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养老现状分析

养老现状分析

时间:2018-06-18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养老现状分析 第一篇_1浅析中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目录

目录.................................................................. ...................................1

摘要…………………………………………………………………..2

引言.................................................................................3

一、当前中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4

1、中国目前的养老政策概述.............................................4

1、1中国目前养老政策的现状..........................................4

1、2中国目前养老政策的问题..........................................6

二、中国养老金筹资模式的分析...............................................7

三、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9

1、扩大基金的来源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质................9

2、阶段性提高退休年龄尤其是妇女的退休年龄............................9

3、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9

4、解决个人账户的空帐问题............................................................9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10

6、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体质........................................................10

四、结束语..............................................................................11

五、结论.................................................................................12

摘要:中国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从基于企业的养老保险计划向社会统筹转轨,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帐户实帐型转轨。 然而,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企业欠缴和逃缴现象司空见惯,这也造成了最近五年来养老保险基金出现赤字的现象。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以及加强养老保险管理和政策执行力度也是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可以考虑增加参保积极性,加强管理以解决中长期基金不足问题。对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定量微观研究还是相当缺乏的。这些定量微观研究对于确定政策方案是十分重要。

关键词:养老政策 现状 问题

引言

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中国比起大多数国家,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老龄化危机。联合国1999年公布的中生育率和中死亡率预测结果显示:65岁及其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所需要的年份中国为20年 (从2017-2037年),日本为23年(从1984-2007年),美国为57年(从1970-2028年),德国、瑞士则分别为61年(从1951—2012年)和64年(从1947—2011年)。这意味着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其他大部分国家。对于一个正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和风险性。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大国和体制转轨进程中的国家,中国需要保持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中国企业界与世界竞争的有力武器。加速的老龄化则随着年轻在职人员数量和比例的下降,有可能使中国失去这种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事业对财政投入有着广泛的需求。老年人口队伍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老龄化趋势使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正处在一个旧制度变革与新制度选择的关键期。

一、当前中国养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1、中国目前的养老政策概述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养老现状分析】

家庭规模的减小、现代西方观念的输入以及传统大家庭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改变,都会引导中国的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从所谓“传统”向“现代”转变。那么,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行为和赡养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自身的养老观念又在经历何种转变?由此,我们的议题首先从城市切入。

而在农村,养老问题更是突出的“民生”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如果能够找到有效解决的途径,将既符合民意,又能改变村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因此,立足于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探索“养老模式多元化”的乡村实践,也就以其独特价值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是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多元整合”的养老制度,但是养老的责任却更多地由女性承担。而对现有养老政策进行评估会发现,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政策强化了两性不平等的劳动性别分工。那么,什么是理想型的养老政策?养老政策应如何关注性别公正与代际公平?让我们和学者共同关注养老政策的变革之路。

养老,关系民生更关联民心。要实现“老有所养”的理想目标,道路依然漫长。然而,今年9月底,覆盖人数超过7亿的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让我们见证了希望;河南省登封市西窑村的养老实践,让我们发现了希望;“常回家看看”歌声汇成的民意暖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而希望永远不老!

1、1中国目前养老政策的现状

根植于计划经济土壤之上的中国旧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如下基本特征:(1)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或职工中的固定工,小集体企业、私营、三资企业职工及个体户业主都没有纳入保障范围。(2)养老基金来源渠道分两个部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基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来源于企业生产性收益,并在企业营业外列支。其实质都是来自国家预算。(3)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实行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工作的人供养已退休人员。基金的筹资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不留积累,易于管理。(4)以单位为“单位”封闭运行。每个单位只对本单位的退休者负责,表现出显著的单位化特征。(5)管理制度分立的非统一的制度安排。国家机关与企业职工两个系统并行,分割管理,分割实施。离休、退休制度并行。

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在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解除城镇职工养老的后顾之优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制度也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第一,国家或企业负担的养老保险,这种单方负责的制度安排在替代率不断攀升,离退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不堪重负。国有企业因离退休人员太多而陷入财政困境甚至破产,国家负担沉重。第二,“画地为牢”的单位养老模式,造成企业职工队伍老化、人浮于事。劳动者流动性差,各个单位退休人员的多少以及其年龄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养老负担畸轻畸重。第三,非统一的制度安排下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分散,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行政管理监督营运实施各项工作缺乏合理分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的社会职能与生产职能不分,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些缺陷使得旧的养老保险制度很难适应并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的实施导致许多国有企业破产,传统的企业养老就失去了稳定的组织和经济基础;另外,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的养老保险,而传统的非社会化的制度安排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而产生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老年人口队伍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

