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课外知识 >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时间:2018-07-15   来源:课外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课外知识】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一篇_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哪些元素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包括哪些元素?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

各元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备课

备课基本要求如下:

1、教师要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

2、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并熟悉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掌握相关年级的教材,理解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全册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侧重点,确定本学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3、全面了解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方法和习惯。

4、编制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一般应包括:标题、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材简析、学习目标、教学措施、新课进度安排、学期复习计划、署名及日期。

6、精心编制教案。备课教案应超前3~5课时,每课时教案一般应具备以下十个环节:

(1)通排课时编号:从01开始,一课时一编号,通排课时,一学期教案课时总数原则上应与课程开设的课时数相符合。

(2)授课时间:在授课后注明授课日期,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第几节课;

(3)课题名称;

(4)教学目标:是指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教学重点、难点;

(6)教法、教具;

(7)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成的师生互动过程,视新课、练习课、复习课、测验课等不同课的类型有所差异。新课的教师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设计、探究新知、巩固运用、教学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

(8)作业布置:一般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9)板书设计;

(10)教学后记与反思。

二、上课

上课基本要求如下:

1、教师必须按课表准时到班上课,未经学校教导处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停课、调课。

2、注意规范课堂纪律,明确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以及满堂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营造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组织有效的课堂练习。每节新课视教学内容安排10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时间。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学生作业基本要求如下:

1、作业布置:教师要做到精选练习作业,合理控制作业数量,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作业,不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2、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时间和书写等要有明确的要求。

3、作业的批改:对待学生作业教师要做到“有布置必收回,有收回必批改,有批改必评讲”。

4、作业评讲:教师应将学生作业本在下次作业前批改好并发给学生,教师作业评讲可以采用集中讲评和个别纠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考查、考试与教学评价

考试与评价基本要求如下:

1、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的功能。试卷要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5、阅卷:要认真、客观、公正地评阅试卷。

6、统计与分析:考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统计并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

(1)学生成绩分析:包括人平分、及格率、优秀率,与上次考试比较情况,各类题目得分、失分分析(重点内容,失分比例、失分原因)。

(2)教学情况分析:从工作态度、教学业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分析,总结优点和经验,重点寻找自身不足。

(3)学生学习分析:从整体班风、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分析总结优点和经验,

重点寻找不足方面。

(4)解决问题的措施: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外辅导

基本要求是:

1、落实辅导时间、对象:辅导时间一般课余时间,辅导对象一般为补缺、补差或培优、提高等,要注重差异,分类指导,精心实施,讲究成效。

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教师要从双基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学生学习质量和状况,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和知识辅导。提倡教师做“辅导记录”。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六、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

教学研究基本要求如下:

1、开展教研活动,即:要求每月上一节课、每周听一节课的教研活动,实施同伴互助,将自己的教学与他人的教学做比较,认真汲取、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教师的听课记录应及时交所在学校存档。

3、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做到“三思”:要把教学设计的过程作为行动前的反思,在教学行动的过程中贯穿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变成行动后的反思。

3、教师要积极参加市、县、校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

我县现行教师教学常规督导检查与评估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建议?

1、教学常规模式化、固定化。束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结果教师抄教案成为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教学常规成了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成了对我们教师的“无声的命令”。

教学常规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许多老师在那些常规的管理之下,变得“规矩”了,规矩得没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规矩的舍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于是,许多个性化的教学风采被整齐划一,许多在课堂上闪现的教育机智自生自灭,许多教师只会“正步走”了。这就是那些常规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效应,以至于有些教师面对新课程而不知所措!

