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bppp.com--励志文章】
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2012年12月14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高等学校的三种入学形式——从高考制度改革的“兼顾原则”及其变量说起》一文以及连续几篇重要文章,引发教育界关于高中教育定位和改革的讨论之后,谢维和找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及招生制度(以下简称“高考制度”),并毅然决然地开始上下求索。他建议,高校应根据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变化的实际,建立和形成申请入学、考试入学与推荐入学三种入学形式。
1.高考制度改革期待 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之弊
《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多年来,考试招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考制度是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需要建设与之相配的考试招生制度。谢维和认为,高考制度是一个覆盖高考制度中所涉及的各种相关活动与因素,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包括高中教育及其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高中的推荐、大学入学的报名与考试,考试的命题与判卷以及大学的招生与录取,考生及其家庭的参与等活动或因素的系统或综合,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规范的体系。
高考制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高考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制约,十分典型地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高考制度具有不容否认的历史功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就,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弊端,成为教育改革的难题。湛江师范学院院长罗海鸥认为,高考制度下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现象,第一类是高考变“高压”,众考生寒窗苦读,失去快乐童年;第二类是高考失利等于“人生失败”,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悲剧每年都在上演;第三类是高考“独木桥”负面效应引发不良竞争态势。江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认为,受现行高考制度的钳制,教育内涵缩水,“教育”只对考试而不是人的培养负责。
谢维和认为,目前高考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制度本身的结构性失调,没有与时俱进地体现高考制度的“兼顾原则”,即高等学校的入学形式与高考应该“兼顾”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诉求。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升学率则是这种“兼顾变量”的两个基本变量。
科学规划考试招生制度,要理清考试和招生两个概念。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教授明确区分了“高考”与“高招”:“高考”指每年举行一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招”指每年高校组织的招生工作,包括保送生招生、自主招生、特长生招生、国防生招生、完全按照高考成绩进行的招生等。高校招生制度毫无疑问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王殿军说:“现行的高校招生基本完全按照高考成绩这个唯一的指标进行选拔,由此导致了高中教育过度追求分数,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甚至偏离了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谢维和认为,大学特别是若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尊重考生的自主权,科学地安排考试时间与空间,为考生提供更多机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武升研究员认为,高考给予学生选拔的机会太少,“一考定终身”是现有高考制度的一个突出病症。
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综合改革。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建议,让学生、学校在科目、考试、路径等方面能够有多元、多次、多样的选择,形成“立交桥”的局面,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多几个岔路口。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说:“高考改革仅仅靠教育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大部分问题在教育内部能够解决,比如学分银行、学分积累、学分认证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成才以后,能
否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是人事制度要解决的。”
2.考试制度改革 学生考试多次选择
《决定》指出,“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一年多考”。
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建议处理好四对关系:“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要紧密结合;统一考试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要密切结合;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改革要紧密结合;考试改革与招生录取模式改革要紧密结合。”
《决定》指出,考试招生制度要“探索专业机构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董洪亮认为,高考应该社会化,“考试机构是接受地方政府或者高等学校委托的社会服务机构。高考模式、参加高考的模式等,不能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公众、高校、专业机构、参考者个人的意愿也会发挥作用”。江苏省无锡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则建议:“把高考改革提升到国家战略上来关注,实行免费考试制度,由国家支付高考命题、试卷印刷、考试组织和评卷阅卷等成本。”
