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对文化的定义

对文化的定义

时间:2018-03-17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对文化的定义 第一篇_有关文化的定义

2.1.3文化

文化一词的英文为culture,是一个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词。由于文化的动态发展性,文化概念的内涵总是在不断更新和变化,时代不同,文化的内涵就不同。所以,文化与文明等人文社科概念一样,很难找到一个凝固的、并能适用于所有时代和所有民族以及所有语境的定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是一种广义的定义。而《辞海》给出了一个狭义的定义,即“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2

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E.Tailor)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最早定义)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

3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简单的说,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的知识、

观念和习惯系统。

我国学者郭莲在《文化定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4中认为,一般大众所理解的狭义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而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所指的文化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大文化。

由于文化概念的复杂性,出现了文化分层论。许多学者在理论研究中,对文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如李晶雨在《韩中产业技术政策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比较研究》一书中把文化分为这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基本上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

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文化概念内涵极为广泛,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本文采用文化层次说,即把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文章主要研究的是高新区的观念文化,但观念的东西往往需要以制度和器物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本文对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也有所涉及。

2.1.4高新区文化

高新区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但是高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又有自己的特征和文化体系。从文化的层次上看,它是一种亚文化,是处于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一种独特社区文化。

纪德尚在《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认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广义的泛指园区人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来的所有活动的总和。狭义的专指与园区活动有关的语言、文艺、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具体来讲,是根植于园区发展,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商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0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F)[K],上海:辞海出版社,1979;3510

3泰勒.原始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55

4郭莲.文化定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J],理论前沿,2001(24):20-21

品化、国际化服务为主要性质的新兴的地域文化。5

李红艳等在《高科技园区文化的三重架构》6提出园区文化有三重架构,即社区文化、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她认为,创新自然应该成为科技园区最显著的文化特色,但并不是全部的园区文化内涵。

王方群,徐顽强在《浅议高科技园区的文化治理》7中指出:对高科技园区而言,应致力于引导建设鼓励成功、容忍失败的创业文化,建设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创新文化,塑造团结凝聚的团队文化。

其中有些学者从文化产生的主体解释高新区文化,但是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创新文化或者是从园区文化对创新的作用对其进行界定。本人认为,高新区文化是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内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的园区氛围,是承载园区发展的人文底蕴,也是高新区各种创新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

2.1.5地域文化

关于什么是地域文化,学术界对地域文化的概念虽然没有给出具体表述,但对其基本含义已经大体上取得了一致认识。概括地说,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

张广森在《以创新的地域文化培养创业精神》把地域文化定义为: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是该地域成员在适应和改造本地域地理环境条件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凝结。8

刘国平等的《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认为,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9

欧人在《论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与吴文化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10

总结各位学者的观点,具体说,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较为稳定的,深深地植人本地域成员的心理之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另外,地域文化的划分有多重标准,而且地域文化的区域界限具有模糊性。但本人认为地域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具体的、有特定内涵的特色,虽然这种特色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域,但是其地理界线的模糊性并不影响对地域文化进行具体研究。

5

6纪德尚.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355 李红艳等.高科技园区文化的三重架构[J],预测,2004(3):62-65

7王方群,徐顽强.浅议高科技园区的文化治理[J],中国高新区,2003(6):44-45

8

9张广森.以创新的地域文化培养创业精神[J],新长征,2004(3):46-47 刘国平,杨春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J],会科学战线,2003(5):142-144 欧 人.论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与吴文化之关系[J],现代财经,2004(12):65-68 10

2.1.3文化

文化是一个使用范围非常广,含义非常丰富的词汇,关于它的定义,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两位人类学家曾经总结出一份声名卓著的名单,单是从美国与英国两地,他们就罗列了15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

有人侧重于从文化的内容上来定义,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集合体,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Tailor)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文化可以表述为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有人侧重于从文化继承上来定义文化,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通过社会传衍而来的要素。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还有人从文化效应角度以及从文化的普遍性的角度等方面来定义文化,威廉士曾指出,文化是英语词汇中数一数二的最为复杂的字眼,他认为:关于文化的用法,常见的大致上有三个:(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2)用于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认为特定的生活方式”;(3)用做“象征”。11

文化太多的内涵让我们感到文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空泛性。于是人们又试图对文化内涵进行多种更为细致的探讨和区别。其中文化层次说可以使我们对文化要素间的关系有更为清楚的一了解。

庞朴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中认为12,从内涵上,文化一般包含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其中文化的物质层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心理层是最深层的;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组织文化学家E.沙恩的认为文化包括13:器物,即组织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包括人的行为,衣物,食品,语言,住房等;价值和信仰,包括组织所倡导的是非观、效率观以及组织所认可的榜样等;基本假定,包括人们对现实和世界最深人和全面的看法。赵乐静在《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导论》中认为14:文化是具有器物特征、艺术特征和认知特征的复杂集合体,它隐含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融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11

12 赵乐静.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导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6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37-38.

