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时间:2018-05-20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西方经济学论文 第一篇_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

浅谈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目 录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 1

二、历次金融危机 ........................................................................................................... 1

1.1637年郁金香狂热................................................................................................. 1

2.1720年南海泡沫..................................................................................................... 1

3.1837年恐慌............................................................................................................. 1

4.1907年银行危机..................................................................................................... 1

5.1929年大崩溃......................................................................................................... 1

6.1987年黑色星期一................................................................................................. 2

7.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2

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

9.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2

三、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 2

1.根本原因——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2

2.主要原因——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2

3.导火索——次贷危机........................................................................................... 3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 3

【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3

(二)金融危机的中国机遇..................................................................................... 3

五、 中国的应对措施 ...................................................................................................... 4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扩大内需,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4

(二)适时适度对外开放......................................................................................... 4

(三)加强金融系统的监管建设和国际合作......................................................... 4

六、结论总结 ................................................................................................................... 4

通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经济学课程。虽然是选修课,但是在这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跟经济学相关的一些知识,收获颇丰。这也算是我接触经济领域的启蒙课程吧!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的形势,,金融危机对一般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表面上是看不出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社会关系圈层层相扣,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引起了我对金融危机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就某方面浅谈一下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二、历次金融危机

1.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全部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有感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4.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在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5.1929年大崩溃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1922-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的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6.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月10月20日,星期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至508点。装了特殊程序的计算机不停地在卖,任何试图使其稳定下来的努力都失败了。黑色星期一,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天。因为那儿没有市场,被称作“自由下跌”。 当日全球股市在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带头暴跌下全面下泻, 引发金融市场恐慌, 及随之而来19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

股灾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论, 主要认为股灾成因包括: 程式交易、股价过高、市场上流动资金不足和羊群心理。

这次金融危机使得除香港停市外, 其他在该星期仍开市的市场都定下交易限制, 让电脑系统有足够时间清理交易, 这让联储局和各国中央银行有足够时间把大量资金 注入市场, 舒缓市场的恐慌情绪, 避免了不断的恐慌性下跌和可能随之而来的金融崩溃。事后金融界人士都认为股灾把当年过高的股价和市值一次性从市场中消除。

7.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股市指数以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9.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2008年9月集中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使得美国经济滑向衰退,并波及欧洲、日本乃至全球经济,进一步造成欧盟、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从英国到爱尔兰再到西班牙,房市开始降温,银行面临坏账激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已有7000亿美国抵押贷款资金已投资方式流向国外,这将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影响,加大全球信贷紧缩和经济下滑的风险。

三、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1.根本原因——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美国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社会的实际购买力或有效需求取决于占消费人口主体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构成了有效需求的上限。但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有限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最有代表性的商品是房屋。房屋是生活必需品,但遗憾的是普通劳动者买不起。美国68%以上的人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另一方面,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所以,资本家不断的生产房子,但老百姓买不起,这就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此次金融危机从根源上看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但却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和虚拟需求过往。在人们买不起房子而资本家又想把房子卖给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资本家发明了贷款买房、提前消费。这使人们对房屋的虚假需求大大提高,但这种行为只会将现在的矛盾转嫁到将来,终有一日会爆发。【西方经济学论文】

2.主要原因——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971年尼克松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后,美国开始任意印发作为国际货币结算与储备手段的美元纸币,以此作为弥补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手段。因此,持续的经常贸易逆差往往导致美元的超量发行。美联储创造了历史上最快的印钞记录。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要给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画上一个句号。自由化时代也是金融危机格外频发的时代。在经济泡沫的蛊惑下,金融家们的贪婪、普通投资者的盲目、监管者的松懈、

政府的失察都表现地淋漓尽致。而这一切都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政策性原因。

3.导火索——次贷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陷入滞涨期。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波助澜下,美国金融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创新热潮,把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开发金融衍生品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产品根据其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商品销售等问题而创造的产品,如分期付款。它并不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只能在短期内刺激社会需求,造成虚假繁荣。第二类是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而创造的产品,如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衍生品。这类产品只能将经济矛盾在系统内部转移。对此,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失衡的困境,一方面,人民币面临着不断升值预期;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人民币又面临对内贬值的压力。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很多是没有科技实力,像服装、鞋帽、五金、玩具,这些恐怕有上万家企业都撤资了。这样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目前难度比较大,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以前珠江三角洲很多地方,企业拖欠工资后可以渡过他的难关,现在随着2007年中央出台的一些民生保护政策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拖欠工资的现象处罚非常严重,而且对雇工签合同以及解聘,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对企业不利的一面。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赚不到钱。

