族歧视,人性的自私。哈桑饱满的形象既象征了勤劳,坚强,忠诚,处于水深火热的,整日在战争中痛苦不堪的,需要解救的阿富汗人民,也象征了在阿富汗国内的饱受种族歧视的少数民族的弱势群体。哈桑的形象也很好的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和消灭种族歧视的愿望,卡勒德·胡赛尼也因此获颁2006年度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三 实物的象征----风筝

湛蓝的天空、耀眼的白雪、游弋的风筝、温暖的红茶、欢乐的人群——在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乡,一场盛大的风筝比赛拉开序幕。故事起于风筝,止于风筝。《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不仅出现在题目中,还是小说线索,而且在文中反复地持续地出现, 那只风筝到底是什么?是一切美好的象征吗?不光是阿米尔和哈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努力地追着。

喀布尔,阿米尔年少时的风筝比赛的大环境是一个美丽的,田园式的悠闲的喀布尔。孩子们对于风筝的喜爱象征一种活泼,美好的精神,它充满生气、希望、欢乐。同时也象征着阿富汗曾经的平静,和睦和美丽。同时,在风筝比赛中,以阿塞夫为首的黑帮小团伙,以强势干扰比赛,进行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哈桑残暴行径,也暗示了社会混乱对传统民族精神追求所造成的渐行渐远的、不可逆转的变形扭曲。

“索拉雅已经把楼上的书房收拾成索拉博的卧房。床单绣着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的图案。”[6]曾经代表懦弱、妥协,嫉妒,自私的哈米尔终于走上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再次出现的在湛蓝天空飞翔的风筝也象征着阿富汗人民回归真正的勇敢的民族精神即将到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每个人的命运都像风筝一样,它五彩斑斓,向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

线的牵引而无法摆脱。小说中风筝意象象征了哈桑无法主宰的悲惨命运。从哈桑出生,伴随他的就是悲惨的人生角色:仆人的儿子,没有母爱的私生子,地位卑贱的哈扎拉、阿米尔忠实的仆人、天生缺陷的兔唇。直至最后,也由于种族身份,在阿富汗的内战中守卫“阿米尔少爷”的房子而死。人的命运都犹如风筝一般,飘泊不定,无力主宰。

风筝,它是一个象征的意象,贯穿在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小说以风筝寓人,塑造了哈桑正直、忠厚的阿富汗人民形象,以及阿米尔懦弱、虚伪的性格特征。哈桑为了追到风筝,遭受强暴,忍受巨大的屈辱与磨难。这代表着阿富汗人民最可贵的品质---勇敢,坚韧隐忍,善良和牺牲精神。阿米尔喜爱斗风筝,儿时的他一心想得到父爱和赏识,但是他的自私,傲慢与懦弱却伤害了哈桑,也使自己备受良心的谴责。直到长大后随父去美国,在异地感知人情冷暖,终于醒悟,鼓起勇气,去追寻那只失落已久的风筝,这是一场伟大的救赎,既是为了救赎自己,也是为了救赎自己深爱的、苦难的祖国。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也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她和一个阿富汗男人私奔, 这是阿富汗传统决不不可饶恕的过错,但最终阿米尔原谅了她,索拉雅回归家庭,并成为一个贤淑、宽容的妻子,继续繁衍着阿富汗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与文化。阿米尔的父亲拉辛汗,也是追风筝的人。前苏联的入侵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舒适的生活,恐怖的塔利班让他们无家可归。他们饱受着颠沛流离,但直到死亡也没有放弃追逐那只风筝——作为一个阿富汗人的尊严与希望。

结束语

阿富汗裔的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将小说《追风筝的人》置于阿富汗历史上最动荡的三十年,叙述了阿米尔试图救赎自己和父亲罪恶的道路。书中的象征贯穿于全文,阿米尔和哈桑放飞的风筝,那象征着一切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风筝,仿佛正在我们的头顶上,镶嵌在湛蓝的天空,飘逸在我们的心灵,如此壮观而美丽,引领着我们永不言弃的追逐。 参考文献:

[1]象征主义. 维基百科全书

[2]阿富汗.维基百科全书.

