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时间:2018-09-21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第一篇_初一数学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初一数学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初中数学是我们在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活后第一次接触到把数学分开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数学中还有代数和几何之分。而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特别是初一的数学,大部分同学在上半学期还能接受跟得上老师的进度,但是到下学期由于出现了几何这一部分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一旦初一的底子没有打好,到初二就会出现跟不上进度,开始出现掉队。 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 我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 多看一些例题。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例题、习题,这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我们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由于老师补充的例题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还应自己找一些来看,看例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

我们看例题,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宽的解题思路,如果看一道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第二篇_初一数学的重要性

和同学们谈谈初一数学的重要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初一是初中三年打基础的一年,掌握好各种运算本领和计算能力对孩子今后学习代数式运算、函数计算以至于高中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在很多名校的孩子到了初二,有一部分新同学因为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慢慢的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我们分析出的主要原因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的现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在知识点上和难度上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在中考越来越重视"坚韧的计算毅力"的背景下,由于计算能力对初一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以便在中考中不出现“瘸腿”的现象。

综上所述,要想学好数学,在初一阶段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咱们来说说一下初一数学的计算怎样来学好?

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学习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有理数,发现孩子出现了很大的计算问题,也有家长不断说孩子的计算老出现问题,归纳起来问题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1.计算速度太慢。很多孩子在进行有理数计算的时候,计算速度非常慢,很简单的几道题目需要很长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基本运算法则不熟悉、计算技巧没有掌握。

2.计算准确率过低。同学们,你们觉得计算准确率要达到多少才算合格?99%算不算高?100道题我只算错了一道,看起来不错,但是通常一张试卷中会涉及有成百上千个计算。那么你这张试卷还能得到高分吗??答案可想而知,不能!!!只有当你的计算保证100%正确时,你才有希望拿到高分。这是一个困扰着家长和孩子的大问题,算了半天结果算错了,自己检查可能还查不出错误。这里面包含着孩子从小学带上来的计算和做题习惯的问题,当然也有对不同计算法则的混淆、基本计算概念的不清晰(比如去括号的顺序、运算级别的顺序等)。还有就是使用方法笨拙,没有看出简单的计算方法,导致计算量徒然增大,降低准确率。

3.计算方法笨。其实这一点在前两点里都有体现,计算方法笨导致计算的速度慢、准确率低。主要体现在不会使用简便方法,不能熟练运用凑整、裂项、错位等运算技巧。

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是计算法则掌握不牢、计算习惯不好、计算方法和技巧不了解或者不能熟练运用,没达到一定的训练量。解决的办法主要是下面几个:

1. 巩固基本计算法则。这是前提工作,如果连运算法则都糊里糊涂的话那基本上就没戏了,如果你连“游戏规则”都不清楚,更别 谈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了。

2.善于自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题做错了的,你必须深刻自省,为什么这道题我会算错?错在哪里?是我的运算法则没弄清楚还是粗心大意把符号搞错了?找到原因之后用文字语言在错题旁边把你所犯的错误描述出来。只有深刻反省后你才会避免犯同类的错误,否则盲目的计算训练只会打击你学习数学的信心与热情。

3. 熟练掌握计算规律和技巧。掌握计算习惯和基本知识对于初中生的计算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还应该加强计算技巧的训练,特别是一些典型的计算技巧。在期中、期末考试的难题、附加题中甚至中考的技巧性运算里都会出现。

4. 每天坚持练习计算15-20分钟。要想提高你的计算能力,没有相当的训练量是没用的,俗话说熟能生巧,计算题做多了你也就轻车熟路了。有同学会问,这得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相信郭老师,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练习计算20分钟,不需要太久,有一天你会神奇地发现自己好像掌握了计算的秘诀,再也不会出错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啦!加油吧!从今天开始。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第三篇_初一数学(角)的知识点

初一数学知识点:角的知识点

初一数学有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角,很多初一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下面就和丁博士一起来看看初一数学知识点:角的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帮助!

