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18-11-18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第一篇: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第二篇: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姓 名 李 岩 波

学 号 081060587

学生单位 陕西省南郑县铁峪九年制学校

所在分校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 南 生 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08秋 李岩波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是全书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书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本文就他的奸诈和雄才等方面丰富而复杂的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曹操 治世能臣 乱世奸雄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薄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著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是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其人虽然也很机智勇敢、爱才惜才、法度严明、体恤百姓,但更多的却表现出奸诈狡猾、残忍狠毒、虚伪假善。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可以看作是他极为复杂的性格写照,本文就曹操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一、奸诈残暴,乱世奸雄

1、曹操的残忍狠毒

曹操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一方面,是他苦心孤诣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吃里爬外,变刘氏江山为曹魏天下。他最奸诈残酷,也最有会玩弄权术。为渡过缺粮的难关,他借仓官之头,以转移士卒的愤怒;自己害怕别人行刺,却假装做梦杀掉自己的近侍。他不追关羽以全其忠,不杀刘备以免失天下之信;他赦免过痛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淋和杀害他子侄的张绣。但是他又极端猜疑忌恨。他认为他是天下第一,什么人也不能超过他,也不能得罪他,否则他就会变着方给你小脚鞋穿,甚至杀你的头,灭你全家。袁忠、桓邵、边让都因为一点小事得罪过曹操,后来落在他手里,尽管下跪求饶,也没有能够摆脱身杀族灭的命运。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碰

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绝奸”的真面目。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

文人相轻的虐根性使曹操很早就动了干掉杨修的想法,但是由于他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心烦意乱,有气没处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了他“鸡肋”的哑谜,因而他毫不犹豫地以“惑乱军心”的罪名除掉了一个眼中钉,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了合法的。

再看“梦中杀人”,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曹操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嘴上说说,这近似童话的谎言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再看看他醒后的表演,“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表现了让人恐怖的冷静、计划性和有步骤性,其结果自然达到了曹操的目的:“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2、曹操的奸诈狡猾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献帝进退两难。这

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以相互削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的奸诈狡猾,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袁绍集团中,谋士沮授就曾提出过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诸葛亮曾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里的“谋”,不但点名了曹操的奸诈,也说明曹操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操怕他与二袁为内应,于是密使人巫告杨彪通袁

第三篇: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张少松【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是作者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个性极为复杂,往往呈现出两面性。他有其英雄的一面,聪慧过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指挥若定,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同时他又奸诈狡猾,善于玩弄权术,疑心太重,有犯必戮。因此,我们称其为“一代奸雄”比较合适。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这样写道。数读《三国演义》,掩卷沉思,一回有一回的滋味,不尽相同。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历历如在眼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他们都是人中之杰。刘备是仁德的化身,诸葛亮是“智绝”,“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①。关羽则是“义绝”,他们都罩在五彩光环下,名垂青史。但是曹操却未有此殊荣,历史上有很多人很多作品都用极其狠毒的字眼来攻击贬低曹操,曹操俨然一窃国弄权小人也。有诗云:“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人们对曹操颇有成见。而我在细细品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对曹操却颇有同情,对人们对他的评价不敢苟同。下面我对《三国演义》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一点粗略看法,关公面前耍大刀,斗胆献丑,希求名家指点,还望见谅。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它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是魏、蜀、吴三方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极力宣言了刘、关、张的忠义,有意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阴险狠毒和道德上的出尔反尔,以树立其乱臣贼子形象。在思想倾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在我看来,曹操虽阴险狡诈、残忍不仁、弄权作乱,但这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需要,我们在看到曹操小人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曹操其实是一个实干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单以“好”“坏”论之,非此即彼。如孙盛所评论的那样,曹操也许可以算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代奸雄。在他的身上,有英雄的一面,他胸襟开阔,唯才是举,聪明过人;也有其奸雄的一面,野心勃勃、狡诈多疑、嫉贤妒能。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两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丰满而又复杂的曹操形象。