养老现状分析 第二篇_养老产业现状分析 养老产业走向智能化

养老产业现状分析 养老产业走向智能化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业,必将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养老现状分析】

更多养老产业市场研究分析,可查看《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据业内专业人士介绍: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产业有生力量的催动下,以智能硬件、云平台与大数据作为核心内容的智能养老正在成为极具活力的产业补充。

自2013年9月国务院35、40号文件出台以来,国家各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多项养老和健康服务业新政。新政策涉及用地、融资、财政资助、税费减免、人才队伍建设、医养结合等诸多方面,为突破多年来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几个瓶颈提供了政策保障。

虽然各级政府不断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但我国养老产业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仍不尽完善。由于缺乏服务经验与内核,相关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供求失衡、匹配失位等症结,养老产业仍需进一步激活社会化服务力量,让市场选择成为产业主导。

目前,养老产业正在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千亿级的市场容量与百姓日渐强烈的养老需求是最强的催化剂,众多资本与民营企业开始逐力于这个新生的朝阳产业。

在众多针对养老产业的不同解读与市场实践中,“智能养老”这一新兴概念开始浮出水

面,并以其独特的产品魅力与科技趋势,逐渐在养老产业未来蓝图之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智能养老即智能居家养老,其基于物联网的概念而生,通过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与健康状态,以达到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健康晚年生活的目标。

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众多企业却已经将目光瞄准这一片广大的蓝海,以乐源数字为代表的新锐科技型企业,正在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结合先进科技理念,以满足更多的本土老年人的健康与情感需求。

未来我国养老产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谋求创新,并做好最基础的产品服务,才能夯实基础、赢得未来。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养老现状分析 第三篇_中国家庭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中国家庭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迅速变化,家庭养老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老年保障需求的迅速增长;代际分离及代际隔阂的增大;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规模的缩小等等。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都曾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就指明了问题研究的方向,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如何采取措施以应对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是广大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家庭养老概述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但究竟什么是家庭养老,却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概念,就谈不上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对家庭养老概念的界定,自然就成为本课题的首要问题。

(一)家庭养老概念界说

根据学术界对家庭养老的述评,目前对家庭养老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成三种观点:

第一种,亲情说。该学说认为,家庭养老就是亲情养老。张文范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郑玮斌、张友琴在谈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时也认为,家庭养老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养老模式。

第二种,家庭说。该学说认为,家庭养老就是家庭或家庭成员支持的养老。翟胜明、穆光宗、谭克俭认为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

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种,方式说。该学说认为,家庭养老是一种养老方式或运作形式。洪国栋认为,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养老方式叫做家庭养老。张恺梯、党家康认为,养老是一个体系。家庭养老是养老体系的表层框架,是养老模式所决定的养老机制的实际运作形式。前种讲法侧重于养老方式与经济形态的联系,后种讲法侧重于养老的内外规定性。但它们都指出了家庭养老是一种旨在解决养老问题的具体方式。[1]

(二)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定义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2]它包括两个层次,即家庭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家庭养老模式体现了一种文化模式。第二,家庭养老模式具有长时段的稳定性。第三,家庭养老模式的核心是血缘道义。

2、家庭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方式是指家庭成员履行养老责任时的运作形式。第一,家庭养老方式是一种行为方式运作形式,顾名思义,就是操作形式或实施形式。第二,家庭养老方式具有不稳定性。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家庭养老的运作形式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而在整体上是不稳定的。[3]

二、中国家庭养老现状及其伦理价值

(一)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养老,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职能。在人口老龄化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速度比人们预计得快得多。目前面临的问题有: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家庭的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几倍增长;死亡率的下降推动寿命延长;现代化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劳动强度增加,忠孝两难全;老人权威下降,家庭向心力和凝聚力降低。

(二)社会养老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

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化进程将大大提高社会养老的能力。但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全面的社会养老绝非能在短期内奏效,家庭养老难以被社会养老完全取代,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并辅以社会养老。

[4]

1、社会养老的积极作用

社会养老是由国家、社会、集体或其他途径提供经济支持,以法律中国家庭养老问题的伦理思考法规为保障机制,它将养老保障风险分散于全社会,因而保障风险相对较低。当然从最初的发达国家开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对我国的社会养老制度来说可以讲才刚起步,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不能忽视它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第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社会养老有利于保障老人的养老问题。第三,社会养老可以减少家庭的养老负担