1、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开口大小有关系: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分类,按照角的大小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本学期不需要掌握,孩子知道即可,课上讲过)

4、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也就是:锐角<90°(角的度数不要求掌握,了解即可) 直角:度数是90°的角叫直角,也就是:直角=90°。

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叫钝角,也就是:90°<钝角<180°

5、做题时,如果让画出一个什么角,画完后一定要有一个表示角的小标志,即直角是一个直的小折线,钝角锐角都是小弧线

是否标出顶点和边要看题目具体要求。

6、做题时,如果具体到某个角上,一定要用∠1∠2∠3等表示,不能只填序号。

7、在方格纸上画角时,选定方格纸的一个横竖线交叉点为角的顶点,另一边就沿着横线或竖线画,这样画清楚干净,而且直角更好画,不易丢分。画完后一定要有角的折线或弧线标志,如上5所述

特别说明: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目前对于角的概念书上没有做严密准确的说明,比如什么叫直角,钝角的定义也不完全正确,所以在课堂上我简单说明了一下,角是按照大小来分类的,对于角的大小,本学期没有涉及“角的度数”这一概念,因此只能笼统地说一下让孩子们知道,尤其要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但比钝角大的还有平角,它是180°,两条边成一条直线,顶点在中间(平角是角,有顶点和边,不是线)。周角的度数是360°,就是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了,看上去就是一条边,样子是射线状的,但是在这条线上会有一个圆弧线来证明它是周角。

关于角一部分的知识,需要孩子们熟练掌握:

1、角的组成。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关系,具体关系怎样。

3、角分为哪三类?分别是什么,能够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对比判断。

以上是丁博士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知识点:角的知识点,希望这些知识的整理能帮助大家复习。更多精彩内容,还请继续关注丁博士智能教学网!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第四篇_初一数学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题1:

一、精心选一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以下所说到的数中,( )是精确的

A、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B、地球上煤储量为5万亿吨以上 C、人的大脑有1×1010个细胞 D、七年级某班有51个人 2、代数式5abc,7x21,A、4个

3

25

x,21

15

中,单项式的个数是(

D、1个

B、3个 C、2个

3、a2运算结果是( )

A、a6 B、a5 C、a8 D、a9

4、297000精确到万位时,有效数字为( ) A、2,9, 7 B、2,9 C、3,0 D、3,0,0,0,0 5、下列各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y)(xy) B、(xy)(xy) C、(xy)(xy) D、(xy)(xy) 6、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 )

12

12

A B C D

7、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互余的两个角一定都是锐角;④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有一个为钝角,另一个角为锐角。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4个 8、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a2b32a5 B、a4aa4 C、a2a3a6 D、a2a6

3

9、如图,∠1=∠2,由此可得哪两条直线平行(

A、AB∥CD B、AD∥BC C、A和B都对 D、无法判断

10、如图:RtABC中,C90,CDAB于D。 图中与A互余的角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A二.用心填一填(每题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式;

C

D

B

2、计算:(x+3)(x-3)=_______, xy________;

2

3、单项式7a2bx的系数是_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 4、a5b2m与

43

23ab

4n

6

的和是一个单项式,则m

,n

5、计算:a2b=______;2a2b33a=________;

6、小明量得课桌长为1.025米,四舍五入到十分位为_____米,有_____个有效数字; 7、如图,如果希望c∥d,那么需要图中哪些角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对);

8、2. 4万精确到______位,有______个有效数字; 9、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 A ∠ADE是 度; D E

C B

10、若∠1和∠2互为余角,且∠1=30°,则∠2的补角=________° 三、计算:(每小题5分,共25分) 1、 3(a3a2b

2、 2x3y7xy2÷14x4y3 3、 (m2n)(2mn)

1

4.2xy 5、899×901+1(用乘法公式)

2

23

12

ab)

2

12

(6a4ab3ab)

322

四、先化简再求值:(a

2)

2【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a1)(a1),其中a

32

(本题6分)

五.作图题:(不要求写“作法”只保留作图痕迹)(本题5分)

已知∠AOB,利用尺规作∠AOB,使∠AOB=2∠AOB

A O

B

六、解答题 (本题7分)