一、 曹操是旷世之英雄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登高一呼,天下应之。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步统一黄河流域。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216年,封魏王。它在北方招募流亡农民,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它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熟读兵法,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名作。在这些作品里,好多地方提到他呼唤良才的心声和立志统一天下的愿望。曹操是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1、 政治家曹操

(1) 勇谋兼备,只身赴命

《三国演义》第四回,董贼作乱,朝野不安。伍孚刺卓,遭剖剐而死。曹操于社稷将倾之时挺身而出,借宝刀欲行刺董卓。不料,在抽刀之时,被董卓镜中窥见,曹操即以献刀之名,借马脱身。书中这样记述:“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

接视之,见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由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有勇有谋之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足见其英雄本色。尤为可贵的是,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兴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更是以国家利益为己任。曹操出身卑微,但他能“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这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和不凡的魄力。另外,《三国演义》多处提到,曹操领兵打仗,总是冲杀在前,身先士卒,这对属下是莫大的鼓舞。曹操的谋略还体现在战争的方方面面,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抹书间韩遂”等。

(2)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在他帐下,荀彧、郭嘉、程昱,机智多谋,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张辽、徐晃、徐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在曹操南下时,屡立战功。这些文臣武将,都是曹操的臂膀。其中,好多人是曹操从底层发现并提拔起来的。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提拔起来的大将。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另外,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卑微。官渡之战时期,袁绍的谋士许攸曾建议袁绍偷袭许都,未被采纳。许攸知袁绍非成大事之人,就投奔了曹操。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曹操赤足迎许攸,可见其求贤若渴之状。后来,许攸向曹操献计,偷袭乌巢,袁绍大败,一蹶不振。曹操爱才、重才、惜才、识才,由此可见一斑。曹操为了建立精锐的队伍,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使用人才。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意味着来者不拒,什么样的人都能吸纳。想想看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如果大海只接受清水,不接受泥沙,他还能是大海吗?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这海洋般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三国志》在评价曹操的用人之道时说了十六个字:“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3)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曹操的谋士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曹操有识人之明,他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或哪种类型的人才,知道把他们放在哪个位置上最合适。也就是说,知人善任,一要识人,二要善用。曹操就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崔琰、毛蚧清廉正派,曹操就让他负责选拔官吏;枣祗、任峻任劳任怨,曹操就安排他们负责屯田。这一点,就是对曹操极为不屑的宋朝人洪迈,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大无小,卓然皆称其职。”而且由此得出结论:曹操的成功决非侥幸。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虽非伯乐,但其确有识人之明,且能做到“唯才所宜”。

(4)胸襟开阔,宽容大度

若论仁厚,曹操不及刘备;论忠义,不及关羽;论勇力,不如张飞。但曹操在众多英雄中,却是胸襟最开阔、最宽容大度的一位。《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曹操擒住了张辽,拔剑在手,欲杀之。刘备劝说,“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关羽土山被围,与曹操约三事,曹操一一答应。曹操赐府第給关羽和刘备二夫人居住,还赠给关羽异锦战袍、美女、锦帛、赤兔马,待之甚厚。后关羽得知刘备下落,护嫂寻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若非曹操胸襟开阔,惜才如命,料想关羽插翅难逃,更不用说护嫂突围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有人私通袁绍,却毁灭罪证,一笑置之,不再追究。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他的坦然从容,乐观畅达,也影响到军队的士气。在这方面,有多少人自叹弗如。

(5)心高志远,一统北国

曹操从一骁骑校尉,做到后来的魏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其风光,何其荣耀!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奋斗之不易。曹操不甘心做一小吏,在“满朝公卿对酒而哭,不思报国”

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不惜身家性命,行刺董卓逆贼,后潜归故里,发矫诏,兴义兵,“登高一呼,天下云集。”曹操一路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以后,曹操戎马一生,一统北国。在他所赋《龟虽寿》中,这样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足见其心高志远,奋斗不止之雄心。

