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课外知识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时间:2018-07-10   来源:课外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课外知识】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第一篇_《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具:CAI课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双龙洞到了! (板书:金华—罗甸—路上—)

明艳

二、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上节课我们已经随着叶老来到了洞口,在洞口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宽)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明确学法) 生:学习洞口这部分我们先找出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自学外洞这部分,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生: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找一生读

师: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同学们自由读第四大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窄小、低矮)(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此段中你喜欢的语句。

看电脑填空。

师: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四大段。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请大家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生: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

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看图片加深体会。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师:让我们看投影中的句子,把它补充完整。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第二篇_《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 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

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第三篇_《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2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师:(一上课,师不说话,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词:浙江)谁能把它准确地读出来?

生:浙(zhè)江。

师:真好,读准了,是第四声。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你知道浙江的哪些城市?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吗?

生:杭州,西湖美名扬天下!

师:你像在写诗!谁还能说?

生:绍兴,鲁迅先生的故乡。

生:温州,穿温州鞋,走天下路。

师:哈,你在做广告呀,温州鞋确实出名!

生:金华,双龙洞景真神奇!

师:不简单呀,见多识广!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游一游金华这神奇的双龙洞。(板书课题:12记金华的双龙洞)师指课题:请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读完后咱们来资源,你随叶老先生都游览了哪些地方?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自己随着叶老先生都游了哪些地方?

生:路上,洞口,内洞。(根据生回答,师板书:路上 洞口 内洞)

师:最惊险刺激的是哪儿?

生:孔隙。(师在黑板上“内洞 外洞”间添上“孔隙”)

师:从老师的板书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你真是孙悟空哪,有一双火眼金睛!(板书:游览顺序)

师: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我们来细细欣赏。孩子们,上车啦!路上的景色可真美,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相机指导)

生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师:我听出来了,这位同学今天早上没吃饱饭,所以没什么精神!

(生会心地笑了,情绪更加激动,要求重读)

师:行,机会属于会把握的人,你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该生动情朗读)

师:大有进步!我听出来了,这个“满”字你稍作了强调,是想说明花多,是吧?(生点头)还有她将“无论„„都”和“有精神”也读得特别突出,让我感受到花朵和叶子的精神。同学们,我们把“无论„„都”去掉看看是什么效果。

生:(读后去掉关联词后的句子)没劲,没精神!

师:看来这个关联词非常重要,你们想试着用一用吗?

生:在校园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爱护花草。

师: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生:无论雨下得再大.我都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师:精神可佳。不过这个句子必须改一个字,不然就得改关联词。

(板书:雨下得_____大,我_____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生:我认为,应该把“再”改成“多”。

生:我认为“再”字不改也行,可以把关联词改成“哪怕„„也„„”。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把两个关联词都用上去再读一遍。

(生齐读句子)

师:好,请你继续往下读。

生:“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师:我听出了许多内涵,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新绿怎么会“或浓或淡”?

师:请谁回答?

生:请老师回答。

师:你还真考我?那好„„(师略作思考,走出教室,摘了几片颜色深浅不同的树叶进来)你们看──现在明白了吗?

师:这句话与前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

师:你能找出一个词来给老师板书吗?

生:一片明艳。

师:这么美的景色我很想再欣赏一遍,你们想吗?

生:想!

师:我们就来再细细赏读一遍。(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师:刚才你们考我,现在我来考你们,怎么样,敢应战吗?

生:敢!(积极性非常高)

师:请听好──(读)“一路迎着溪流。”(重读“一路”)呵呵,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路边有条小溪。

师:我再读一遍,有变化哦,仔细听!(师重读“迎着”)

生:我听出溪流是由上而下,我们是由下而上,双龙洞在山上。

师:还考不倒你们,再来!

生:谁怕谁!(生个个都摩拳擦掌)

师:“随着山势„„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生:老师把“时而”读得很突出,因此我听出老师是想告诉我们溪流在不断变化。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溪流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理由很简单,书上已经告诉我们:溪流就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老师,我还知道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

师:你真聪明!告诉大家答案在哪儿。

生:“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师:你可以当我老师了!

师: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朗读水平,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呵呵,真有压力呀!你再努力一把就赶上我了!你们认为这段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用得最好。

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生:我们唱歌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

生:老师,您讲课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师:哈哈,谢谢你的夸奖,我不胜荣幸!跟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件快乐的事!

