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凭吊是什么意思

凭吊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8-09-19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凭吊是什么意思 第一篇_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1

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C.左迁是贬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4、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8、(2014·大纲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 “南面”语出“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一句,前文又有“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之言,结合语境,可以看出“南面”在此处为宾语前置句,意为“面南”,即称帝之意。

9、(2015高考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而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10、(2015年高考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只有嫡子中的长子才是继承人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D项,“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 “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C(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13、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思。

B.“与诸生言”中“诸生” 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请老,告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

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为“成均”“东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A(改是调动官职”)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D(《论语》不是“六经”)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不同。

B.《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凭吊是什么意思,】

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D(“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束发是男子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

凭吊是什么意思 第二篇_这里所说的慰问是指广义的慰问

这里所说的慰问是指广义的慰问,包括对军属、烈属、劳模、英模、各种优秀奖章、奖励获得者的慰问;对孤寡、残疾、特困户的慰问;对病人、或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致伤、致残者,或亲朋好友、邻里、同事遇到不幸事件时的慰问等。慰问礼仪的原则是要看具体对象说话,做到热情、诚恳。下面讲点具体的礼仪要求。

第一,慰问礼仪的针对性很强,不论是代表单位还是个人去慰问,都要针对具体的慰问对象说话、行事。例如去慰问军烈属,就要针对军人保卫祖国的功绩说话;如果是慰问勇敢保卫国家财产而被坏人伤害者,就要针对公而忘私、疾恶如仇、大义凛然的英勇气概说话。 第二,慰问时一定要带些东西,或钱、或物、或纪念品、或荣誉性的奖励品等。带什么东西,要看对象而定,如果是特困户,带些衣物、粮食都可以;如果是光荣负伤者,就应该以荣誉方面的奖励为主。

第三,慰问时,不论是若干位一起去还是一个人单独去,都要热情、主动、和颜悦色、说话谦和,语调温柔,给人一种春风暖意的感觉是最好的,这就从气氛上达到了慰问的目的。 残疾人是属于特殊的人群。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所以,残疾人的数量不可小视,约有5000多万。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他们,如何正确、恰当地对待残疾人,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五、凭 吊

国家元首逝世

元首逝世的治丧活动,由于各国制度和习惯不同,做法有所区别,但大致都有如下程序: 发布讣告,宣布志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志哀。治丧国除发布讣告外,还由外交部发出照会通知当地各国使馆。讣告照会的信纸和信封一般都镶有黑边(但也有不带黑边的);与此同时还由治丧国驻外使馆通知驻在国外交部和当地各建交国使馆(也有由治丧国政府直接通知各建交国政府的)

治丧活动主要有,向遗体告别或瞻仰遗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最后举行追悼大会或葬礼。吊唁活动一般在灵堂内进行。在我国,灵堂的布置力求庄严、肃穆。在大厅入口处上方悬挂黑底白字的横幅,门边放置吊唁簿,并为吊唁者准备白花。大厅内正面墙上悬挂死者的遗像,镶以黑边或挽黑纱。上方挂黑底白字横幅。大厅四周悬以黑黄两色相间的挽幛。骨灰盒或水晶棺置于遗像下,周围拥以鲜花和常青树木。遗像两侧放置各界人士送的花圈,而亲属献的花圈则放在骨灰盒或水晶棺前。

追悼仪式后,由国家领导人或治丧委员会负责人和死者亲属护送骨灰盒(或遗体)至安放处(或安葬地)。

政府首脑的治丧仪式大致与元首相同,但规格略低于元首。

治丧期间,当事国的驻外使馆也设灵堂接受驻在国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吊唁。 对于外国领导人的逝世,各国视两国关系以及死者在世界上所享有的声望确定其志哀的方式。最常见的悼念方式是由国家领导人向治丧国国家领导人发唁电、唁函或发表声明志哀。唁电(函)也可发给死者的家属。

国家领导人前往治丧国使馆吊唁亦是通常采用的吊唁方式之一。吊唁包括签名(也有题词的)、献花圈、默哀等。前往吊唁人员身份的高低视两国关系而定。治丧国使节应亲自出来守灵,接受吊唁。有的国家也有群众到治丧国使馆吊唁。

