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时间:2018-05-02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第一篇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价值观只能建立在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在历史条件还不允许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之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在于对社会弱势阶层的自觉关注,在于主动防范国家政权成为强势阶层的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的自然倾向。在于自觉运用国家政权保护和帮助弱势阶层,始终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和谐应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表述。实际上,此处冠以“中国特色”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观上,无所谓民族国家特色,中国特色所指的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和谐是一个开放的和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的体系,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历史上所有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专业的或者通俗的定义.它是总结和包容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和人类思想史的重大思想成果。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对自由、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这两对相互矛盾的价值的兼容。对于这两对价值所体现的社会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的兼顾。至此.可以这样总结:只有自由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法治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公平正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兼顾自由、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谐才是社会主义。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再到今天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人们投身于这一事业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好听,也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们揭示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够消除现存社会的不和谐,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未来理想社会。首先,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贡献看,是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一方面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社会的种种不和谐:如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羊吃人”运动;还如傅立叶所痛斥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需要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的l“化为灰烬;安装下班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打碎”[1](“础的罪恶

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做了天才的描述:从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到傅立叶的“法朗吉”以及欧文、卡贝的“新和谐公社”和“伊加利亚公社”,他们不但设计理想的“和谐社会”,而且还进行了勇敢的实践。当然,由于他们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感性的基础上,因此,在现实中必然失败。但是,他们对社会主义在价值上的判断却是一封珍贵的历史遗产。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其次,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贡献来看,是他们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判断和价值性判断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科学彻底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必然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一方面是少数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另一方面是劳苦大众的贫穷的积累和无助。即从价值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社会必然造成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与扭曲,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自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和终极理想。不仅如此,他们还找到了实现这个价值理想的途径,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从而,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必然判断与应然判断的统一。其三,从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角度讲,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超越了资本主义,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范式,这种价值范式提供平等和民主,反对剥削和压迫,它倡导个人、社会、国家、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均衡发展。社会主义代表着理性进步的价值以及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如反对个人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反对专制,倡导民主;消除两极分化.追求共同富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倡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主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等。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和谐的诸多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西化”、。分化”也愈演愈烈,西方发达国家所实施的文化渗透战略也进一步加强.引起了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其中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冲突,也有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斗争。这种冲突和斗争,在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文化领域则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得广大公民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态势。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撞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态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成功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

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整合公民的价值观,使广大公民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第二篇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教学目标:

1、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宣传社会正能量。号召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让学生懂得和谐社会即应该是家庭幸福、家人和睦,尊老爱幼,人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身心的和谐。体会和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和谐社会即应该是家庭幸福、家人和睦,尊老爱幼,人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身心的和谐。 教学难点 : 体会和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

教学准备: 搜集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我说你说 观察课本第13页的图片:号召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1、 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2、 集体交流。

3、 汇报。

4、 教师讲解: 小朋友们,和谐社会应该家庭幸福、家人和睦,尊老爱幼,人与人和谐相处。其实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找一找。 和谐不仅在社会、家庭和自然界中,在我们的校园也能看到处处有和谐,让我们一起找一找,说一说吧。 出示图片,学生小组找一找。感受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世间的和谐相处。

三、行知乐园

1、美好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使社会安定,人民更加富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形成全国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 引导学生认识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有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祖国的日益富强。让学生记住:这些变化的取得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相信以后,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集体讨论 生活在和谐社会多么美好,想一想,建设和谐社会,小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

五、成长足迹

1、畅想未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2、未来的祖国一定会更好,你心目中的美好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

3、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第三篇_专题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篇之和谐

专题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篇之和谐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有初步的认识。充分认识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重要内容,要求以及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教学重点】

1、和谐是人与自然地相伴相生。

2、和谐是人与人的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和谐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观视频,话和谐

中心词解读:和谐是人与自然地相伴相生,

和谐是人的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和谐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和谐社会是一种稳定、有序、和顺、 融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理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1、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相伴相生

视频资料:雾霾的形成

专家点评:

人类在提高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对自然地破坏也达到了严重程度。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我们遭到了自然地惩罚。

我们应该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善待万物,就像

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

2、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故事精选:众人合力抬公交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闻、郑诚,实习生吴智恒摄影报道: 2月17日13时许,在佛山市季华五路和普澜二路交界路口,湖北襄樊外来工赵有安被右转的公交车撞倒,两脚被轧在车轮下。经鉴定,他右脚骨折,左脚更需要植皮治疗。

17日13时30分,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事故现场已被清理,赵有安已被送往佛山市

第一人民医院。

目击者称,当时,赵有安正准备过马路,忽然,一辆123路公交车从季华五路右转,只听见“啊”的一声,他侧趴在地上,双脚已被轧在车轮底下。

围观的人想上去帮忙,但无能为力。“这么多人在,大家抬车吧。”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现场交警、医护人员、公交司机、摩的司机,还有几名穿着西装的白领一下子都走了出来,十余人沿着公交车右前方一侧排开,一起出力抬车。 “一、二、三!”持续几次之后,众人发现庞大的公交车纹丝不动。“不行!不行!赶快再想办法!”众人催促交警赶快通知消防部门。

