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时间:2018-09-20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第一篇_地理科学专业开题报告样板

表Ⅴ—104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 院 地理科学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200X级

姓 名

学 号 XXXXXXXXX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200X年12月XX日

教务处

说 明

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

2.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此表填写一式三份,一份学院教务办留存,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自存。

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方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

5.本表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案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第二篇_人文地理思考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7、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4、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5、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6、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7、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9、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10、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1、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2、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3、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14、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5、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6、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7、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4、在相关的国内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8、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9、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10、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11、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12、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13、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4、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15、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16、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17、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6、对你所在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试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5、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6、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 7、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8、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9、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10、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第七章

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2、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3、阐述乡村聚落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4、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5、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

6、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7、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第八章

1、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5、试说明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 6、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7、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全战略。 第九章

1、 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4、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5、 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6、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7、 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具体的含义。

8、 简述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的趋势。

9、 在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人与地的焦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0、简述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11、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 12、讨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3、全球化时代的区域文化创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简介

1、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 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

3、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趋向化。)

4、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文化地理学

1、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2、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1.二者都是在环境发展过程中,既有因为环境引起的变化,又有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二者都是通过新性状或新特制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并由此增强其适应性;3.都是通过选择或竞争实现其变化;4.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1、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体;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历史故土、政治因素)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1.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4、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岸边) 5、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1.农业革命前,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发展特征有a极低的人口密度b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c对居住地要求高,如朝阳、干燥、地势高、接近水源、抵御侵略、固定或半固定营地2.农业革命期间:农业社会能够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疾病传播容易,死亡率提高,生产力提高,出生率提高,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

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第三篇_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马丽萍 除文志

为认真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长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开放活动指导纲要》,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要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注重使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对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益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真正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明确差异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看到成功的机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在课堂上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4.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要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5.突出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的教学理念中的“有效”不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注重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创立优质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由地理学科的地位,以及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性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地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学校、教研组检查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质量,以及国家编制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的重要

依据。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学地理教学的一般原则至少包含以下几条。

1.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重的原则

当前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的内涵变得丰富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和自学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从培养高素质公民需要出发的原则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更是面对21世纪中国教育的必然的、惟一的选择。从这一要求出发,地理教 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高质量的地理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世界中能够适应生活需要和从事各项建设工作。地理教学要使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本地环境与全球环境的联系,增强共同解决全球问题的视野,建立全球观念的共识。地理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前提下,

认识保护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课堂、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而地理课外活动包括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游戏、讲演、报告、观测、调查、手工制作、资料收集与整理、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凯洛夫认为课外活动是“对学校所进行的课内作业的必要补充”,具有巨大的“教学、教养和教育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深刻而巩固,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及周围环境的条件、学生的爱好、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反映当代地理科学的新成果、新思想,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把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在教学中要联系本地及近处的地理现象,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经济建设与生产实际、联系国内外时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5.在直观基础上进行理解的原则

在地理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运用地图、具体的事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这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只有通过地图和各种直观手段,才能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但这些直观手段并不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的规律性,还要通过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理概念和规律性。

6.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爱好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地理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自觉性,始终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设计时,要使教学过程适当增强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力求新颖、灵活,教学媒体的选择也要适当。另外,要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地理辩论会、竞赛等,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和实施

地理教学设计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条件和环境,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充分”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构建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优化组合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编制教学流程图,设计教学过程。以及实施教学过程等。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领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描述,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内容进行深入钻研与分析,对学生知识、能力、心理、认知发展状况及环境、社会背景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所预 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在教学中,要依据总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总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分解。高中地理总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 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学习水平。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学习水平分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体验领域三个方面。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含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因素的分析。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学习水平划分及相关行为动词如表1。

表1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水平划分

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其具体水平划分及相关行为动词如表2

表2 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水平划分

体验领域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在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基础上,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突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增强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体验领域教学目标水平划分及行为动词见表3。