遇有在世界事务中有重要影响的外国领导人逝世,不少友好国家还以政府命令规定本国的志哀期,举行隆重的追悼活动。葬礼的当天,如正值议会开会,则以默哀或临时休会等方式表示哀悼。

派代表团或特使前往治丧国参加葬礼,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这样的代表团和特使一般不进行其他参观访问活动。我国领导人逝世时,均婉谢其他国家派代表团或特使前来吊丧。

各国驻治丧国的使节、驻第三国的使节在接到治丧国外交部或使馆的照会后,亦应按规定时间前往悼念。至于是否献花圈或以谁的名义献花圈视两国关系和当地的习惯做法而定。 有的国家在其领袖人物逝世举行葬礼时,火车、轮船、军舰、工厂等鸣笛志哀。届时如外国轮船适值靠该国码头,亦应按通例挂半旗和鸣笛。

联合国对会员国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联合国旗下半旗一天,并且不升所有会员国国旗。安理会和其他各委员会开会时,由执行主席宣布默哀表示哀悼。

一般人士逝世

一般人士在国外任职期间因故去世,其丧事一般是由死者的家属或其本国有关机构举办,但也有由所在国出面举办的。治丧安排常见的有设置灵堂、举行追悼会或葬礼等。所在国有关方面视情况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哀悼,如向死者家属发唁函、送花圈,派有关人员参加葬礼等。信奉宗教的,还有各种宗教仪式。

我国人员在国外遇有外国友好人士去世,可以以口头或书面表示哀悼,向死者家属致以慰问,有时也送花圈。如若参加追悼仪式或丧礼,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但在参加有宗教仪式的丧礼时,不信宗教者可不做下跪等宗教性动作。

在我国,对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友好人士、老专家等逝世,有的由中国有关方面为其举办丧事。对知名的国际友人在华逝世,还组成治丧委员会,报上发表讣告,设置灵堂,接受死者生前友好、外国朋友以及中国各界人士的吊唁。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人送花圈、参加追悼会。根据死者遗愿,其骨灰(或遗体)或运送本国,或安放(或安葬)在中国。 花圈制作

花圈一般为鲜花以及松柏树枝等制成,有的花圈用绢花、料器花制成。花圈以白色或红色缎带(有的国家用红色缎带镶黑边)为挽联,用黑墨水或金粉书写,悬在花圈的左右两侧

六、慰 问

伤病慰问

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患病或因故负伤,其他友好国家领导人往往发电慰问,或指令其驻当事国的使节亲往医院慰问。如因种种原因,使节不能亲晤伤、病者,也有发函或送花篮(附名片)表示慰问的。如周恩来总理重病住院期间,曾有许多国家领导人发来慰问电,许多驻华使节也发函、送花篮表示慰问。征得当事国同意后,一些友好国家还专门派医生前往为患者治病。

对一般伤、病者的慰问,可适当赠送鲜花、水果等。为照顾伤、病者的休息,谈话和逗留时间应较短,并注意避免谈论可能刺激对方或对方忌讳的话题。

灾情慰问

遇一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伤亡事故,其他建交国领导人大多发电慰问,有时驻当事国使节致函外交部长,代表本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各国政府(或红十字会)还视灾情和两国关系向受灾国赠款、赠送药品或其他救济物资。

祝贺,向他人道喜。每当亲朋好友在工作与生活上了进展,或是恰逢节日喜庆之时,对其致以热烈且富有感情色彩的吉语佳言,会使对方的心情更为舒畅,双方的关系更为密切。

祝贺的有多种多样。口头祝贺、电话祝贺、书信祝贺、传真祝贺、贺卡祝贺、贺电祝贺、点播祝贺、赠礼祝贺、设宴祝福等等,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多数情况下,几种也可以并用。