半小时后,消防车赶到,消防队员先用千斤顶将车头抬起,将伤者救出,再用吊车将车头吊到一旁。

专家点评 :

市民伸手抬车的行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了社会大家庭

和谐的一面。

社会需要和谐,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才会让人与人之间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3、和谐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看视频资料:

中国是一只和平的狮子

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 据新华社“新国际”微博报道,习近平27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4、和谐社会需要你我共建

视频资料:

传递正能量,共建和谐社会

专家点评: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美好的追求,也是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我们热情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他人、积极地投入社会。需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需要我们每个人齐心协力、持之以恒。

结束语:

笔墨和谐,能绘出壮丽多娇的美景;

音律和谐,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

社会和谐,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单音不成曲,合奏出好歌。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

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可以改变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你我他,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思考与实践:

(1)谈谈你做过哪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事情。

(2)搜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小故事,并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3)以“和谐社会,你我共建”为题,组织一次主题演讲。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第四篇_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快速发展,相应的体质机制、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对社会和谐构成了极大挑战。本文将针对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社会层面来展开讨论,探索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乃至社会大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

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机械工程学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第五篇_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作者:李百玲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3期

摘要:在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以及“和谐”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中,对“和谐”有着多重论述。对这些文本和理论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谐”思想的内涵与源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与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的著作和学说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和谐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文本资源和思想理论资源进行有效的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和谐的理解将更为具体深入。

一、马克思文本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Harmonie)是一个语义丰富的语汇,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思想传统,都有源远流长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理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充分汲取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和谐观,并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的内涵。马克思在早年、中年、晚年都曾在不同的场合和文本背景下使用过“和谐”一词。在早期的诗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多次论及“和谐”问题,有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论说。

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版为文本依据,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以下几个层面使用过“和谐”一词。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在早期诗作中,马克思将“和谐”视做一种崇高的价值和理想的状态。他在《献给父亲的诗册》中写道:“和谐世界沉浸在和谐中,情投意合才能倾吐衷肠。”[1]在悲剧《乌兰内姆》的几场中写道:“充满着温存的思念与和谐一致,胸襟里怀着整个宇宙。”[2]在《现代文学生活》中,马克思又说:“在蒙特那里我们发现一切精神力量的可喜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个幽默作家所具备的首要条件”。[3]马克思还专门作过名为《和谐·致燕妮》的诗歌来赞美“和谐”,将其视为一种“魔力”。[4]

第二,在哲学著作中,作为一种哲学范畴使用。马克思早期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在分析学院派时说道:“学院派承认三种精神活动:想象、意图、和谐”[5]。在《谢林和启示》中,他写道:“在尘世生活中,自然界统治精神。同时,它以另一种生活——由精神统治自然界来补偿上述情况——为前提,而且还以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生活——精神和自然界这两种因素得到和解而且处于和谐状态——为前提。”[6]

第三,在社会历史著作中使用。其一,在说明社会关系时使用。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描述时,这里的“和谐”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如:“平等的和谐、自由的和谐”[7]、“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8]、“把社会生产变为一种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劳动的制度”[9]、以及“认为法国大革命无条件地即席创造了社会和谐,一劳永逸地拿到社会和谐的专利证”[10];“当时英法两国的统治阶级无休止地互相吹捧,一切都充满了最高度的和谐⑪。”“他无论确认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和谐,或者确认同样一些关系在其世界市场的形式上的不和谐,都同样是一个美国人。”[12]其二,与和平同义。如“敌对的美国各州一定不可能在和平或和谐中相处,这是真正的实情。这里将和平或和谐,在一个意义上使用”[13]。“运动扩大,和谐地向前进,扎下根子并尽可能地包括整个美国无产阶级,要比使它从一开始就按照理论上完全正确的路线出发和前进重要得多。”[14]

第四,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使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和谐论”等观点持强烈的批判和反对态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和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能够最终达到和谐的良性社会。“仅仅想象和谐的巴师夏,只是在法国终止的地方,并且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民族分立的组成部分摆脱了国家

