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

时间:2018-12-03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第二篇:曹刿论战读后感

作文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作文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过《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文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读后感《作文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读《曹刿论战》有感》。

说到鲁庄公,我不由得想到毛泽东。

在第一点上,毛泽东尚能做到。他在《沁园春雪》中客观评价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在第二点上,晚年的毛泽东则完全比不上鲁庄公。毛泽东因为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而且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搞什么“三面红旗”“大跃进”,幻想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错误,对婉转批评的刘少奇和直言讽谏的彭德怀怀恨在心,残酷迫害,以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鲁庄公和毛泽东的人品,真是天差地别啊!我觉得,一个领导者,人品上的“鄙”较之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上的“鄙”更可拍。

广州市美华中学教师高三:梁永坚

第三篇:曹刿论战读后感

谈曹刿论战有感

论《曹刿论战》的思想

读《中国通史》中的《曹刿论战》,偶尔有点感觉。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读后感】

论和谐。鲁庄公在齐鲁多次交战,又连续败阵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国难当头。鲁庄公能够与曹刿对话,并且是在曹刿的步步逼问的情况下,这足可以看出鲁庄公诚心纳谏,一个隐居大夫能够与国君这校对话,这是一种何等的和谐。

论仁政。另有故事为证,可窥鲁庄公的儒家思想——仁道。鲁庄

公八年,齐公子纠与管仲逃到鲁国。次年齐桓公发兵击败鲁国,鲁国杀子纠(《左传》称“齐人取子纠杀之”),齐向鲁索回管仲,鲁人施伯认为齐欲重用管仲,将会对鲁不利,劝庄公杀管仲,庄公不听,把管仲归还齐。鲁庄公十三年,鲁庄公会齐桓公于柯,曹沫劫持齐桓公,逼他退还齐侵占鲁的土地,桓公答应后才释放他。桓公欲背约,管仲谏之,终于归还齐侵占鲁的土地。这一历史事实让我们看到战争并非不讲仁义,而是你有情我义,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论战略。在曹刿的指挥下,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靠的不是兵力,而是战略。曹刿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断是对士气的精辟分析和论述,想办法消耗敌军精力,这是空城计,从另个一角度来看,曹刿按兵不动是以守为攻。曹刿认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是对敌情的估测和精细考虑,然后“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是从敌军的细节着眼,确认敌军真正大乱,方始进攻。如果曹刿只强调兵力,他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招兵买马,加强训练,到头来恐怕打不过齐军,还会弄得人心慌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曹刿这是用心计打败了齐军,这是需要智慧的呀!

论虚实。曹刿为什么不主动出击,主要是因为鲁国兵力不足,故意按兵不动,让敌军弄不清鲁国有多少人马,这是曹刿论战的虚。曹刿稳住军队,不轻易出击,直至齐军“三而竭”,响起战鼓,奋起追击,这是曹刿论战的实。如果鲁国虚张声势,反而可能会让齐军看

出破绽,将自己全部曝露在敌军的眼皮底下。

论时机。齐军一开始势气逼人,总觉得一定会打败鲁国,但齐军将领不能正确分析时局,盲目出击,大伤元气,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不晓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的道理。养兵与打仗义不同,“养兵千日”重在“养”,养兵象打仗、不分昼夜;要讲养兵之道:养兵练为上,练兵精为上,练兵不讲科学,盲目是从,必将损兵折将。

循,必取之;悖,必咎之。

第四篇:曹刿论战读后感

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

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但是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但是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

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 ”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著的,虽然只是编著,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胜,拿起而不想放,读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华,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读其文,品其语之后,都会懂得很多,更让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标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过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经历,还要多读书以明志,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

第五篇:曹刿论战读后感

观后感读后感

读后感与观后感

一、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

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

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

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

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

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

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

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

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

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

章才能越感人。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

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

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 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

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

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

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重

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

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

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读后感的写法

1、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

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2、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

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

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

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3、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

“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

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

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四、读后感例文

读《师道实话》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

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现在好了,放假了,我也可

以静下心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来读点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增长点见识,开阔点【曹刿论战读后感】

视野,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素质。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

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书中,教授是有什么说什么,结合实际说,结合实例说,毫

无矫揉造作之气。

《师道实话》一书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远离“坐而论道”的学究气,没有高深理论的说教,

对一线教师的工作更多了些切合实际的方法,多了些实质性的帮助。 陈教授在这本书中,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