祝贺的时机,也需要审慎地选择。对商界人士来说,适逢亲朋好友们结婚、生育、乔迁、获奖、晋职、晋级、过生日、出国深造、事业上突出成就之时,应当向其表示为对方而高兴。不然,就有疏远双方关系、心存不满或妒嫉之嫌。碰上节日,出于礼貌,向亲朋好友们道贺,必要的。【凭吊是什么意思,】

关系的开业、扩店、周年纪念、佳绩,予以祝贺,亦为“义不容辞”。

说来,口头祝贺,是商界人士用到的机会最多的祝贺。口头祝贺,在总体上的礼仪性要求,是要简洁、热情、友善、饱含感情色彩,是要区分,回避对方之所忌。

通常,口头上的祝贺都以约定俗成的表达来。例如,“恭喜,恭喜”、“我真为您而高兴”、国人常用的道贺之语。“事业”、“学习进步”、“工作”、“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阖家平安”、“心想事成”、“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大家也人人耳熟能详,百听不厌。

同的,在不同的时刻,道贺之语的选择应不同。

在祝贺同行开业时,“事业兴旺”、“大展宏图”、“日新月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恐怕是对方最爱听的话。

在祝贺生日时,除了“生日快乐”可广泛使用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老寿星爱听的祝词,就不宜对年轻人是孩子们来讲。

对新婚夫妇,使用“天长地久”、“比翼齐飞”、“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互敬互爱”、“早生贵子”之类的祝贺语,能使对方陶醉在幸福与憧憬之中,多多益善。

有些话本意不错,但犯人的忌讳,故宜回避。例如,乘飞机者,不喜欢祝他“一路顺风”,——因为这对飞机飞行有碍、香港人不爱听别人祝他“快乐”,——爱讨“口彩”的,往往把“快乐”听成了与之发音一样的“快落”,那样岂太不吉利了。

若明知一位小姐才疏学浅,事业上难有重大进展,那么就不该祝她“事业有成”,免得让人家“感时花溅泪”。代之以“生活幸福美满”,大概才能让对方芳心大悦。

说适时而得体的祝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密切感情,友谊的话,那么一句恰当的慰问语,也可以把商界人士的、体贴和爱护,地传达给的交往,像“雪里送炭”一样温暖对方孤寂和伤感的心灵。

慰问,在他人遭遇重大变故,如患病、负伤、失恋、丧子、丧偶、婚姻裂变、极感痛苦忧伤,或破产、关厂、失业、休学、受阻、市场开拓失败,遭受挫折之时,对其安慰与问候,使其稍安勿躁,稳定情绪,宽心放眼,去除或减轻哀伤。

在的时机,还可对方的支持与鼓励。

慰问,要得“患难与共”。是表情、神态,动作、语言,都应当真诚地显示出慰问者的“同舟共济”之心,体贴之意。

例如,在慰问逝者的亲属、探视伤病员、安慰失恋者时,应表情凝重,语调深沉舒缓,语言饱含与同情之意。若是嘻嘻哈哈、喜眉笑眼,语调尖锐、油滑,语言随意、放肆、轻浮,就会给人以“彼方悲伤之日,即是我方开心之时”的幸灾乐祸的感觉。当然,也不宜矫枉过正,过分。若是一见面就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未语,泪先流”,搞得被慰问者伤心落泪,恶化其情绪,亦属不当之举。

,慰问语的重点是、体贴与疏导。

对生活者,可询问其的难题,并力所能及的援助。

对工作受挫者,应鼓励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古英难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支持其再接再厉,奋起直追。

对失恋者,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免谈此事,不宜评论对方原先的那个“他”或“她”。也可以劝慰其“天涯何处无芳草”,或“大丈夫何患无妻”。

颓废之人,则可以多激励。告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最后,慰问语应选择得。

不要嘲讽、指责对方。说:“当初我也碰上过这事,但我可不”,“瞧瞧,我原先说来着,‘不听好人言,吃苦在眼前’”,都很没有。

明明一位小姐对某位先生的“暗恋”前程渺茫,就不应在对前者慰问之际,为之出

谋划策,鼓励其“就在圩最后的之中”。

慰问时,与被慰问者交流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对对方的“伤心往事”刨根问底,人家要是不讲,不就该再三“咨询”,非逼得人家“一吐为快”。