2、社会养老的局限性

社会养老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作了较大的贡献,但现在的社会养老并没有覆盖到广大农村老年人、城镇的贫困人口以及社会流动

人口,再加上我国城乡以及东西部经济差距较大,因而社会养老在现阶段里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养老功能单一。第二,社会养老不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第三,社会养老增加财政负担。

(三)家庭养老存在的伦理文化基础

1、“孝”观念是家庭养老的传统伦理文化基础

家庭养老模式的核心是血亲价值,是家庭成员自觉认同对长辈的养老责任。在中国,家庭养老的历史能够绵延几千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体现这种血亲价值的普遍的伦理观念—孝,成为维系家庭养老得以正常运行的内在机制。[5]作为伦理观念的“孝”是在西周时期产生的。在夏商二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孝道,但孝亲之心己经发生,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即通过祭祀共同祖先而维系宗族团结。

2、家庭养老的伦理价值

中国的家庭养老是“反馈式”养老,是维系代际之间“哺育”与“反育”的供养关系,即家庭中长辈进入晚年后,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都由家庭中晚辈来为之提供。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笔者认为要以德治国应该首先以德治家,正如古人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在先,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家庭养老就是“齐家”的表现之一,它是一种家庭美德,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6]同时最重要的是它使老年人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和安全感。它对社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孝。中华民族自古是文明、礼仪之邦,晚辈服侍长辈的生活不只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一件光荣的事。古代中国就有“举孝廉”之事,这是对老人

“孝”与“尊”的重视,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几千年人们常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变成现实。常言道“鸦有反哺之乳,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伟大的人类?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有些人成为金钱的玩物,为之堕落、犯罪,走入高墙。此刻社会中的人们非常需要高尚的精神理念来督促与指导。

第二,家庭养老有助于减少社会负担。1999年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己达全国总人数的10%,我国人口老年化来势十分凶猛,且速度甚快,导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之不协调,久而久之,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增长的效果。

第三,家庭养老更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要。家庭养老不是单纯的经济互动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而且家庭养老能提供三大条件:物质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人到老年对家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依托园地,特别在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儿孙满堂,乐于与儿孙住在一个屋檐下共度天伦之乐。从中国老人心理角度来讲:老年人感到一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孝敬的儿子,贤德的媳妇和上进的孙子。[7]

三、现代中国家庭养老的对策

据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2.3%,2026年达到20.17%,2050年达到28.1%。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2020为 1.89亿,2040年为3.7亿,2050年将达到2.07亿。

[8]现在学术界和政界对中国的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能力甚是堪忧,认为这将构成21世纪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负。诚然,如果对中国老年问题不能未雨绸缪,那么等到临渴掘井时,就会陷入政府对此鞭长莫及、集体无能为力、家庭爱莫能助的被动局面,最终受到伤害的是老年人。如何解决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养老现状分析 第四篇_居家养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论文摘要:中国是在实力较弱、制度准备迟滞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的,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和传统体制都没有跟上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发展中国家。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养老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5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更新时间:2015-04-22

论文摘要: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迟滞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和传统管理体制都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发展中国家。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1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2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5年到22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5年前后提升到3%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提高到3%,仅用不到5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万,预计到22年将翻一翻,2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2年、23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1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

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三是老年照料服务体系不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增长的要求。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老人。要求提供社会照料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约有325万老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但社会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的总数只有.84%,而发达国家约为7%。这表明,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服务能力需要大力加强。

四是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要求。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都将进入社区,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已成必然。这就要求社区承担起健全老年工作机制、培育和发展老年群众组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老年活动项目、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老年人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等任务,迫切要求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但我国的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社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亟待快速提升。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日期:2013-4-3 文章来源: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文章录入:李金金 [ 关 闭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已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时期,老龄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快速递增。随着“低保”救济、“五保”供养的标准提高和政策完善,特别是“新农保”朝着全覆盖和逐步提高支付标准的目标强力推进,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状况将有根本改观。与此相比,农村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在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面临巨大压力,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矛盾突出。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保障问题的研究,探索和健全适合安徽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应成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国内农村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村养老服务工作逐步成为各级政府民生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各地在城市养老服务工作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养老服务方式,有力保障了农村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养老现状分析】

