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18-11-30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这书压根和月亮或者便士就没有任何关系,就如我读书的夜里,虽应是月圆人圆的时节,天上和四周却空空荡荡一样。

故事的情节不算多复杂,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可谓中产有余了,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远远没有作者讲故事本身精彩。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抛弃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梦想。这样的人,特别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负责任、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甚至有些冷血的与世俗价值观绝对违背的社会异类,他妄图摆脱社会给他的一切枷锁,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饥寒交迫和种种折磨苦难,都无怨无悔。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可恨,因为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样,这个社会要么彻底乱套,要么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但这样的人又让人佩服,甚至羡慕,他无疑是强大的,有勇气与毅力。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他能够找到自己的梦或者过上梦里的世界,他都已经成功了。做自己的梦,让别人说去吧!毛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从各种人的角度出发,间或夹杂些自己的评论,将主人公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笔就如刀,雕刻出的现象丰满生动。

这个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来却很有童话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他的这种孤独很有幻觉的成分,虚幻不可触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无法想象一个在现实社

会生活了四十多年,过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够一夜之间就放弃一切。他对爱情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离经叛道,这样的人被作为异端。"性的饥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淫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所以他可以抛妻子,待他遇到第二个女人的时候有弃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寻找梦幻岛,"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部小说,对于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无勇力去实践的人,或安慰或被击中,总之能收获些什么。

最后说说书名的由来。按照译者的解释,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就如现实。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第二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几天了,当时很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过去学生的电话,言谈中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于是我有了写的冲动。

记得看完时已经好晚了,老公问:“这么好看吗?”

“嗯。。。可以吧。”

“讲什么的?”

“以高更的生平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

内心的召唤,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强烈的印象。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平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平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

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评论,点击率最高的的一个小女人写的感悟:“亲爱的,我是鲸鱼,可是你只能给我一台饮水机”,是看了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评论之后的顿悟,意思是女人对于爱情的渴求就像鲸鱼对于大海,可是男人却只能提供一台饮水机那么多的水。因为毛爷爷说,“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于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活都是在爱情的幻影中,不关心时事,不知道科学,书里书外只有爱情和娱乐八卦,读后感《《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书评引来回帖无数,虽然很多人对于她关于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并不是这样视线狭窄,但是也有很多贴是深深的共鸣。

我当然不是那种以爱情为唯一人,也许这和我从小的生活环境男孩多有关,也与自己的理科出身有关,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那两段评论虽然在我的心里有了那么点涟漪,但还不至于那么大的触动,我最大的触动是来自他另一段话:“‘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语音里流露着一片热诚,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动了。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

得粉碎。”我震撼于画家内心强烈的个性表达欲望以及他对自己内心渴求的响应。我很羡慕他。他的内心是极度自由的。没有什么社会准则能束缚他的心灵。他对于他的工作拥有极度的热情,对于任何物质的享受毫不在意,丝毫不认为忍饥挨饿是受苦受难,完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还有另一段:“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佛教中所谓前世有点类似这样。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价值除了毛姆准确地描写了一个天才画家的生命历程,更多的还是他在记叙的过程中加的那些议论。很精准。