2、教学常规模式化、固定化。束缚了学生的成长。

教学常规对学生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教师循规蹈矩的榜样示范下,学生也规矩起来。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教师提的问题,课堂上十分安静,的确符合课堂纪律的“常规”。

3、上级的各式各样的检查太多,使得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应付。但检查后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见上级教育教学常规检查通报)现行的教体局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是听课,看教学常规内容。往往检查中做得好的,其实我们清楚,很多是做秀做出来的。

面对教学常规,我们需要反思。新课程理念下要有新的教学常规,新的教学常规要指向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而愉悦地学习。

新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上课是核心环节,同时抓好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变教学“六环节”为“三环节”。

1、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改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

2、上课。首先须把握总的教学目标: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情意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将课堂是否体现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作为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重要依据。当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体现所有这些特点,而应根据学科性质,达到学校现有设施条件下的最优化。

3、课后反思。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须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二篇_开展丰富有效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三)

开展丰富有效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三)

五、开展提高教师师德短信征集活动。学校开展以“修身律己,做文明人”活动为契机,在全体教生中征集省身修身、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短信,建设文明和谐的精神校园。 “修身律己,做文明人” “讲文明,树新风”提高师德的短信活动,时时激励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六、寻找“身边的感动”。组织广大师生发现身边的美,寻找身边的感动,寻找身边的模范,用教师身边教书育人中的感人事迹,优秀事迹和人物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带动影响着周围的教师;用文明礼仪、刻苦向上的学生榜样激励学生。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学校全体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净化了心灵,规范了行为,打造了一个“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优秀团队。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三篇_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 1 )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教师面向全体儿童。短时间提供大量共同经验,注重教育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儿童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但是集体教育活动容易导致不能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幼儿的表现机会少,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能力。

( 2 )小组活动。幼儿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环境和材料,发挥间接指导的作用。幼儿自主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有利于独立、自主、协作等精神的培养。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组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 3 )个别活动(区角活动)。幼儿独自活动,教师予以个别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个别活动对师资、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互动应该让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判断和反思,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

争取教育的最优化。目前,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具特点,适合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

一、集体活动

(一)集体活动的特点

集体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信息;教师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发展。

集体教育活动的优点是幼儿要学会倾听,并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并会适当地自律:要集中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技能;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有积极的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在于,同一时间内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二)集体活动的指导要领

在新时期的课改冲击下,一说到集体活动很容易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等教学方法,做好以下两点就能取得较好的活动

效果:【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1、明确活动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教材,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设计分解重难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2、充分做好准备。材料的性质、多少以及演示时间,或者幼儿桌椅的摆放等,教师在心理上都应了如指掌,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3、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法等。

第二,要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1、分析活动的内容。一般来说,活动内容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运动动作,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相互渗透: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等;对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获得感性的经验。对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提供多种感性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与发现。【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2、了解幼儿的认知情况。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1)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准备深浅不一的问题与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活动要求,尽量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2)注意新知识的难度要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让幼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4)预见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准备,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将感觉、运动系统和直接经验融入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体形象的范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别的,应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增加抽象、概括的学习内容,以适应幼儿的发展。

4、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拥抱,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朵红花的奖励,都能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认可及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进行

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和载体。它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并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内容时应注意:在选材时不应有“专家至上、教材第一”的选材观,而对每个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都应根据本班情况和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同时将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教材中,“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教育”,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材”。

(三)集体活动的有效运用

有许多教育内容是适于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首先,健康领域的动作技能及自我保护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相关的社会知识或概念艺术领域中绘画、手工、泥工、舞蹈动作等:语言领域的文学活动、戏剧活动和欣赏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适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果不如集体活动。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四篇_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区一幼中二班 袁芳

摘 要:区域自主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关键词:区域活动 有效指导

一、本班区域情况:

本学期,我们班(区域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哪些删减和扩充)共有创设七个区域,分别是生活区、感官区(建构区)、数学区、科学区、美术区、语言区、表演区,其中数学区和语言区为我班重点区域。由于教室的局限性会使个别区域活动受到一些阻碍,但我们尽可能的根据现有条件为孩子们创造最好的区域环境,及时投放、更新区角材料。本学期我们将不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整改问题,并将重点放在幼儿区域活动时的进行指导上。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研学习及互查,使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是它能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分别对各区的材料是如何投放的作一个说明,对重点区域重点介绍

三、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的投放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丰富,并要有层次性,使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中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比较受局限性。我们发现,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二)操作活动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中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棒、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未能很好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提高主动性。

(四)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观察不够

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只有观察的到位,了解每一位幼儿性格特点、操作水平等,才能更好的进行指导。