多位专家提出,增加高考的次数,给学生更多选择。这其实与“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紧密联系的。张武升建议,要为学生提供多次高考机会,例如每季度一次,成绩一年有效。王殿军则建议,高考每年由一次变为两次,分为高校招生资格考试和能力考试。
一些专家尤其提到科目改革。田慧生提出,把一些科目如英语,由基本高考科目变为水平测试,一年进行多次考试。王殿军建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设立专门的英语测试机构,统一负责组织全国的高中生英语考试,每年可以安排4至6次考试。
分类考试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田慧生说:“应在统一考试框架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考试。目前,重点院校、地方大学和专科院校录取考试采用一张试卷,虽然分数线不同,但没有体现出针对性。”
考试科目改革极为重要。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说,如果高考科目设置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选拔、创新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也会导致当下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王本中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减少考试科目。王殿军建议,高校招生资格考试全面考查学生综合学业水平,强调文理并重、学科均衡发展理念,有效避免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科。
不少专家“剑指”高考命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光扬认为,高考命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有些科目题目的阅读量偏大,与题目满分值不对称。二是小题目大障碍,故意提高与测量目标无关的答题障碍。三是有不少内容关联、责任连带、评分株连式的分步解答题目。四是叠加捆绑式选择题和分值偏大的选择题,违反了选择题编写原理,即“题目多些、分值少些”。另外,他建议改进现有高考科目考试大纲的编写,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考科目考试标准。
有考试便有应试,但应试之甚,已成痼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晓辉认为,应该创新考试方法,比如,适当增加考试题量,延长考试时间,从而降低每个考题的权重,保证考生能力的全面发挥等。
要改变教育的应试倾向,不妨在“考试”上下功夫。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方式:“如果高考题目中有相当多的题目需要考生有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完成,那么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都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样一来,高考就从“应试指挥棒”转化为“素质教育指挥棒”,带动全国教育系统重视素质教育。
3.招生制度改革 逐步推行多元录取机制
《决定》指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高校选拔新生的方式,事关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事关国家人才战略。 招生制度要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谢维和建议,对于大部分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可实行申请入学,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其综合素质评价替代高考,作为大学选拔和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建议,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大体系,同时相应设立两类不同的国家统一高考。
招生制度要体现教育公平。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认为,除谢维和提出的高校三种入学途径外,还应注意指标分配的区域性和选拨的多样性。可将条件落后的乡村高中学校归为一个区域,985高校和其他211高校等均应划出一定名额给这个区域的学生。大学录取机制应更自主开放。张武升建议,把高校每年增加的招生指标、特别是部属院校增加的招生指标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数量挂钩,流出地指标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流入地多流入、多增加。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刘次林则建议高校招生名额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分配,京沪考生,没有考到必需的分数就不能留在本地,外地考生通过平等地参与竞争,可以选择在任何地方就读。大城市的部分青年离开故土,走向全国,有利于了解真实的国情。全国各地多元化的青年才俊走进大城市,有利于改造城市人口的生态结构。
招生制度改革要有利于消除“升学率崇拜”,有利于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建议,高考选拔方式多样化、层次化,把与高考有关的数据模糊化、保密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他说:“现在,因为选拔方式太单一、评价标准太单一,评价学校往往只看分数、升学率和尖子生,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自然容易排队,客观上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唐江澎说:“实现录取多元化,把高考“折腾”得样数多些,能为高中教育提供改革空间,为不同的人才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到感兴趣的、有用的东西。”
招生制度要促进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谢维和、张武升等人均建议对于在创新、创造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采取推荐入学,甚至免试。
招生制度的功能要由单维转向多维,既有利于高校招生“选拔”,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才生认为,现行高校招生录取环节,如学校批次设计、志愿结构设置、投档方式等,都可以从学生利益出发重新设计。
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