ps:时间长了,其实我当初的感觉并没有都写出来,但只能如此了。

第三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记得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描写道: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运。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主人公思特克里兰德原本这是一家证券公司的职员,可是没有征兆突然某天从英国逃离,丢下结婚十多年的妻子,两个孩子,没有交代,没有一点点愧疚,就这样想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离开,像个陌路人只是路过,留下不知所措的妻子,只能强装镇定,依旧端庄的像个贵妇一样生活操持整个家,总是外面的传闻天翻地覆,也要保持最后的那一丝丝骄傲,纵然内心极度渴望得到一个答案,也许人的肤浅之处就是如此,喜欢问为什么,喜欢究其原因,我们每个人都这样被囚于现实的牢,总不出困局,到没有告别的离开降临时,我们会反思自己,会想到外界各种可能性与诱惑,纵使那些结果是不堪,但总归有个了结与交代,让我们的心起码 可以有个安放的场所,然而,思特克里兰德的告别不随我们的愿,我们试图以各种理由栽赃于他,但那些看似名正言顺的理由,在他面前显得那样冠冕堂皇与蹩脚。大概艺术者之所以称为艺术者,不被理解应该是首要吧。 对于小说主人公,我并不认可,但当知道这样的人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以法国画家高更作为原型。或许是自己太过世俗与肤浅,根本无法理解那些以艺术的理由去抛弃一切的人,虽然艺术家的世界里没有羁绊与牵挂,但在我看来,纵使查理斯*思特克里兰德拥有多么名正言顺献身艺术的理由都是一名实实在在的负心汉,他说到底就是自私,若为了艺术可以抛下一切何必当初又要拥有一切,对那些向往艺术的人来说,这不顾一切的逃离与舍弃是一种追求真理,逼近真实的过程,可在我看来,对于家人,子女,乃至每一个爱他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得不接受他没有防备的人间蒸发,他们也无法做到与平常一样自如的生活,好似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他的涉足,对于他来说可以,就像时隔几个月后,“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平静如水,没有愧疚,也没有意外。可是其他人呢,他们的生活全被打乱了,他们的稳态迟迟没有恢复,他的妻子就这样一生耿耿于怀,都在寻找一个正当理由,一个假想敌。就像书中写的那样,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另一个女人,这起码还有竞争的理由,而如今,她妻子并没有敌人,她没有可以对抗,甚至输的机会,她输给了,思特克里兰德那虚无的梦想,这才是最可怕的。

而思特克里兰德,一个疯子,在他眼中,就像文中所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到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全意地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一个没有欲望的男人,但却这样辜负收留他赏识他,一次次救济帮助他的施特略夫,从来没有一句感谢,最后带走了他的妻子,夺走了他的一切,可到最后勃朗什·施特略夫等来的并不是爱情,还是辜负,她的死可以说就是查理斯造成的,就这样他毁了两个人的人生后又进行了逃离。 也许在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中的三年生活是斯特里克兰德最幸福的日子。在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的做自己,有一个无怨无悔爱着他的女人,爱塔。爱塔为了这个人,抛下了一切,理解他的行为,尊重他的一切。虽然对于思特克里兰德来说,他对爱塔并没有爱情,

或许在他眼中,爱塔也是和其他两位女子一样可笑。但爱情的伟大也许就是如此,这并不妨碍爱塔一心一意的爱着他,为了他甘愿躲到一个远离人群的小破屋苟且生活,或许对于思特克里兰德来说,外在的生活都是浮云,可对这样一个俗世女子又是何其伟大。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爱塔只是他的附庸,他并不需要一个女人。只是需要一个伴侣。

最终。查理斯的画作出名了,他一辈子潦倒不被理解,没人欣赏,虽说他不在乎,一辈子一直在追逐月亮,可讽刺的是,他死后的出名是以实实在在的“六便士”为衡量标准的。死后画作的价值连城原谅了他一生的放荡不羁与辜负,尤其在思特里克兰德太太 看着墙上丈夫的复制画后的自豪,是那样讽刺与悲哀,若查理斯死后随着历史的车轨埋没,是不是这个故事就是关于一个负心汉抛家弃子的故事,甚至没有丝毫值得书写的价值。这值得我们深思,既然艺术不能被凡人理解,那么那些名贵的画作是不是也只是凡夫俗子的一些矫揉造作,只是我们这些人故作镇定,强装读懂了艺术的真谛呢。

或许世上有千千万万选择月亮的人,他们被遗弃,被不在乎,我们还是那样低头寻找这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偶尔一个六便士上月亮的剪影,我们误以为看到了所谓的月亮,并狂喜不已。但不得不承认,虽然只是一个抬头与低头的差别,但这有可能就是一生的差距。也是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

第四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摘要】《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以一个以旁观者为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解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1]。以下为我阅读本小说后的感想与所得。

