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作文大全 > 我眼中的孟子

我眼中的孟子

时间:2018-11-2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作文大全】

第一篇:我眼中的孟子

我眼中的孟子

君子有三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

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三乐正是君子修养的最佳体现.

第二篇:我眼中的孟子

我心中的孟子

《我心中的孟子》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

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我眼中的孟子

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这使我想起了庄子,那个消极避世,那个整天念叨着“逍遥游”“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的老庄,与其说他自在,不如说他自私。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虽然他曾经努力过,但最后他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孟子的韧性和坚强,于是他冷眼旁观,观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无可否认,庄子在放纵,在自暴自弃。

【我眼中的孟子】

庄子的文章极美,美得飘然,美得轻逸,我喜欢庄子犹如孟子,却无法苟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追求自由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在那样烽火连天的时代,庄子却享受着内心的悠闲自得,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继续努力,他也曾有过那样的机会,但他怯于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说庄子是懦弱的!

庄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实则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个大家都不自由的时代,庄子怎能独自超然与物外呢?正因为庄子不是站在高岗上,所以他没有孟子的视野开阔,所以他也写不出如孟子般大气磅礴的文章,他更说不出“生与忧患死于安乐”“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婶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之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

我眼中的孟子

1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我眼中的孟子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长河中,闪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

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我心目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说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各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霸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我心目中的孟子更是伟大的。虽然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实践,但是他提出了较系统的修养思想体系,这样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修养,今天的我们,还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传授的教义,今天依然适用。【我眼中的孟子】

他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愿他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

我心目中的孟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孟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但他还活着„„”

两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心事浩然,他一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情。可是,青山依旧,只是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化作一丝凉风,吹彻古今。

他就是孟子,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华夏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人物。他如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他就像那一轮明月,时间再久,依然故我;他就像一颗星星,不,他就是一颗星,在那动荡的年代,真正的学问 的智慧,难道不是黑夜里的星星吗?

是他,一生追寻,周游列国,颠颠簸簸。面对这一废墟,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他的弟子们在车上呼呼大睡,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时,只有他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他一生提倡“仁政”,实践“仁政”,改造社会为“仁政”,可他履行的只是他自己。他一意孤行,不失败何以感人识,不辉煌何以长人志。这失败是大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更是因失败而辉煌。

是他,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有德与无德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正是因此,他提出一系列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他善养浩然之气,将“养浩然之气”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气节的观念,让中华民族逐渐产生了民族的魂。

是他,在那个帝皇一怒,服尸百万的年代,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那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怪诞言论。将以民为本的思想搬上了中国封建历史的舞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辛辣的语言指出“失民心者失天下”。民是立国之本的道理。

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不会种地,不懂收获,更不会蒸馒头,那我们就能鄙夷他不如一个农夫一个馒头师傅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还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一个农夫,耕来耘去,不过他那一亩三分地,所养活的不过是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而孟子所耕耘的是文化之荒,是文化之田,他给予我们乃至世界的,由如何估量?

这就是孟子,当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会在你身边,为你点亮哪怕微弱的火光,指明你前进的方向。因为有了他,我们才有了学习生活中幸福的一刻。

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被感动的时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

第三篇:我眼中的孟子

我眼中的孔子和孟子

我眼中的孔子和老子

08小教普本 04 赵静 当今世界距离孔孟时期已经有几千年了,人类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孔孟之道”的精髓,仍然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对我们起着规范的作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复杂,不少人苦于生存之道的艰难,有意者拿出了孔孟之学,并对其进行了现代化的阐述与讲解,这对于人的心灵有了很大的安慰。孔孟的博学思想源远流长,学而不尽,今天我就其“内省”而作论述。

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就是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的根本原因,是审视自己感到没有愧疚。做人问心无愧,心地就会坦然,心胸就会豁达,心境就会清净、祥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人不好,也要反省 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论语里面对于自我反省非常强调,譬如孔子有位学生叫做曾参,他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段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那么在这里还是有些地方要先说明一下。譬如什么叫三省吾身?

三这个字在古代代表多次,就是我每天多次这样反省,而不是说只反省三次,或者只反省以下三件事第一个为人而不忠乎,这代表曾参年纪已经不小了,开始工作,所以替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忠这个字在古代代表很真诚的、很尽力的去做,叫做忠。

第二个跟朋友来往,有没有守信用。朋友交往守信用这天下人都知道。连孔子的志向里面也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中间这一句朋友之间要互相信赖。跟朋友要守信。 那第三句呢,传不习乎,曾参自己当老师了,他问自己说,我要传给学生的学问,自己有没有去实践。

他的特色在于说从反面来问自己。问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习,这非常好的方式。我们平

常反省的时候,都是问说谁害我的,谁整我的,谁做了什么坏事要我来承担,都是去想别人怎么对不起我们。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你要学儒家你就要记得,从反面来问自己,先问自己有没有错,而不要管别人到底做了什么事,别人是否做得对他自己负责。但是我自己如果作错的话没有人可以帮忙,所以我只好自己问自己。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经常想到曾参的话,应该是会有启发性的。

学仁而时刻以仁要求于自己,故能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之人;学礼而时刻以礼要求于自己,故能以礼敬之意对待天下之人。待人以仁爱的人,人会以仁爱回报于他;待人以礼敬的人,人会以礼敬回报于他。如此,凡事先要求于自己,实行于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使人油然而生敬慕之心,自然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与爱戴。这就是德行高尚的君子。孟子首先从正面说明了自省的意义。