13 转引自南佐.区域创新文化环境建设中的层次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2:37-40 14 赵乐静.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导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6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或特定社区的生活方式,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并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器物层次,即以器物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第二个层次为制度层次,即以各种形式的制度作为特定的载体;第三个层次为行为规范层次;第四个层次为价值观念层次。

本文认为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广泛的词汇,大到可以包含“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如果单从内涵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很难准确地把握,所以本文倾向于文化层次说,采用赵乐静老师的观点,但稍作改动,将制度和行为两层并为一层,这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行为规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制度。

对文化的定义 第二篇_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对文化的定义】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对文化的定义】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客体文化突飞猛进,主体文化却不能增进……外界事物正变得越来越有文化,而人却越来越没有能力从客体的完善中获得主体生命的完善。"(转引自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版P.87) 卡西尔(EnstKassirer)作为西美尔的学生,将文化定义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文化的定义上,持有与卡西尔相同的观点,只是比他更激进。马尔库塞将文化的功能性与主体性完全对立了起来,贬斥文化作为科技的作用,主张"文化"应该与"物化"相对立。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本能的冲动与爱欲,作为科技的文化的每一进步,都是对人本质的压抑,因此他提出,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人的解放的尺度。

以上是对各种文化定义的粗略分类,此外从中西文字的对比上,也能看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英语"文化"一词为culture(拉丁语cultura),在初期主要是耕耘、栽培和种植的含义,后来逐步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中文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比二者,西方似乎更看重文化内在的生命生长价值,而中国的理解似乎强调其外在的教化功能。因此从语源学上说,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偏重于主体性,而中国则偏重于功能性定义。

种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不免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也许不同的定义都反映了文化的某种属性、某个侧面,犹如盲人摸象,那么究竟

什么才是文化最准确、全面的定义呢?这就必须借用本质属性与从属属性的概念了。

本质属性,相当于形式逻辑中概念的内涵,从属属性相当于概念的外延。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呢?一事物为其自身并使之能与他事物区别开来的规定性,即为该事物之本质(属性)。譬如,A之为A而不为非A的规定性,就是A的本质。而从属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与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以水为例,水的本质属性是什么?透明的液体?显然不对,因为有许多透明的液体不是水。水的本质属性是H20,"透明的液体"仅是水的从属属性,是H2O在与可见光、温度、重力等他事物发生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果没有可见光,水的透明性就不会存在。

按此定义规则,我认为,文化的本质定义应体现出文化的广义性与主体性--文化乃人的存在方式。

对此定义,有人也许会问--有些人浑浑噩噩,没有文化、愚昧落后,难道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是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在上古时期,当猿人开始使用工具、并对死去的亲人在坟墓中摆上石子等纪念物时,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就开始了。欧洲早期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虽然脑容量小于现代人,但他们已经创造了文化--一是有了石器工具,二是死者的墓葬有了一定的仪规。

为何对文化的定义如此繁复多样?就是因为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状繁复多样,或说是文化概念的外延宽广。 什么是文化?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所谓"人化"不过是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例如刀剑是人的上肢的强化,汽车是人的下肢的强化,机器仪表则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与强化,等等。

有人认为这样的定义还是有问题--如果将人的存在方式定义为文化,那么动物的存在方式为何不能也定义为文化?我们为何不说有老虎文化、水牛文化、细菌文化?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对本能的不同态度。动物的存在方式之所以不能定义为文化,是因为动物受本能的控制,而人则以自己的创造物来满足本能、指导本能、抑制本能、超越本能。动物的行为都由基因预先编好程序,而人的基因中并无这种程序。人要靠后天的学习与创造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一个婴孩被野兽带去抚养,脱离了人的文化,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严格说来已不成其为人,只能说他是"狼孩"、"熊孩"。一句话,动物是被自然决定了的,在自然给定的本能面前,动物是没有选择自由的;人不是被自然决定的,人在自然面前是有选择自由的。人类初期,人的自由度低一些,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由度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定义为自由,这个自由就是创造与超越--人以创造与超越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对文化的定义 第三篇_新课标中对文化的定义是

新课标中对文化的定义是:“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同时新课标中提到“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说明在小学阶段,英语在被作为一门语言进行学习之外,还必须培养学生拥有基本常识,而这是所有课程共同担负的教育任 务。“文化并非单纯限定于语音、词汇等语音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差异,而是更关注与使用语言时的文化背景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 下表是对 PEP 教科书中文化意识培养方面进行的系统总结: 六年级上

