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北大才女林昭

北大才女林昭

时间:2018-09-25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北大才女林昭 第一篇_通向极权独裁之路

通向极权独裁之路?

希特勒、斯大林、波尔布特、萨达姆等民贼独夫建立的极权独裁体制虽然已经消亡,但这种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反文明体制并没有成为历史。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只有一步之遥。

通向极权独裁体制的道路虽然五花八门,但建立巩固独裁体制的手段却有很多共同之处。

一、暴力维权。

所有的极权独裁体制都是垄断权力。独裁者的夺权途径也许是和平的,如希特勒就是通过选举走上权力巅峰;但独裁者长期独占权力的主要手段则是通过暴力打击排斥异己,抗拒民主法治精神,防堵体制外的政治挑战力量,无一例外。

二、谎言教育。

独裁者为了强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先进性,都刻意把自己美化成伟大正确能力杰出的超人,人民的大救星和守护神。他所建立的政权是世界上最先进美好且长命百岁的。为了让多数国民接受他们的伟光正形象,独裁者就要制造一个巨大的谎言工程来讴歌美化自己的“光辉历程”,宣称他的政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科学进步典范,只有他们才能代表国家人民走上富强光明之路;同时极力丑化那些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强国。为了让谎言深入人心,独裁者把精心编织的谎言课程渗入中小学教科书,让国民从摇篮到坟墓都接受谎言的强制性洗脑,让多数国民成为唯命是从的奴才和缺乏最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的脑残者。

三、制造一个贱民阶层。

当独裁集团垄断权力高高在上为所欲为时,被排斥在权力之外自身权利每天都在受到侵害的多数国民自然有时会感觉很不爽。为了平衡人们的不满情绪,独裁集团就要刻意制造一个“贱命阶层”供多数人侮辱虐待。这些“制度贱民”并非像印度种姓制度下的“首驼罗”那样处于社会底层的成员,侮辱欺凌一个乞丐或一无所有者是不可能让人们找到优越感的;而是昔日那些财产、知识或技能曾经高于普通平民的“上等人”。如希特勒政府的贱民阶层犹太人就拥有高于普通德国民众的财产知识;毛中国的贱民阶级“五类分子”也曾拥有高于普通工农兵群体的社会地位。让普通平民大众去欺负凌辱这些昔日的“体面人”,能部分补偿他们在权利面前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同时让自身的卑劣品性得到释放。

四、群体性口号。

几乎所有的极权独裁政权都倾向于扼杀民众的独立思维能力,喊口号则是消灭理性声音的最有效方式。所以独裁政权都热衷于用口号来煽动民众的盲从与武断。在群体性口号声中,所有理性的声音都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和一个正在高呼口号的个体或群体讲道理,效果等于是去和墙壁顽石论是非,就算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的常识也不会得到对方的认同。

五、垄断话语权。

独裁政权既然靠谎言支撑,掩盖真相就成为第一要务,可单靠谎言教育并不能完全做到掩盖真相。掩盖真相的第一要件就是垄断话语权,也就是民众只能听到独裁集团编织的“一面之辞”,而绝对听不到与“一面这辞”不一致的任何言论。如毛中国向“人民”宣传的美国面貌是“美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我们一定要解放他们!”美国的真实面貌自然与宣传的大相径庭,但毛集团垄断了话语权,所有关于美国真相的消息全部被封杀,人民只能听得见他们的一面之辞。一面之辞重复三次就是真理,于是最荒谬的谎言也有广阔的市场。

六、秘密警察。

就算独裁者用谎言教育、群体性口号和一面之辞欺骗愚弄民众,但在一个庞大群体中总还是有那么几个喜欢思考的智慧人士不容易被愚弄。当这些智慧人士对国家民族有强烈责任心又不肯牺牲良知时,就会不甘心独裁集团毁灭掉自己挚爱的国家民族,于是就会勇敢站出来向民众揭示真相,成为独裁者档案中的“异见人士”。在此情况下独裁者就会给异见人士栽赃莫须有的罪名,同时煽动被洗脑的群体对其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当群体运动的打击效果不能令独裁者满意时,就会动用秘密警察绕过任何司法程序,对异见人士进行秘密逮捕、审迅、监禁甚至肉体消灭,让其莫明其妙地失踪。秘密警察除了用于对付异见人士外,还用于对付体制内部残酷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将曾经是独裁集团内部的大红人秘密处死然后再开追悼会,自然会省去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同时又能避免民众知晓体制内部的残酷斗争黑幕,对外保持专制集团精诚团结高度一致的假像。