王殿军认为,高校招生可以增加如下几个新的维度指标:资格考试成绩(全国或分省统一考试)、能力考试成绩(全国或分省统一考试,只面向通过了资格考试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大学先修课程成绩、中学选修课程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另外,还可适当采纳一些重要的辅助性指标,如学生平时成绩、学生特长、综合素质发展记录、学校推荐、高校综合面试成绩等。他说:“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建立起了良好的诚信体系,这些辅助性指标完全可以直接作为高校招生选拔学生的维度指标。”
《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江苏省连云港海州高中校长周艳说:“现有的高考制度使高中办学自主权严重不足,也很难办真正的特色化高中。”
招生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王本中说:“高校办学自主权里很重要的一条是招生自主权,将来,高校招生必然都是自主招生。”柳袁照说:“给高校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让高校按照自己的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取人。这样,高中才能特色发展,培养出多种多样的人才。”
但是,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之下,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严重不足。王本中说,现在高校自主招生被分数公平绑架了,自主招生转变成了自主考试,给学生的压力不亚于高考。
王本中认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是,“减少考试科目,推迟考试时间,将来逐步
过渡到充分利用高考。每所高校的招生简章里,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定不同的总分和单科分数。面试也更有说服力和甄别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冯生尧教授认为,高校及其院系,可以规定必考科目的计分方式和权重。他们把这样的制度称为自主性、市场化的院系招生或者专业分化制度。
但长期以来,高校已习惯于以分选人,用王殿军的话说,“缺乏对基于多维指标评价选拔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高校要改变招生、录取方式,实行多元录取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殿军说:“在高中创造出可用的多维指标体系之后,教育管理部门要放权给高校去综合使用,高校要敢用、会用,建立起自己基于这些多维指标的学生评价和选拔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公开、公平、公正。高校一定要向社会公布综合评价的选择和方式,接受社会监督。这是对大学选拔评价学生能力的挑战,也是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4.构建终身学习网络 试行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渠道
《决定》指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去年“两会”期间,袁贵仁部长曾说道:“我们现在就是想设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选择空间,有自己理想的发展道路,选了不理想的路还可以岔过去。用通俗的话表述就是要修更宽的路,修多样的路,同时要建立体交叉的路。就像坐了汽车可以换火车,坐了火车可以换飞机,坐了飞机还可以换轮船,最后到达自己理想的目的地。”
这样的教育体系,上下畅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构成了一个终身学习的网络。学分转换是这个终身学习网络实现连接、贯通的必要工具。实现了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之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就有了沟通的可能。王本中甚至提出一种“学分制度认证制度”的设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学习、社会工作经历之间,均可以实现学分转换。
要实现中国的教育梦,就应该为学生建一个四通八达的体系,给他们提供多样性选择和转换的条件,各个环节互通互联,让他们有充分的选择机会。
5.美好教育畅想 我们的教育充满希望
如果高考制度改革是一只蝴蝶,它扇动一次翅膀,会带来哪里的海啸?
谢维和把高考制度看作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与中介,把高考制度改革看作高中教育乃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刘次林说,希望高考这个“指挥棒”发挥出促进学生、学校和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试想,高考制度改变之后,高中教育就会改变,高中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发展,也许就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教授说:“普通高中要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防止偏离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分数,压抑个性发展。基于准成年人身心特征,创设丰富生动的教育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发展选择。”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的变化会相应地影响初中教育,初中教育会影响小学教育,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制度改变之后,高等教育也会发生变化,招进来的学生会更适合在自己的学校、专业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成长为更优秀的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按照《决定》的部署,高考制度会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在新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在不断的发酵、催生下,不断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人们将会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意义,并享受它的美妙果实。如果改革后的高考制度促使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教师、校长,等等,与教育有关的人也会发生变化。当人们结束了“一考定终身”的梦魇,当学校从“升学率崇拜”中清醒过来,当不同
程度地从应试教育下摆脱出来的人们走到社会,这个世界也会因此增添一份美好。
【链接】