已知:如图∠1=∠2,当DE∥FH时,

(1)证明:∠EDF=∠HFD (3分) (2) CD与FG有何关系? (4分) 说明理由(尽可能把你的理由写得清楚,步骤写得规范)

E

C

F

A B

D

七、探究题:(本题7分) 问题:你能比较两个数20022003与20032002的大小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把它抽象成这样的问题:写成它的一般形式,即比较nn1和n1的大小(n是自然数)。然后,我们分析n=1,n=2,n=3„这些简单情形入手,从而发现规律,经过归纳,再想出结论。

(1)通过计算,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在空格中填“<”“>”“=”): (3分) ① 12__21 ② 23 __32 ③ 34 __43 ④ 45__ 54 ⑤56__65 ⑥ 66__75

(2)从第(1)题的结果经过归纳,可以猜想出nn1和n1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上面归纳猜想得到的一般结论,试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2分) 20022003__20032002

复习题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答案填入下面表格中,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代数式

x53

2

n

n

,1,x3x,,

2

5x

,x

2

1x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2

中是整式的有 ( )个

A、3 B、4 C 、5 D 6

2、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则 ( ) A、内错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以上结论都不对

3 ( )

A、 a3a2a6 B、 a3a2a C、 (a)(a)a D、a6a2a3 4、如图,已知:∠1=∠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

A.∠C=∠D B.AD∥BC

C.AB∥CD D.∠3=∠4 5、下列各题中的数据,哪个是精确值?______ A.客车在公路上的速度是60km/h B.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名学生

C.小明家离学校距离是3km D.从学校到火车站共有10个红灯路口 6、如图,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

2

3

A. B. C. D. 7、下列各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y)(xy) B、(xy)(xy) C、(xy)(xy) D、(xy)(xy) 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 )

A、30° B、60° C、90° D、120 9、如图,∠AOB是平角,OD平分∠BOC,OE平分∠AOC, C那么∠AOE的余角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

A

二、看谁填得又快又准(每空2分,共20分) 1、吸管吸易拉罐内的饮料时,如图所示,

∠1=110°,则∠2= ° (易拉罐的上下底面互相平行)21【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D

OB

2、有一单项式的系数是2,次数为3,且只含有x,y,则这个单项式可能是 3、如果直线a//b,且直线ca,则直线c与b的位置关系 (“平行”或“垂直”). 4、若x2+mx+9是关于x的完全平方式,则m = _____

5、小刚的身高约为154cm,这个数精确到 位,将这个数保留两个有效数字是 cm. 6、如图,当剪子口∠AOB增大15°时,∠COD增

大 ,其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巧算妙解(共50分)

1、用心算一算(1,2,3,4,每题4分,5题5分,共21分)

2

3

A B

O C D

(1)2a5aa27a (2)(4x2y5xy7x)(5x2y4xyx)

(3)(x2y2xyy2)3xy (4)(4x3y6x2y212xy3)(2xy)

21

(5)化简求值 (x2y)2(xy)(xy),其中x2,y

12【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2.如图,已知:∠1=120°,∠C=60°。说明AB∥CD的理由。(本题5分)

3.完成下列证明(本题每空1分,共7分)

如右图,已知AD⊥BC,EF⊥BC,∠1=∠2. 求证:DG∥BA.

证明:∵AD⊥BC,EF⊥BC ( ) ∴∠EFB=∠ADB=90°

( ) ∴EF∥AD( ) ∴∠1=∠BAD( ) 又∵∠1=∠2 ( ) ∴ (等量代换)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DG∥BA.( )

4、如图,已知AB//CD,猜想图1、图2、图3中∠B,∠BED,∠D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用等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并证明其中的一个等式。(本题9分)

1. 2. 3. 证明: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第五篇_初一下学期数学内容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

这部分内容大多数学校在初一上学期已经讲过了。当然,即使上学期学过了,大多学校会在开学时重新进行一下复习巩固。

从相交线和平行线这部分内容开始,就真正开始了初中几何的学习。刚开始很多学生会不习惯几何严密的逻辑证明过程,往往还保留着小学或是初一上学期解决几何问题时,只注重结果的思想。证明题的过程书写不规范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慢慢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千万不能只满足于题目会做或者会证明这个层次上。