七、毁灭智慧良知。

极权独裁者都希望民众紧跟他们走,和他们的思想言行保持高度一致,就算明摆着是在从事伤天害理的罪行民众也会惟命是从。要做到这点,就得尽可能毁灭民众的智慧和良知,否则就难以让民众成为无条件跟着他们指挥棒转的冷酷行动机器。当希特勒把屠刀对准了犹太妇女儿童时;当四个壮汉受命去割断张志新女士喉管时;当医务工作者被命令对钟海源女士实施活体取肾时;当刽子手奉命枪杀北大才女林昭又上门向其父母索要五分钱子弹费时„„稍微有点智慧良知的人都知道那是禽兽不如的暴行。就算犹太人真个是“贱民”也不能连无辜的妇女儿童都不放过?就算张志新、钟海源、林昭真个是现行反革命也不能在临刑前对几个弱女子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否则执行命令者自己和禽兽又有什么分别?如果不系统消灭民众的智慧和良知,独裁集团的很多伤天害理暴行就根本无法执行。

八、选择劣等参照系。

为了在民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无可比拟成就,独裁者多选择那些政治野蛮文明落后的国家作为自己的盟友,乐意充当蛮族老大哥。当民众看到同一个战壕里的友邦们都不如自己时,当他们还能在这些国家看到更为黑暗的景象时,夜郎自大的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并因此对压迫愚弄他们的独裁政权充满敬仰之情。 „„„„

当极权独裁者开始实施伤害国家民众的专制工程时,无一例外都会贴上“国家”和“人民”的标签。民众的第一印象不是他们来掠夺自己;而是来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感受独裁者完全是站在他们那一边,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和守护神。越是言不由衷的谎言越是美妙动听,那些落入流氓混混手中的花季少女对此感受深刻。现代文明教育的第一功能就是擦亮国民的眼睛,培养国民独立思维能力是擦亮眼睛的最有效途径。

对于政治强人来说极权独裁是一个难以抗拒的权力诱惑;但几乎所有的极权独裁人物包括他们的家族最终都难逃天谴!所以拥有智慧远见和家国责任心的政治强人都会选择在极权独裁门前止步。

纳粹德国是怎样控制舆论的

“灌输纳粹党学说比生产重要”

纳粹上台之初,德国的收音机普及率不高,一时间也没法让家家户户都很快拥有一台收音机。

于是当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下达了集体收听广播的命令。这样一来,即使没有收音机的人,不也就可以及时听到元首的最新指示,了解纳粹党和政府的最新方针政策了么?大伙在一起收听广播,谁也不能把耳朵塞了起来。因此,国民们连耳根清静的自由都没了。

也亏纳粹当局想得出来。一般成年人总得养家活口,要养家活口就得上班工作,纳粹当局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许多广播节目安排在上班时间播出,在播出的时候,人们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收听广播。这样一来,整个德国上班的人不就都能够收听到广播了么?

即使广播的时候你是在咖啡厅或者餐馆,那也不会成为漏网之鱼,因为像餐厅、咖啡馆之类的所有公共场所,都必须配备收音机。而对于行人来说,街头的扬声器,照样会把纳粹党的声音传送到你的耳朵里。

纳粹当局强行这么做,难免会损失大量的工作时间。这种广播往往不是一两分钟就能够完事,因为希特勒这些人的演说,动不动就长达两三个小时。如果把全国的人因此花费的时间累计起来,那会相当于浪费多少个工时!

可是戈培尔并不因此改弦易辙,在他看来,“灌输纳粹党学说比工人们的生产更重要”。

可是无线电波跟报刊不同。如果一份外国报纸或杂志禁止在德国发行,一般人是无法看到的,而电台就不一样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干扰,一家英国电台的广播,柏林人也可以收听得到。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的努力就可能事倍功半。为此,第三帝国就把收听外国电台视为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

美国著名记者夏伊勒在1940年2月的日记里提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名德军飞行员的母亲接到通知,说她的儿子已经失踪并被认定为死亡。可是几天

后,英国广播公司公布的德国战俘名单里却有她的儿子。次日,有八个朋友和熟人来信告诉她这个信息。可是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这位母亲向警察告发这些人收听敌台,于是他们全都被捕了。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还有几个人敢轻易接受和传播戈培尔们不喜欢的信息?在恐惧中自我收敛,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如此一来,戈培尔就可以肆无忌惮地随意操纵舆论了,而他的西洋镜永远不用担心被人公开戳破。 被希特勒轻蔑地称为“小蛆虫”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下台了。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戈培尔指使部属:“在口头上和图画中,应该把邱吉尔介绍成是英国人民的典型:一个品行不端、龇牙咧嘴的家伙,长着类人猿一样的前额,是制造谎言的嗜酒狂,总是与有钱人、犹太人、布尔什维克人为伍,将工人踩在脚下„„”这样炮制和筛选出来的消息除了可以误导德国人之外,还有什么用呢?【北大才女林昭,】