师:同学们,现在咱们已经到双龙洞的洞口啦,请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圈画出重点词语或句子。

(生自读,交流)

生1:大、高。

生2:很有气势。

师:哪个词最能说明有气势?

生:突冗森郁。

师: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树木高高突起,枝叶茂盛。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突兀不是指树木突起,而是指山峰高耸的样子。

师:完全正确!请你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指名读)

师:的确很有气势!同学们进洞吧,一块儿去参观参观外洞。(在“路上 洞口 孔隙 内洞”间补充板书“外洞”)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发表意见)

生:非常大。我还知道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不觉得拥挤。

生:其实就是进一步说明大。

师:说得太棒了!你看到这句话会想到哪些课文?

生:《参观人民大会堂》、《太阳》、《鲸》。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大?

生:列数字的方法。

师:叶老先生还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生:还用了比喻法。

师:请你找出来,好吗?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的。

师:这么大的外洞,怎么把它读出来呢?

(生非常自觉地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师:大家练习得这么投入,都想来展示吧?这样吧,咱们一起来朗读这一段,一定要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太棒了!你们的朗读真把老师带到了宽敞的外洞。放眼石壁,发现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了—— 生(齐接):泉水。

师:这泉可真甜啊!喝上一口,休息一下,我给你们讲处故事如何?

生:太好啦!(非常高兴)

师:这件事发生在老师上中学时的一节体育课上。那会儿,我正半蹲着练习起跑,突然,体育老师大叫:“xxx,你把diàn部抬高点!”大伙儿哄堂大笑,我傻乎乎地愣在那儿半天,搞不懂老师到底让我干什么。你说我为什么搞不懂老师的意思呢?

生:(边笑边说)因为老师把“臀”字读半边了,可真是个“半边先生”!

师:(板书:臀)你们可不敢再当“半边先生”了,这个字该读“”,齐读一遍。(生齐读)还有哪些生字要老师讲讲的?

生:wanyan。(师板书:蜿蜓)

生:老师你写错了!

师:我哪儿写错了?

生:你把“蜿蜒”写成“蜿蜓”了!

师:(装作仔细看的样子)唉,我真粗心,果真写错了!(用红笔把“壬”改成“正”)你们可不能犯我这粗心的毛病哟!还有要老师讲解的生字词吗?

生:没有了,不需要了!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儿吧!今天有叶老先生当导游,如果没有导游怎么办呢? 生:买张地图就行了!

生:买地图太浪费,我认为我们可以画张示意图。不然我们不是白学啦!

师:对啊!我们有这个能力干吗不发挥出来?你们行吗?

生:(跃跃欲试)行!

师:那这样吧!今天的作业,同学们试着画张双龙洞游览线路图,为了让游客更直接地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请你在各部分标注上能体现这部分特点的简要词语,画不出来或标注不出来时可以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哦。这节课就上到这吧,下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第四篇_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3.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猜一猜?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大家展示了各自搜集的资料,能看出来每位同学课前都做了很好地研究,组长评价一下,给每个人的积分银行记上分。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课文朗读,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1: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读: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

生2:美丽的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蜿蜒,再读过一遍。恩,好的,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那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

生: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师: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看看老师黑板上的题目。第一个是— 生:第一次金华城—罗店—入山—小桥。

师:看清楚,这是哪儿啊?

生:洞口。

师:对了,这是双龙洞口。第五个是?

生:外洞—孔隙—内洞。

师:第八个是?

生:外洞。

师:第八个是哪?看看。

生:出洞。

师: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说。

师:好,谁来试试?请你。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到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返回。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在游双龙洞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大点声,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一块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孔隙。

师:孔是什么?想想,你说。

生:很小的洞。

师:小洞,窟窿,是的,那隙呢?你告诉大家。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

师:很小很窄的。

生:洞。

师:是指洞吗?

生: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那把他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很小的裂缝。

师: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用你的话筒告诉我。

生:在很窄小的。

师:它的特点是—

生:很窄小。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这个词,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好,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想举,我把这个机会给你,好吗?来。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你找打的是这个句子,对吗?看看,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再大声的、勇敢的再读一遍。

生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那位男同学,请你说。

生: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的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两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 生齐答: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平时乘过小船吗?小船,你走进去是怎么样的?应该是?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你说的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对吗?

生:对。

师:请坐。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1262/

推荐访问:记金华双龙洞课堂实录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