处处彰显。《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 一辑中。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

我反省”》、《漫话“教育经验总结”》、《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没有高深难解的理

论,却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受益匪浅,更让人信服。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

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

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曹刿论战读后感】

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

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

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

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

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

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在中国做教师,的确要有孺子牛

的精神。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

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

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

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 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总之,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

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首先要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

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

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

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

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

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

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

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

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

型。作者更是指出“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

论证”,这种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始终贯穿全书,令人肃然起敬。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

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

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篇二:历

史观后感、读后感 姓名: 学号:1001

班级:高一(10)班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略读了《东周列国志》历史相关书籍,从中有所体会。 《东周列

国志》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是由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这本书

讲述的是秦国、齐国、楚国、赵国等几个国家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也同时缔造出春秋时

期的英雄,描写了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的历史。 春秋战国这5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的重要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同时

也产生一大批英雄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像曹刿、管仲、孙武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还

有“城濮之战”“卧薪尝胆”这样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赵氏孤儿”,它讲述的是晋国晋景公的爱臣屠岸贾是个卑鄙小人,

憎恨赵朔一家并想将将其杀害。大臣韩厥知道屠岸贾的阴谋后急忙告诉赵朔。赵朔把怀有身

孕的夫人庄姬送往晋侯宫并把生女则叫文,生儿则叫武此事说给同门客程婴。屠岸贾杀掉了

赵朔但发现庄姬在晋侯宫深怕庄姬生下男孩日后报复因此想将其杀害,若生的是女儿则不杀,

不料夫人生出个男孩。程婴和公孙许臼决心救出孩子并抚育成人。公孙许臼舍生取义,程婴

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武”,保住了赵武,由程婴抚养。在晋悼公即位后重用韩厥,找回了赵

家人赵武并把屠岸贾杀掉了。 故事中的程婴是我最钦佩的人,他与公孙许臼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

人们所钦敬。他受恩于赵家,情愿牺牲自己的孩儿去换“赵氏孤儿”,并将其抚养成人为父报

仇,仇报后又自杀以报公孙许臼。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

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

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有很多故

事很是扣人心弦,例如豫让击衣报襄子,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

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荆轲刺

秦王中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 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又有曹刿论战中曹刿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

弱胜强,以小取大,令人佩服;故事“将相和”中,爱国情感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

的性格,使人深受感触??

同时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

阴险的佞臣小人,像昏庸暴虐的周幽王、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等等,也都与小说描写

的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这本书中的许多情节都很耐人寻味,让人领悟了很多道理,了解了许多杰出的英雄人物,

看到了他们的智谋,勇敢,忠义,善良,正义,身上也是一股正气。 《我的1919》观后感 看完《我的1919》我深受感触——弱国无外交,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得到公平的对

待,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本应有五个代表席位但只获得了两个,山东是属于中国的,

但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在巴黎和会上却划分给了日本??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

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在讨论山东问题上,他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论。 “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律撒冷??”这是一番精彩的辩词,看到这里我

十分振奋,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但后来却不能如我们所愿,列强为了自身的

利益,要让我们中国签约这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 这是谁都不能忍受的,肖克俭自焚的场面,我仿佛和大多数的人一般,看到了中国大地上

燃起的熊熊烈火,在不断的壮大,永不熄灭!他对自己妻子说“梅,回祖国去吧,那里正在燃

烧!”,是的,全中国都在愤怒着,永远都会记住着这亡国的耻辱。当肖克俭跪在英美法的国

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将自己燃烧,那时愤怒的火焰,四万万同胞的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

沉的悲歌,那是在弱国无外交面前的悲痛!弱国无外交,这是我们中国的耻辱,但是我们必

须记住这个耻辱,中国要自强,中国人终有一天会洗刷这耻辱,列强们的逼迫,中国人却是不

屈。我们仍然要昂首,我们要向前看!弱国无外交,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为主的

综合国力上源源落后于西方大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耻辱的历史使我们悲

愤,耻辱的历史更应该使我们铭记责任、吸取教训。弱国无外交,让我们失掉了多少领土,

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人民啊,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在最后,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

权益,拒绝签约“凡尔赛”条约。作为“弱国”的中国要在巴黎和会上讨回公道,寻求公平

正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顾维钧是机智的,勇敢的,他大胆地拒绝了签约,肖克俭是爱国