而国外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人家是怎么看待希特勒德国的,这类的信息是否可以传播,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等等,都是纳粹当局说了算。1940年11月11日,罗斯福的停战日演说在德国被严禁播放。夏伊勒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希特勒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会在全美国播放,但是罗斯福的讲话德国人却一个字也听不到。这是民主的一个弱点,我想;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正是民主力量之所在。”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可现在就第三帝国的新闻报道而言,只有纳粹党一家在王婆卖瓜了,她想怎么夸就怎么夸。英国驻柏林大使内维尔·安德森爵士曾这样评价过戈培尔:“对他来说,没有什么胆汁是太苦的,没有什么谎言是太过于明目张胆的。”这话不错。1938年11月的水晶之夜是德国犹太人的噩梦,可是过后,戈培尔却信誓旦旦地声称:“关于所谓洗劫和捣毁犹太人财产的一切说法,都是令人厌恶的谎言,我们没有动过犹太人的一根汗毛。”也许有人会说,世上哪有诚实的政客?但第三帝国可能跟美国英国有所不同,罗斯福的一句话可能招来一万句的反驳,而戈培尔和纳粹党睁着眼睛说瞎话,没有哪家德国报纸电台可以唱反调戳破它。

即使是明知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戈培尔依旧把德国人民当猴耍。在1945年3月27日的日记里,戈培尔这样写道:“晚上放映每周新闻。电影里的西线情景真令人吃惊。我们根本不能让公众知道。”这自然是从大局出发——纳粹统治不可动摇的大局。没过几天,明知许多人在准备将卍字旗换成白旗,戈培尔又在1945年4月1日的日记里说自己“打算大大强化我们整个宣传通讯政策。在目前的战争阶段,调子最高的语言即是最好的语言”。

想必戈培尔部长心里也清楚,谎言重复一千遍,那也不会成为真理,但这位跛子还懂得,谎言如果重复一千遍而又不许别人戳穿的话,许多人就会把它当成真理。因为谎言的陷阱到处都是,人们不掉进这个陷阱,就会掉进那个陷阱。 不过,第三帝国宣传部炮制的那些政治谎言,到底真正征服了多少德国人的内心世界,只有天知道。因为在政府欺骗人民的地方,人民往往也会用欺骗政府来保全自己。1943年2月8日,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的演讲,赢得一阵阵雷鸣

北大才女林昭 第二篇_良知为罪恶立碑

良知为罪恶立碑

作者:余樟法

良知,是萌发自内心的一种善良觉悟和道德意识,是所有的正常人不分种族、民族、职业分工都具有心理共性,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有古代西哲说过,每一个人都是善恶行为的判断者,一个人违反良知意识和道德规则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罪恶。每个人都选择的可能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现代社会法律应是公众的良知意识的体现,是一切合理、公正、美好的事物的保护伞。如果法律明显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和公众的良知意识,如果政府或上级的指令严重违背道德律令,那么,实施者执行者就有必要作出自己的选择:是服从邪恶的法律、命令还是坚守道德规则正义原则。制定恶法下发恶令是犯罪,遵从恶法

服从恶令也是一种犯罪,都是对宪法和良知的背叛。

1989年2月。柏林墙。十岁的克利斯和高定在逃亡时被击倒,克利斯当场死亡,高定足踝中枪。1991年9月,统一后的柏林的法庭上,举世瞩目的柏林围墙守卫案子的结论是:以枪射击高定脚部的士兵判两年徒刑,可以假释;开枪射杀克利斯的士兵,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释。法官这样对被告解释他的判决:『东德的法律要你杀人,可是你明明知道这些唾弃暴政而逃亡的人是无辜的,明知他无辜而杀他,就是有罪。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这个东西。当法律和良知冲突的时候,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你应该早在决定做围墙士兵之前就知道,即使东德国法也不能抵

触那最高的良知原则。『

当政府命令(或法律)与个人良心发生冲突时怎么办?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很明确:『我相信个人应当根据他的良心行事,即使这种行为势必要触犯国家的法律。我相信他应当这样做,即使他明明知道他会被当局判罪,他也应当如此。这种态度最符合我自己的道德感盲目服从那些我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国家法律,只会妨碍为改革这些不道德的法律而进行的斗争。『爱因斯坦在1950年7月19日给美国科学工作者团体的公开信中写道,『一个人,如果政府指示他去做的事,或者社会期望它采取的态度,他自己的良心认为是错误的,那□他该怎□办,这实在是一个老问题。很容易这样说:对于在不可抗拒的强迫下所做的事,个人是不能负责的,因为它完全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以必须受它支配。但这种推理的

