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时间:2018-11-21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随感

招商服务科 童一烽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名气很大的史学读本,在学生时代就旧闻其大名,但一直只是在去书店的时候随意翻阅几篇,没有系统阅读。这次,终于狠下心,将一套八本全部购齐,也逼自己静下心好好学习一下明史。鉴于时间有限,我目前才看完第一部,但其中奥妙已可见一斑。

第一部的书名是《洪武大帝》,也就是重点介绍朱元璋从起事到称帝以及建国初期的大事。全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浅显的词汇进行阐述,贯之以作者独到的见解,可谓立意新颖、引人入胜。读完该书,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想:

一、一个组织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功劳。

朱元璋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他从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蜕变成一国之君,充满着传奇色彩。以前,我只当朱元璋个人能力超群,凭借其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朱元璋的成功,实质是朱元璋组织的成功,是团队的胜利,如果硬要区别其个人功绩的话,则集中体现在作战天赋、决策能力和用人之道上。而敢于用人、善于用人、用对人,则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在朱元璋的身边,有不少文武能人,比如刘基、常遇春、徐达、李文忠、冯胜、李善长、邓愈等,各个独当一面,是朱元璋成功的中坚力量。朱元璋在用人上可谓独具慧眼,笼络了一批能力超群的文臣武将,为其攻城掠地立下汗马功劳,并且朱元璋凭借其不凡的个人魅力始终保持着最高领导人的

权威,在起事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

二、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打江山易,保江山难”,这句俗语在朱元璋建国初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明朝建国初期,一方面存在朱元璋江山永续的心愿和子孙能力不济、元勋虎视眈眈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存在着朱元璋中央集权和大臣结党营私的矛盾,另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是层出不穷。为了有效化解第一个矛盾,朱元璋充分表现出了作为封建帝王的残忍一面,为他出生入死的几位开国元勋几乎都不得善终,为明朝后几位皇帝的执政留足空间;为了解决第二个矛盾,朱元璋将“欲情故纵”之计运用的出神入化,设计了明朝开国著名的四大案,死者无数,也从根本上肃清了朝内党羽,完成官员换血。

三、国家领导人任何细微的决策都将影响历史进程。

朱元璋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为万世称颂,但成功的光环也掩盖不了他执政过程中的几点失误的决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商贸业的扼杀。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受尽了奸商欺压,所以他从骨子里恨透了商人,于是在建国初期实行了计划经济,甚至连居民户口也严格标明了从事的工作,世袭罔替,不得更改。而商贸流通业更是被打压得无处立足,在西方国家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中国却在固步自封,走经济僵化的道路,这种思想虽然在明朝后几位皇帝的手中有所改观,但始终是基调难改。大方向的错误带来的直接影响或许不大,但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2014年7月6日

第二篇: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__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同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同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因为家庭出身三代贫农,所以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

是通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可以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系的。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助”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误之处也许在于他太相信责罚、杀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不过,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过早已载入史册,人们心中自有分数,又岂是你我可以毁誉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风云即便,各个英雄人物流星般横空出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的人、事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大浪淘沙,他们这些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灼灼生辉。