表3 体验领域教学目标的水平划分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形式。教学目标的叙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阶段性,避免同终结性目标相混淆。在确定教学课时目标时,必须立足于两个观念,一是只有通过一个一个的课时,最终才能达成学科教学总目标;另一个是每一个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经过多个课时的教学,几次重复,几次深化才能达成。

2)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差异的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不应过分强调统一性,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传授同一课时时,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评价也应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不同标准的评价。

3)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主体不是学生。

4)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2.划分课时,组织教学内容

(1)划分课时,设计教学时间。划分课时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数为依据,并考虑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可教可学的单位。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容量适当、知识相对完整。

(2)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编码、传输、接收与反馈的对象。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主要 矛盾。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展开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处理。知识点是教学活动中传播知识信息的基本单位。教学中要明确每课时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组织好各知识点呈现的次序,使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教学中应突出重点,重点内容的确立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重点知识展开,要确保重点知识的落实,可将重点内容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难点知识的学习,可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分散难点,扫清学生理解的障碍,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宏观的知识微观化,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的方法突破难点。

2)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精心组织,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的原则。

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众多,知识更新很快,教学中要选择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现代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现代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如地图知识、气候知识,这些知识,是继续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学生终身学习最有用的,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必备的方法、观念、态度等。此外,教学内容应有适度的超前性,今天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适当地分配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的比例,并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爱好;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注意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原则。

地理教育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精选社会中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积极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地理教学内容的地理性和综合性原则。

鲜明的地理性是地理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选取的事实材料要具有地理性。地理基本原理要统帅地理事实。同时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注意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3.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授课(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小组教学(包括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不同形式)、个别化教学(包括程序化自学课本、录音自学练习册、计算机自学课件、多媒体学习包括各种个别教学系统等个别化学习技术和方法)。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活动的方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1)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因素。

语言 语言是最直接、最简捷的信息传输方式,同时是人的内在思想的传播媒介,它是感知、记忆、思维和创造的基础。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有教师的讲授、师生的语言交流、生生的语言交流等,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模像 把教学内容以图形、图表、实物、影像等直观形式进行编码,使之转换为视觉语言形式。模像编码形象、生动、直观、信息容量比口语大得多,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应多使用这种编码变换,以提高教学信息传输效率,改善教学信息传输质量。

实践 又称为活动。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在教学中要联系日常生活,联系社会,通过多走、多看、多问、多思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活动是地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构成因素。

在教学中要把语言、模像、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效能。

(2)高中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直观性教学方法、语言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方法等。目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口头向学生叙述、描绘、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也称口讲法。由于讲授法能通过教师的讲授唤起学生的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从而较快地获得并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感情得到陶冶,因此它一直是地理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语言方法。

谈话法 谈话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谈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一种方法。谈话法能很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与教师一道进行教学双边活动的参与者。

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不同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又可以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与趋势。

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3)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共同决定,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短,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时,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转变。

4.优化教学媒体

(1)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选择地理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来进行选择和利用。即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和特征,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媒体,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选择地理教学媒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选择地理教学媒体的科学性表现在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就内容而言,首先是通过媒体展现的地理事物符合地理科学规律,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规律。其次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地理性,突出地理科学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2)目的性原则。选择地理媒体的目的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按着教学目标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媒体;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明确需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再次,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媒体特性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3)启发性原则。地理教学媒体不但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要启发学生思维,内化学习内容,并使学生运用理性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学习迁移,使学习成果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展。

4)综合性原则。应运用各种媒体的不同性能和教学功能,利用教学媒体刺激各种感官并用,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各种媒体要互相配合,各显其能,相互补充。

5)有效性原则。应选择价格低、效能大的教学媒体,还要兼顾经济性和实用性,提倡综合利用教学媒体。

(2)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教学媒体手段的应用和发展,不是以排斥、淘汰、完全否定其他教学手段为前提的;相反,更新的发展是对已有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组合,发挥各种教学媒体在学生感知、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技能方面的长处,弥补各自的短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一节课中教师可利用板书、板画、挂图、录像等多种教学媒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运用教学媒体的主要方法有:

讲解与演播相间教学法 讲解与演播相间教学法简称插播法,此操作程序如图1。

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第四篇_地理科学学院综合实习报告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问题与治理对策

综合实习报告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生态问题与治理对策

学 院 地理科学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师范)

年 级 2011级 师范三班

学 号 222011318011099

姓 名 李洪金

指 导 教 师 吕瑜良 沈立成 刘苏

成 绩

2015 年 5 月 11 日

目录

摘 要 ........................................................................................................................................ 1

1 金沙江干热河谷概况 ............................................................................................................ 1【列举一个地理科学问题,】

1.1 自然条件 ...................................................................................................................... 1

1.2 社会经济条件 .............................................................................................................. 2

2 研究区主要的生态问题 ........................................................................................................ 3

2.1 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 3

2.2 森林退化,植被破坏严重 .......................................................................................... 3

2.3 岩石破碎,自然灾害严重 .......................................................................................... 3

2.4 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修复 ...................................................................... 3

3 研究区生态问题的成因 ........................................................................................................ 4

3.1 自然因素 ...................................................................................................................... 4

3.1.1 地形地貌复杂 .................................................................................................... 4

3.1.2 降水不均匀 ........................................................................................................ 4

3.1.3 土壤质地差 ........................................................................................................ 4

3.1.4 地质灾害频发 .................................................................................................... 4

3.1.5 植被覆盖率低 .................................................................................................... 4

3.2 人为因素 ...................................................................................................................... 5

3.2.1 人口压力 ............................................................................................................ 5

3.2.2 土地利用不合理 ................................................................................................ 5

3.2.3 植被破坏严重 .................................................................................................... 5

3.2.4 露天开矿 ............................................................................................................ 5

3.2.5 生态意识薄弱 .................................................................................................... 5

4 治理生态问题的对策 ............................................................................................................ 5

4.1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 5

4.2 利用太阳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 7

4.3 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 7

4.4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 7

4.5 重视基础教育,加强生态与环保意识教育 .............................................................. 7

5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附录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综合实习概述 ..................................................................... 9

附录2:实习收获与体会 ....................................................................................................... 11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生态问题与治理对策

李洪金

地理科学学院 2011级师范三班 222011318011099

摘要: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生态问题与西部大开发中金沙江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在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该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并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结合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区内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对策,旨在为该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问题;治理对策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经滇川交界处的石渠、得荣、攀枝花、巧家等县市,最终于宜宾三江口汇入长江,全长2316km,天然落差3280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4920m3/s,流域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是滇川地区粮油、蔬菜、水果和工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1]。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的交互作用,致使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该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建设。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云贵高原山势平缓,土层较厚,但是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不足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红土[2]。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生态问题复杂多样,因此,探讨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对于金沙江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农各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 金沙江干热河谷概况

1.1 自然条件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位于长江上游,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及支流沿岸。东南边以蒙自曼耗为界,西以怒江河谷山地为边,北以金沙江流域的永善为限,随各大江河道干热或干暖的边界构成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蛛网形,其实际范围是沿江两岸谷底以上800m范围内,

干燥度大于1.5的南亚热带河谷地区,其总长度为4105km,总面积11230km2[4],涉及云南和四川西南部10余个地、州、市,贵州、广西亦有少量分布。

图1 金沙江干热河谷景观

该区多为高山峡谷区,是青藏高原东部的过渡区,东部以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为主体,地形起伏,山脉、盆地、丘陵、河谷、坝子等纵横交错。该区属南亚热带干热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干热少雨,蒸发量大,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年日照时数2200h左右,年均气温21~23C°,年降雨600~900 mm,但分布不均,6~11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年蒸发量2500~3000mm,11月~5月蒸发量是同期降雨量的10倍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0%左右 在3~5月最小相对湿度可近于0%该区在3~5月最大风速可达20 m/s,土壤主要为山地红褐土和山地红壤,多为微酸性。[5]

1.2 社会经济条件

表1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部分县(市)社会现状

县(市) 人口(万) 少数民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2044/

推荐访问:朝花夕拾列举10个问题 列举3个死锁问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