凭吊是什么意思 第三篇_语文(拓展模块)教案

一、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艺小品文《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北京的胡同>>,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 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三、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2.文章第几段提到胡同文化?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五段,承上启下,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研习6——9段

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第六段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封闭的文化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9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四个方面来写:居住:安土重迁( 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封闭保守的心理)

人际:过往不多 (心灵缺乏真正的交流,内心是封闭的)

饮食:易于满足 ( 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拒绝了外界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东西,故步自封)

处世:冷眼旁观 ( 关键词“过”“闹”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比较阅读,展示课件(1)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原文口语,选择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寻常食物,形象地勾画出北京市民贫苦的生活境况和知足常乐

的心理。一声“嘿”,道出内心的惊喜,美滋滋,乐盈盈,喜上眉梢,形神兼备。

小结:北京人安土重迁,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怀旧情结;北京人易于满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北京人安分守己又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谨小慎微,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忍”。怎样理解“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研习10——12段,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北京人的“忍”?

(1)《八月骄阳》 关键词: “ 顺民”,“安善良民”,“秉公守法”,“有棒子面就行”

(2)电梯事件 重点品味“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活画出“忍者”的形象,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逆来顺受,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调侃的语气。

四、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根源

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让学生深入探讨

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

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__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面对皇权,维持草民仅有的一点尊严。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五、探究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听朗读,谈感受。 教师简单点拔: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

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拓展延伸

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又向我们展现出怎样的文化呢?那么今天的北京还是这样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吗?新时代的北京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 学生畅谈今日北京。

二、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理解“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见过废墟么?给你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 朗读课文,找出一些用得出色独特的词句,初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凭吊是什么意思 第四篇_诗词四首 练习 答案

《诗词四首》练习

一、文学文化常识

1、从体裁来看,《登金陵凤凰台》、《登快阁》都是近体诗中的 律诗。

2、律诗一共为联、如《登凤凰金陵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和_“晋代衣冠成古丘”对仗,“三山半落青天外”和“一水中分白鹭洲”(填写原句)对仗;必须押韵的字是流、丘、洲、愁。

3、词又称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八声甘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八声甘州” 、“水龙吟”是_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_题目。

4、柳永,_

【凭吊是什么意思,】

5、辛弃疾, _号_和_“苏辛”,著有轩长短句 》。【凭吊是什么意思,】

6_“ ”之一。

7、金陵、建康都是_

二、内容理解

1 、《登金陵凤凰台》

诗的前四句凭吊历史,后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空”、“自”、“埋”、“成”写出了杂草丛生、荒芜衰败的景象,暗含了繁华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浮云”、“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奸臣遮拦贤臣的现象,表达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心情。

2、《八声甘州》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乡愁苦,情感深远,高中教材中杜甫的诗《月夜》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张翰弃官回乡、许汜求田问舍、桓温由树叹人三个典故,作用分别是含蓄地表达自己不愿归隐田园、含蓄地表达自己不愿求田问舍只顾私利、含蓄地表达对国事飘摇的忧虑,年华老去的叹息,壮志难酬的愤懑。

4、“ ”、“表达了归隐之意。

三、延伸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凭吊是什么意思,】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漂泊到湖南岳阳,登楼而有此作。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浮”写景生动,请结合诗句赏析。

“坼”写了东南的吴国和楚国好像被洞庭水分裂开;“浮”写了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天地日月都象是在湖水中漂浮。“坼”、“浮”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境界阔大。

2、诗歌结尾“凭轩涕泗流”,诗人的眼泪中有哪些忧愁?

远离亲朋杳无音讯之愁;孤身漂泊他乡之愁;年老多病之愁;国家遭遇战争之愁。_

凭吊是什么意思 第五篇_阅读

3.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

写,突出嘎羧的英雄气概与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十二、阅读《最后一头战象》的片断,回答问题。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

嘘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1808/

推荐访问:凭吊战场的意思 凭吊战场什么意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