作为一名绘画爱好者,起初我是抱着欣赏艺术的角度去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这本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的。因此,我对书前半部分描写思特里克兰德一家美满幸福却缺乏活力的单调乏力的情节内容兴趣缺缺,仅仅是匆匆涉猎一番;然而毛姆安排的转折使我眼前一亮,自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妻子,踏上追寻艺术之路开始,我才体会到小说的精彩跌宕和出人意料。后面的内容更加令人欲罢不能,大呼过瘾。拜读完之后,我被籍由主人公视角所展现的奇异而荒诞的壁画深深震撼,沉浸于毛姆描绘出的艺术图景中,甚至忍不住想像文中的库特拉斯医生一样感慨一句:“上帝啊,这是天才!”【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借此次寒假实践的机会,我重新仔细地品读了这本小说。这次,我真正读懂了题目中“月亮”与“六便士”的含义,认识到了小说理想与现实的主旨。同时,我也看到了更多人性的挣扎与矛盾,丑陋与伟大,思索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和选择。思特里克兰德对理想和艺术的追求固然执着壮丽,奋不顾身,然而他的所作所为有悖于社会价值观,甚至完全背离了人类道德。他不断地利用和伤害着他身边的人,将他们作为追求艺术之路上的垫脚石,然而因此他也成功地触碰到了艺术之穹。这种牺牲使他变得超凡脱俗,同时也格格不入...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一、感性与艺术

我对这本小说的认识是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首先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有了很多感悟。在书中,艺术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是理想和追求的升华,但也是具有虚假本质甚至反理性性质的奢侈品。它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一直目击思特里克兰德追寻艺术之旅的“我”来说,它是神秘莫测不可捉摸,令人惊惧敬畏的伟大却渺茫的存在;对于被思特里克兰德利用而陷入绝境却不得不为其画作而折服的施特略夫来说,它就像虔诚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一样,如同永恒的星辰照耀着他的灵魂。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它是那么平常而不可缺少的,“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说,以他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来看,世间万物皆为虚妄,唯有艺术,不仅是他生存的意义,更是他赖以维系的存在。“把艺术看作只有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其实是一种荒谬的误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因此,对思特里克兰德来说,他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艺术,不存在违背道德与错误。在他赤裸的对艺术的欲望面前,金钱,名誉,他人看法,道德,社会,都是束缚他的枷锁。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小说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他本来是一个收入丰裕的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却热爱起绘画来,感到只有绘画才是他生命的事业。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按部就班世俗生活的厌恶,他毅然抛弃了一切,献身于绘画。他开始努力去做一个“幼稚而粗鲁的野蛮人”(高更语),而陷入了颠簸流离的生活,直到客死他乡(1903年5月8日)。但在欧洲文明社会的熏染下,他不可能真正过上原始人的生活。他痛苦地挣扎在原始人的野性与文明人的理性约束之间,对人生充满焦虑不安和疑惑不解。高更一生,徘徊在逃避与追求之间,逃避现代文明的窒息,追求自然与人性的和谐,替文明本身寻找着避难所。这种矛盾的痛苦促使他完成了一幅幅超凡脱俗又独具风格的作品[2]。然而较之毛姆笔下夸张过的思特里克兰德,高更的出走已经算是合乎情理,他的突冗、激烈和不合逻辑满足了毛姆自我欲望,虚拟、塑造出了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在小说中,他的艺术观比同为画家并且强烈欣赏他的施特略夫更加纯粹、执着到极端和偏执,但施特略夫所能显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是他所没有的,或者可以说舍弃的。据说这位画家的原型正是我最喜欢的另外一位印象派画家——梵高,但在我眼中,梵高与高更之间的交涉和梵高本人更具人性的温情和悲剧的美感。对我来说,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之一,在任何时期,绝对都是最知名、最伟大、最受敬仰的画家。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同样也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但与骨子里透着傲然,蔑视一切的高更来说,不同于他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冷静和嘲讽,梵高对生活充满了狂热的爱。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他徜徉在普罗旺斯的田野上,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是同样伟大的。