表达方式本身就说明了这样的概念同我们的正义感矛盾到了怎□样的程度。

虽然外界的强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责任感,但绝不可能完全摧毁它。在纽伦堡审判中,这种立场实际上被公认为自明的。我们目前制度中存在著的道德标准,以及我们一般的法律和习俗,都是各个时代的无数个人为表达他们认为正义的东西所做的努力积累起来

【北大才女林昭,】

的结果。制度要是得不到个人责任感的支持,从道义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无能为力的。这就

是为什□任何唤起和加强这种责任感的努力,都成为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审判法西斯战犯时,各国政府的立场不约而同:不道德的行为不能借口他们是奉政府的命令干出来的而求得宽恕。任何人都不能以服从命令为借口而超越一定的道德伦理界线。英国学者鲍曼在研究纳粹大屠杀《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昭示我们:人类记忆中最耸人听闻的罪恶,并非一群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所为,而是由身穿制服的惟命是从的人完成的;它不是源自秩序的败坏,而是源自一种完好的秩序统治。书中称引麦克唐

纳于1945年的警告说,『现在我们必须提防的是守法者,而不是违法者。『【北大才女林昭,】

书中问到,忠诚与服从由来是公民尤其是军人的天职,执行命令者的罪恶隐藏在什么地方呢?鲍曼提到米格拉姆的关于『责任转移『的实验,它表明:一旦经过行动者的同意而将责任转移到上级命令的权力之中,行动者就被投入了一种『代理状态『,即把自己看作是给别人执行意愿的状况。在这一情境之中,组织的每个成员都相信他是受人操纵的。所以,鲍曼说:『组织在整体上是一个湮没责任的工具。协调行动之间的因果链条被掩饰起来,而被掩饰的事实恰好就是这些行动产生效力的最有力的因。『由于纳粹大屠杀的参与者都相信责任在别人那里,在上级那里,或者简直就是命令本身,集体执行残酷的行为便变得更容易了。

(《南方周末》2002年6月21日林贤治)。

日尔曼式的清算,让杀人者被迫承担起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罪恶的制度有罪,罪恶的参与者是帮凶,也有罪。有罪,就要得到清算,尽管在清算时也应考虑到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一九八四年。在围墙的脚下。两名士兵射杀了一个名叫米夏的年轻人。法官认为被告有罪,因为他们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取人性命,可是判得很轻,十六个月,而且缓刑。法官说,被告在一个极权社会中成长,没有学习到以良知判别是非的能力;而且,大多数人是弱者,怕【北大才女林昭,】

事、随俗能够抵抗大环境的只是少数的英雄,我们不能要求大家都是英雄。

而我们中国式的清算呢?给受害者平反,恢复名誉,然后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只有受害者,全是受害者,迫害者和实施迫害者全都不见踪影了。只因对反右和批判彭德怀有异见而被捕入狱北大才女林昭,在狱中遭到长达八年的非人折磨,后在上海被杀害。据《林昭,不再被遗忘》披露,自林昭获平反以来,其亲友一直上访相关部门要求查清事实真相。欲查清当年发出钉舌、反铐、虐杀、灭尸等残忍命令的人到底是谁----即使死了,不能绳之以法,至少也要让世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其实要查清真相并不难,只需在当年任职于上海法院、监狱等部门的人中寻找即可。然而上海相关部门对这一诉求一直采取推诿态度。对新华社记者的公务采访也是采取『不说、不让、不给『的不合作态度,具体的做法就是既不接受采访,

也不让别人接受采访,更不提供相关材料。

为此,渔翁先生在《不能向社会发出这样的暗示》(2003、12《杂文月刊》)中指出:『上海有关方面对林昭遗案的态度至少向社会发出了如下负面暗示:一、作为社会基层成员的老百姓,无论如何都不能产生与当权者思想相左的思想,否则,即使真理握在你手里,也难逃被消灭的命运;即使获得平反,也仅仅是平反而已,休想追究具体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二、请在公检法等国家机器部门任职者放心,面对一个『犯人『无论怎样实施虐杀都无妨,若干年后即使真相大白,证明被害人是无辜的,各位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你们依然可以尽情地

享受生活,因为有人会全力保护你们。『

为善为恶,是正是邪,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上级命令不能成为超越伦理底线充当恶政帮凶的借口。对丧心病狂的恶人和违反宪法的罪人的纵容就是对良知的犯罪、