第三篇: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原创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得到读者热捧的时候,不经意间随手翻阅了一下第一册,立即被作者当年明月那轻松、调侃的笔触所吸引,一下子便爱不释手了。正好同事那儿有一整套,随即索来,一鼓作气看完全册。小说内容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写作手法新颖超脱、通俗易懂,幽默寓意的道出了明朝三百年来历史变迁。 纵观全书,从明朝开国黄帝朱元璋开始,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祟祯结束,朱家王朝经历了十七位黄帝的变更交替。为了争夺皇位,一脉相承的骨肉也同室操戈、相互残杀;皇室大臣们更是为了取得权利和满足个人私欲,尔虞我诈、血雨腥风,不惜踩着别人的头顶,踏着别人的尸体来得到;贪官污吏层出不穷,民众遭殃;皇帝轻信谗言,忠臣、爱国人士惨遭涂毒、迫害、含怨九泉。也有那正直人士,智慧超人;躲过明枪暗箭,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化险为夷;不为己只为民、为国,功成名就,做到了流芳千古。 虽然本书主要是写的明朝的历史变迁,看到只是权利和欲望的争斗过程。但我认为本书最精髓部分并不在此,而是在最后一段话里,也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在写完明朝历史的最后,作者话锋一转,介绍了一个与朝廷政局似乎不相干的人物:他就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宏祖。徐宏祖在游历了高山、河川的同时,记了描写地理地貌的大量笔记,后人整理成书《徐霞客游记》。他的成就,为后人所敬仰。像他这种人,能在世事纷扰中挣托出来,摈弃官场的诱惑,淡泊名利、另辟蹊径、与自然为伍,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是成功者、江山的真正拥有者。历代王朝所谓的江山,他们真正的曾拥有过吗?他们深居皇宫,起居和勤政都被大臣们所左右,即便是出使巡游,也得前呼后应、陪伴左右,那能容得自由之身。像明朝最能玩的朱厚照皇帝,在挖空心思的逃出皇宫后,大臣们却惊慌万分、穷追不舍,直到班师回宫。真是人在皇宫,身不由己啊!无奈!无奈!太无奈! 最欣赏的的作者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第四篇: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7本,N万字„„

三百年的历史在一页一页中静静溜走,看到了很多人物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很多必然。当年明月说他的文笔是幽默的,但是看到最后一部写明朝灭亡忠臣所表现出来的气节时愣是把我给看哭了(看历史书能如此煽情实在很难得)。

但是写读后感也轻松点,先来个看书前后明朝在我的历史学范畴里的严重对比:

【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1、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崇祯,郑和,张居正,魏忠贤,吴三桂;

2、励精图治的朱瞻基,活蹦欢跳的朱厚照,短命的朱由校,还有圣人王守仁,首辅徐阶,力挽狂澜的于谦,陈友谅、胡宗宪,严嵩,王直,顾宪成,海瑞,杨一清,杨廷和,唐伯虎,刘伯温,汤显祖,孙承宗,袁崇焕,李自成,杨嗣昌,李时珍,徐霞客(有些人名是知道,只是不知道是大明朝的人)„„

看完这套书,这些人的名字不再仅仅是个名字,他们都是一连窜的故事的代号。

最重要的是发现历史竟然是如此有趣的,虽然最终是成王败寇,可是中间会有死在御驾亲征路上的皇帝,有20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失意忘情去江湖的文人,有得志意气风发的武将,有极爱极恨的言官体制,有锦衣卫,有东厂,有宦官当道,有文官相轻,有官员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有高官在紫禁城里玩猫抓老鼠,有莫名其妙拿到皇位的,有辛苦经营抢到皇位的„„历史总是如此精彩,如此的充满变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这么厚的历史中当然有很多道理可以领悟到:

1、要名存青史,总得来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实在有才,考上个状元、榜眼,全国至少也得前20吧,再有点运气,碰到个好老师;还有一种二愣子,敢打敢拼,执着梦想,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十年,刻苦努力着。如果我们当不了第一种那就奔着第二条路去吧。

2、要成功得学会卧薪尝胆,牛逼如徐阶、张居正都得等到有足够能量时才站上历史舞台活跃气氛,前面的日子都在给别人点头哈腰的。所以年轻人要沉得住气,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3、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好官也不一定是清官,朱棣也曾杀人如麻,杨廷和也曾收受贿赂,但是朱棣让大明王朝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帝国,没有之一,杨廷和是三朝元老,多次力挽狂澜。有优点但是也有污点,因为所有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

【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4、要站对位子。朝廷的斗争是分帮派的,生活中也许也如此。站好位子,东林党、阉党,凭良知选择一个,不求光宗耀祖,也不能遗臭万年。好的老师能让你少奋斗几年,并且有很多同道中人,比如张居正。

