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时间:2018-07-13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第一篇_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

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第二篇_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在《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出版付梓之际,刘小枫教授传来专为本书所作的“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的汉译本前言,并独家授权观察者网首发。一部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就是一部“征服世界的力量”时空交错史。在所谓“南海仲裁案”宣判即日,我们全文刊发这篇前言。因为这种征服的力量从未止息,且一直愈演愈烈,直至今日染指中国南海。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小枫教授在前言中提出的尖锐问题远远超出《地图集》的本身,为我们阅读这本西方最具权威的《地图集》提供了思考问题的重要线索。】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八月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 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中译本前言

刘小枫

1868年的冬季学期,瑞士巴塞尔大学史学教授布克哈特(1818-1897)开设了一门名为“历史研究导论”的专题课程。从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为刚刚形成不到半个世纪的史学专业开设的。可是,布克哈特开讲就宣称,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专业]史学家”,而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每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布克哈特告诉学生们,如今“史学已经高度专业化,即使一个非常小的个别问题,也可能已经有若干专著研究过”。投身史学专业,就得准备为澄清某个很小的历史事实耗费数年时间。在19世纪的大学,所有传统学问都在走向高度“专业化”(the professionalization)。在布克哈特看来,大学的专业化训练并非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以所学专业为终身职业”,而是为了让年轻的灵魂学会如何聚精会神地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肃品格”。布克哈特告诫说,任何学科的专业化都有一个危险:让人忘记学科训练仅仅是通向精神自由的一种途径。布克哈特所谓的精神自由指的是“在智慧和情趣方面超脱日常无聊”,“不让报纸和小说”——如今我们得说媒体网文——荒废自己的精神。[1]

布克哈特在近一个半世纪之前的教诲明确针对当时正在形成世界趋势的现代民主文化。他在自己的课堂上讲授世界史课程时说道:

普遍民主作为一种懵懂的冲动,从法国革命及其对人性本善和人人平等的信念中喷发出来,涌动于各个民族的里里外外。随之出现的是显著的同质性;普遍民主的基本特征以普选的形式得到了君相们本人的承认,普选可被扩展为对几乎任何事情的公投。[2]

民主文化让“几乎任何事情”诉诸公投不仅荒谬,而且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已然丧失精神自由。毕竟,涉及一个国家的精神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品质或优或劣的任何分歧,都不可能靠公投获得解决。布克哈特看到,民主文化的基本品质就是“日常无聊”。在商业民主化的时代,大学教育固然史无前例地普及,但民主化的大学不可能让大学生在“智慧和情趣方面超脱日常无聊”——即便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也无济于事。布克哈特的“历史研究导论”就是如今的通识课,但他心里清楚,并非每个被迫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都天生具有“超脱日常无聊”的意愿。何况,民主化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具有讲授通识课程的资质和能力。毕竟,学科专业化的所谓学术规范一直在摧毁热爱智慧的情趣,让年轻的头脑因长时间“过分专注地研究”某个“内容单调且索然无味的”课题过早患上“脑瘫”(《沉思》,页16-17)。

既然如此,布克哈特为何要在巴塞尔大学开设“历史研究导论”这门课程,而且不是为史学专业的学生开呢?在布克哈特看来,已然形成世界趋势的民主文化是一个不祥的趋势,它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危机”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处境,如果现代的大学还不至于敢公然背弃人类古典文明关于教育的传统定义,即让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获得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事件或人物及其精神状态具有明辨是非对错好坏优劣的认识能力,就应该让大学生了解甚至研究世界历史。布克哈特觉得,既然作为大学教师自己总得开设某种课程,就不如开设“历史研究导论”这类通识教育式课程。他相信,与其给年轻的大学生灌输民主的自由权利意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审视过去”——他用“观察”来命名这种精神活动,这是真正的自由人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观察世界史获得“普遍的和历史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撇开个人的和暂时的担忧和顾虑”去了解处于变化中的人类状况,而且会使得天素优秀的年轻灵魂超逾平庸“向高处攀登”。世界历史告诉我们,世上的多数人其实是“在最为简单的平民生活中度过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普遍民主观念出现以后,史学也被要求用平民“眼光”来看待历史。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民主观念推崇的这种“观察和推理”方式进入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导致了“听觉上的巨大混乱”。布克哈特非常自觉地要让自己的史学通识课抵制这种平民“眼光”的史学,让史学保持其古典品格:historia vitae magistra[历史是生活的导师]的含义是,热爱智慧的人通过认识过去让自己变得明智。因此,布克哈特说,世界史的“观察对我们意味着自由”。[3]