从题型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内容主要有2个最为重点的题型:第一类题型就是结合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去考察角度的计算问题,这是中考选择题中几乎每年都会考察的一类题型,需要重点的关注。解这类题一方面要学会灵活的应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一些性质,另一方面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几何模型,例如“M”角模型等等,这样可以快速准确的解题。 另一类题型就是和平行线相关的证明问题。学习这类题型要注意2点:一是刚才已经说过的对于书写过程的规范性的训练;二是做这类题型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于平行线判定方法和平行线性质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大家要注意,中考不会单独考察平行线的证明问题,一定会结合三角形或是四边形综合考察,其中涉及到的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所以在刚开始学习这类题目时,就要把握住这个大原则,千万不能就题论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

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开始,就进入到初中代数很重要的一个大的领域—函数这部分了。初中代数分为三大块: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前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接触过相关的一些内容,所以学起来不会太陌生,上手比较快。但是对于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很少接触过,所以刚开始学会速度慢一些,有时会感觉不太顺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学生和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这其实也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大家都没太接触过,基本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只要认真去学,其实是一次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函数这一大块又可以分为2大部分,一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4大类具体的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中考的重点在第二块内容,但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是学习整个函数的基础,它是我们研究具体函数的工具,再从长远一点说,它是学生高中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坐标系的基础,所以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重视。 下面谈一下具体学这部分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有3个必须要掌握的内容: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比如坐标轴、象限、点的坐标等等。内容不难,但希

望刚开始学习时一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学扎实了。2.坐标的对称。这个内容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某个点关于另一个点的对称点的求法,是需要学生下一点功夫研究一下的。3.坐标的平移。这部分希望在学习时真正理解平移的内涵,灵活运用。比如说如果点不变,坐标轴平移了,怎么办?像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灵活处理的。

除了这三部分课本规定的必学内容外,还有2个需要额外学习的,一是特殊直线的表示方法,二是距离。可能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就会在课上直接给大家补充,如果不补充大家可以找一些课外辅导资料自己学习一下。因为这两部分虽然稍微难一些,但是对于深入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和为后续的一次函数打下基础都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希望大家学习一下。特殊直线的表示主要掌握6条特殊直线的表示:x轴、y轴、平行于x轴的直线、平行于y轴的直线、第一和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第二和第四象限的角平分线。距离这部分掌握“点到特殊直线的距离”和“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两个内容即可。

三角形的边与角

三角形在初中几何中是由4大块组成:三角形的边与角、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含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初一下学期“三角形”这部分主要讲解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三角形的边与角。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三角形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几何的主线,中考80%以上的几何问题都是会涉及三角形的相关内容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对于三角形是比较熟悉的,刚上手学应该比较快。三角形的边与角这部分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有3个相对新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一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当然绝不是只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么简单,里面会有很多变式,比如第三边的范围,最长边、最短边与周长的关系等等,这些变式是考试要重点考察的。这些内容学校老师一般会补充一些,春季班我们也会给同学们讲解相关的内容;二是三角形的外角定理。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本身不难,但是学生刚开始学不习惯用外角定理,总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以及平角的关系去求外角,这样就会降低解题速度。即使用了这个定理,也不够灵活,特别是在一些相对复杂的题目中就运用不熟练,这些需要经过一些题目的训练来逐渐掌握这个定理;三是三角形的三线段,即中线、角平分线、高。这3种线段在三角形中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没有这3种线段,三角形本身就好比“光杆司令”一个,丧失了其活力。也就是因为有了这3种线段,三角形才能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题目。刚开始学重点是掌握这3种线段的一些基本性质即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希望大家能把等腰三角形作为一个专题拿出来系统研究一下。因为在很多三角形的题目中,往往是以等腰三角形为背景出的。等腰三角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比如基础一点的内容,像两底角相等,再深入一点的,像“三线合一”性质等等,希望大家能够全面的总结一下,为后面遇到等腰三角形的问题铺平道路。