陕西省榆林市探索推广“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由村委会组织有爱心的妇女成立“邻里互助服务小组”,定期上门给邻居老人开展家政服务。

河北省唐山市探索总结出整合医疗资源的医养结合模式、依托村民中心的日托式养老模式、新建社区配备养老设施的养生社区模式、利用专业养老机构延伸服务到社区(村)的连锁经营模式、农村互助养老等五种模式。

河北省保定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推出将县光荣院、中心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军政服

务中心、优抚医院等合并整合的“五院合一”模式,取得很好成效。

安徽省合肥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形成村级养老服务活动中心,为农村老人提供较完善的养老服务场所和精神家园。宣城市还发挥老年协会作用,积极构建老年人的“好家园”。长丰县在每个乡镇都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并将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扩大农村为老服务工作面。

江苏省苏州市架构“9064”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即“十二五”期间全市90%的老年人享受由社会化服务提供的自助养老,6%的老年人享受由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组织提供的互助养老,4%的老年人享受由养老机构提供的集中式养老。

重庆市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托财政建立适度普惠的家庭养老补贴制度,既发挥了家庭养老主体功能,也凸显了基本养老服务的公益性质。

二、国内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不少地方逐步认识并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多样化探索,一些地方还总结了不少经验,并形成了一些日渐成熟并值得借鉴推广的养老服务模式,创造了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的基本经验。

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或村委会,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针对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形成的一种主要养老服务模式,适合于经济较发达的城郊地区。近年来,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开展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5.3万个。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居家养老扶持政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

目前,推广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地区很多,办法也很多,如老年食堂服务模式,通过自主开办老年食堂或委托就近的饭店、小吃部,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托老所服务模式,通过设立床位供老年人日(晚)间休息;家政服务模式,通过组织志愿者队伍或者委托理发店、洗衣店、小型超市等服务实体,为老年人提供保洁、洗浴、洗衣(被)、代购物品、理发、疏通管道、家电修理等服务;医疗保障服务模式,由乡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定点定时为老年人免费作基础医疗体检,定期组织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精神慰藉服务模式,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通过村干部、党员、老年人协会、志愿者、结对单位等资源,组织各类文体、教育、娱乐活动,以助老结对、银龄互助等形式,上门开展定期看望、聊天读报、心理咨询等服务。

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比较成功的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比如浙江、北京等省市。以浙江宁波为例,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完善服务设施。一方面,结合新农村建设,主动与相关部门包括村委会沟通和协调,争取在农村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上给予尽可能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老人居住相对集中且有较大服务需求的村落,新建或改建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另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整合农村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村文化宫、村民学校、老年人活动室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利用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二是整合服务资源。首先,充分发挥好以老年人协会为代表的农村老年群众性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动员和组织协会中低龄健康老年人投身于居家养老服务各项工作。其次,注意调动和组织行政村附近现有的诸如医师、教师、党员、团员、个私商户或企业等各类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义诊或保健讲座、戏曲教学和家政服务等各类为老助老服务活动。三是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专职服务队伍主要是乡镇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招聘来并经过一定业务技能培训的农村妇

女为主的专职服务员。专职服务队伍人员稳定,服务专业,以有偿或低偿服务为主,目前主要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困难老人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兼职队伍是数量庞大的志愿者(义工)服务队伍,主要是由农村党员、老人邻居、热心人士等组成,并以低龄健康老人为主体。志愿者(义工)服务队伍主要通过结对帮扶、定时定点、邻里守望等方式,为有服务需求的农村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看护、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种形式的无偿服务。

2.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互助养老是目前农村养老服务最常见的一种模式,也是最可行最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各地区互助养老的名称不同,如河北、吉林等地的“幸福大院”,陕西的“邻里互助”等,但各地区的基本做法相似,均以就近建立(新建或改造)集中居住点为依托,以互助服务为核心,形成一种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灵活方式,让老年人既不离开乡土,又能获得相对规范的照料服务。