1870年冬季学期,布克哈特第二次讲授“历史研究导论”课,刚刚获得巴塞尔大学古典学系教席的26岁年轻人尼采也坐在讲台下面听讲——在后来的整个一生中,尼采都称布克哈特是“伟大的教师”。[4]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发端于启蒙运动时期,而且与商业行为相关。1729年10月,伦敦的8位书商和印制商在《编年月刊》(Monthly Chronicle)上刊出一份联名签署的图书征订广告:即将出版一部名为《普遍历史:自最早的时代叙述到当今》(An Universal History from the Earliest Account of Time to the Present)的史书,分“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出版。征订广告称,《编年月刊》将先以连载方式刊发这部《普遍历史》,然后结集成书。不过,书商们没能做到按月连载,拖拖拉拉差不多15年后(1744),“古代部分”(the Ancient Part)才杀青。毕竟,那个时候的大学还没有史学专业,撰写这部史书的并非是某些个史学家,而是书商为了赚钱找来的几位业余写手,其中两位曾因在报纸上胡编乱造“史话”以impostor [骗子]闻名——主要写手之一是个浪迹伦敦的法国人,他用笔名普萨尔马纳扎(George Psalmanazar,1679–1763)经常给报纸写文章。为了在传媒出名,他在25岁那年就剽窃荷兰传教士的回忆录编造过一本关于中国台湾的书,慌称自己原籍台湾,其父是在台湾传教的荷兰传教士……尽管如此,《编年月刊》上连载的这部《普遍历史》很快开始风靡欧洲:1732年,法国的书商开始翻译连载,1734年,意大利的书商开始翻译连载,德意志的书商则在1745年直接翻译“古代部分”合订本——大名鼎鼎的伏尔泰和吉本都采纳过其中的“史料”。[5]随着贸易和自然科学双双快速发展,欧洲智识人渴望全面认识世界。

英国书商组织写手编撰这部世界史并非为了搞启蒙,毋宁说,这一商业行为既反映的是英格兰王国崛起时的需要,也反映了18世纪新知识状况的需要。现代中国知识人以为,西方人很早就有了世界史,其实,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最早出现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期的英国。何维尔(William Howell)的《通史要义》(Institution of General History,1680)和拉莱夫(Walter Raleigh)的《世界史》(History of the World,1702)尽管相当粗疏,在当时却颇为风行。由于这两部通史仍然以欧洲各民族的历史为主,涵盖面不足,采用同时代的编年史和地理学的新材料也不多,书商们就想到,搞一部新的《普遍历史》销量必定可观。毕竟,随着国力上升,那个时候的英国人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大增。据统计,截至1730年,以征订方式在英国出版的专书有388种,其中128种涉及历史。夏克福德(S. Shuckford)的《圣和俗的世界史》(Sacred and Profane History of the World,1728),以及斯潘海姆(F.Spanheim)的《编年史和圣史导引》(Introductio ad chronologiam, et historiam sacram,1727)销路颇佳,让书商深受启发。[6] 我们难免想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力急速上升,与此同时,各路书商及其编辑构想层出不穷——如今轮到世界史了……

然而,真正的史学功夫并不在于知道世界历史的史事,而在于认识和解释史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中阐述现代民主政制原则时,已经力图凭靠当时已知的世界地