的勇敢青年,中国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来拯救祖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记住国耻,【曹刿论战读后感】

不断让祖国富强,走向繁荣。祖国需要我们,我们这一代青年,应把他们良好的精神继承,

有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需要我们,那里正期待着我们的燃烧。 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1919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1919年6月38日,中国人终于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安逸幸福的好日子,但我们勿忘国耻,现在,依然有饥饿的恶狼虎

视眈眈的盯着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怠慢,松懈,骄傲,懒惰,我们应该更好地让祖国进步,

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让别人看不起我们中国!篇三:读后感与观后感范文 范文:

读《夏洛的网》有感

有一本书,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与忠诚的赞歌;有一本书,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

儿童小说文学名著”首位;有一本书,曾经风行世界几十年,发行千万册。它就是——《夏

洛的网》。

《夏洛的网》说的是小猪威尔伯在听到冬天就会被杀时,非常伤心。好朋友蜘蛛夏洛答

应帮助它。此后,夏洛就不停地在网上织字,使威尔伯显得与众不同,在大赛中赢得特别奖,

可以安享天命,但是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什么是爱,什么是友情,《夏洛的网》诠释了这一切。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这个社会,

有许多骗子,不仅骗陌生人,还骗自己曾经的朋友,利用他们之间的友情犯罪,使友情变了

【曹刿论战读后感】

味。真正的友谊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为了对方甘于奉献;是在危难时刻拉对方一把?? 夏洛对好朋友威尔伯说过“你不会死,我救你”,还有“我会做你的朋友,等你醒过来,

睁开眼睛,就会看见我”。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穿透黑夜,震撼人心,因为夏洛用生命完成了

这两句话的承诺。而我们对朋友许下的诺言照做了吗?有时,朋友让我们帮忙做事,我们“噢”

了一声之后,就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对朋友负责吗?这样的友情会长久吗?当然不会!如

果,你不去尊重、帮助、关爱你的朋友,你也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友谊。而《夏洛的网》恰恰

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与友情的大网,这张网既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又唤起了我

们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希望我们都坠入这张大网,去品读《夏洛的网》,去感受真正的爱与

友情!

简评:这篇读后感夹叙夹议,叙述简洁明了,议论深刻独到。开头引人入胜,结尾画龙

点睛,揭示了作品的主旨和价值。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观《长江7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

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

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也十分后悔没有听爸

爸的话。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

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

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

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

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 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

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对比小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

还有玩。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

们多疼爱啊。但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中有好多同学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珍惜现在的

美好时光。有的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总在东

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

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点都不考虑别人,一味任性妄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这样

的话,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

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我也希

望广大家长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样重视教育孩子,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

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

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电影院人头涌动,因为22日是我盼望以久的大片《唐山大地震》的上映日期。 1976年7月28日,上帝说,给他们一次小小的惩罚,让他们清醒一点。地表的震动,

惊醒了茫然无措的人类,也不知道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地平线上几乎就没有一丝静谧的地方

可言,民不聊生,放下自己的尊严去求救。 徐帆饰演的那个母亲,说实话,在我把整部电影全看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忏悔其实可

以在坚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化成爱。那个母亲,在救孩子的时候,不停地重复,救两个,

救两个。可是,人类之前对上帝犯下太过于严重的错误,救一个孩子是应得的。 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重男轻女,冯小刚导演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救人的时候,

母亲毅然选择了弟弟。在奶奶要把他抱回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在之前活生生的时候? 把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时间,十年,九年,十三年,时间过得太快。我

才猛然感觉,电影取名为唐山大地震,讲述大地震的时间连一半都没有。这个问题可能很多

人都想问,他在放映完毕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这部片子的主旨在于:亲情撕裂以后,

怎样去挽救,怎样去抚平伤口。 电影本身的特技效果让我很震撼,可能阿凡达都没有这样的效果。内容也不能说不好看,

只是在我眼中,能够让我有所感触的就是海云台。海云台中的情感元素比较到位。 在大地震之后,痛苦流涕,向死去的人忏悔。忏悔之后,就开始清醒,要将自己的家重

新建成,重新发扬光大。

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母亲无时无刻想着自己的罪过,无时无刻不感到心痛。

整整三十二年,她说了二十年,回家的路怎么走,这可能是导演发掘了人心最温暖的一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11469/

推荐访问:曹刿论战读后感600 曹刿论战读后感4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