2、军事家曹操

(1)聪慧过人,从谏如流

曹操聪慧过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就连鲁迅先生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曹操为了发展北方的生产,曾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为以后的军事进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在谋董卓时,事几败露,假意献刀,就可看出他过人的聪明。他接受荀彧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以后发号施令寻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这不能不令人赞叹其精明。曹操大宴铜雀台后,得知刘备被表奏为荆州牧,曰:“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语道破天机,惊得刘备筷子跌落地上。曹操有此识人之明,足见他聪慧过人之处。《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误中吕布之计,就来了个将计就计,诈言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引吕布来攻,在马陵山设伏,大败吕布。仓亭之役,曹操故意退兵河上,伏兵十队,背水一战,把袁绍打得落荒而逃。这是继官渡之战后,对袁绍的又一重大胜利。“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后,曹操料定袁绍必定报复白马百姓,带着人马撤退。在延津南面与袁绍部队遭遇。曹操故意丢下辎重摊在路上,引诱袁军哄抢,趁机“大破之”。另外,“望梅止渴”的故事也印证了曹操聪明过人的一面。

曹操熟读兵法,深谋远虑,且能很好地听取谋士们的建议。这对于一个军事指挥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谋士荀彧、郭嘉、程昱等多次献计为曹所用,曹操纳谏如流。后来,曹操能一统北方,与此关系甚大。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献的计策,这让曹操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也使一些忠君报国之士闻风来投,为后来曹操组建一支精锐的部队奠定了政治基础。仓亭一战,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打得袁绍“军马死亡殆尽”。曹操深知,无论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谋略。因此,它不仅以一颗包容之心广纳贤才,而且能俯耳倾听他们的治国用兵之良策,此曹操之高明过人之处。

(2)令行禁止,爱护百姓

曹操虽贵为丞相,手握重兵,大权独揽,军事上雷厉风行,但也有常人所说的妇人之仁。这对于曹操来说,十分不易。《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征张绣途中,惊马误踏麦田,曹操“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大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曹操割发代首,众将官焉有不遵纪者?割发事小,但却可从中看出曹操率先守法,军纪严明,以及他对百姓的爱护之心。

(3)深谋远虑,指挥若定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争中,曹操总是深谋远虑,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如曹操平定汉中之时,令夏侯渊、张颌奇袭阳平关,后又利用贪贿赂的杨松,离间庞德,庞德寻思张鲁不仁,投降曹操。张鲁大势已去,曹兵追至,张鲁下马请降。《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误中吕布之计后,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将计就计,诈言身死,诱吕布于马陵山,设伏歼击。《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荀彧向曹操连献两计,一曰:二虎竞食,一曰:驱虎吞狼,弄得刘备不知所措。曹操则在军中悠哉悠哉。

(4)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伐,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身临一线作战,与群雄厮杀,曾被俘过,被箭伤过,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曹操身先士卒,激励全军将士莫不以死报之,军队战

斗力极强,最终削平群雄,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曹操以身作则,我们从“割发代首”一事中可见一斑。

3、善于总结,著书立说

在长年的戎马生涯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形成了独到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另外,曹操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态。《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表露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宽阔之胸怀。

二、曹操是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英雄与奸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第一奇人”。曹操玩弄权术、奸诈诡异、疑心颇重。在行刺董卓失败潜逃途中,因疑遭害,杀伯奢一家。陈宫责其不义,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大概就是曹操的人生哲学吧!从曹操的人生哲学观可以看出,曹操绝非我们说的大仁大义之英雄,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代奸雄罢了。

1、野心勃勃,窃国谋逆

曹操发矫诏起兵后,野心勃勃,为了给自己发号施令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他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把持了朝堂,控制了东汉末年的中央政权。曹操根本不听汉献帝和朝臣的意见,他个人说了算。在曹操眼里,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朝臣在曹操眼里,也不过是装饰的“门面”和随意摆弄的棋子而已。《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中,群臣叩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而且,不归还天子宝雕弓,“就自悬带”。可见,曹操谋逆之心早已有之。《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周泰从曹军中救出孙权,孙权向曹操求和,答应年纳岁贡。“文武百官皆议立曹操为魏王。”崔琰力言不可,曹操将崔琰杖死在狱中。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妄想称帝之野心。 2、歹毒多疑,滥杀无辜