Unit 1. How do you go there? 使学生明白不同交通方式的表达方法,并介绍了中国、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不同的交通规则。

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介绍英语地图的查看方式。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介绍文字记载方式的发展历程。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介绍英文书信的书写格式。

Unit 5. What does she do? 介绍英语职业名称对于不同性别的差异。 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了解水结成变冰的相关知识。

六 年 级 下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介绍长度和重量的国际通用单位。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Mike? 介绍不同的颜色能够代表人类不同的心情。

Unit 3. Last weekend 介绍一些禁止标志。

Unit 4.My holiday 介绍相机的使用方式。

PEP 教科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通过两条“明暗”线进行的,或称为“明暗穿插”。所谓“明”线是指教科书中有专门介绍文化的栏目,如在三年级设置了 Culture 栏目,而在四年级之后则拓宽了内容,设置的是 Good to know 栏目;“暗”线则是指教科书的语言材料通过情景设定所渗透出的文化含义, 多为常见交际用语以及与食品、日常文体活动等话题相关的语言,如在三年级上册 Unit 3 Part A 中 Let’s talk 栏目学习了如何回应他人的问候。

4.3.3 文化意识

第一,扩大文化意识范围,拓宽学生视野。课程标准是编制各科教科书的基础,各类知识的范围应与课程标准相符合,因此 PEP 版小学英语教科书要依据课程标准选编相应的文化内容,添加一些中外名胜和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通过丰富和有趣的材料文化如中外名著等介绍文化知识。同时也可适当增加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认识社会规则和风俗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小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深化文化内容,加深学生的文化意识。PEP 版小学教科书节选了中国和英语主要国家文化知识,但是还应该在选取多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扩展性知识教育,增强文化内容的深度,从而增

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积极性。同时要尽可能选择代表英语国家主流文化的用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中西文化的异同 有深刻的认识。教科书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并进行反思,掌握识别、理解、反思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认同和包容不同文化,从而更深刻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发

展。

对文化的定义 第四篇_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一、 文化的辞源学含义

(一) 汉语中“文化”的词源学含义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儒生编辑的《易传•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

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二) 英文中“culture”的词源学含义

目前通行的文化一词是外来词的意译,相当于英语Culture和德语Kultur,这两个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

拉丁语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以农业、园艺一词作为词根,引申出神明祭祀、性情陶冶、品德教化。

cultivate,耕田;栽培(v.)cultivation,耕作;教养(n.)cultivated,有教养的(a.)

把文化当做精神、人文,西方最早记载于1510年的《牛津词典》。

二、 近代以来的“文化”概念

(一) 多样化的文化定义

英国学者威廉斯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二、三个词之一。据说现在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200多种。但比较权威并系统归纳起来的定义源于《大英百科全书》引用的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这本书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162条为英文定义),这些定义分别由世界上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学家所界定。

在该书中,两位学者把所收集的162条有关文化的定义分成七组,并在每一组定义后,予以了综述的评判,这对理解每一组定义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七组定义分别为:描述性的定义、历史性的定义、行为规范性的定义、心理性的定义、不完整性的定义。

现将其中的162条英文定义中选出典型意义的定义(以克罗伯和

克拉克洪的分组为准,每组择一)摘录如下:

1、泰勒(1871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属描述性的定义)

2、帕克和伯吉斯(1921年)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属历史性的定义)

3、威斯勒(1929年)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属行为规范性的定义)

4、斯莫尔(1905年)“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属心理性的定义)

5、威利(1929年)文化是一个反应行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习惯模式系统。(属结构性的定义)

6、亨廷顿(1945年)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属遗传性的定义)

7、萨皮尔(1921年)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属不完整性的定义)。

最后,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收。

(二)狭义文化视野与广义文化视野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文化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

E·B·Tylor([英]爱德华·泰勒):人类脱离蛮荒的社会,逐渐转向有思想、智慧的人,并缔结相应的政治制度,“就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而言,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

与习惯。”(《原始文化》,1871)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广义文化概念(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文化)

C·Kluckhohn([美]C·克拉克洪):“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胡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

梁启超《中国文化史目录》包括朝代、种族、政制、法律、军政、教育、交通、饮食、宅居等28篇。实际上成为一部中国大通史 。

3、狭义文化视野与广义文化视野的根本区别

狭义文化视野(“小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是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 广义文化视野(“大文化”):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活动与创造。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把文化视为一切社会现象的实质属性。