二、人性、理性、理想与现实

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来看,就离不了一个俗套但广泛存在的主体:理想与现实。月亮正寓意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象征着现实。思特里克兰德就像在被梦想俘虏追逐自己的噩运,现实中的一切对于他来说已然无足轻重,满地都是六便士时,他却抬起了头颅,瞥见生命中

那一泓绝美的月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惜牺牲、献祭自己甚至别人的一切,以求缪斯女神的垂青。以人性及社会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卑鄙冷漠的人,但在他对梦想赴汤蹈火的赤诚面前,也是可以谅解的。如果是习惯于用自己是常人的标准去衡量那些有个性的人,会觉得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梦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质来衡量。我们并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为了梦想而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必竟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力。

当他彻底抛弃文明生活,来到接近原始的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他终于有了完全投身于艺术的契机。在这里,他久违的人性也闪烁了自己的光辉,在原始文明的哺育下,他对整个世界的思考在他艺术的灵魂中播种。然而同时,他距离自己悲惨命运的终结又近了一步:无法想象他得知自己患上麻风病时是怎样的心情,遗憾?悲恸?还是置之度外?最终,他将自己囚禁起来,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一幅作品。“四面墙上,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展开一幅奇妙的、精心绘制的巨画,非常奇妙,也非常神秘。库特拉斯医生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他心中出现了一种既无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如果能够这样比较的话,也许一个人看到开天辟地之初就是怀着这种欣喜而又畏服的感觉的。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神秘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它又含着某种令人恐惧的成分,叫人看着心惊肉跳。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入到大自然的隐秘中,探索的某种既美丽、又可怕的秘密。这个人知道了一般人所不该知道的事物。他画出来的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人世尘寰的。”最终,这幅伟大的作品按照他自己的遗愿被付之一炬,然而“我”相信思特里克兰德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升华和满足:“他痛苦的一生似乎就是为这些壁画做准备,在图画完成的时候,他那远离尘嚣的受折磨的灵魂也就得到了安息。对于死他毋宁说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梦想多么妖冶,而又多么锋利——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3]。

小说的结尾同样也发人深省,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引用了《圣经》中的两段话来阐述罗伯特和“我”的不同观点:罗伯特认为思特里克兰德的悲惨结局是罪有应得,自作自受,然而“我”却腹诽罗伯特的道貌岸然,私下里觉得思特里克兰德是死得其所。它含蓄地体现了毛姆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欣赏。独立和自由是属于勇敢者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需

要听从来自内心的呼唤,而不是世俗的眼光。唯有那些听到自己内心并愿意为之追求的人,才能获得独立和自由。那些活在世人目光中的人永远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放弃看似幸福的生活去追求什么所谓的理想。追求自由意志的人总会遇上世俗的偏见,但这也是追求道路上必须经历的东西。

月亮与六便士,你选择哪个?

参考文献

[1]杨昀,在放逐中开花的艺术——对《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的精神解析[J].《当代文坛》 -2008年6期

[2]《月亮和六便士》与高更[EB/OL].

[3]刘瑜,另一个高度[M].《送你一颗子弹》,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第五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最初听到《月亮与六便士》,我便被这个名字吸引了。月亮皎洁高高的挂在空中,而六便士则是实实在在人生活中会用到的货币,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带着这种好奇,我阅读了毛姆的这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全名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19世纪中后期英国作家,当时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科技上的进步使得文明快速发展,欧洲中心意识和霸权主义观念迅速增长,英法等国进行迅速的殖民扩张。但是,在极速增长的物质文明下,带来的是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现实小说也盛行于这个时期,毛姆便是现实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中人物主角多是普通平凡的人,故事也大都发生在真实的城市,对场所的描写细致入微,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冷眼旁观的对待外面的世界,来保持内心的自由,他们逃脱了西方文明的樊笼,自由的寻找灵魂的栖息之地。《刀锋》中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便是此中的典型。《月亮与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塑造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这么一个形象,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太多差异的,高更是法国人,与塞尚、梵高颇有来往,死于梅毒这些都与文章塑造的斯特里兰克这个形象不符,但是相同之处也颇多,比如二者皆为证券交易员,到了中年方献身艺术,与朋友妻子暗通款曲,在塔希提了却余生。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相同之处认为这是高更的自传,这部小说借高更跌宕的人生充当了素材,加上了毛姆的艺术加工,传达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小说主人公斯塔里克兰原是伦敦证券交易人,与妻子和孩子过着简单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他抛弃了家庭,去了巴黎,决心寻找内心的艺术。在巴黎他过得穷困潦倒,追求艺术的途从未得到认可也不为之沮丧。后来,他完全的抛弃了文明生活,去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塔希提岛。他与一位土著姑娘结婚并生育了三个孩子,在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后来,他得了麻风病,孩子死了,只有妻子不离不弃。他在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绘画,在屋子的墙壁上里完成了一幅巨作,“我”在他的画中也渐渐明白了他的追求。但不幸的是,屋子照他的遗嘱焚毁了。他死后,画作价值连城,但他生前却依靠借钱维持生计。