对人民的犯罪。

【北大才女林昭,】

附言:

『在一个极权社会中成长而没有学习到以良知判别是非的能力『的罪人也并非绝对不可以得到人民的原谅,但宽容和仁恕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忏悔,如柏林墙倒塌之后在街头被人民包围了的莱比锡警总头子那样,对著摄影镜头和电视机前几百万的人民道歉说:『我错了,我为我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北大才女林昭 第三篇_2015年湖北高考写作范文: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湖北自考网()信息最齐全最实用的湖北自考门户网站。

2015年湖北高考写作范文: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文题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是非洲谚语,第二则材料是我们熟悉的女诗人席慕容的诗句。这类作文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找到两则材料中对立或统一的内容,然后确定立意的角度。从内容来看,非洲谚语强调“但”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单独去走、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成长之路。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优秀作文】

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有学生发邮件给我,他说他喜欢课余翻阅《红楼梦》《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名著,不晓得明星八卦,也不关心成绩排名,和同学们往往话不投机,觉得自己很孤独。我回信告诉他,有一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它错了,应该是“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一些人总把“孤单”与“孤独”混为一谈。孤单,基本上指形体而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会产生精神上的寂寞、思念,往下走,便是无聊;往上而去,才是孤独。但很多人其实上不了那个层次。孤独,基本上是精神层面的。因为有些人,即使他置身于人群中,他也是孤独的。比如鲁迅,在一个满是沉睡者的铁屋子里,仍要孤独地呐喊几声。

孤独,意味着与众不同。当一个社会,“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时,你仍然保留清白保持清醒,你可能被世俗边缘化了,但你却拥有了一颗高贵的灵魂。有些人,在人生之路上,注定要孤独前行,独自承担一切。北宋仁宗时,有个宰相叫吕夷简,位高权重,滥用私人,朝廷腐败不堪。百官都巴结阿谀他,偏偏有个人向皇上连上奏折,检举吕夷简。那个人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检举的下场自然不妙,他被贬官,还差点丢了性命。但是范仲淹仍然无怨无悔,他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千多

湖北自考网()信息最齐全最实用的湖北自考门户网站。

年后,他的同乡林昭实现了这个诺言。林昭,北大才女,在大饥荒时,她调查民情,写信给中央领导反映民间疾苦。结果,她被视作“反革命分子”,被捕入狱。在狱中,她仍用血书为自己辩白。最终,她于1968年被枪决,年仅36岁。

无论范仲淹,还是林昭,他们当时面临的困境,是芸芸众生们也面对的,但为何只有他们站了出来,并且说了出来?因为他们胸中有一种叫良知的东西,不断撞击他们的心坎,使得真理如杜鹃啼血般唤出。当年,范仲淹的朋友劝他不要做“一只专门叫唤的乌鸦”,只管自己吃喝便好;林昭的亲友也劝她不要做“碰石头的鸡蛋”: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孤独的。然而,时过境迁,大浪淘沙之后,他们的精神终于闪出了高贵的光芒。

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在庸庸碌碌,有人在纸醉金迷,而我,更愿意泡一杯茶,思考一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写点文字。那封回信的最后,我写道:“做一个精神明亮的孤独者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更多湖北高考辅导资料尽在湖北高考网:/gk/

北大才女林昭 第四篇_2014新作文: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作文(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优秀作文

(2014-03-26 10:58:44)

标签: 分类: 新高考新作文

陈乃香

所说

材料

试题

是非

2014新作文: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优秀作文

【试题回放】

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优秀作文】

向善之路需我们一起走

江苏一考生

正如非洲谚语所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向善之路,回归善良之路仅靠个人是不可能走得很远的,需要我们一起走。

孟子曾说:“人性本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各阶层的深刻变革,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金钱崇拜,一切货币化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思想迷茫。善正被利益所驱逐,善良之心不过是可有可无之物。于是“碰瓷”大戏荒诞上演,“毒胶囊”“毒药园”事件频频曝出。东郭先生被蛇咬在各大城市交叉并行。好人难做,人善被人欺是很多人在现实中的无奈感慨。

然而,长此以往是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善良的本性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善是温暖人心的一盏明灯。若是去了它,整个社会就会黑暗,就会被冷漠所包围。而冷漠却又是恐怖主义这颗毒瘤所最需要的。昆明事件不正是这最好的例证吗? 回归善良之路,找寻向善之道不是仅靠几个富人捐献一笔钱就足以解决的。也绝不是就几位作家写几篇文章极力呼吁的人们要向善,要坚守心中善的理念就能解决的,它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鲁迅曾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世上本没