4、广义文化视野下的文化结构

马林诺夫斯基(B·Malinnowski)将文化结构分解为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三个层次,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因子说”:“社会因子介于物质和精神因子之间”,“是了解文化的全盘关系的总关键”;“精神因子针对物质和社会因子而言,乃是二者的上层结构,所以也是文化的核心”。(《文化论》,费孝通译本)【对文化的定义】

钱穆:文化即人生。文化结构可以从人生角度分为三个阶层: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文化学大义》)

庞朴:文化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念、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两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要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光明日报》1986-01-07)

从广义文化视野上看社会结构(层次、领域),可以分为“物质

(经济)文化”、“制度(政治)文化”与精神(观念)文化。如果用“文明”加以概括,即“物质文明”、“制度(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三)文化的本质特征

1、超自然性和超个体性

纯自然物与自然现象不属于人类文化范畴。只有将自然加工改造成物质和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印记,才能成为有别于自然物的文化成果。

2、普遍性、永恒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对文化的定义】

在人类活动所有的时间、空间内都有文化存在,是贯穿时空、普遍地永恒地存在的东西。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同一个民族的人们,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有了共同的文字和语言,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状态,在如何处理人和人、人和集体、人和自己的关系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共识。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成为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也是时代的产物,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评价事物的标准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也可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3、继承性、变异性

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任何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异。

(四)文化的功能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

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

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

对文化的定义 第五篇_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概念综述

摘要:文化是个什么概念,古今中外,先贤圣哲对此各有看法,细数古今中外关于文化概念的观点,无论对与错,无论详与略,无论深与浅,对我们现代人而言,这些观点都是一个启发。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讲,人是不可能脱离某种文化而独立存在的,鉴于此,对文化以及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于人而言,就变得十分的迫切而必要了。从古希腊、古中国到现代欧美、现代中国,文化氛围各不相同,风格迥异,但是我们又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叫做地球的文化圈中。从一个微观的角度讲,文化不仅塑造了今天人类社会的样子,也塑造了每一个作为个体人的样子,无论一个人的个性修养如何高尚或者卑下,他无疑都是文化的产物。

关键词:文化 综述

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士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中国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拣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那是是因为她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文化是人创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也塑造了人,而关于文化的概念,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却又有着极其丰富而又有趣的理解。

英国学者威廉斯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词汇之一。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200多种。但比较有权威并系统归纳起来的定义源于《大英百科全书》引用的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专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

(D.Kluekhohn)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Culture:A Critical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这本书共收集了166条有关文化的定义(其中162条为英文定义),这些定义由世界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等所界定。本文拟从中西方各自关于文化一词的概念梳理入手,对文化概念的演变做一个综述。

中国有关文化的概念梳理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文化的定义】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修订后的《词源》,"文化"一词是指,文治和教化。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指社会意识形态。《词海》则认为"文化"一词有三种含义:其一,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其二,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其三,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80 年代以来,文化问题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股潮流,"文化"的定义也多样化起来。有的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辨证统一;有的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领域,是观念形态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还有的则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动发展的特殊方式,是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全部复杂关系种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我国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等。

西方有关的文化概念梳理

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e”转化而来的。其原义是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后来,这一术语产生了转义,罗马著名演说家西赛罗在他的"智慧文化即哲学"这句名言中把文化的转义确切地表达出来了。智慧文化的内容变为主要指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于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培育公民具有参加这些活动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等等,渐渐列入文化概念,使其外延和内涵都变得更为广泛和丰富。但是在中世纪时代,文化概念的含义被神学观念所压倒。18世纪启蒙时代的理论家们把"文化"概念逐步从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一词的词义与用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文化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根据类比--人的培养过程。但是到了19世纪,后面这种文化作为培养某种东西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再后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最后,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之后的西方关于文化的理解十分多样,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烘教授认为文化指的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既包含显行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3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前苏联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受历史制约的人们的技能、知识、思想感情的总和,同时也是其在生产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技术上、在人民教育水平以及规定和组织社会生活的社会制度上、在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固化和物质化。在德国,文化指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包括语言、宗教、伦理、公共机构、国家、政治、法律、手工业、技术、艺术、哲学和科学。在西班牙。文化是指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的整体,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法国,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一切其他规范和习惯。

结论

概括古今中外关于文化概念的解读,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教育而言,常常有人讲教育的文化传承、教育要让人有文化、教育要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等等论调,甚至有人说现代教育让人越来越没有文化、现代教育丧失了文化性等等,我想对于这些所有的问题,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化的前提下,才有依据作进一步的议论。否则信口开河将是十分危险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8187/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的定义 企业文化的定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