[3]李凌俊.把阿富汗展现在世界面前[J], 文学报 2006年8月

[4] [5] [6]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6]李静.《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Literature Education,2009第3期

[7]张国龙; 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 中国图书评论, China Book Review 2007.5.

[6]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9

[7]张志峰.寻找失落的风筝[J],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7月

追风筝的风筝 第五篇_追风筝的人书评

追风筝的人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摘自原书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12岁那年,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一切,性格软弱的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选择了逼哈桑离开家门。

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然而,多年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出来,真相、责任、赎罪,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经过千难万险,阿米尔救出哈桑的孩子,回到美。为了温暖孩子孤寂的心,他和孩子一起放风筝,当内心涌出哈桑曾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并捕捉到孩子唇边的一抹微笑时,他才真正得到了救赎„„

《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政治纪事,也是一个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在作者笔下,社变革前的阿富汗温馨且幽默,但也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出现紧张,充满令人回味难忘的景象。

作为全球畅销又感动了千千万万人温情小说,《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笔触清淡,表达感情温婉含蓄,叙述笔调沉静中暗含忧伤。它关注了亲情、友情与爱情,感恩与救赎,真相与谎言„„在复杂变动的历史大背景下,以一种从容平和的静美心态讲述了一个枝节复杂而情节动人的故事。就如同一羽微风轻拂的羽毛,慢慢地轻触掌心。

没有人相信这是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作品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作品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

力,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追风筝的风筝】

是什么让这本深深地打动全世界各地亿万读者的心呢?那是因为,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个人。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而我们,所有的读者,难道心中对自己没有一个完美的期许吗?我们最终为阿米尔终于追到了他的风筝庆幸不已,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尚未追到的风筝吗?

追风筝的风筝 第六篇_书评 追风筝的人

勇敢去原谅,放手去追

——《追风筝的人》书评

基础医学院11级七年制临床医学 汤花花 11170122

经常听人提起《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说不读它会是个遗憾。于是,趁着学习之余,我也拿起了这本,却发现,打开之后便被深深的震撼。

本书出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他出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作者对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有着同情和理解,对人性的本质和救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于是他以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的过程,触及了大多人的内心,让我们感受了人性最深处的魅力。

读完全书,我不经感到很震动,尤其是在书的结尾,阿米尔带着哈森的儿子在风中追着风筝,那种快乐和解脱更是让人心动不已。那种快乐不仅仅是哈森儿子和阿米尔的快乐,更是我读完全书,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看到希望的快乐;而那种解脱也不仅仅是阿米尔正视自己的过错的解脱,也有着我对自己内心的解脱,是为阿米尔的解脱而解脱,更是对自己一路走来或多或少犯下的错误的解脱。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缺陷、遗憾,甚至是难堪,它让我们耿耿于怀、痛心疾首。我们不断的反思,痛恶,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它的折磨。或许午夜梦回还被它折磨。也许我们可以选择遗忘,选择忽视,可是我们不是金鱼,没有7秒钟的记忆,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总会不时的在我们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找到出口。

然读完此书,主人公阿米尔最后选择了勇敢地去面对自己那些不堪的往事,走出往事,勇敢原谅,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救赎,去弥补生命的缺口。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勇敢去原谅”,原谅自己的过错,原谅那些难堪的经历,正视自己,为自己救赎。【追风筝的风筝】

全书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哈森对于阿米尔真诚的永恒的友谊。“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森经常对阿米尔说的一句话,他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无论阿米尔做什么,他总是一味的包容,在阿米尔受欺负的时候,他也是挺身而出。然而,阿米尔一开始却未把这个出身低贱的仆人当做朋友,当他看到被坏孩子强暴,遭受奇耻大辱时,他选择了后退,选择了逃避。他按给哈森莫须有的罪名,

让他离开,企图让自己不被羞愧与痛苦折磨,可是那些记忆却永远不能抹去。最后他得知哈森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哈森也已经去世,面对哈森留下的孩子,阿米尔最终正视了自己的过错,为自己救赎。而他最后对哈森儿子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是他解脱的见证,是他拾起自己与哈森忠诚的友谊的证明。