像上海很多中小企业,有不少是韩国的、日本的,一看赚不到前马上不干了,这要想改变的话,恐怕有一定难度,主要措施可能是目前在营业的,通过放松银根、减税等措施,使这部分坚持下来的企业,让他们首先生存下来,如果这个做到了,不致恶化,那么形式经过一年或者半年之后,形势会好转。

(二)金融危机的中国机遇

从我对各方面的了解,这次美国经济问题对我们国内经济情况影响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近期,披露出来中投在美国的亏损非常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近期也一直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我感觉应该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我想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几个背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第一个背景,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我想只要外面环境允许我们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的话,我想中国是相当充裕的。短期内可能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当然可能需要时间的缓冲,这就引出第二块问题。从中央以及各方面来看,宏观决策层会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同时争取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包括大型出口商,都会提供缓冲的时机。如果处理得当,这必定给我国经济市场带来一个质量飞跃难得机遇。

西方经济学论文 第二篇_西方经济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由于政府审计体制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了审计腐败现象产生。在现阶段,要从根本上消除审计腐败,必须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完善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制度,强化政府审计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审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键词:审计腐败;制度经济学;寻租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的政府审计制度始建于1983年,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我国的政府审计属于行政模式,其在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就会逐渐转移到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的执行上来。此时,政府审计的主要任务是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实现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衡,以客观评价政府业绩并防止腐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利益。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风暴”审计出一大批严重的违规违纪使用资金的问题,所揭露的数额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令人震惊。通过对审计出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有效地打击了腐败现象,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改善提高,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审计腐败现象,审计监督腐败,审计监督乏力。国家审计署也曾下发过严肃审计纪律的文件,规定了若干个“严禁”,目的是遏制审计中发生的腐败,但效果很不明显。

二、审计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是一种病态经济现象,只会造成对经济秩序的震荡与破坏。政府审计腐败的危害性更加巨大,审计部门本来是审计别人违规违法的,是遏制腐败的重要屏障,但现在我们不少的审计部门已经成了违规违法的“急先锋”,腐败的“保护伞”。

(一)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审计腐败问题进行分析

1.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含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道德行为准则,它旨在约束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确立了竞争与合作的准则。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总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减少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必须对人的行为用制度加以约束。

2.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不完善。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某一时期制度安排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所谓政府审计体制,就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等程序,将国家审计机关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予以制度化的表现形式。我国的政府审计制度始建于1983年,在建立政府审计制度的初期,采取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部门的行政模式,这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国家审计机关要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隶属于政府,并负责监督政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较少涉足于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衡。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法制的完善,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就会逐渐转移到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的执行上来,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实现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衡。在我国政府审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这种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审计机关隶属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模式,其弊端已日益突出,制约了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同时,

由于政府审计机关的领导权掌握在政府主要负责人手中,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的政治素质与品德成了影响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这种制度上的安排就为审计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可以滋生的“土壤”,因此,必须通过对审计体制的合理安排,来从根本上杜绝审计腐败的发生。

3.政府审计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腐败和权力总是相伴而随,因为腐败是由权力产生的,而失去监督的权力最容易产生腐败。审计机关要正确行使好审计监督权,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以制度建设和落实为重点构建对审计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意识制定的、立法通过的规则,以及由政治过程决定的制度的整个架构,都必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规范政府审计行为的内在制度一般都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自律机制。国家审计署以及地方审计机关制定了许多关于加强审计人员廉政建设的文件,明确要求审计人员要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的要求,坚决杜绝审计腐败。但在实践中,仍有个别审计人员抵制不住诱惑,出现审计腐败现象。因此,在政府审计的执行中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诚信意识,建立执行内在制度自律机制迫在眉睫。其次,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真的是有效的,任何人的行为若违反了这种制度而占了便宜,便会受到更大惩罚,从而得不偿失。但是,从我国政府审计的情况看,由于有效追究相关违法者、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力度不够;权力制衡外部力量软化,约束机制悬空,使得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从而导致权力泛化、滥用,使某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合谋,导致审计腐败现象的产生,不能真正发挥政府审计的作用。因此,当前急需建立健全政府审计的外在监督机制,加大对审计腐败的惩处力度。