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鲁迅在《故乡》结尾这段精辟的话饱含了他对后来者的希望,希望他们一起为争取新生活而努力。而如今这条向善之道虽有着希望,但若没有社会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

在道德规范不足以来约束人们行为之时,法律便是让人们走上向善道路的最好保障。完善法规,政府应引领社会向善的标榜作用。而全社会各成员也要修身养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真正建立起公正,文明,和谐,富强,民主的新社会。

周国平曾说:渴望与渴望者相遇,便有了家。向善之路正因为有了众多的渴望者一起携手努力,才会有希望。而要把这条路走的更远,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唯有如此,声势浩荡的向善之路才最有号召力,才最有可能让社会和谐。 (江苏陈乃香 提供)

【作文审题】

非洲谚语强调“但”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它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单独去走、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成长之路。

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

【优秀作文】

独行者的舞蹈

高三(10)班 胡雪

西南联大时,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总能见到一个身影停留在路灯杆前,指手画脚的站上半天或一天,他不是别人,更不是疯子,而是西南联大学子眼中的“圣人”——曾昭伦。他在干嘛?在与灯杆滔滔不绝的畅谈这化学上的新研究。 他是被雨淋坏了还是走火入魔了,都不是。一位置身于科学的大师当无处觅知音时,选择与灯杆来长酣畅淋漓的灵魂的“舞蹈”,足矣足矣。这就是聪明人独处的智慧。

正如龙应台所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我们或许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中挣扎太久,在“人人网”中被束缚的太紧了,以至于忘记了生活里还有一种存在方式——独自呆在自己的角落。“人是群居动物”,“鲁宾逊的生活不可能再存在”,正是在这样思想的裹挟下,人们越来越不远选择“独自”。面对失恋,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更多的人会叫上一群好朋友点上一桌大餐,来场不醉不归的气势。然而,轰轰烈烈的宣泄后真能度过这个坎吗?即

使当时看明白了,畅快了,一觉醒来,你依旧是原来的你,因为灵魂深处的自己没有改变。

想要真正地寻求自我本真或是完成生命的蜕变,就必须敢于独自面对。还记得蝴蝶化茧成蝶的过程吗?自然选择在达尔文眼中就是“独自进化”的意义。生活中的背包客中有许多就已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放弃旅行社量身定制的舒适的旅程,放弃众人相伴的热闹与扶持,毅然只带上一个轻便的行囊,匆匆独自向前赶路,因为这样,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景色,有许多是在被“牵绊”中忽略的美景。在独自旅行的过程中,有寂寞相伴,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与灵魂直接而纯粹的相遇,天地之间,心与我之外没有其他的。于是李娟从阿勒泰中体会到了人性的淳朴,沙漠中闪光的生命。旅行是这样的,学术亦然,赵元任,金岳霖„„这些大师不都是在演绎着独舞时,迸发思想的火花。

“我将在孤独中老去。”《瑞典女王》中的女王靠女性的执着去独自诠释爱情的意义,这样的境界常人难以触及,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人的天资不同,怎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小贤一郎一样,独坐空禅中顿悟人生,顿悟世俗。但我们需懂得欣赏那些独行者的舞蹈,并也努力去尝试。《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中就提倡人们:“多单独行走吧!”

孤身破茧,方能成蝶

高三(14)班 张家赫

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在你的身心因外界的重压而濒临崩溃时,没有人能帮得了你,你只能独自一人,冲破生命的茧,最终成蝶。

孤独,是一种生命境界。

当你孑然一身,你方有余力静下心来考量自己的对错得失,才会在孤独中悟出人生的真谛。一如哀叹“寂寞沙洲冷”的苏轼在黄州寻到了人生的淡定与从容,懂得了收敛锋芒又收获了旷达乐观的心境,是以方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佳音。又如褚时健在狱中自省,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与梦想,开山种植“励志橙”,独自一人走出失败的阴影、丧女的悲痛,终是活出了另一份精彩。

反观当今社会,我们似乎是失去了承受孤独的能力,也寻不着身处孤独的机会。这世界太过喧嚣与嘈杂,别说孤独,连静下心来都很难做到,又何谈体悟人生,破茧成蝶呢。再者,现在的人大多惧怕孤独,防之如防洪水猛兽,他们将自己埋进人群,趋炎附势,哗众取宠,以求有人在自己身边,给其力量和支持。更有甚者,妄想着有人能帮自己打点好一切,免去亲自跋涉、挣扎的痛苦,以求安逸与毫无波澜的混完一生。在此等繁华喧嚣的年代,人们终因从未经历过独自一人的奋斗与挣扎而未被雕琢,都有着相似的精神形状——无形态,无棱角,没有先圣先贤的傲骨雄心,也没有有志之士、化蝶之人的熠熠光芒。