课本中在这一部分还讲到了多边形。一般来时,中考对于多边形的考察每年就是一道选择题或是一道填空题。这道题目围绕两个命题方向,一是多边形的基本知识,比如内角和公式等等。另一命题趋势是由于是多边形,边数不定,所以非常容易出找规律的问题,即把边数过渡到n条,问一些像有多少条对角线等等这一类的问题。所以在刚开始学多边形时,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掌握多边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另一个就是总结一些多边形

规律性的东西,做一些找规律的题目,应该说就没有大的问题了。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是初中代数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一上学期同学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其实很多同学已经会解一般类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了。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是否已经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这两种方法还是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很多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一看就会解,一解就出错”,说明训练还不够。在保证基本类型能够准确熟练的完成这个前提下,还要学习两个内容:一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就让很多同学比较犯愁,这也是初一上学期最大的难点,现在又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怎么办?我的观点是首先还是要克服解应用题的恐慌思想,树立信心。其次去研究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思路和解法,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当然应用题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以后找个机会和大家详细交流一下,今天大概的说一下。除了应用题外,希望能够去学习一下一些特殊方程组的解法,比如倒数型的,系数互换型的等等,这些在寒假班也讲了一些,希望能够拿出来复习一下。

最后说一点,除了这些课本上的内容外,还希望大家能够学习一些不定方程的知识。不定方程不是一个重点内容,中考也不会单独考察。但是往往在学习其它内容或是解某些题目时是会用到不定方程的内容,所以建议还是学一下。也不用掌握太多的东西,就是能够会解一些简单的不定方程即可,其它内容不用深究。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初一下学期的一个重点内容。学习这一部分可以把解不等式作为一个学习的主线。解不等式主要集中于两大类型:不含参量的不等式和含参量的不等式问题。不含参量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类比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学习,只是在最后一步系数化为1时要注意,如果系数为负数,要注意变号。这是刚开始学解不等式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对于含参量的不等式,一定要学会“分类讨论”的思想,即对参量进行分类讨论后,转化成一般类型的不等式的解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是初中代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在后面学习的很多内容中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都会涉及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重视。在掌握了不等式的解法后,不等式组的求解就相对简单了。

除了学会求解不等式这一核心问题外,还要掌握两类非常重要的题型:一是求含有参量的不等式中参量的值或范围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是一般会给出我们含参的不等式或者不等式组和它们的解集,让我们求参量的范围或者具体值。解这类问题,还是要先带着参量去解不等式,然后去比较解出来的解集和题目给出的解集,由于两者是一致的,通过比较来确定参量的范围或求出参量的值。在求不等式组的参量范围的问题中,还往往要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第二大类是题型是和不等式相关的应用性问题。比如说最值问题,比如说一些实际的应用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寒假班已经给学生讲过一些,春季班还会继续深入的去给同学分析,希望大家给予重视。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属于统计的内容。课改以后,为了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多元知识体系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概率与统计的内容进入了初中课本,改变了长期以来代数和几何两大部分统治初中课本的情况。但是,这部分内容毕竟很少也很简单,还不能和代数、几何相提并论。每年的中考对于这一大块的考察是非常明确的。就是“1大加2小”,即一道大题6分,考察统计的内容;两道选择题,每题4分,一道考察统计的内容,一道考察概率的内容。一共是14分。

概率与统计分为概率的初步知识和统计两大部分。概率的初步知识会在初三上学期学习。统计这部分以数据为主线,分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4大部分。初一下学习前三部分,初二学习数据的分析。

概率与统计本身是数学一个很大的分支。但是要和大家说的是,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只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同时很贴近生活,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就初一下这部分而言,大家重点是掌握一些统计的基本概念以及描述数据时所使用的4种常见图形即可。特别是条形图和扇形图,是这几年中考经常在大题中考察的,应给予特别关注。