作者塑造的斯特里兰克,他毅然舍弃舒适的中等阶层生活,甘愿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苦日子,他甚至还决绝地抛下妻儿、背叛朋友。按照一般的观念,他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但到最后,他却是一个得到作者和读者的同情、在艺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大英雄。 里面还有画家德克·彼得罗夫,他对事物充满着纯洁的热爱,但是在别人眼里他却成为讥笑的目标,他的画世俗但却有极高的眼力,是惟一欣赏思特利兰克的人并给予他无私的帮助。这样一个人让我在阅读时热泪盈眶,他着实普通甚至愚笨,但是充满着无私的爱。在妻子的背叛后,仍然为爱的人着想,甚至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她,自己流落街头。小说中还有三位重要女性的身影,他们都爱着斯特里兰克,但是却又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心。文章中的作者作为一个叙述者,他多次遇到斯特里兰克,参与了他的生活。他的生平、内心活动都借由作者观察、转述而得来的。这也是这篇小说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初读小说,我被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精妙的伏笔所吸引,同时,也陷入思考。在小说的结束,毛姆讲述了另一名医生的故事:医术高超的亚伯拉罕听从内心的召唤,丢下伦敦的优职厚禄,到亚历山大港当了朴素的检疫员;技艺稍逊的卡迈克尔则幸运地顶替了亚伯拉罕留下的空缺,成为趾高气扬的社会名流。这与斯特里兰克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边叙述边给我们留下一连串疑问:“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生活又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取决于你应该对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应该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这是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小说的名字也恰好证明了人们追求的对立:究竟是抬头仰望,还是低首执着名

利?很多条道路摆在我们面前,不同的人选择也极为不同。有的人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有的人想去乡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不同的选择之间有优劣之分吗?如果你的评价标准为物质金钱的话,孰高孰低立见,但是人生的价值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毛姆在小说中多次提到他与斯特里兰克交往时“感到某种猛烈地力量在他体内挣扎,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了他的意志,牢牢控制住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火热而痛苦的灵魂,正在追随着某种凡夫俗子无法理解的伟大目标”,这个灵魂掌控了他的肉体,“他最终用画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又轻蔑的摧毁了它”。在作者的叙述中,文章蕴含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应该如何选择?让我们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但是又很少有人可以坚持下去,很少有人有勇气在中年时,放弃拥有的一切,去从头再来。于是,我们容忍了斯特里兰克这样的天才的傲慢刻薄寡义,陷入了对他无限的崇拜。