理新轮廓所提供的世界史视野来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在孟德斯鸠激发下,索邦神学院高材生杜尔哥(1727- 1781)雄心勃勃,23岁那年(1750)写下了堪称划时代的两篇论著纲要(“普遍历史两论大纲”和“关于政治地理学的论著纲要”),将自己关于俗世的进步论“普遍历史”(histoire universelle)的思考与政治地理学结合起来。他提出的问题包括: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自然地理资源及其分布对商业文明的影响,地理的自然交通条件(河流、海洋)对国家间敌友关系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与民族[国家]性格及其德性的关系等等。[7]杜尔哥相信,贯穿整个人类的一条普遍历史的发展线索是:由于商业交往不断增多,人类将走向柔化的民主道德,即所有人将获得“基本的人性化权利”。商业活动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进步的基本推动力,也是人类道德从义务变成权利这一精神进步的推动力。[8]可以设想,如果按杜尔哥的历史哲学观来编纂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我们看到的会是,原初处于野蛮状态的人类如何从狩猎状态、游牧状态到农耕状态再向商业状态演进。[9]直到今天,好些世界历史地图集仍然是按这种启蒙哲学式的文明史观来编纂的。[10]

1753年,伏尔泰的《论诸民族的道德风习和精神》出版,史称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史”专著——毕竟,英国书商搞的《普遍历史》的“现代部分”(the Modern Part)在1759年开始连载,直到1768才连载完。十年后(1763),伏尔泰又为自己的这部“普遍历史”添加了长达两百页的题为“历史哲学”的“导言”,据说因此获得了发明“历史哲学”这个语词的思想史声誉。[11]

伏尔泰的世界史叙述“八卦”说法居多,水分太大,他的“历史哲学”看起来也委实不够哲学。接下来具有影响力的普遍历史哲学式的世界史,非黑格尔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莫属。

[12]黑格尔的世界史从“自由理念”的朦胧状态开始,把现代的公民社会式国家的形成视为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实证史学出现之后,史学家大多蔑视黑格尔的普遍历史哲学,认为它只有“观念”,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史料”。其实,黑格尔提出的“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的“世界史划分”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使得启蒙主义的“进步论”史观更为明晰,为好些实证史学家的世界史叙述提供了指路明灯。

在布克哈特看来,启蒙哲人们的所谓“历史进步”一类说法纯属胡扯。这类历史哲学式的说法不过想要在政治现实中获取“迫切需要的东西”,严肃的史学恰恰应该抛弃这些东西,尽可能客观地观察和描述“过去的斗争、冲突和多样性”。布克哈特的世界史观察拒绝从人类的“野蛮”状态开始,而是从人类的“文明”状态开始。他的理由是:“只有文明民族而非原始民族,才可纳入较高意义上的史学”。在他看来,世界历史绝非是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线性进

步过程,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古希腊罗马文明能够“垂范后世,无法企及”,或者为何直到近代,游牧民族仍然威胁着已经有上千年文明史的农耕民族的政治体。从“野蛮”状态开始看世界历史,不过是霍布斯以来的启蒙哲人用虚构的“自然状态”论思考国家问题所导致的可笑结果。布克哈特非常担忧:由于启蒙史学的普及,欧洲“受过教育的人”不再能够理解自己的古代文明,商业民主时代的“公众所支持的‘文化’甚至厌恨”古代文明。受过民主的启蒙教化的大众对现代商业文明满怀自负,根本不知道技术物质进步绝不等于道德文明进步,“只要求共同体尽一切可能确保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心为自己的生存讨价还价——“古人则相反,要么拥有一切,要么一无所有,不惧怕灾祸”。[13]

布克哈特在一百多年前的教诲仿佛就是对今天的我们说的。如今,我们在技术物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不仅需要学习中国的古代历史,也需要学习世界的古代历史——这与史学专业的事情无关,而是与保有文明危机意识相关:我们的史学专业更多关心技术物质进步,而非文明危机。与抵御外敌时打仗一样,学习历史断乎离不了地理知识和地图——历史是文明民族的生活经历,由大大小小的事件汇集而成。任何事件的基本要素都是时间、地点和人物:何时、何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无论史书还是史学,都是文字描述,离了地图,就无法直观地呈现事件发生的地点乃至过程。这部由德国的古典学学者编制的《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以历史地理学的方式来展现古代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史,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层来展现古代世界的经济、行政、宗教和文化领域的发展状况。尤其难得的是,《地图集》所附文字扼要阐释了古代世界的文明含义及其被探索的过程,为我们学习古代世界历史提供了有益的指引。