(五) 加强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我们设臵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四、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我们不能把角色停留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安排幼儿进入区角、主持幼儿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孩子间的纠纷等等问题上,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指导,下面我有几点建议:

(一)善于观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盲目地介入活动中去,而是作为一名观察者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去观察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我们投放的

材料是否符合孩子们水平,是否是孩子们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孩子们的发展,是否还有孩子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数量是否充足,再次观察区角设臵布局是否合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掌握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提供材料,因势利导地进行介入指导。

(二)适时介入

当幼儿反复操作没有进展时,比如在科学或数学操作活动中(或是角色游戏中),在面对幼儿的重复性行为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仔细观察,当幼儿有“球”(问题)抛向自己,或是幼儿一直无法前行时,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出现认知偏差时,在教学或是游戏中,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实际上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再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当幼儿之间冲突出现时,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有些教师会担心幼儿不能很好解决而马上介入,进行阻止和规劝,这就使幼儿丧失了一次自己解决冲突、体验情绪、达成理解的机会,甚至会造成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这【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更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支持,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当幼儿不遵守某些规则时,幼儿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幼儿正处于一个对世界认识和探索的阶段,对许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同时自我约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对幼儿出现的一些行为,许多教师会依据心中早有的好坏标准去判断,予以制止或批评。 (三)巧妙引导

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逼迫幼儿接受,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幼儿很快出现厌倦情绪,大大减少幼儿的积极性。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巧妙介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域的位臵、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四)及时评价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五篇_浅谈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观察

浅谈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观察

【摘要】: 区域活动就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教师除了在活动区域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要支持幼儿,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必须通过观察。怎么观察?怎样的观察才是有效地?在观察中又如何处理好各种有效信息,从而给予幼儿适时的、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在游戏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注重观察的方法,及时捕捉真实的信息,从而学会及时处理观察信息,为幼儿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让幼儿把游戏开展得更精彩,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 观察 材料观察 观察方法

【正文】

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过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幼儿在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支持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下面就区域游戏的几方面谈谈是如何进行观察与分析的。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

每一次区域活动前教师都要明确本次区域活动或本周区域活动自己要重点关注和观察的区域是哪几个,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要重点观察哪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而做,这样教师才会进入较好的观察状况

(一)材料的观察

1.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实效性。区域游戏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了自主

学习的能力。就如数学区中成品的操作材料,幼儿经过几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兴趣,不愿再去操作。在区域游戏时,我们老师就要观察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2. 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在区域游戏时,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因为一些操作性不强的材料往往就是失去了它的意义。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放大镜。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挺新鲜的,可没过两分钟就觉得没意思,不想玩了。接下来这边转转那边转转,还要搞点小破坏。这样一来使原本有序的活动也无序了。观察后教师在下次科学区就要进行调整,要投放操作性强一点的材料。

3.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否具有积极性。有的区域幼儿玩过了还想玩,有的区域幼儿玩得兴致很少。这时教师就要不断观察,分析原因。经过观察后我们了解到:活动材料老是这么几样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游戏的进展,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不能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也不能一直放着这么几样不换。因为这样导致幼儿的参与意识不高,满足不了他们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要及时更新。在区域的创设时我们也不能着重布置哪一个区而忽略了哪个区;在对新材料的投放时教师不能悄悄地放进区域中,应该告诉幼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你们可以去尝试玩玩。这样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尝试玩老师提供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新的东西,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二)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

1.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展露个性、获得个体发展的。同时,生动、有趣又富有变化的材料只有通过和幼儿的交互作用,共同丰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娃娃家”活动中,我和幼儿在一起讨论,“娃娃家还缺少些什么?”马上就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有个电视机就好了,我们可以在娃娃家里看电视。”在他的带动下,立刻又有几个孩子补充:“我想在娃娃家里有个微波炉,可以烧菜的。”“我想有个电话,可以打电话的。”就这样,经过我们的共同出谋划策,一些新的游戏材料便诞生了。