全等三角形

如果说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核心,那么全等三角形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在初中涉及的三角形4大块内容中(在分析三角形的边与角时,给大家做过介绍),比较有难度的就是全等和相似两大部分。但是现在无论大纲的要求还是中考的要求,对于相似三角形部分在逐渐降低,中考考相似的内容现在也非常少。在这种背景下,全等三角形必然就成为了整个三角形内容体系中的核心。三角形虽然是初二上的内容,但是考虑到它的重要位置以及追赶进度的需要,北京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把全等三角形放到初一下学期来讲。 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体系本身其实并不多,就是性质和判定。性质就是4个量相等,即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判定就是5条判定定理,即SSS、SAS、ASA、AAS、HL。内容虽然不多,但是由全等三角形变换出来的三角形相关的证明题可谓是五花八门。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在考察学生两大块能力:一是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能力;二是应对全等三角形和其它几何问题综合考察的能力。

分析清楚了所要考察学生的主要能力后,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首先,在学习判定时,一定要彻底理解为什么这5条判定定理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不要死记,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SSA这样的错误,一定要自己记住一两个例子,这样就不容易犯错。其次,刚开始做相关的题目时,不要认为题目简单就不重视,一定要通过这些简单的题目,再去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再次,后续学生会做一些难题,可能要添加辅助线,很多同学会很头大,感觉没有思路,这也确实是几何证明题的一个难点,但是告诉大家,很多辅助线的添加是有一定方法的,比如说见到角平分线,如果在角的两边上见到垂线,则辅助线一般就是再做一条垂线,如果没有见到垂线,则辅助线一般就是截一段和某条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这就是我经常给学生总结的“遇到角分线,看见垂线做垂线,不见垂线做截线”。学生既好记,又能很快的添加出相应的辅助线。像这些内容是要积累的。最后,要做好几何证明题,必须要多做一些题目,特别是那些经典的,非常好的题目,要反复的练,因为很多考试题往往就是从这些题目中改变或是组合而来的。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第六篇_初一数学练习题 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

1.方程与解方程的具体方法.

2.用方程的思维解决年纪、日期等问题.

一、填空题

1.小王年龄的3倍减7,正好是爸爸前年的年龄.爸爸今年40岁,则小明今年______岁.

2.如果2x2x+2=0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__________.

3.如果两个数中较大数的3倍是较小数的4倍,且这两个数之差是8,则较大的数是__________.

4.老王外出一周,已知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和为15则小明出走的日期是__________号.

5.无论x取何值时,3x-a=bx+5恒成立.则a=__________,b=__________.

6.甲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2倍,若设乙组有x人,则甲组有__________人,若从甲组调12人到乙组,则甲组剩下______人,乙组现有______人.

7.现在妹妹的年龄恰好是姐姐年龄的

1

512,而九年前妹妹的年龄,只是姐姐年龄的,则姐姐现在的年龄是__________岁.

8.已知5x-6=3x+2,那么x=__________.

9.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中,如果中间的数为10,则这三个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0.下列方程中解为x=-3的是( )

A.x-5=4x-4 B.x+5=4x+4

C.x-5=4x+4 D.x+5=4x-4

11.代数式3ab与

A.5

4313b4(x12)a3是同类项,则x的值等于( ) C.2 D.34 B.1

12.若方程ax+b=0(a≠0)的解是正数,则a、b的值应满足( )

A.a、b异号 B.b是正数

C.a、b同号 D.a、b都是正数

13.三个小孩分一包糖果,第一人得总数的还多1粒,第二人得剩下的,2311第三人发现他的糖果,刚好是第2人的2倍,则糖果总数是( )

A.8 B.20 C.14

无法确定

14.方程3-x1

2 D.=0可以变形为( )

B.6-x-1=2 A.3-x-1=1

C.6-x+1=1

三、解答题

x D.6-x+1=0 1

a15.已知x=-8是方程3x+8=-a的解,求a2-4的值.

16.求作一个解为x=3的方程,且满足条件分别为

(1)使x的系数为; 32

(2)使方程的一边为x+1. 21

17.一个四口之家,由丈夫、妻子、女儿和儿子组成它们的年龄之和为73岁,丈夫比妻子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4年前这个家庭成员的年龄之和为58岁,请问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第七篇_七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要点

【初一数学是哪些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有理数的运算是全章的重点。在具体运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顺序,四是近似计算。

基础知识:

1.正数(position number):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negation number):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rational number):正整数、负整数、0、正分数、负分数都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2253/

推荐访问:初一数学手抄报内容 初一上册数学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