(二)从权利寻租的角度分析审计腐败 政府审计处于独立的监督地位,拥有强制性的审计监督权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寻租的可能性。面对巨大利益诱惑的市场经济框架下的利益驱动,现有的制度还不足以消除寻租的获利行为。现行政府审计以揭示和披露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为主要目的,而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要么是强势权力部门,拥有某一方面的绝对权力;要么是生产经营部门拥有公共经济资源。审计所揭示的问题对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来说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在实践中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会千方百计地予以化解。对于处在审计主体地位的审计人员来说,依靠个人品质和政治素养在与利益或人身威胁中去量度得与失,理性选择的最好结果是妥协。寻租削弱了国家审计监督威慑作用的杠杆效应,寻租获利不再简单地表现为眼前小利益的安全性,更主要的是放弃审计原则可获得一个长期利益交互的朋友。由于审计过程中的外部压力以及利益的诱惑,某些审计人员开始了由被动和消极寻租演变为主动和积极

的寻租,从而助长了审计权力寻租的持续性,使审计腐败得以滋生和存在。

三、针对审计腐败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从制度层面上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堵塞制度上的漏洞,防止审计腐败现象的产生 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必须对现行的审计体制进行完善。但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的设置,不能割断与本国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环境的联系,而是要根据本国情况,吸收借鉴不同体制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审计发展的道路。一个完善的审计体制应当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既注重与管理体制协调,又保证审计结果传导机制与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协调。鉴于此,完善我国的审计体制,不能简单地一改了之,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1.完善现行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对审计法规和其他相

关法规中存在的不完善和不配套的问题进行补充和修改,赋予审计宪法意义上的法律权限。在执行审计工作时,每个审计事项都严格按照审计法律程序进行,减少审计的随意性,增强审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2.从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入手处理好独立性与协调性的关系。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但独立性只是相对的。对独立程度的要求,取决于维护审计公正的要求与维持审计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转,是一种公正与效率的均衡。对我国国家审计来讲,独立性主要是包括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四个方面。在组织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通过建立与党、政、人大的联系机制,来减少来自于隶属部门的干预,保持其独立性;在人员方面,为适应审计职能,国家审计可以在职务序列的基础上建立技术职称序列,并应注意随着审计重点和审计的发展,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建立一种审计人员的强制培训、交流和责任承担机制;在工作方面,除保持独立性外,根据权力运行机制或业务流程,在工作程序、结果的传递以及结果的利用等方面,保证其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应用;在经费方面,在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体制下,保证审计经费的需要。

(二)强化政府审计的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让审计结果公开成为“常态”,成为审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对审计结果公告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后续追踪审计,坚持不整改不通过,不完善制度建设不放过的原则,对审计处理结果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形成审计—公开—整改—制度补救的审计整改模式。同时,要将责任法制化,使腐败行为者承担“高风险”,获取“低回报”,不给审计双方博弈的机会。

(三)建立健全政府审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用制度激励去约束和遏制权力寻租行为 建立健全政府审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审计人员的公务执法行为需要必要的制度约束,也更需要激励制度的鼓舞前进,制度是公平、公正、规范有序执法行为的恒久保障,也是市场关系活动行为的最基本规则。如果寻租行为的发生将会付出成本与代价的时候,寻租也会自动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 吕中楼.新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静中.关于会计舞弊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 李荣梅.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5,(1).

[5] 郭天仪,曾宣洋.审计监督权的行使与制约[J].审计现场,2004,(6).

[6] 欧阳程,双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理性思考[J].审计月刊,2005,(3). 转

西方经济学论文 第三篇_-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经济新常态

专 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序号:086151

小组成员: 龙栋 聂湘根 黄文钦 江辉

2016 年 06 月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意义、定义以及五大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该如何在增长中促发展,发展中促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机遇;挑战

Abstract

Entered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global economic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China's steady rise. From 2002 onwards, the word "new normal" appeared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main descript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recovery of the slow and painful process of Western countries .May 2014, Xi Jin ping put forward China's economic new normal, to the world to describe a series of new performance of China's economy. November 2014 Beijing APEC twenty-second meeting and the G20 summit in Australia,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become the new norm of hot words. December 2014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new normal identified as the main them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we first introduce new economic norm put forward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definition and fiv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new economic n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ace the challenge of new economic norm, the Chinese how to growth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growth.