多疑是曹操人格方面的一大弱点。《三国演义》第四回中,曹操从王允处索来宝刀,欲行刺董卓,事几败露,曹操以献刀之名躲过一劫。不逞想,董卓悬赏缉拿曹操。曹操被陈宫捉住,陈宫念其“忠义”,弃官随曹同奔故乡。路宿伯奢家,疑心遭暗算,连杀吕家八口,后又“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并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狭隘、歹毒的一面。正如书中评说“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曹操绝非为天下大义而肯舍身家性命之义士,而是一个十足的狼心之徒。另外,曹操的多疑还表现在诸多事件中。如长坂坡被吓退、梦中杀近侍等。“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一回中这样叙述:曹亲自来看,飞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飞又喝,曹已有退心。飞三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曹操观张飞势气十足,加之又有马后树枝伪装,恐其中有诈,不敢进兵,错失灭刘之机。后张辽一语点醒梦中操,曹操搭浮桥追击刘备,遇云长截击,又疑是诸葛亮之计,传令撤退。

曹操所谓“梦中好杀人”一事,也是他疑心过重的外露。

3、诡计多端,玩弄权术

曹操一向诡计多端。《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荀彧献计,曹操移驾幸许都,说服徐晃来降,又计议攻刘备。荀彧再次献计,名曰二虎竞食。奏请刘备为徐州牧,并令其杀吕布,不成。荀彧三生其计,名曰驱虎吞狼,令刘备攻袁术。因张飞醉酒鞭曹豹,吕布逼反,徐州失陷,刘备家眷困于城中。马陵山之役,曹操诈言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果引兵来攻,曹操于马陵山设伏,吕布死战得脱,败回濮阳,坚守不出。另有《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曹操

为对付马超,设计与韩遂阵前话旧,后差人下书韩遂,故意在紧要处作涂抹状,马超心疑,韩遂不得已投曹,马超兵败。曹操真可谓处心积虑,诡计多端。曹操割发代首、哭泣袁绍、厚葬关羽首级,把曹操在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善于玩弄权术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4、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在创业时都是胸怀坦荡、以身作则、求贤若渴状。一旦事业根基牢靠,就开始刚愎自用、不可一世,追求个人享乐,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他们多会嫉贤妒能,害怕有人会超过他。即使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利欲的曹操也不例外。 曹操进宛城后,见张济妻子貌美,遂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行乐,不思归期。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心?曹操骄奢淫逸,贪恋美色,由此不难看出。曹操还在漳河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整天沉溺于声色之中,不问政事。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智慧和才能,曹操虽十分欣赏,但更多是嫉妒。书中这样记述:“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新筑之园门上书一“活”字,杨修道出丞相意:门太阔了。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提笔写道:“一盒酥”。杨修将曹操所题“一盒酥”三字拆分为“一人一口酥”,分吃了之。曹操梦中杀近侍,也被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也被杨修识破。曹操虽表面称赞,心却“愈恶之”。后来,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曹操传夜间号令为“鸡肋”。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魏王必班师矣。”曹操借“乱我军心”为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三国演义》不惜笔墨,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曹操形象,但仅有以上这些,曹操的形象还不够丰满。罗贯中先生很巧妙地抓住曹操善笑的这一特征,使作品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更饱满,可以说是妙笔生花。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而曹操则不然。曹操善笑,戎马一生几十年,胜不骄,败不馁,总能以笑容面对,坦荡从容。曹操作为一代奸雄,他笑的内涵也极为丰富,有开怀大笑,有转嗔为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嘲笑,也有奸笑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笑。作品表现最突出的是他的大笑。其中笑得最难忘的恐怕要属曹操赤壁兵败遁走华容道时的三次大笑了。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火光竟天而起,伏兵杀出,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其第二次大笑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这三次大笑是在曹操兵败遁逃途中,从中可以看出曹操作为一代奸雄乐观豁达的心态。在众人皆愁眉不展、心惊肉跳之时,曹操反而发出了在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这种良好的心态胜过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从发矫诏、兴义兵,到后来官至魏王,一路走来,历尽沧桑。有成功时的荣耀,也有兵败时的落魄,但曹操皆能等闲视之。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国的大业。我们不能因为曹操的奸诈和嗜戮而辱没其功德。试想,历史上哪一代帝王英雄不是笼络人心的高手?不是踏着血的足迹登上宝座的?对曹操我们无可厚非,就其对其促进国家统一的贡献而言,堪称一代英雄豪杰。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有这样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对曹操,我们的评价是不是有失公平? 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可是有着很大贡献的。孙盛曾这样评价曹操,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汉末既非治世,曹操也就只能是乱世之奸雄了。他豪爽豁达,机敏狡诈,风趣随和却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小人嘴脸,又有极其坦诚之大家风范。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所以我们只能认定其为一代“奸雄”。或如易中天先生说的那