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与朋友哈森儿时的经历,主要体现了哈森对阿米尔忠诚的友谊,以及阿米尔犯下了让自己痛苦和羞愧的过错。第二部分主要是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后生活,他试图用平淡的生活让自己忘却过去,可当父亲去世后他得知哈森是自己的弟弟后才发现那些痛苦并未消失。第三部分是阿米尔返回阿富汗,寻找哈森,为自己救赎。

我认为作为读者,第一和第三部分是可以细细品读的。从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忠心耿耿;第三部分我们则可以体会人性的本质和救赎,是勇敢的原谅不堪的经历,更是放手去追寻美好的人性。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自己体会,对于故事也是一个承接,一个过渡,所以可以泛读。

小说的情节无疑是动人心弦的,但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可以在书前附以一些关于阿富汗的背景知识,方便读者对于第一部分的理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也可以是诚实、善良、勇敢,但无论它是什么,只要我们相信它总会有落下的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安静而平稳的落在我们手中。

追风筝的风筝 第七篇_追风筝的人

成为好人的来路有多远

——关于《追风筝的人》中“救赎”意义的思考

王维倩(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江苏 常州213001)

摘要:本论文在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对小说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救赎”的意义进行深度分析和论证,突破了一般意义上关于小说中人性拯救的解读,试图从灵魂的真正的解脱之路,从心灵的最后皈依的宗教意义上对小说进行终极意义的探寻,并指出在这个精神信仰危机的年代如何拯救沉沦的道德人心,小说给出了最有意义的答案。

关键词:人性 救赎 皈依

近几年国外进口的长篇小说基本存在着名声大阅读少的现象,这里面不否认有翻译水平打折扣的因素,不吸引人,阅读难度大,达不到读者的期望值,使得翻译小说阅读群体正在逐渐萎缩,仅有极少部分小说在国内有广泛的市场,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赛因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就是极少数中其中的一部。2005年出版的这部长篇小说不仅很长时间占据美国畅销排行榜,在国内也已经在短短两三年连续再版十几次,它之所以获得成功,好看,耐读,感人,是这部小说三大看点。《追风筝的人》不仅畅销,还抵达了某种深刻,这是这部小说长时间占据读者内心一个重要原因。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这个古老民族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民族,这才是文学的真正魅力,也

【追风筝的风筝】

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他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那就是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也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

真实是这部小说的珍贵品质,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但如何走上那好人的来路,从哪一条精神的路径出发,才能走上真正救赎之路,还需要我们从小说的文本中去探寻。

一. 真实——一部个人的心灵史

读卢梭的《忏悔录》的时候,就有一个感觉,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勇气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那么谁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忏悔录》,但是这种真实不是生活的表面状态,“世界除了我们所能见到的那些,它还有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性关乎理想、意义,关乎人心的秘密和精神的出路”①《追风筝的人》整部小说直接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打开人心的秘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真实的人性的艰难跋涉。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生在喀布尔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父亲是一个英雄式的仗义、正直、善良的商人,阿米尔从小和父亲的仆人的儿子阿桑一起长大,阿米尔身上没有父亲期许的英武的性格,所以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害怕父亲对自己漠视的眼光,而父亲对阿桑格外喜爱,成了阿米尔的另一个心结,也许这是任何一个那个年龄男孩儿共有的心理,即想得到父亲的赞许和全部的爱。阿米尔正是出于这种心理,觉得对自己的冷漠是因为父亲把一部分爱给了忠诚善良能干的阿桑,他对阿桑即喜欢又排斥,经常拿阿桑对他的信任与忠诚进行作弄,小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奇怪的心理状态下展开的,父亲给阿桑一个最惊喜的

礼物,就是帮阿桑做手术弥补了兔唇,这不仅成为推动阿米尔心理发展的一个经典细节,也为小说结尾阿米尔为了救赎被打成兔唇埋下了伏笔,为小说中命运的轮回的宗教书写定下基调。