Key words: China's economic "new normal"; opportunity; challenge

目录

一、绪论 5

(一)研究背景 ....................................................................................................................... 5

1.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 5

(二)研究意义 ....................................................................................................................... 5

1.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意义 5

2.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的意义 .................................................................................... 6

二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8

(一)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 8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 9

1.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 9

2.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 9

【西方经济学论文】

4.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 10

5.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 10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和机遇 ................................................................................................. 12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 ............................................................................................. 12

1.如何转变增长模式——既在数量上也在质量上 ...................................................... 12

2.如何相对平稳地管控潜在增长不可避免的放缓 ...................................................... 13

3.如何管理好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对接高 ...................................................................... 14

4.如何掌控国内政治演进 .............................................................................................. 14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 ......................................................................................... 14

1. 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 ............................................................................................ 14

2. 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 ................................................ 15

3. “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 .................................................................... 15

四结论 ............................................................................................................................................ 16

参考文献......................................................................................................................................... 17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新常态最先在 2009 年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以描述危机后的欧美发达经济再也回不到之前的状态,其主要含义是:低增长,高失业将长期持续;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将降低。随后,该词被广泛地用于描述国际宏观经济形势。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此后,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意义 [1]

西方经济学论文 第四篇_西方经济学论文--关于消费

西方经济学论文

——消费,要对自己负责【西方经济学论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 消费 理性 收益最大化

每当年末或者节日来临,父母单位经常会发东西,前些年,是日常用品或者是食品,但近些年,更多的是发现金。当然,我更希望父母单位发现金,这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学了西方经济学,便能用消费者消费行为来分析这种心理。在消费时,也能更理性,学着在消费的时候对自己负责。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在这个方程式中,分母是欲望,在这里,欲望指的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所缺乏的感觉,也是渴望被满足的愿望,可见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而效用同样也是一种心里感觉,消费某种物品而得到的满足感越多,效用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那么,既然效用和欲望都是一种心里感觉,幸福自然也是一种心里感觉。效用的大小也是因人而异的,既然有欲望就容易造成消费行为,所以,消费给每个人带来的效用也是不同的。

既然如此,每个人的消费方向和消费水平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同,但是,为了使自己的幸福感最大化,就应该试着使自己的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这样的消费行为,也是对自己负责。

像我在开篇提到的,发给一定的实物和发给与实物价值相同的现金,我们觉得发给现金更合适,那么现在,我们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来分析。首先,从无差异曲线来看,尽管同一条线上的取值不同,但所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发给的实物如何组合,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都是相同的。另外,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若发给的实物是几种物品的组合,则其中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他几种物品的数量就会下降,因此,无论怎么样组合,其总效用都是相同的,无法使每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都增加。而发给我们现金,就保证了消费者的个人自由,我们可以对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进行消费,大大增加了满

足感,对于发给实物来说,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发给现金则可以实现这一点。因此,从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来看,在这件事上,企业发给员工相应的现金比发给实物更合适。

下面来说说实际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很多消费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

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某大商场进行优惠活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满200返100”、“全场3折起”之类的标语就会在瞬间被迷惑。曾经,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满200返100”就相当于五折的优惠,但是当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去购物的时候才发现,商场往往在此时对商品定价时都有一定的“安排”,比如,某件商品卖399元,只差一元钱就满四百元,应该得到200元的折扣,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得到100元的折扣。再说说“全场3折起”,很多人会被“3折”所吸引,却忽略了后面还有一个“起”字,通常在“全场3折起”时,打3折的商品非常非常少,都是一些过季的款式或者断码的鞋和衣服。