第四篇: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的心目中的。本文从曹操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实现北方统一、促进全国统一的能者韬略进行分析,并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判,指出对于曹操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要恰切和公允。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的奸臣形象犹如落地生根的草芥一直蔓延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舞台上的曹操素以“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氏父子的点评,曹操的脸谱化被迅速固定。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作者依史而演义,参杂作者的价值观,从而侧面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而作者罗贯中又依据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尊刘贬曹、拥蜀反魏的倾向就显而易见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这一形象,我们会发现把曹操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失之偏颇的。

且看书中曹操出场之一回。“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曹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也?’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闻言大喜。”毛宗岗加以评论:“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究竟曹操为何听后大喜,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有实力的军阀统治者都竞相为己争得一席之地,作为出身低微的曹操,没有强大的实力而被知人之士称为“治世之能臣”,实是大增曹的信心。但是曹操所处的是乱世,为何他听了这种评价还会大喜呢?这就是曹操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他不仅有气魄,有度量,而且相当有智慧和才智,他不把“奸雄”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雄”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乱世中一显身手,岂是持有正统观点的人士所能理解的?

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曹操亦是。曹操初出茅庐就已经显示出其非凡之智,被董卓重用。后来识破董卓的奸诈嘴脸,弃之欲杀之,到最后聚集各路诸侯讨伐董贼以安天下。这一连串的变化都与他有“识时务”的慧眼和才智分不开的。《三国演义》中的文士们的价值追求包括两部分:个人功利价值和社会功利价值追求,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以道自任,希望权力系统能实现他们心目中的道统。曹操也不例外。最初,他甘心在董卓麾下与他攀龙附凤、建立功名的思想分不开。后来,识破了董卓的奸诈嘴脸,意识到依附于众人讨伐的奸臣是不可能利于自己建功立业的,于是献计刺杀董卓。在这里似乎与历代推崇的“忠”产生了矛盾,但是,历代大凡干出一番事业者谁不视弃暗投明为上策?由此可见,曹操走的每一步棋子都是很明智的。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公允地分析曹操的形象。

第五篇: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 曹操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学生:张婷 指导教师:焦凤祥

【摘 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罗贯中把曹操塑造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者形象。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又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但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多疑,自私残忍,收罗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征,,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英雄形象

【Abstract】:Three Kingdoms" is the outstanding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a long masterpiece. Luo Guanzhong in this work of shaping a large number of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Cao Cao i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 is also the shape typical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rt. Cao Cao Luo Guanzhong to shape the image of a typical feudal rulers. Cao Cao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treacherous cunning, good at Machiavellian crafty, but also a "treacherous, fraud false, treacherous, cruel," the peerless Jianxiong. He also wrote the other character, his desire to have an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but again "I would rather negativ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teach people of the world bear me off," the soul of selfish cruelty hide it, with the hypocritical, petty favors to win , enlist talent for his own use. In this paper, Cao Cao's main aspects: not only has the ingenious and intelligent, there are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like, paranoid, selfish, cruel, enlist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so that China's Cao Cao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world's rich literary history rarely seen original art image.