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高考改革论坛主要文章
2012年12月14日
谢维和《高等学校的三种入学形式——从高考制度改革的“兼顾原则”及其变量说起》 2013年3月1日
纪宝成《高考制度需要根本性变革》
2013年3月15日
张武升《高考改革要对症下药》
嵇雷高《高考改革,让我怎么说你好》
胡欣红《牵一发即可动全身》
2013年3月22日
刘海峰《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
谌涛《高考改革的症结》
2013年3月29日
张树伟、杨桂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高考要适应高中课改变化》
李迅《高等学校入学途径应更开放》
2013年4月12日
王晓辉《异地高考的出路何在》
2013年4月19日
陆卫东《釜底抽薪破解独木桥之困》
姚跃林《高考改革需要找准逻辑原点》
2013年5月10日
杨桂青《构建四通八达的考试招生制度——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
刘秉桂《把教育评价体系引入高考制度》
2013年5月17日
冯生尧、崔允漷《高考改革要秉持的基本原则》
2013年5月24日
张才生《以学生为本改革高考制度》
2013年7月5日
朱清时《高考改革怎样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
2013年8月5日
罗海鸥《高考改革的良性方向——破解“冷酷”,守护“公平”》
黄光扬《高考命题如何改革创新》
李洪余《积极构建四通八达的教育之路》
毕舸《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全投入”》
殷跃明《换一种思路规划高考改革》
2013年8月30日
杨桂青《高中教育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高考》
2013年9月13日【天津异地高考】
刘次林《发挥高考的正能量》
2015年高考政治(天津卷)
1.(2015,天津卷,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直击腐败积弊,扶止祛邪,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彰显我党以“零容忍”立场将反腐败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
2.(2015,天津卷,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意味着 ①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②法律要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公民要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3.(2015,天津卷,3)790多年前,成古思汗带领蒙古大军挥舞弯刀驰骋征战,如今他的后代用马头琴向世界传递和平之声.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内蒙古野马乐团准备了《初升的太阳》等曲日,寓意“和平就是我们的太阳”.这反映了
4.(2015,天津卷,4)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近期一种方便手机自拍的“神器”——自拍杆的市场需求大量增加。深圳的一家生产企业最多时—天就能卖出三四万个,其中70℅销往巴西。在巴西市场上,中国产的自拍杆因便宜好用,—度占至市场份额的99℅。这段材料表明
A.从严治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B.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C.民主执政,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D.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愿望 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供求与商品价格相互影响 B.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C.独特的技术是占有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 D.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呈反向变动
5.(2015,天津卷,5)根据《经济化活》知识,结合图1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6.(2015,天津卷,6)湖南省长沙县是工业强县,也是排碳大县,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该县提出创建全国“零碳县”的目标,引进推广了中南林业大学新研发的“绿心速生草”。这种草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是相等面积森林的14倍左右,它不仅生长快,而且种植户可以多次收割并加工成碳产品出售。该材料说明
①环境保护问题应该主要由政府解决 A.财政收支与经济总量正相关 B.财政赤字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C.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抑制经济过热的手段 D.经济总量提高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
②保护环境应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③经济发展可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④科技创新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7.(2015,天津卷,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15,天津卷,8)“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人的承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同仁堂人的良心。在这份坚守中,同仁堂从346年前的一间小药铺发展为今天享誉中外的著名企业。同仁堂的成功得益于
A.爱岗敬业,在无私奉献中创造价值 B.遵纪守法,在追求和谐中成就自我 C.艰苦奋斗,在自主创新中谋求发展 D.诚实守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
9.(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10.(2015,天津卷,1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11.(2015,天津卷,11)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2015,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1分)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现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10(2)从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9分) (1)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稳增长、保就业”。(12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分)