再一次通读小说,我发现了埋藏在小说叙事深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话——不要轻易的进行判断。作者虽然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但是,作者的话语却是谨慎而克制的,他不轻易的进行判断,即使进行判断后,又经常反省甚至否定“我所做的猜测都是毫无根据的”。比如,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在没有认识斯特里克兰之前,通过朋友的转述,认为他是“弱不禁风,其貌不扬的”,见面后才发现“他长得魁梧雄壮,手和脚都很大”,“他只是个善良、无趣、诚实的普通人”,在他离开家庭后,证明了这一切判断都是错误的。在小说中,塑造的最大的反差莫过于斯特里克兰这个人,他生前被认为是恶棍、混混,但是死后却被大家同情,奉为伟大的艺术家。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借《圣经》,表达出了那句他并未说出口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别人论断。”我们借助表象对人的判断是极为肤浅的,文中的斯特里兰克便是其中的智者,他说“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观念跟你两便士的关系都没有,你怎么还会在乎一群人的看法呢?”于是,他要到茫茫大海的孤岛中去,在那里寻找他想要的东西,在表达完全自己炙热的灵魂之后,他便让妻子把他的画作烧毁了。这部小说在刚出版的时候,并不被看好,批评者这众多,他们认为斯特里兰克的形象并不真实,舍弃家庭原因解释也不合理。但如同这篇小说所蕴含的主题似的:“不要轻易的进行论断”。这篇小说的地位慢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越来越多人通过这篇小说喜爱上了毛姆这位作家。

毛姆写作这篇小说或许是因为当时他的作品不受时人欢迎,他依然坚持按照他的方法叙述有关,也与当时人们面对物质的诱惑该何去何从的社会现象有关。这篇小说时隔100年,对我们如今的借鉴意义也很大。首先,用小说中提出的问题扪心自问,生活是什么样子?你又如何看待生活呢?在小说中,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过得生活有一种简单之美,像是平静的涓涓细流,但循规蹈矩的未必是幸福,更多血气方刚的愿意踏上一条不归路。只要能够拥有改变——改变和意料之外事物带来的刺激。更多的时候,改变是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是灵魂冲破肉体束缚的迸发。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否有这种冲动呢?至于文章所说的另一种道理,不要根据表面现象进行判断,对于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或许难以理解。事物是复杂的,我们根据事物表面或者别人论断得出结论,很有可能被自己的眼睛或者耳朵,甚至是心中的偏见所蒙蔽。因此我们对事物也因抱有怀疑的态度,无论是老师的话还是课本的知识,并且自己也不应该轻易地对人对事下定论。

《月亮与六便士》这篇小说以极高的易读性往往被视为通俗小说,艺术价值遭到人们的忽视。但是,这却是一本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是经得起时光打磨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作品。

第六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朱丹彤

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意味着现实。而月亮与六便士放在一起时,有了鲜明的对比,毛姆用这样的手笔勾勒出了画家高更的平生。

书中以第一人称赘述,以法国印象摄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不顾一切的放弃了现有的羡煞旁人的安稳生活。他先是逃离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后来更是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手中的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解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余生中,那些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毛姆以高更为灵感所写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毫无疑问他杜撰的部分甚至超过事实。但在这个前提下他却用自己独特的角度与犀利的笔触勾勒出了另一个“高更”。对比小说与现实可以发现,高更对绘画的追求有其因果关系和过程发展,而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则非常突冗和过于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叙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家。比起高更的出走,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出走完全不符合现实的逻辑,对于读者来说更是不可理解。但怪诞的情节发展却从未影响其对于读者的吸引,反而更加引领着情节的起伏。

我想起了我从前看过的一句话,“天才与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差”。我想本书所描写的人物原型“保罗·高更”便从侧面证实了这句话。成功的又取得成就的叫天才,没成功也没取得成就的叫疯子。天才在未成功之前大多被人们看为是疯子。天才堕落成为一个人尽可夫的疯子很容易,而疯子变成一个名垂青史的天才往往很难。比如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对论太前卫了,别说那时的人,在当时就连科学家也有很多不赞同。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理论却的确是事实。

让我来分析,天才与疯子,差的或许就是一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大家都习惯了用以往的习惯去看待问题,传统的方式,保守却不会有任何亮点。为什么“那些人”却可以获得成功?这里面的个中关系也实在没人说得明白。

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想起来时可能为时已晚。但如果将低廉的六便士拾起来,抛向半空。即使只有一瞬的飞跃,却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

第七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你一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

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

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5493/

推荐访问: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简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