5、历史不一定是历史书上的样子。海瑞是清官,但是很多时候不识时务,张居正是好官但是他也贪污受贿,戚继光是英雄但是为了保命也结党营私,严嵩是奸臣但和老婆相敬如宾。还是那句马克思哲理的话:事物都有两面性。

6、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苦逼的唐伯虎彻底被当时的科举制度给忽悠了一会,虽然没能出相入世成就一番功名但是一代才子的名声也能响彻历史的回廊,汤显祖的官场不如意也让《牡丹亭》得以问世,诞生一个伟大的戏曲家。所以最后的最后,当年明月会用徐霞客的故事结尾,会以“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来提点辛苦翻完他这套书的众人。

对于历史,可以用如杨廷和的儿子杨慎的《临江仙》总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五篇: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以一种既幽默又调侃的笔调看待历史,但有时又不免流于轻浮。另一特点是段落极短,尤其在第三册之后,每一段落几乎很少超过三行。《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明史专家毛佩琦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的《明朝那些事儿》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

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我很怀疑这个作者是不是一个政,府,官,员。《明朝那些事儿》一是好看,二是正好起到了普及历史的功能,并且普及的还是正史。所以喜欢读它的人群会特别宽泛。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战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坚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后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从庙算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帷幄运筹神鬼莫测、惊心动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更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松,临危受命、甘当大任的朝鲜名将李尧臣,誓死不退、以身殉国的老将邓子龙等。本书内争部分写尽尔虞我诈,波谲云诡,读来毛骨悚然;外战部分极言金戈铁马,荡气回肠,让你如临其境。

1朱元璋。幼年悲惨,开创大明基业,刚猛治国,少有的强势皇帝。2朱棣。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沟通南洋、平定安南、打压蒙古,其中任何一件事都是丰功伟绩,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典型代表。3郑和。原名马三宝,七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之后,再无郑和。4于谦。官至少保仍两袖清风,京师保卫战立功,名族英雄,德才兼备,死于“意欲”谋逆罪。5王守仁。又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并能统军征战,中国历史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

说世称“心学(或王学)”,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徐阶张居正等,名扬海外。6胡宗宪。抗,倭名将,是戚继光上级,一生精力投入抗,倭,因,政,治,斗,争,入,狱,死前两句诗“宝剑埋深狱,忠魂绕白云”。7张居正。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改,革推行鞭法和考成法,整饬朝纲、巩,固,国,防,使明朝重获生机。8魏忠贤。立“阉党”,自称“九千岁”,最黑暗的宦,官,专,权,头,目,后被崇祯打倒。9孙承宗。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最后自杀而亡。10崇祯。知道悲剧的结局,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人生一大悲哀。

还有很多出类拔萃之人:文臣—刘基、姚广孝、杨士奇、徐有贞、杨廷和、李东阳、夏言、徐阶、申时行、钱谦益;武将—徐达、常遇春、蓝玉、张玉、俞大猷、李如松、李成梁、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吴三桂;奸佞—王振、刘瑾、严嵩、严世蕃、魏忠贤;其他—方孝孺、宋濂、解缙、万妃、唐伯虎、海瑞、李时珍、徐霞客、黄宗羲、秦良玉。在明代的众多高人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于谦。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群臣主降,一片亡国之象。在国家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英雄。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北,京,保,卫,战,成,功。他很强硬,怒斥朱高煦,跟王振干仗。他身居高位,从,不,滥,用,权,力,清廉正直。徐有贞的“意欲”杀掉了于谦,臭名昭著堪比“莫须有”。于谦才能过人,品德上也无可挑剔,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在历史的洪流里,乘风破浪的人们我们称之为英雄,流芳百世,逆流而上的人,我们称之为奸臣、坏人、昏君、汉,奸、叛,徒,遗臭万年。不管是英雄还是汉,奸,都有生老病死,都抵不过天灾人祸,所以不管盛世还是乱世,都有精彩的故事。生老病死,此起彼伏,分分合合,就是我眼中的历史。