【Key words】: Cao Cao;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Jian Xiong; heroic image.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年来兴起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恶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美学高度。文章用“美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动性、模糊性。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挖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

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为使曹操与刘备在这些方面形成鲜明对照,《三国演义》确实写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谲,并对此类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讳地予以贬斥:“此是曹操奸雄处”,“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处”。

(二) 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

. 《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他极力收关公为己用,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也屡见不鲜:"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术",王修无视曹操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仅不怒恼,反而视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这镇南将军."凡此种种,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且,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

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丸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他说:"孤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不可以法,诸君之谏,乃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如此胆识,难怪后人赞曰:"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兼谋并智,其谁不欢 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或讨教,并一举反攻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

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

(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四)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

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

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

从上述一类表现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曹操性格的另一大系列:忠君、诚实、宽厚、仁慈、重义、爱才、勇敢、多智等。它们与刘备所说的急、暴、谲,同样都是曹操性格的基本要素。曹操性格的整体,就是由这正、负两个系列中那些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组组组合单元,即欺君与忠君、诡谲与诚实、残暴与仁慈、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愚蠢与多智、胆怯与勇敢、利己与大公、罪过与功德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

这些画龙点睛式的盖棺定论与作者赖以立论的大量描写,都告诉我们:《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作者对曹操的态度不只是善恶并举,有贬有褒,而且在用盖棺定论对其一生作整体性评价时还是功大于过,褒多于贬的。这似乎至今尚未引起我们后世读者和编导的足够注意。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

曹操的形象基本上达到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

第六篇: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形象分析

曹操形象分析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物。许多的人都不喜欢他,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清代的毛宗岗在他们的《〈三国志演义〉回评》中对曹操的评价就很低,认为“真小人”就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许勋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这是许勋被迫作出的评价,但这也不失为一个恰当的评价。曹操身处乱世,而他自身的非凡的才能和复杂的性格注定了他会成为一代“奸”雄。【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是一个有长远政治眼光的人,他聪明、豁达、求贤若渴且有军事才能。但他的残杀却是不能被认同的。

曹操是“狡猾、奸诈”的。 在《三国演义》中有段对曹操“狡猾”的描写: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这一小段对曹操小时候的“狡猾”的描写,这说明曹操“狡猾”是小时候就已经是炉火纯青了。曹操还有一出“狡猾”的地方是他听从谋士“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对策。曹操果断的把献帝接到许都,从而是他在政治立场上能够站稳脚跟。这是他比董卓、袁绍、袁术“狡猾”的地方。在对待帝位的做法上:董卓废掉汉少帝刘辩,另立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袁绍在做了关东各路诸侯的盟主之后,袁绍就想以盟主名义,重新再立一个皇帝;袁术自立为皇帝。这些人的决策都不如曹操的做法来得高明。他把献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客客气气的供奉起来,然后,利用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征讨四方。许多人认为曹操这么做很“狡猾”,但我看来这并不是“狡猾”,我认为这是“聪明”。袁绍可以这么做,袁术也可以这么做,其他的任何一个有实力的据守一方的诸侯、将军都可以这么做,但他们都没有,这只能说明他们目光短浅,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这就是曹操胜过其他人的地方之一。其实不论是曹操幼时的假中风,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都说明了他的聪明。只是历史的思想都是尊刘反曹,曹操的角色就成了“奸人”。 “奸人”只能有奸诈狡猾来形容。在这我觉得“聪明”二字都不足以形容曹操的才智,也许“深谋远虑”这词会比较适合。

曹操是豁达大度、宽宏大量的。曹操的宽宏大量可以从曹操对待背叛过自己的人的态度中看出。曹操在出任兖州牧时,以毕谌为别驾,陈宫来劝说张邈反叛曹操,与吕布联合,张邈劫持了毕谌的亲人,毕