河北省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提出“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幸福大院”模式,取得良好成效。集体建院,即由村集体出资或利用集体闲置房屋进行整修改造,建设互助幸福院。村集体承担水、电、暖等日常开支;县财政对幸福院的生活配套设施和添置设施及日用品进行补贴。集中居住,即本着子女申请、老人自愿的原则,凡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由其子女与村委会鉴定协议后免费入住。孤寡老人和五保户自己提出申请,村委会研究后入住。自我保障,即入院老人的衣食和医疗费用由其子女自行承担,五保老人生活费由县财政负担。互助服务,即由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彼此互助,共同生活。也有的地区采取政府出资聘请农村妇女或入院老人的亲属帮忙照顾或提供基本生活服务。互助养老模式顺应了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有效利用和适应农村养老服务资源,比较全面地解决了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服务上的困境。首先,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面对养老人群日益扩大,往往捉襟见肘,互助养老利用村集体资源,财政适度投入就解决了众多老人养老问题,一举两得。其次,农村家庭子女有心养老,但难以整日陪伴,服务也不专业,互助养老采取集中供养服务,起到了让子女放心,让老人舒心的效果。因此,在目前农村养老服务刚刚起步的局面下,这种互助合作养老服务形式是切实可行的一条路径。

3.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新格局,是完善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国家创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机构养老,兴办了一批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十一五”末,全国各类养老机构近4万家、床位314万张,收住242万人,比“十五”末增长了71%。机构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与其它养老模式相比,机构养老集中了较多的财政支持,有更加优越的物质环境和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机构采取的集中供养方式便于老年人开展多种社交活动,丰富闲暇生活,其服务更为系统、专业。在地方,公办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是各级政府的硬任务,我省正在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要求“十二五”农村五保对象和孤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以我们在安徽马鞍山市调研的情况看,该市太白镇长江老年公寓是一家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建成于2008年,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周到、环境优美,可容纳老人500人。公寓采取收费服务方式,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娱乐、健身等服务,把老人区分为生活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和特殊服务等五类,标准不同、服务不同,满足各层次需求。但从入住情况看,主要是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能自理的老人,

养老现状分析 第五篇_养老地产现状分析“候鸟式”养老

【养老现状分析】

养老地产现状 上海首现“候鸟式养老院”

冬天到温暖舒适的南方养老,夏天去清凉宜人的北方避暑,吃住在异地养老院,消费比单纯旅游或者异地购房划算许多„„这样的 “候鸟式生活”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日前,沪上也出现首家 “候鸟式养老院”,入住老人能够根据季节在国内外度假养老。目前,不少养老机构都在探索“候鸟式”养老模式,养老院全国联网甚至“跨国互动”,或成未来趋势。

异国养老做“跨国候鸟族”

首家“候鸟式养老院”上海祥福颐养院日前正式开业。记者从该院获悉,除了庄园式的养老环境,最吸引人的服务就是该养老院与国外养老机构建立了异国互动养老平台,老人可以根据不同季节选择度假式异地养老,住在当地养老院体验全新的养老模式和服务。 这种 “异地互动养老”最短15天、最长3个月。该养老院沈院长向记者介绍:“通过与国外养老院合作,将我们这里的老人送到国外去度假养老一段时间,让外国老人到我们这里来住段时间。目前计划先与日本的养老院进行互动,同时与全国各地养老院联网对接,拓宽老人的异地养老渠道,让老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各地的养老理念。 ”

做“跨国候鸟族”听上去很美,其背后的养老费用是否也会随之大幅提升?

沈院长表示,去异国养老院度假,除了老人自己出机票钱,其他费用不会多出。由于该院的入住老人55岁至60岁所占比例较大,大多生活能够自理,所以愿意去异地旅游、度假养老的老人所占比例也较高。

“退休族”期望“南飞北漂”

记者采访发现,本市已有一些老人尝鲜做起了“候鸟族”。酷暑前,“候鸟族”飞去哈尔滨、大连、青岛等北方城市,冬天则去海南、广州等南方城市“取暖过冬”,这成了富裕起来的退休族的新时尚。 目前“候鸟族”中有的老人异地置房,平时出租,度假时就收回房子自己住上两三个月;有的老人到当地亲戚朋友家借住;还有的会在当地挑选口碑较好的养老机构入住。

从养老成本看,去异地养老能够入住到一家满意的养老机构,无疑是最经济的选择。而目前各城市之间也在探索这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如果全国养老院之间能够联网互动,更多老人就能轻松实现 “南飞北漂”的“候鸟式生活”。

已经组织过几次“候鸟式度假”的亲和源养老院,目前一年两季定期组织该院老人“迁徙”。亲和源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也正在海南等地做连锁养老院,未来两年左右,上海亲和源的老人可以去其他城市的亲和源度假。 ”

参考其它公司养老模式

什么是候鸟式养老?

什么是候鸟式养老?候鸟式,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到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54949/

推荐访问:我国养老现状分析 养老现状分析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