13.(2015,天津卷,13)阅读材料,则答问题(10分)
我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目前在用户规模,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和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的国际互联网体系,对杜会各领域产生着日益深远的重大影响。今年3月,“互联网+”一词被政府工作报告使用后,国内正在不断衍生出“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安全”等热点话题.
如果“互联网+政治生活”,将对我国政府的工作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14.(2015,天津卷,14)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材料二 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 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丈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2)对这种占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6分)
高考作文1 高考作文,你应该这样准备
1.放大你的STYLE,性格影响文风
〖必备风格〗
无论你是技术宅还是文艺小清新,性格的气质都能反映在文风上。放大你的STYLE,突出强化这种个性风格,那么你的作文就一定会在高考的百花丛中冠绝群芳,独领风骚。
一、爱艺术,打造人文气质
如果你是一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性格内敛的人,不妨试着让自己的文章具有浓浓的人文气质,以吸引阅卷老师。
技法点金:①“群英”荟萃:指议论文中,在主题的统领下,尽量多地选择一些文化名人、历史名人等富有文化气息的素材,撑起文章。②穿越时空:走近或化身为名人,用情景再现或隔空对话的方法,渲染这种历史文化气息。③引诗词,拟古体:引用诗词,文采飞扬;拟古体,长短结合,凸显韵律美。④选意象,用修辞:选取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内涵;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有意蕴。
阅卷小贴士·特别提醒
1.引用要有度:引用文化名人事迹素材忌杂乱无章,简单叠加;诗词忌泛滥成灾,“掉书袋”。
2.穿越时空莫成无厘头荒诞剧,在合情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合理。
二、爱观察,拥有生活气质
生活中,许多同学善于观察,因此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处处散发出朴实、自然、亲切的生活气质,最终成为阅卷老师的大爱。
技法点金:①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人或物,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②抓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细枝末节,并精雕细刻,更能还原生活;③运用朴实无华、不加雕琢的语言,更具感染力。
阅卷小贴士·特别观察
1.生活中,一些场景凝聚着生活的原汁原味,展示着人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如比赛场景或劳动场面等等。
2.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普通的人和事,如食品安全、医保等等,都能让文章更有生活气息。
三、感性的人,多些真情气质
有的人,他们在“一朵花中能找出一个世界,一粒沙中会看到一个天堂”。敏感且想象力丰富的人,写文章时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感性,运用优美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征服阅卷老师。
技法点金:①或借助物象,或直抒胸臆,但务必要情真意切;②借助修辞,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让其真实可感;③展开想象,描摹细腻,达到滴水映天的效果。
阅卷小贴士·提分素材
1.有些热点话题,也会触动感性的人,可以就此展开想象。如校车频频出事、习近平书记在老区调研与百姓一起吃饭、钓鱼岛问题等等。
2.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似,能产生共鸣的一些人或事,也是这类作文的首选素材。如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异地高考政策可能会让你更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理性的人,注重研究气质
理性的人有着清醒的理智,他们分析问题逻辑清晰,剖析深入;他们陈述观点有理有据,
鞭辟入里。如果你是这类人,写文章的时候就一定要让自己的这种研究气质彰显出来。争取以理智的话语、严密的逻辑、深刻的观点先声夺人。
技法点金:①观点明确,处处点题;②语言犀利睿智,直击重点;③结构上可以采用层层深入的思路,环环相扣。
阅卷小贴士·特别提醒
1.观点鲜明,但不偏颇。不要为了追求见解的新颖独到而剑走偏锋。
2.可以巧用关联词,体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豁达的人,展示洒脱气质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有些人性格豁达,举止大气。如果能把这种风格带到文章中,并放大,就一定会有富有洒脱气质的佳作呈现。
技法点金:①材料丰富,旁征博引,“形”要散开来;②一点牵引,一线贯穿,“神”要聚起来;③文章结构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不要过于呆板。
阅卷小贴士·特别提醒
1.把握尺度,切忌写成流水账。
2.要有自己的观点主张,不能人云亦云,俗不可耐。
六、正义的人,凸显批判气质
浩然正气汇聚在那些性格耿直的人身上,他们敢于和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敢于对强权说“不”。这种人言谈之间自有一股正气流淌。放大到文章中,就应该是一种批判气质,即善于联系热点,善于利用负面新闻做文章。
技法点金:①辩证地看问题,让批判更合理;②质问是凸显批判气质不可多得的有力“武器”;③用冷静的语言摆出事实,让批判更具杀伤力。
阅卷小贴士·特别提醒
1.批判时语言犀利,但不要恶毒。
2.可批判的现象不仅仅是负面新闻,那些具有隐蔽性,需要辩证地看的事情,更需要批判。
2.剑走偏锋,错位也美丽
〖必懂文体〗