在整部长达八十六万字的历史题材小说里,我没有看到一点悲观。所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关于勇气,气节,理想和信仰以及人的真情实感、七情六欲。

历史无法改变,人却可以。历史是轮回,人生不是。【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它包括了贪,婪、欲,望、虚荣、懦弱、犹豫、自私,也包括了勇敢、执着、理想和爱。所以我想作者说的那句话很有道理: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能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当年明月比较欣赏这样的成功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所以在最后他以徐霞客的事迹进行了总结,我看过他的访谈,他自己大概就是这么个人,至少在我看来没有被外界的舆论以及荣誉压垮,他还是基本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接着写书。我只是觉得这本书里充满了权,力、阴谋与斗争。里面有正义、邪恶、善良、狡诈、忠诚、背,叛、气节、宽恕、孤独、希望、痛苦„„看完以后也就稍微得多了解了这段历史,没多大好的影响,反而觉得历史充满了悲剧。人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无愧一生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喜欢历史,喜欢的是他那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是他那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会曲笔,不同的只是程度罢了。既然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历史的第一现场,那我们为什么不向前看?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第六篇: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班 郝志壮 3012208215

郭劲 3012208214

史书读的不多,除了那些在初中、高中学过的从《史记》、《资治通鉴》中节选的课文外,基本上在课外没读过其他的了。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不是没有读过其他人用现代人的眼光写的史书,但是这些书都因为感觉太无聊而放弃了阅读。只有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一)》的时候,我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然后一鼓作气,把剩下的全部读完了。作者幽默的文风,对历史一针见血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朱元璋和王守仁。

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他经历过无数的磨难,忍受过无数的痛苦,他不畏所有的权威,不惧怕任何的敌人;一个个盖世枭雄在他面前倒下去,他从一个放牛的贫穷小子一步步成为了一个帝国的开拓者。他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帝国的创建者,我真的非常佩服他。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朱元璋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当然这些事情在我看来全是扯淡。不过虽然朱元璋出生时不太可能有这么神奇的景象,但是少年时期的朱元璋确实显示除了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当时黄河决堤,灾情遍地,朱元璋无奈去皇觉寺当了一个和尚,只为了混口饭吃。但是当灾情继续加重,这些和尚都要出去化缘了,通俗的说就是讨饭。朱元璋讨饭的地点是淮西和淮南。但是朱元璋和其他人不同。在讨饭的过程中,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结交了很多豪杰。同时,他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以前看《倚天屠龙记》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张无忌和朱元璋在一起,现在终于知道了。正是由于朱元璋在淮西的三年讨饭经历,他从一个被人欺负只会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孩童蜕变成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朱元璋的辉煌由此开始。

之后的十几年里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日子,虽然看着这一部分的时候觉得他很厉害,估计谁都料不到当初的一个放牛娃能参与到天下群雄的角逐中去,并且还取得了胜利。但是我最佩服他的还是他建立了明朝之后的一系列表现。

朱元璋是一个痛恨贪污的人,这可能与他幼年时父母由于贪官贪了救济粮而饿死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消除贪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约束明朝的官员,其中有一条是贪污超过60两的官员要被斩首,并且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做成稻草人来警告其他的官员。从这个法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整治贪污的决心是很大的,但是却用错了方法。官员贪污是中国两千年官场默认的“潜规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余的朝代最多也就是“整治”贪污,但是朱元璋要的却是“消除”。先不说结果怎么样,我觉得光是凭这份勇气就让我很佩