我们前面提到幸福方程式时说到,幸福感是有效用和欲望所决定的,我们的消费行为应该在慎重考虑之后再进行。很多人被上文事例中商场的促销活动所迷惑,在购物时随心所欲,但是,我们想要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就必须学会做理性的消费人。我们应该在消费前考虑好自己真的需要哪些商品,而同类的商品怎样组合才能使自己在花相同数量甚至更少数量的钱时所获得的收益和满足感最大,只有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消费行为才是值得的,这样的消费行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说到商品的组合,不得不说一说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里的消费者均衡问题。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消费者均衡条件是指消费者把钱全部用完、并且把钱花在刀刃上。

做到消费者均衡,满足消费者均衡条件,需要很理性的进行消费。

说起理性消费,在分析这部分理论时让我想起了一个小学同学。上小学时,每天中午饭后学校的小卖部都会开放,那个时候物价比较低,而家长也不会给身为小学生的我们很多钱,我的一个同学拿了1元钱却买了很多零食——五毛钱的干脆面、三毛钱的冰壶儿(我们小学的时候这种冷饮非常流行)、两根流口水(每跟一毛钱),而其他和她一样对这三种食品有需求的人却没有想到如此组合。当时我就很佩服她的“理财能力”。现在学了西方经济学,我明白,我应该从她身上学习的是她能用同等价钱让商品很好的组合在一起从而满足了她所有需要。把钱花光并花在刀刃上,使商品的效用发挥到最大。达到了最大的边际效用,也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上面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一个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在消费前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很好的规划,在消费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其实,很多人在消费时的不理性还取决于身处的环境。

要想使我们的消费绝对理性,从理论上,我们在消费之前要经历大量的信息收集、全面的产品评估、慎重的购买决策和认真的购后评价等各个阶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并不能实现。

比如前一阵我们家想买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周末之前爸爸在网上看好了一款联想的最新的适合学生使用而且是15寸大屏幕的笔记本电脑,但是周末我回家跟着爸妈一起把国美、大中和苏宁都转遍了也没买到这款电脑,最后经过店员的介绍买了一款配置较高的dell的新款笔记本电脑。

这次消费之前虽然经过了对联想电脑的信息收集、全面产品评估和慎重决策,但是受到实际供货方的限制没能按照原计划消费,而是转而对其他同类商品进行消费,如果从绝对理性消费来看,这次我们家的消费也并没有完全遵守理性

消费的原则。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身处的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商品脱销、时间紧迫或是追随风尚,也许有时候还有虚荣心作怪。但是,学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我们就应该努力做到理性消费,在消费时对自己负责,对自己劳动所得来的钱负责。

还有一种不理性的消费,原因在于个人的习惯性购买。

9月火爆上市的iphone4引起了很多人的追捧,其中很多人是“凑热闹”,而很多人作为“果粉”极力拥护苹果推出的各种产品。这些“果粉”们对于iphone4的购买极具热情,也是iphone4脱销的重要推动者。这些人就是“习惯性消费者”——习惯于购买某种品牌的商品。可是这种行为真的可取么,某种大品牌推出的产品就真的适合每个人么,事实证明并非如此。iphone4上市不久就爆出很多缺点,像是壁纸和文件夹设计不合理、多重任务处理不顺畅、机身极易损坏、其中吵的最凶的就是天线导致接打电话不便手等等,这些都令很多消费者表示不满。更是让“果粉”们失望。由此我还想起了在iphone4前面上市的ipad,曾经爸爸还提议买一个但是由于没有usb接口,不支持flash等等缺陷令很多人放弃购买也令很多消费者感叹遗憾和不值得。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也会受到社会上广告因素的影响。使消费者将很多实际上并不需要的商品买回家。更有甚者,在消费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可见理性消费有多么重要。

【西方经济学论文】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理性消费的重要性。习惯性和追随时尚的消费行为有时候并不合适,而往往很多人的习惯性和追随性购买都在于衣服、鞋、电子产品、化妆品等较高档次的消费品,虽然大品牌信誉度高、质量好,但是并非适合每个人及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需求。所以,在消费之前我们还是应该充分了解商品的性

西方经济学论文 第五篇_西方经济学期末论文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西方经济学》

期末考试论文

题目: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简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系 别 :日语系

专业 (年级):11级日语(商务方向)(4)

姓名:王昌宏

学号:110114070116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简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概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决定于11月9日至12日召开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简介: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同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11月12日,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46602/

推荐访问:有关西方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题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