在阿富汗喀布尔最后一个温暖和平的冬天,阿富汗的民俗赛事追风筝的比赛成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转折部分。为了赢得父亲的肯定,阿米尔在阿桑的帮助下,参加了比赛,并打败了所有的风筝,阿米尔终于看到父亲为他欢呼鼓掌和以他为荣的赞许目光。然而,在阿米尔拿到那只打开父亲心门的风筝时,阿米尔也看到了最残酷的一幕,阿桑追到那只风筝时,被流氓少年阿塞夫鸡奸残暴场面,阿米尔没有像阿桑为自己挺身而出那样,而是悄悄地退却了。“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阿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②人性是复杂的,善与恶就像人的手掌和手背,小说在这里毫不掩饰的把那张善恶之手张开给读者,从此,阿米尔的内心开始承受着内心的谴责,承受着负罪的折磨。“我明白这是个下在我身上的咒语,终此一生”③,从那夜起,阿米尔得了失眠症。他不愿意见到用忠心折磨自己的阿桑,他承受的忠心越多,内心的痛苦就越大,最后阿米尔为了赶走阿桑,竟然栽赃他偷了自己的东西,“说了那个谎——我希望这是一长串可耻的谎话中最后一个。”④对一个忠心自己的人,说谎,见死不救,陷害栽赃,以怨报德,仅仅是因为想

得到父亲全部的爱,人性的自私在这里表达的淋漓尽致。小说毫不留情地把一个的灵魂裸露给读者:谎言,背叛,怯懦和伤害,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恶魔;愧疚,自责、负罪又是对人性良知的折磨,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秘密,才是直接抵达旷世的复杂人心。《追风筝的人》获得了这样的表达品质,更重要的是作者写出了这种人性的恶魔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到了自己,这就让主人公阿米尔走上救赎之路有了可能。

二.救赎——成为好人的来路

救赎不是一般意义的悔恨和接受惩罚,而是宗教意义上的解脱与拯救。

在《追风筝的人》中,有一个不在情节里的人,他就是爸爸的好朋友,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拉辛汗。拉辛汉既是一个真相的全知者,能识破包括阿米尔在内的所有人的内心真相;又是一个给人指明来路与去路的全能者,他似乎和整个情节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却像个现实版的真主,他的存在为整部小说渲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大转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70年代是阿富汗这个民族灾难的开始,《追风筝的人》的大部分故事就是以这段历史背景为生活现场。73年发生政变,君主制成为历史,从此结束了阿富汗古老、安逸、保守的生活,各穆斯林组织互相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前苏联打着替阿富汗管理家务的幌子出兵阿富汗,“1979年12月,俄国坦克在我和阿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扬威,给我的父老乡亲带来死亡,开启了如今仍未过去的血流成河的时代。”

⑤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成为在美国的阿富汗难民,他们住在阿富汗居民区,阿米尔上了大学,爸爸在一个加油站工作,他们会在星期日到阿富汗二手跳蚤市场做些小买卖赚点外快,并在那里认识了同样逃难而来的阿富汗将军的女儿索拉雅,他们相爱结婚,生活像流水一样,父亲患病去世了,阿米尔成了作家,一晃十几年过了,阿米尔虽然也过着安逸稳定的生活,过去的生活似乎已经沉到记忆的底层,被渐渐遗忘,“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⑥。

但是,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有小孩,两个身体健康又非常相爱的人却生不出孩子,这仿佛是一根拴着过去记忆的恐怖的线若隐若无的埋在他们平静的生活之中,“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样是最有应得。”⑦终于那个全知全能的拉辛汗在阿米尔差不多把过去忘掉的时候,打来了电话,唤他回去,“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来路”⑧!重返阿富汗,阿桑已死,拉辛汗叫他去救陷入悲惨境地的阿桑的儿子,并告诉他另一个天大的秘密,阿桑是他爸爸的私生子,是他爸爸和他形同兄弟的阿里的妻子偷情的产物,阿米尔终于知道我是爸爸的儿子,都有背叛和欺骗的罪孽,阿米尔知道这是逃不掉的命运,要想获得内心的安宁,要想自己的灵魂获救,自己必须去赎罪,而且还要替父亲赎罪。成为好人的来路就是在重返阿富汗的路上,也就是替自己赎罪的去路上。

阿米尔终于回到了满目苍夷、遍布饥饿和恐怖的祖国阿富汗,他在那里为了救出阿桑的儿子,被塔利班头目,也是少年强暴阿桑的那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20688/

推荐访问: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孩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