监督而相互竞争的地方,才开始看到和谐的实现。不过,他的这一最终的和谐本身(同时也是他所有以前想象的和谐的前提)无非又是一个要借助自由贸易的立法来实现的要求。”[15] 其二,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阐明的社会经济关系时使用。如,“难道这里资本和劳动之间极其友爱和谐的景象不使我们大吃一惊吗?”[16]“它力图证明,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条件似乎不是斗争和对抗的条件,而是联合和和谐的条件。”[17]“经济规律的和谐在整个世界上表现为不和谐……。现在,作为世界市场的统治力量的英国在国外搞乱了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和谐。这种不和谐是真实的,而不只是以经济学家们的主观理解为根据。”[18]“根据凯里的意见,经济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和谐合作上的。英国在它本国内瓦解了这种基本和谐以后,它通过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到处都破坏了这种基本和谐,所以它是普遍和谐的破坏因素。能够防御这一点的,只有保护关税(国家用强力来抵制英国大工业的破坏力量)。于是,国家成了‘经济和谐’的最后避难所,而它最初被斥之为这些和谐的唯一的破坏者。”[19]【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其三,反对经济学中的和谐论,认为和谐并非是无对立的,而恰恰是对立双方辩证的统一,从而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中伪善的和谐。“和谐论的鼓吹者企图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归结为第一个行为,因为这里买者和卖者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彼此对立,并没有表现出交易的特别的、不同的性质。”[20]“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界那些可怜的和谐论者比较起来,马尔萨斯的唯一功绩,就是特别强调不和谐。”[21]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只重视物的尺度而无视人的价值,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发展,从而导致人的全面异化现象。

第五,用来指自然界的一种良性存在状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22]的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也发挥了这一思想,“在达尔文以前,他今天的信徒们所强调的正是有机界中的和谐的合作。”[23]“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包含和谐,也包含冲突,既包含斗争,也包含合作。”[24]

从上述文本中可以看到,马克思非常重视和谐范畴,他在许多层面、多重意义上使用过“和谐”。作为一种矛盾辩证协同的状态,在文学与哲学上,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价值观。在社会学上,和谐体现为社会关系的良性运行状态。社会和谐与和谐世界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和谐论者,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和谐论,期待打破资本对劳动的制约,建立真正平等的劳资关系与和谐的经济关系。在自然层面,和谐彰显了自然界万物协同存在的完美状态。

二、马克思关于和谐的维度分析

从上述文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和谐观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人的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场域,人要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就离不开自然界给予的物质和能量。有学者从人类史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作了三个阶段的大致划分:(1)人淹没于自然之中;(2)人从自然中分离与异化出来;(3)人与自然的共生。[25]马克思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唯物史观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视自然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6]人的生存发展同自然界休戚与共,人既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也依赖自然,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

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7]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人和人的存在,更遑论人的发展。

同时,人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前提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对自然的破坏而引发的危机也越来越显著。“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28]“只有人能够做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失。”[29]而近年来,生态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正是人与自然没有和谐相处所造成的恶果。恩格斯曾告诫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0]人作为“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1],面对自然不能为所欲为,无度索取,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作为社会化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和发展以社会为载体。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无疑是和谐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互为基础。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现实的个人活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2]。人生产着社会,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总和。同时,社会是人形成社会关系的场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33]。“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4]社会生产着作为人的人,并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基本的条件。

第二,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历时态上互为因果,只有人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等的进步,“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35]。同时,社会也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关系的革新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进步不断提供动力。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不会长远,因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6]。因此,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的进步互为前提和基础,两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之中。

(三)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由于: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是促进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的重要维度。人与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7]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生产着自己的社会本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等形成和维系了人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整合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是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人际和谐交往可以保障人们顺利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从根本上为自己,也为其他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8]在未来社会,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人的社会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每个人可以全面自由地

发挥自己的能力,既为社会作贡献,又使自己得以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三、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植根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结合时代精神和特色,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和表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对全社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给予了规示。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基本理念。和谐不仅包括主体之间的和谐,也涵盖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具体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致力于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也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然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建设和谐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系统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抗、对立而是协调共生。人类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的利益,更要重视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同共生、协调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等都成为当前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面对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趋势,我们需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命运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目标。

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必须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社会从整体上看是基本和谐的,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国计民生基本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在食品药品安全、反贪反腐、社会信任等方面问题频发,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对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客观要求,回应了民众的热切企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通过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收入分配等事关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从而不断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必须弘扬主体间性,促进和谐交往。社会的和谐固然体现为社会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但归根结蒂还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际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的和谐交往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本和谐的,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客观上产生了经济成分、管理体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分化,这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常复杂,利益关系多种多样。

人与人的关系客观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劳资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上,才能为实现人与人的平等、和谐交往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人与人的交往方面,除了要建设平等、和谐的物质交往关系,还要重视精神文化交往关系的和谐。为此,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向上向善的共识和精神力量、形成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有力精神保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向上向善的社会关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和持续不断的动力。【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参考文献:

[1][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74页,第703页,第10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79页,第26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6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522页。

[8][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26页,第10页。

[9][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9页,第386页。

[10][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00—201页,第20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8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33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75页。

[15][18][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8页,第6页,第6—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8页。

[22][26][27][31][33][35][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第161页,第209页,第209页,第523—524页,第523—524页,第50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1页。

[25][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卷第25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83—38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第六篇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资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资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谐 第七篇_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41507/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内容 社会主义价值观手抄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