我们组译这部历史地图集并非为了古代世界史专业或古典学专业,更非因为如地图集的编者所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似乎正在变成真正的地球村”。事实上,即便世界正在变成“全球化”的地球村,也未必有多少人会生发“研习世界上曾经存在的古代文明”的愿望。我们组译这部历史地图集,仅仅为了让所有愿意“在智慧和情趣方面超脱日常无聊”的中国年轻人懂得:近两百年来,中国所遭遇的“征服世界的力量”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部历史地图集演示了宏大的古代世界历史,时间跨度上起公元前3千纪(古代近东)、下至公元15世纪拜占庭帝国覆亡,尤其聚焦于古典时期东西文明之间的交往。编者宣称“以冷静、公正的态度回顾人类历史……不再局限于地中海世界的希腊、罗马文明”,而是涵盖古代近东地区诸多文明,关注的主题也更加宽泛。尽管如此,这部历史地图集并没有涵盖古代远东文明。对中国和印度古代文明只字不提,能够擅用“世界”这个语词吗?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第三篇_第1课 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

第1课 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

1. 基础知识目标

(1) 学习世界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地的了解世界,吸取和借鉴外国优

秀的文明成就,还能扩大历史知识面。

(2) 学习世界历史还会使我们继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用阶级分析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观点。

2.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我国和世界历史的学习,视野得到不断的扩大,从而培养由此及彼、

横向看问题的能力。

(2) 在学习中要注意联系中国历史知识,培养中外正确对比和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作为我国公民,不仅要从本国历史还要从世界历史上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接受教育,提高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真正认识学习世界历史的必要性。

本课学习的中国历史知识我们已经学过,涉及的外国历史知识,还未学到有一定难度,但随着每课的学习,许多难点会得到解决。

一、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

1. 更好的了解世界

2. 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文明成就

3. 扩大和深化思想教育

二、注意学习方法

1. 中外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

2.

勤于思考

3. 理解名词术语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

完成课后作业【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第2课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

1. 基础知识

古代埃及国家的出现和统一时间。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致意。金字塔是国王(法老)的陵墓。埃及奴隶制帝国的兴衰。

2.能力培养

通过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埃及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2)金字塔是国王残酷奴役劳动人民的见证,可又说它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3)埃及是如何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帝国的?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古代奇迹之一。

金字塔和埃及的强盛。

关于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一、金字塔的国度

1. 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国家。

2. 埃及的初步统一

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起来。

首都:孟斐斯。

3. 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埃及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他们自称是神的化身,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他们强迫人民为修建巨型陵墓——金字塔。努力和劳动人民的处境非常悲惨。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古代奇迹之一。

思考:为什么说埃及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

二、分裂和强盛

1.两次大分裂

两次分裂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先后经历了两次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而且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后来又都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起来。

2.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

帝国兴起后约200年间,埃及经历了它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疆土一再扩大,成为一个地跨亚、非的奴隶制军事帝国,它是依靠对外侵略起家的。200年后帝国由声盛变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注:埃及军事帝国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商朝前期。

思考:埃及是如何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帝国的?

完成课后作业。

第3课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二)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

两河流域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仑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法典。以航海和经商著称的腓尼基人。希伯来人国家的建立和分裂。古代印度的早期奴隶制城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等级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能力培养

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印度的等级制度和佛教教义,提高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教育

两河流于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保护奴隶主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仑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重点提示

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等级制度、佛教的兴起。

难点解疑

关于印度的等级制度

知识结构

一、新月地带的国家

1. 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狐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他为“新月地带”。新月地带东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这里称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公元前30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小国。

2. 古巴比仑王国的兴起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仑王国国王汉摸蜡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仑城。

3.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他规定努力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思考:汉谟拉比是什么人?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对这些事迹应如何评

价?

4. 腓尼基奴隶制城邦

在新月沃地的西部腓尼基人曾建立过一些奴隶制城邦。他们以航海和经商著称。

5. 希伯来人国家的建立

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西伯来人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后来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太两个王国。

二、佛教的诞生地

1. 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城邦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公元前2500年,在印度河两岸出现了奴隶制城邦。

2.雅利安人的入侵

后来雅利安人部落自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小国。公元前6世纪,印度半岛逐渐统一,经过近三百年(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的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

3.印度的等级制度(P12图表)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为“种姓制度”。全体社会成员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界限森严。各个等级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生活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种姓制度”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4.佛教的产生、教义和传播

产生: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公元前6世界,印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佛教就在这种形式下产生了。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大彻大悟的人”)。

教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宣扬只有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评价:佛教用“众生平等”的主张来吸引被压迫的人民,具有反对等级制度的一面。同时,更要看到它利用“来世”的说教,让人民忍受苦难和放弃斗争的一面。所以它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统治和麻醉人民的工具。

思考: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主要教义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得到很快发展?