2.观察孩子与孩子间的互动。以前活动区游戏中幼儿交往仅限于本区范围内。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也出现了。当老师提示过后,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娃娃家里的陈晨曦对我说:“老师,我想带我的宝宝到大舞台去看表

演。”“当然可以,你想的真好。”陈晨曦高兴地抱着娃娃走到大舞台说:“我带宝宝来看你们的表演,可以吗?”正在表演舞蹈的高欣媛和李鸣枭愣了愣,转头看着我,我向他们点了点头,高欣媛马上笑着说:“好吧,你抱着娃娃坐在椅子上看我们表演吧,我们跳舞给你们看。”陈晨曦看了一会儿表演区的小朋友们的表演后抱起娃娃说:“现在娃娃困了,我带他回家睡觉,谢谢你们的表演,下次我还会来看,再见!”以上的事例表明,在不影响各区正常游戏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动、合作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舞台,增强幼儿之间相处和交往的技能。

二、注意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中,我们首先要做个旁观者,选择适宜的观察记录方法。在区域活动中,要想观察记录更有效的为活动的开展服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经过相关的理论培训我们知道几种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

1. 全面性观察记录。也叫扫描式观察记录。在班级区域活动开始前两位教师已进行定位,确立有一位教师负责扫描式观察记录,对整个班级活动去进行全面的观察,主要观察区域的整体情况。如:幼儿进区情况,游戏中幼儿是否出现状况,区域活动中材料使用情况等等,对活动区整体的一个全面的、大致的观察记录。

2.定点观察。班上的另一位教师到某个区域中,对幼儿个人或该区域中的一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的情绪、个性行为、材料使用、合作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

3.多种观察记录形式。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观察后,不能忽视记录,如果只是单纯观察,很多重要的细节,很多教育的契机会因为一些时间而被遗忘,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所以在观察的同时,教师应把观察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记录方式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结合。(1)在区域活动中一般采用用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幼儿活动情况,这种形式会比较具体。常用于定点观察某个区域一组幼儿或某个区域某个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如:什么时候XXX小朋友在做什么,她和同伴是怎么交流的,是怎么操作材料的等。(2)表格形式。这种形式比较的方便,班级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情况时,只靠文字观察记录就比较难,就可以借助表格形式进行记录。如:幼儿的进区情况就可以用这种表格,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娃娃家有谁?各个区域中都有些谁?谁哪个区域

不经常去的等等。

三、学会及时处理观察信息。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吗?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及时处理观察信息,捕捉活动中的教育契机,不断开发教育内容,这需要每位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与肯定。通过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对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观察情况进行分析,考虑是否需要介入或进行引导或是对材料进行丰富和调整等。我们要注意参与介入的时机,在正确时机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扩大并丰富幼儿活动内容。但如果时机不对,可能导致幼儿终止活动。因此,教师应事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加入或何时加入。如:在一次建构区,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搭建城堡。祝逢泽小朋友走过来,一边在搭好的城堡上抽掉了两块,一边说道:“你不和我搭城堡,我也不让你搭。”被他这么一抽,城堡倒塌了,夏淳希急得大哭了起来。区域的其他小朋友看见了,有的冲着祝逢泽大喊大叫,有的还想打他。这时我及时的介入了:“哎呀,城堡倒了怎么办,娃娃家的爸爸妈妈马上要带着宝宝来参观了呀?”这时孩子们似乎想到了什么,重新拿起积木进行搭建。这样孩子们又重新开始游戏了。又如理发店没客人了,店员们无所事事,开始在区域中打闹,这时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要他们帮我设计一个发型,于是店员们开始忙乎了,梳头的、卷发的、夹夹子,帮我设计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型。

在区域游戏中,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活动者参与游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活动,不要强加干涉而要学会观察,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因为这样既会阻碍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也会造成依赖心理。教师要留心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及时介入游戏,通过支持,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的中教师始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二是教师如何支持每个幼儿发展?我们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要善于观察,洞察孩子最热切的需要,及时捕捉真实的信息,从而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把游戏开展得更精彩。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给予幼儿适时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解读 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蔡春美 洪福财主编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六篇_活动的组织形式