然而,虽说投桃报李是人之常情,但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生活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被人所误解,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不被人所接受;有的时候,好心不一定有好报,有的时候,努力反而遭受打击。人心的种种复杂,难以简单地用付出与回报来概括。因此孟子接下来说,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就在于得不到所期待的回报时,仍然要坚持自省。他说,如果有人以蛮横粗暴的行为对待自己,那么君子一定要反身自问:一定是我没有做到仁爱,一定是我没有做到礼敬,不然,对方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如果君子反身自问而做到了仁爱,做到了礼敬,而对方依然蛮横粗暴,那么君子一定要反身自问:一定是我没有尽心尽意,做到完备周全。如果反身自问而已经尽心尽意,如果反身自问而已经做到了完备周全,而对方依然蛮横粗暴,那么君子就知道了,这不过是个无知而狂妄的人。一个无知狂妄的人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岂能以仁爱礼敬去要求于禽兽?这时的君子就不必再作自省,而应果断地走开,鄙之如弃。

孟子假设情况,强调即使遇上蛮横无理者,君子也首先要自省。因为只有这样做,君子

才能锤炼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做,君子才能自问无愧,求得心安。与此同时,孟子又指出,如果自省而无过,君子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不必再理睬对方。因为无知者还可以教训,而狂妄者以狂妄的姿态拒绝自我之外的一切,已经无理可讲,无爱可受,君子自当走开以保护自己,不必枉费精神。孟子所主张的但求心安的自省,其中所包括的对于蛮横无理者应当以不屑为拒绝的态度,而非一味地忍让,无疑更加体现出人的理性自觉。

孟子认为,学儒道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品行,成就自己的人格。就“君子必自反”而言,但求无过,问心无愧,并不是君子的目的,通过自省而成就高尚的人品,像舜这样的贤人看齐,这才是君子的追求。而这追求是长期的,贯穿于君子的一生;这追求是长存在心的,行事待人、无时不刻都在提醒着君子。

对于两者来说,内省是其思想内容的关键。然而两者仍有其非常关键的不同。

君子就是具有道德的自觉意识的人。在孟子看来,以舜为楷模而坚持自省,使其思想境界不断进步,这就是人所以成为君子的路径。这是对于人自身的一种高要求,他更关心人的发展。

而对于孔子来说,“内省”要有一个尺度,就是恪守“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就是把“中庸”看作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庸”的内在尺度是“仁”,外在标准是“礼”。他主张人们要“克己复礼”,这样才能“天下归仁”。 由此可见孔子之“仁”的显著特点,在他那边,“仁”是与“礼”结合在一起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所谓的“仁”了。孟子却很少说到那个“礼”字,他所谓的“仁”,是与一个“民”字密切相关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与民同乐,为民负责,便都由此派生。他认为,先有万民的拥戴,方有社稷方有君王。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更关心的是人的本身,而孔子重在于关心一个国家的整体秩序。

孔孟之道,实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想进步的人去学习,以其为轴来应对外界的万变。

第四篇:我眼中的孟子

【语文】“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我眼中的孟子】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第五篇:我眼中的孟子

【语文】“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眼中的孟子】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我眼中的孟子】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第六篇: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浅读心得

《孟子》浅读心得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全理解一代圣贤的思想内涵,但毕竟给了我管中窥豹的启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像《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像《道德经》玄妙牵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孟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遭遇了“生不逢时”的悲剧,他始终盼望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理想在当时不合实际也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大概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对“君臣”关系,和对统治哲学的表达了。《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在当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鉴意义。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概括。《孟子》一书不同于《论语》语录体的体裁,而是通过一些系统的文章和行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体上概括起来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达: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我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而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目《公孙丑上下》中,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

1 / 2

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

除了政治主张之外,《孟子》一书更有对“人性”的哲学追问。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至于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哲学问题至今还是没有答案的的。但孟子的性善论无疑给我们日后对人性的思考探究提供了一个清晰地起点。

《孟子》中除了阐述其修身治国的大道理,还记录了一些发生在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小的故事,启发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孟子的思想起源于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但又绝不仅仅止于继承,更是一种发扬发展。《孟子》坚固了儒家思想的根基,填补了《论语》在政治主张上的不足。通过《孟子》,我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也对“民”与“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2 / 2

第七篇:我眼中的孟子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13通信1班 张扬雪

近来,把《孟子》读了一次,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请从教诲。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表示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 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自己所为的尴尬情形。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了集“清”、“任”、“和”、“时”(“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这任者也。柳下惠,圣这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集这四为一体的,所以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圣人纵然学识渊博,载心仁厚,仁者无敌,终于“出于其类”,如孔子——大圣,自己也说“圣,则吾不能,我学而不厌,而教不倦也”。圣人既然也是民众的一部分,是以民众为基底的,于子孟子顺势大胆说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孟子这种把民权放在君权之上的思想,比法国的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孟子讲究“民为邦本”、“保民而王”,在国内实行仁政,“修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而人爵”便跟从而至,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使人民富起来,倡保民之说,从而实现“王者无敌”,建千秋事业。

其次来说说孟子的个人修为。从孟子的言语中,道出了冲彻中国文化的大丈夫理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铮铮铁骨,傲然立于世人的眼前。于是“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袒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故要匡正时弊,使上自诸侯有信心施行仁政(“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下至庶民(“人皆可以以尧舜")以便使政风,民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一个根本的好转,在救世,救民,其用心是良苦的。在个人修身上,孟子提出“养性”、“修身”,讲”性善“,所以提倡“养性”,即扩充固有的善端。孟子亦讲“养心”,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灌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诣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

学生签名:

提交时间:2014年6月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2188/

推荐访问:我眼中的孟子作文 我眼中的孟子2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