没有孤独的打磨,没有依靠自己的信心与胆量,被人用剪刀破开的茧里面只有双翅皱缩的可怜生物。没有经历过挣扎,就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展翅飞翔。正是因为

如此,而今我们的世界才贡献不出像尼采、梵高那样清洁而神性的人物,因为人们耐不住孤独,冲不出生命的围城,钻不出生命的茧。

只有在孤独中奋斗,直面孤独,才能有所悟、有所成。孤独能磨练你的意志,刚强你的灵魂。当你的双翅拥有了冲破屏障的力量,你才可以飞翔,向着高远,向着澄明与纯净的太阳。把茧中的黑暗抛在身后,成蝶。

我愿化蝶,冲破生命的茧,单独一个人去跋涉,无论路有多长,路有多远,无论夜是多么黑暗,只有靠自己撑出一片光亮,才有气力飞翔于芳草鲜花丛中。

独自前行

高三(15)班 刘湛柯

我们必须独自去面对生活,抵御世俗的功利化对我们心灵的冲击。

席慕蓉说:“在这人世间有些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没错,为了维护我们的精神高贵与圣洁,我们必须独自前行。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然而社会的进步并非仅仅由物质的繁荣与富足决定,精神的圣洁也应是必不可少的一维。许多人没能独自前行,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内心逐渐被功利与物质占据:房子、车子、票子、帽子等不正是这些人心中唯一的追求吗?如果所有人都盲目从众,跟着别人走,不仅自己难有所成,社会的发展也将举步维艰。

即使是有杰出才华的人,不能独自前行,也将难有所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自己31岁时就出版了杰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正是他独自研究的结果。然而,在受到吹捧之后,他没有能独自前行,开始追随众人,为名利奔波,逐渐沉沦。因而,从那以后他再没有一本值得称道的哲学著作。

反之,面对物欲,选择独自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前行的人,即便没有什么成就,他的精神也会受到人们的敬仰。陶渊明,生活在乱世,有一种内在的坚定与持守,没有被迷失,没有走向沉沦。因此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称赞他:“虽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正如《维摩诘经》中所说:“心净则佛土净。”独自面对生活,保持心灵的宁静,我们就能精神高贵。

对我我们每个人来说,即使是享受生活,也必须独自前行。台湾的美学家蒋勋说:“美,就是回归做自己”对于美得感受,我们不可能追随众人,只有独自去发现,才能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孔子也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生活在的乐趣,孔子一定是独自感受到的。如果我们一边念着“子曰”,一边却又跟随众人追逐名利,让心灵被物质占领,我们既难有所成,生活中的乐趣也将无从领会。

生活中不是理想化的。在这个功利成风盛行不已的今天,我们只有独自面对,独自在追求心灵高贵的自救之路上前行,不管路再长、再远,再黑,才能真正真正领略生活的真谛。

(免费提供给大家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孤独的人是高贵的金泓

有学生发邮件给我,他说他喜欢课余翻阅《红楼梦》《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名著,不晓得明星八卦,也不关心成绩排名,和同学们往往话不投机,觉得自己很孤独。我回信告诉他,有一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它错了,应该是“孤独的人是高贵的”。

一些人总把“孤单”与“孤独”混为一谈。孤单,基本上指形体而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单,会产生精神上的寂寞、思念,往下走,便是无聊;往上而去,才是孤独。但很多人其实上不了那个层次。孤独,基本上是精神层面的。因为有些人,即使他置身于人群中,他也是孤独的。比如鲁迅,在一个满是沉睡者的铁屋子里,仍要孤独地呐喊几声。

孤独,意味着与众不同。当一个社会,“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时,你仍然保留清白保持清醒,你可能被世俗边缘化了,但你却拥有了一颗高贵的灵魂。有些人,在人生之路上,注定要孤独前行,独自承担一切。北宋仁宗时,有个宰相叫吕夷简,位高权重,滥用私人,朝廷腐败不堪。百官都巴结阿谀他,偏偏有个人向皇上连上奏折,检举吕夷简。那个人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检举的下场自然不妙,他被贬官,还差点丢了性命。但是范仲淹仍然无怨无悔,他说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千多年后,他的同乡林昭实现了这个诺言。林昭,北大才女,在大饥荒时,她调查民情,写信给中央领导反映民间疾苦。结果,她被视作“反革命分子”,被捕入狱。在狱中,她仍用血书为自己辩白。最终,她于1968年被枪决,年仅36岁。