活动的组织形式

浅谈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研活动在中学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教研活动是最有效的研究形式。普通中学可以通过学校、教研组、备研组进行教研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网络。在这样的教研环境中,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研究教材,并且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学,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研活动的兴衰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结合我校的实际,浅谈一下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

一、听课、评课式;听课、评课式教研活动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讲课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对讲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研究,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评课时,讲课教师要认真介绍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方法及自己的体会。评课教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提出改进

的意见。通过大家的协调,最后集体研究确定这一节课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听、评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切忌走过场,不注重实效,尤其是不能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校、教研组、备研组都适宜开展此项教研活动。

二、教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展示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教研活动中,可以就教学方法进行研讨,教师之间互通有无,达到资源优化,形成最优的教法集成。教法研讨,既可以宏观进行,也可以微观进行。宏观上,可以就某一学科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把握运用,进行研究。微观上可以就针对某一课或某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方法研究,这样针对性更强。教学研讨前要做好安排,安排一名或几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主讲,其他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完善,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法研讨式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准备必需充分,要有针对性。教法研讨式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教研组、备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三、说课式;说课可以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一方面锻炼教师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完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在说课前要布置好任务,做好总体安排,准备好说课材料。说课材料环节要齐

全,有典型性、有科学性。说课过程中,说课人讲完后,其他参与教师要对说课材料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说课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说课环节必须齐全,要有整理补充、完善的过程。这种教研活动适用于教研组、备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四、学情分析式;教研活动在各校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各组一般情况都是相同学科。各组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坐下来分析一下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纪律情况等。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学情分析的教研活动,活动前要明确分析的任务,分析哪类、哪个班或哪个年级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师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调查,了解其具体情况。开展教研活动时,大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所了解的情况,阐述自己的看法。最终,针对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法。 学情分析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这种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有班主任参加的备研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五、试题评选式;试题的质量如何,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普通高中教师必须自己会编写原创新题,并形成整套试卷。通过出题,既促使教

师不断研究学习,又可以使之对教材、大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有所提高。试题评选式教研活动,要先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的,提出出题要求,包括题型、题量、分值等,最好与高考的标准一致。此项教研活动适合安排在高考之前,出完试题之后,由教务处统一保管。高考之后,拿出该试卷与高考试卷进行比对,从而分析,比较出题水平。这种教研活动因教师水平不尽相同,不能求全责备,要发现闪光点,每学期都坚持,不断地在点滴中促进、提高。这种教研活动适用于学校的整体教研活动。

六、教材过关式;“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这一桶水成为流动之水,常新之水。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自已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如何,关系到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对教师掌握教材的实际情况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查,以促使教师熟练掌握教材。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对出题的类型、解答的方法有深入的理解。教材过关,要事先通知教师做好准备,试题选择要有针对性,难度要适中。这样的教研活动次数不宜过多,每个学期一两次即可。这种教研活动较适合校级教研活动。

七、教学比武式;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教学比武是最好的相互学习方式,因为,参与教师在比武的过程中都会准备一节最优秀的课,展示自己最好的教学水平。教学比武活动中要注意的是,活动之前必须做好布置工作,结束之后必须有总结分析,真正达到比武目的。教学比武式适用于学校和教研组教研活动。

八、经验交流式;经验交流式的教研活动,在高中教学活动中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种教研活动要达到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之间互帮、互学的目的。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在活动前要确定交流的主题,明确负责人,确定参加人员、地点、时间等。负责经验交流的主讲人,课下要认真准备,其它参与人员也要准备资料。在经验交流时,安排人员都要参加,主讲人做为主发言人,其他参与人员也要就议题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通过交流,最终形成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经验模式。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布置,有准备,各位教师有豁达的胸怀,畅所欲言,无所保留。经验交流式教研活动适用于学校、教研组、备研组三级教研活动。根据校情的不同,采取的教研活动形式也就不同。各

教师开展活动有哪些 第七篇_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评语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同时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与学生共同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就起到了主导作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放弃教师引导,我们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只要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教师引导的误区,重塑老师组织者、引导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2879/

推荐访问:开展青年教师帮扶活动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