文体错位,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组合起来所要传达的含义却极为深刻。形似神不似,绝对欺骗不了阅卷老师。不妨以台湾言情圣手席绢的一部小说的名字来设喻——“上错花轿嫁对郎”,貌似选错了文体,但当构思、立意和内容组织都对了题意的时候,恰恰就是剑走偏锋,意蕴别出。
一、议论文文体错位——赋予观点以形象
议论文文体的错位,关键在赋予观点以形象,然后以这些形象为中心,组织文字来深化传达,同时将所错位的文体的特征表现得更鲜明,更准确。
首先,审清文题,确定立意,为文体错位构思定位。弄清作文题目要传达的含义,就可以确定自己要传达的思想,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就有了底气。其次,将立意融入细节,完成构思,为文体错位表达铺路。再次,认真考究文体关键处之外,还要减少硬伤,将错位作文打造得更完美。所谓文体关键处,即文体标志性的特点,比如小说重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强调表达的含蓄韵味;散文重情理线索、形象传情,强调表达的文学韵味;记叙文重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叙述,强调表达的文字韵味,等等。因此,在表达中就要将这些标志性的地方凸显出来。
二、记叙文文体错位——从形象中抽象出观点
记叙文文体的错位,关键在于从形象中抽象出观点,然后以观点为标准,从不同角度组
织材料,展开论证。
首先,记叙文文题容易诱使人只从题目的表面来立意,这样就会缺少深度。所以,看清楚文题的最形象处是关键要害,然后从中抽象出其深层次的含义。比如“绿色生活”这个记叙性文题,它的要害处就在一个“绿色”,但如果仅谈绿色,就会失之平面化。若抽象其深层的意蕴,如环保、和平等。文章就会更深刻,逼近命题的真意。其次,要将立意形成观点,确立思路。再次,考究文体紧要处,完美表达。所谓文体的紧要处,即议论文的立论处、转折处、总结处,散文的起笔处和升华处等。这些紧要处不但可以让文体更为鲜明,而且可以深化文章的观点,有利于情感的传达。
阅考者提示·误区警示
误区一 议论文文题写成记叙文,平铺直叙,牵强附会
记叙文不仅仅是叙述故事,更重要的是叙述的故事有价值。要让叙述的曲折处体现要表达的观点。同时,观点的表达要自然,叙述合理,不需点明,其意就已自现了。
误区二 记叙文文题写成议论文,论述浅显,文体不清
病文示例:看到一片花瓣飘摇着落地,我会感动,感动于它的忠诚。当花瓣盛开时,它会将枝丫装扮得美丽,而当它凋零后,它会覆盖在泥土上保护着根须。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那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一种无声的感动。这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我总是用心生活,用心品尝着生活的细微之处,认真地感动着。
(2012天津卷《感动近在你我身边》)
分析:本文谈到“感动”,但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缺少更深入的分析。同时,叙述的内容可以做些精简,在一些紧要处多些点睛式的议论,这样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就鲜明了。
3.凤头豹尾这样画
〖必赢结构〗
备考2013·经典展示
请先看2012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生逢其时》的开头: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仿佛都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这样开头,既紧扣材料,明确了全文的写作中心,又奠定了写作基调,统领全篇,颇有高度。
一、开头篇
A.传统招法版
招法一 引用开篇,凸显底蕴
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流行歌曲、精妙诗文导入,往往能增强文章开头的气势,使人有突兀、峥嵘、高远之感。此类开篇观点鲜明,哲理深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过,引用时要力求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否则会得不偿失。引用式开头,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为援引内容,后一部分是对前面的引用进行最概括的点评。
招法二 绘景状物,唯美笼罩
优美的景物能充分满足人的审美享受,增强人的审美愉悦。用华章丽句打造而成的景物,用描写渲染文章的氛围,往往能使作文开篇就定下一种唯美基调,进而使全篇都笼罩于美的
氛围之中。
招法三 题记扣魂,一语破的
题记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和要旨,贵在含蓄简洁,一语中的。精心设计一个短小精炼而又意蕴丰厚的题记,既能揭示主旨,又能显露自己的才情,从而一下子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题记一般不宜太长。
B.非主流亮点版
招法一 诗歌铺垫,辞采风流
诗歌具有精炼、概括、含蓄、意味隽永等特点,诗歌铺垫不仅能够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旨趣,而且还能够增添文采,让你的文章辞采飞扬。诗歌铺垫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现成的诗歌,一种是原创,其中以原创为佳。
请看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用微光抒写灿烂的自己》的开头:
你虽是一条小溪/却养育满池精灵/灌溉一方沃野
你虽足一滴水珠/却折射太阳光芒/显耀最美颜色
傲骨腊梅无人赏/它却呵护着自我的光艳和倔强
芙蓉如画柳如眉/它滋润着造物主赋予的天工神韵
因为是根据题目原创的诗歌,它显得更为切题,成了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更好地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同时,这种局部性妙语佳句,能点亮读者的眼睛,让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
招法二 反面入手,别出心裁
在高考作文中,反向入手是作文的一大出彩点,一篇求异思维的文章往往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反面人手法就是从事物的反面写起,再转向正面,使文章的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调整思维角度,可以使开头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境界。
二、结尾篇
A.传统招法版
招法一 运用排比,流连终点
当作者把自己需要阐述的内容和需要表达的思想表述完后,为了强化表达效果,加深读者的印象,再次感染读者,可以有意识地在结尾部分设置一个排比句。用排比的句式结尾,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照应文题,揭示主旨,突出中心。
招法二 哲思深刻,思想丰盈
有了文章前面的铺垫、蓄势,结尾处再亮出作者经过提炼的精炼语句,以发人深省。这种结尾方式,对于作者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10929/
推荐访问:天津异地高考政策 天津异地高考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