服。作者当年明月认为“朱元璋,你是伟大的,但也是渺小的。在历史规则面前,你是那么的弱小,你的抵抗是那么的无力”,同时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不懂得历史规律。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儿问题。我觉得朱元璋既然能作为一个帝国的开国皇帝,而且把一个偌大的国家治理的不说是完美,但也相当不错了,他不可能不清楚这些事情,他肯定清楚要完全消除贪污是完全不可能的,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虽然他用的方法有点儿过分。

朱元璋的另一个特点是疑心重,那些从起义开始就跟随他的元老们,也就是汤和寿终正寝了。虽然他的疑心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损失,不过站在他的角度,这些事情好像变得又可以理解了。

作为一个从小就挨饿的人,朱元璋深深地知道吃饭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他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和后代们再受那样的苦,他恨不得自己代替儿女们去承担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他想的是为自己的继承人铺好路,让他们当了皇帝之后能顺利一些,所以他要把他认为的将来会对他的接班人造成不利影响的人、事,扼杀在摇篮里,而那些和他一起走来的人,或手握军权,或名闻天下,自然是他首先要铲除的,这是从他对子孙的角度考虑的。从他的角度来说,当时刚当了皇帝,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巩固自己的权力,绝对的权力,整个朝廷只有他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对于他来说,不管怎样,都要靠这个方法来巩固自己家族对于权力的掌控。其实这个方法大多数开国皇帝都用过,像汉武帝,只不过朱元璋做的太偏激了。洪武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件就是朱元璋用来废除宰相制的借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一手导演了牵【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连上万人的胡惟庸案件,我想他主要是要以这个事件为借口来达到他废宰相的目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当时的官员和民众整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被朝廷杀害。以前我也想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有点儿理解朱元璋的行为了。

当时他确定的太子是他的长子朱标,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而且在为政上也很有天分,但是他有一个在朱元璋看来很致命的缺点:为人太过于仁慈。这个理论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很荒谬,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元朝刚刚建立,内忧外患远远还没有平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作为一国之主是需要有强硬的处事手段的,但是朱标不行。所以朱元璋在生前要为朱标的皇帝之路铺好,所以那些权臣、重臣就是他下手的目标,像李善长,像刘基。之后朱标去世,朱元璋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为了这个还不太成熟的太子,朱元璋更是费尽了心力,这也就不难解释朱元璋为什么到了老年之后越来越“喜欢”杀人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朱元璋这个人虽然有点儿嗜杀,在他看来,解决事情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杀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或许是他最为无奈的选择。他是一个慈祥的长辈,对儿女晚辈关心备至。他也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作为一个开国帝王,他做了其他帝王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通过减税,鼓励耕种等方式恢复社会生产的正常秩序,他又是一个成功的帝王,为百姓,为国家考虑的帝王。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我想,这是对朱元璋复杂性格的最为准确的描述了。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结束。我想,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这样来描述: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上的一句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名言,同时也是广受唯物主义者批判的一句话,出自明代的“心学”创立者——王守仁。

说到王守仁,光从高中的历史书上只能获悉他是个唯心主义者,与我们社会主义所说的唯物主义相对,还知道他的“心学”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他的生平经历和细枝末节我是本无从得知的了。但多亏了《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得以一探王守仁生平的点点滴滴,也让我发现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一代通才。比起历史上各领风骚数十年的风云人物,王阳明的名气不算大,程朱理学家和唯物主义者都不愿提及他,但是这不并能直接抹消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就像诸多伟人一样,王守仁的生平也是坎坷起伏的,而就是这坎坷的经历彰显了他的两个优点:坚强和不放弃。早先王守仁的家庭可以说是一方土豪,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在当时那个时代就是无忧无虑的存在,只可惜上天老是喜欢开玩笑,让王守仁在顷刻间落了个

第七篇:明朝那点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1、2读后感

一提到历史,似乎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东西。要将原本一眼一板、循规蹈矩,而且语言深刻难以体会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白话文来体现,《明朝那些事儿》正是让我们学习历史的一条捷径。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贪污腐败,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9939/

推荐访问:明朝这点事6000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