完成课后作业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第四篇_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感到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学的历史,如果从它的萌芽形态说起,就可以说它几乎同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北京人把自己群体中死去的成员安葬在自己栖息的洞穴里,就表明他们已经多少意识到自己现时的生存同自己群体中以往死去的成员的生存有某种连续性。这大概就是人类历史意识的最初萌芽。后来,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中,这种萌芽状态的历史意识就更明显。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类的历史意识就通过历史记事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从而感到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 人类产生历史意识的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一无所有地去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基金”。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有作为生存环境的自然界的,有社会的;有政治、经济的,有思想、文化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的新的生活的遗产。

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也各不相同。人们必然要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对先前各个时代的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历史活动,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评价;那些阐释和评价,必然要通过历史著述或口耳相传的途径,不知不觉地在不同阶级的人群中形成不同的历史传统意识,进而对他们的现实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都要运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认识或历史传统意识为自己的现实利益服务。反动的人们要利用歪曲真相的历史认识为自己的反动行为辩护,进步的人们要利用符合真相的历史认识为进步事业服务。因此,任何一种历史认识或历史观点都必然要在现实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同一种历史认识或历史观点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中会引起不同的反响;与人们现实生活利害关系涉及越深的历史认识或观点,引起的反响也越加强烈。 人们的历史观点对现实的强烈影响的一个突出事例,就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行翻案的行径,引起众多亚洲国家和日本国内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强烈愤慨和抗议。

日本右翼势力新编日本历史教科书引发强烈抗议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特别清楚地表明,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为什么有这种普遍需要呢?就因为如前所指出,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承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在先前各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因此也就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留下的遗产加以继承或更新,由此就产生了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问题在于,具有不同的利害关系的阶级和阶层,所需要的“史鉴”或“史师”是各不相同的。如前所示,在当今的日本,就存在着要求恢复“皇国史观”和主张扬弃“皇国史观”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样判别不同的“史鉴”或“史师”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呢?显然就应该以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别的标准。

正是由于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而且早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有了这种需要。

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决定了历史学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价值。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呢?笼统地说,满足人们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就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所在。

“史鉴”和“史师”是多方面的,因此,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以下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第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的实践。

古今中外,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我国历来有“以史为鉴”的传统。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和志士仁人都无一例外的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其中既包括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也包括个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同周公一起辅佐周武王灭殷的召公,就告诫西周统治者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周统治者在庆典上也念念不忘“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汉初统治者把秦二世而亡作为自己的殷鉴,唐初统治者把隋二世而亡作为自己的殷鉴,都比较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比较注意爱惜民力,因而对汉唐盛世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古代大史学家更是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视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如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告诫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是要“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近代以来,随着直接进入历史前台的群众队伍的规模日益扩大,自觉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越来越成为群众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如前面提到的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和美化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教科书的群众性抗议,就是鲜明的例子。而且,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等专门史研究的开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从那些专门领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所谓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是寻求导致国家兴衰存亡或个人成败得失的原因,也就是试图探寻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际上可以说是探寻历史中的因果规律性。只是,那样的探寻往往只局限于凭主观的直觉去总结一些历史现象和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原因和教训,而不是从根本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探寻,因此那样分析出来的原因和总结出来的教训,往往不是很全面、很准确的,甚至还可能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错误的结论。例如,前面提到的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都认为希腊、特别是雅典实行的那种民主制度是希腊、特别是雅典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或根本保证。可是,雅典最终还是被斯巴达打败了,而希腊各城邦的民主制度最终还是不得不对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专制制度俯首称臣。

第二,“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审美价值。因为其中充满了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

既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者,也有卖国求荣者;既有杀身成仁者,也有求生害人者; 这样一部真实的“历史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胜过舞台和屏幕上的历史剧,其原因在于它是真正发生过的。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