无论范仲淹,还是林昭,他们当时面临的困境,是芸芸众生们也面对的,但为何只有他们站了出来,并且说了出来?因为他们胸中有一种叫良知的东西,不断撞击他们的心坎,使得真理如杜鹃啼血般唤出。当年,范仲淹的朋友劝他不要做“一只专门叫唤的乌鸦”,只管自己吃喝便好;林昭的亲友也劝她不要做“碰石头的鸡蛋”: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孤独的。然而,时过境迁,大浪淘沙之后,他们的精神终于闪出了高贵的光芒。

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在庸庸碌碌,有人在纸醉金迷,而我,更愿意泡一杯茶,思考一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写点文字。那封回信的最后,我写道:“做一个精神明亮的孤独者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行路人生

我在天光初透的草舍醒来,只有我一个人。我踌躇着,不知是在这里等待抑或独自上路。我面对着苍茫荒野,大声道:“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那么你告诉我,该孤独上路还是结伴而行?”荒原里一片岑寂。猎猎风声似要撕魂裂魄。 “你的心意我无从知晓。但我势必选择孤独上路。”你的声音冉起,震得我惊喜交加。我溯着你的声音之源,忆起你笔下祥林嫂的凄惨与抗争。

你说,凡是一人有了新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若呐喊于生人前,而生人不语,既非赞同,也无反对,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你于是以之为寂寞。我了解你的抗争。在那样一个黑暗年代,你以笔为戟,独自上路,竟生生地把黑暗撕出一片光明来。国人在光亮中惊醒。你走得比世人都快了些,你路上的寂寞亦如夜夜搓揉灵魂的猛兽。你的孤独只被你在拈笔一笑中了然。你用笔,用鲜血,勇担当一切的勇气,为世人引路。你身后的一群人,也因此走得更快,更快。我对着荒野,微笑着说:“先生,你是勇者。” “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必定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我坐在地上,听着海子微微的吟诵。

北大才女林昭 第五篇_一个不屈的英魂

学生:郭丽娟班级:学号: 历史2班

12 120301052

一个不屈的英魂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灵台。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他日红花发,认取血痕斑。

媲花嫣红花,从知渲染难。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作者是谁?作者又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有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要知道这些,我们就得了解一个人,林昭,一名北大才女,一位为了真理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淋漓鲜血的真正勇士!

林昭,原名彭令昭,舅舅许金元,在“四一二”政变中牺牲,母亲许宪民早年追随胞兄参加革命,曾是一次罢工斗争的组织者,以后为人民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可以说林昭是在“国际歌”的旋律中成长起来的,随着在苏南新专这样一个充满革命理想、信念的新年学校的学习,以及在常州苏南民报担任记者的经历。她对革命更加充满热情,对人民有深厚感情。她曾因为一个同学在中秋夜用放枪代替爆竹庆祝佳节而生气,教训说:“子弹是人民的血汗,不许你浪费。”林昭写了很多新闻报道、诗歌、散文和相声,在记者中,她以文思敏捷、才华出众而闻名,在北大读书时,她经常会在《红楼》上发表诗歌和散文,因为她才多身弱、性格倔强曲高和寡,有点像林黛玉,因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人给她起了这么个褒贬参半的“林姑娘”的雅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热爱人民热爱国家有才情的文弱女子却在1968年被枪毙,事后“有关方面”的“代表”还专门跑到林昭母亲那里索要五分“子弹费”,到底是何原因,林昭又到底犯下了什么样的罪行竟被如此对待?

我们不得不提林昭在苏南新专上学时的“诬陷母亲”一事。我们从很多影视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中国的一段历史时期,父子、母女、朋友之间告发事件很多,原有的亲情、友情也都被伤害,像《霸王别姬》里也有体现。林昭恰好也在这个时期,被人逼迫揭发母亲,她也走入了迷途,写了一些无中生有的材料。后来,林昭后来反思自己对母亲犯的错。多年后,林昭向母亲表白了这桩隐痛。她说:“他们叫我井里死也好,河里死也好,逼得我没办法,写了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我不得不满足他们┉┉我没存心诬陷你。”林昭从痛苦中惊起,从此她认真投入了思索,它对社会现象作了分析,选定了要坚持真理的道路,宁可到井里、河里去死,决不再将违心的话。随着林昭对于真理追寻的日益笃定,她便将自己的一生都用来践行追寻真理,揭露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她的灾难便也随之而至。

1957年彭令昭连同其他同学被定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3636/

推荐访问:北大魂林昭 北大才女刘媛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