谌不得已离开,待曹操击破吕布,生擒毕谌,曹操部下都为毕谌担忧。但曹操没有杀了毕谌,还认为“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并任命毕谌为鲁相。在兖州张邈反叛时,曹操得知后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魏种反叛了他,这等于是在曹操脸上打了一个大耳光,让曹操颜面尽失。曹操大怒:“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后来攻下了射犬生擒了魏种。曹操说:“唯其才也!”也未加责罚,继续任用他。在这曹操就表现了他的一种处理事情的大家风范,这样不仅十分聪明,而且也可以团结部下,使他们为自己忠心效力。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从收缴的袁绍书信中发现军中的许多人都暗中与袁绍有往来,按照军法这些人是要被杀的,而且按照曹操的做事风格也绝不会轻饶他们的。但这次曹操却出人意料的将所有书信付之一炬。这使惶惶不安的将士军心安定,还可以收买人心。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曹操豁达大度、宽宏大量的一面。

曹操让我最佩服的一点是他的求贤若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帐下的谋士应该是最多的。曹操每攻下一座城池,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贤纳士、寻觅良才。让人惊讶的是他在担任兖州牧时,就在兖州招纳了大量的谋士。他在攻克兖州后,原来袁绍的旗下的大军师荀彧来投奔曹操,而曹操对荀彧更是热情相待。曹操说:“吾之子房也。”他认为荀彧是他的子房(张良),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曹操没有把荀彧当成的败军之人来对待。因此荀彧推荐了他的侄儿荀攸给曹操,而曹操对荀攸也是礼遇有加,并认为有了荀攸就不愁得不到天下。荀彧见曹操对待贤才求贤若渴的态度,又推荐了程昱给曹操。程昱也被曹操求贤的诚心感动,推荐了原来袁绍的谋士之一郭嘉。而郭嘉也为曹操谋取天下出谋划策,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就是郭嘉的杰作。可惜郭嘉命短。郭嘉又推荐汉光武帝的后裔刘晔。继而刘晔又推荐满宠和吕虔给曹操。他们俩有推荐了毛玠给曹操。曹操在荀彧滚雪球似的人才推荐中得到了许多当时的非常有才能的谋士。而这只是在兖州这个地方所招纳的人才。他在其他地方也招纳了许多的贤士。在他帐下的重要的谋士还有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一个将军有如此之多的谋士,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招贤纳士的功力。需要一提的是刘备在这方面做得相当的差劲。“凤雏”庞统来投奔,得到的是刘备的冷遇,只做了一个偏远小县的县丞。与“卧龙”齐名的凤雏来投奔却得到刘备如此冷遇,这与曹操对待贤士的态度就决然相反的。庞统对孔明说:“刘备这条鱼已经有先生之水,今日已不渴,何

必留弟于此。”庞统是很失望得到这样的对待的。

在治军方面,曹操是以身作则。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走过去。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军中将士?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毛宗岗父子认为这样的刑罚太轻了。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及刑不上大夫,何况是髡刑,所以这样是刑罚已经是很重了。而《三国演义》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渲染曹操踏卖割发这件事,旨在说明曹操极善于统御之道,曹操以身作则维护了法令的严肃性,增强了他的统御能力。

曹操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残杀。对于曹操杀孔融、祢衡、杨修、许攸等人,我认为是他们都是自己惹祸上身,并不能完全怪曹操。孔融、祢衡、杨修等人都是自己不尊重曹操而导致的杀身之祸。孔融喜欢写讽刺曹操的文章,祢衡恃才傲物,当众辱骂曹操,杨修也是骄傲过头,而许攸则的喜欢居功自傲,他们对曹操的种种的不敬,简直就是在自寻死路。曹操作为一军统帅被别人的尊重惯了,而他们的所为已经超出了曹操的底限。在《三国演义》中被曹操残杀的最冤枉的就是吕伯奢一家。吕伯奢一家完全是冤死的,而吕伯奢之死就奠定了曹操反面角色的性质。这是曹操最失败的地方。

曹操是一个有着复杂个性的人物,他的复杂并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明的,而我所写作的只是他性格的一小部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整部的《三国演义》曹操应该是最“雄才”的一位,就算是刘备也不能与他相媲美。

第七篇: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9152/

推荐访问:论曹操的人物形象 曹操人物形象的探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