数千年来,浩浩荡荡而又充满曲折回荡、激流险滩的历史长河的悲壮历程,激起几多志士仁人“继往开来”的壮志豪情。面对着它,孔子慨叹:“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苏东坡长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中山疾呼:“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倡,逆之者亡”;毛泽东振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兴衰的历史关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召唤,总是唤起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挽狂澜、谋富强、复兴中华的洪流之中,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磨难而终能创造出五千年绵绵不断的辉煌文明。

第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 历史学的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 历史学的认识成果,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记录和总结,是文化价值的结晶。由此决定了历史学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社会价值。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历史的积累和传承。历史学承担着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

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不仅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而且也和某些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既互相交叉又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

 历史学与哲学

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史学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史学为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发展提供史实依据和素材。跨于史学和哲学之间的哲学史,更是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历史基础和养料的学科。

 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

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研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规律;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有些相似。缺乏数学基础,很难学好自然科学;没有历史知识也很难学好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律学、文化学、宗教学„„等等人文社会学科。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

各门自然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们的研究资料都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它们的理论思维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因此,各门自然科学都需要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史。各门科学技术都需要有各自的科学技术史。

英国的李约瑟是搞自然科学的,但他根据我国史籍写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使他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名。我国著名气象学、地理学大家竺可桢,利用历代积累的历史资料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和变迁,在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因此,人们常把历史比作知识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知识成果,是促进人类智慧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

正因为历史学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可代替的社会价值,人类永远需要历史学,永远需要学习自己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第五篇_人类为什么要学习

一、知识本源到底是什么?

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坤鹏论曾就这个问题,问过许许多多的人!

问了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答案,一般情况下,被问到者首先会愣一下,然后才支支吾吾地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说出来,不那么自信,或者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考虑过,简单却又困难!

坤鹏论的回答是这样的:

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从出生起所有的学习是不是都为了解决问题?

婴儿学习行走,为了解决从这里到那里的问题;

幼儿要学习基本常识,是因为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学生时代要学习,是为了学习人类积累下来普遍经验,以便解决未来的生存问题...... 所有所有的学习其实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每天从一睁眼就开始了解决问题,早餐在哪里吃?今天工作从哪里入手?同事出错,如何弥补?老板要辞退我,我该怎么办?......

所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很少会从所拥有的知识多少来评判一个人,而往往看的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最多的是那个被称为知识的东西!

知识是什么?

知识其实就是人类在发展中不断积累并被验证可以重复的实践,又被称为经验! 所以名言说: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为了更好、更快地将经验传承下去,人们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经验整理成所谓的知识,用文字记载下来,一代一代通过教育这个方式传承下去。

人类的大脑中有价值的就是这些经验,当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能够达到看到同类事物便可洞悉其本质并预测未来可能性的程度后,那么就被称作思想了,这是知识中也是人类大脑中最精华的部分!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二、人类历史就是在知识的流动中前进的

知识就是经验,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和方法,人类就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进化发展的! 如果简单概括人类的发展史,坤鹏论的总结就这么一句:

让自己活得更好!

就是这么个简单而朴素的理想,人类执着地,一代一代地,不断解决着“让自己活得更好”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靠什么?自然是知识(经验),让更多人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让更多的新知识(经验)快速被更多人掌握,这需要的就是知识的流动,从书本流动到人脑,从一个人的脑子流动到其他人脑子中,如何让这个流动更高效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不断超越的目标!

创造用来记载知识(经验)的抽象符号--文字;

发明文字的载体--纸张;

发明更快速广泛传播的印刷术;

发明计算机;

发明互联网......

这些无一不是为了让知识流动更高效这个目的!让书本中的普遍知识更快速流动到人脑,让特殊知识从一个人的脑子中更快速地流动到其他人脑中!

我们还会发现,越是知识流动速度快,人类的文明程度也会越高,

加速这个流动,同样也会加速人类文明,让自己活得更好!

三、自媒体社群IP等热潮源于知识流动的需求

可以说从互联网出现的那一天起,知识的流动就被装上了更强大的发条,在这个0和1的虚拟世界里,知识流动成本大大降低,任何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2145/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