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对联大全 >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时间:2018-03-16   来源:对联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对联大全】

对联的特点 第一篇_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与分类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对联的特点和种类。

对联的特点:

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明显的。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

字句灵活是指字数句数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这样作者可以绘景抒情,叙事写意,纵笔议论,挥洒自如。联语句式可以长短错杂,有似宋词。有时为对仗需要还可用错位方式。

对仗严格就是要两两相对、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仪仗一样。要求上下联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而且还要求平仄协调,这与律诗颔、颈两联的对仗要求是相同的。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分类与对联撰写很有关系,不明确对联的分类,就写不出内容准确的好对联来。具体来讲对联有以下几种分法。

(一)按使用的范围分

对联从使用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应用联和装饰类两大类。这里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等。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

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

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

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

2.反对

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

3.流水对

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三)从形式字数上分

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

四)以表达功能分,可以分为叙事联、状物联、抒情联、论理联、勉志联、格言联、讽刺联等。

五)以创作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撰联、征联、集联、改联、仿联、嵌名联等。

六)按语言特点为标准,可以分为文言联、白话联。

七)以应用范围作为标准,这样,可以分为春联(含节日联)、婚联、寿联、挽联、胜迹联、行业联、题赠联、宅第联、艺苑戏台联、文艺作品联、杂联等十一种。

对联的特点 第二篇_对联特点

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6)如何贴对联?

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

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 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曹植、李白)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

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 (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 (珠宝店)

补充对联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扫千年旧习,(迎万古新风)

学问藏今古,(文章贯中西)

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绵绵春雨润万物,(皑皑白雪兆丰年)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对联,并用毛笔写作一副对联,优秀者向同学们展示。

练习

1.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对联的特点】

删改后的下联:( )

2.将下面古诗词中的对偶佳句补充完整。

远看山有色,( )。

自来自去梁上燕,(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茫茫九派流中国,( )。

画栋朝飞南浦云,( )。

四海翻腾云水怒,( )。

3.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爆竹声声脆 ( )

华夏儿女 文武双全建传业

( )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 )

4.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

5.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 )

祖国江山好, ( )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

参考答案:

1、 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2、 近听水无声;相亲相近水中鸥;乌蒙磅礴走泥丸;沉沉一线穿南北; 珠帘暮卷西山雨;五洲震荡风雷激

3、 梅花朵朵香;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木棉莲花紫荆,俱为园中奇葩

4、 自由民主是施政源泉

5、 树万代新风;华夏气象新;暮升日落万盏霓虹对月明

对联的特点 第三篇_对联的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 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 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 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 不管怎样,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如常见的一副春联: “又是一年春草绿, 依旧十里杏花红。 ”1925 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 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 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 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 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 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 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 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 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 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 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

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 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其他回答 共 3 条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 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 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 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 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 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究竟什么是平仄?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 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 划分略有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旧四声),分为“平声”,简称“平”;“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简称“仄”。古代汉语的平声,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古汉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一 致的;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入声字被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见表旧四声平 声 – 阴平 ′ 阳平 (第二声)上声、去声

、入声 ˇ 上 (第三声) 仄声 ‵ 去 (第四声)新四声 (第一声) 平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 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 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平仄规律在对联的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仄相间,即当句内容的平声 和仄声间隔交替出现,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若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可平可仄用“+”表示,即— — | |— — | 或 | | — — | | —,否则就“失替”,也叫“串声”。 第二,平仄相对,即对句相应位置的字平声和仄声相反对立,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联为平声,下联就是仄声;上联 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即 — | — | | — | — — | — | | —如:春回大地满园绿;恩惠苍生寰宇欢(罗甸二中初二(1)何景先)。 否则就“失对”,又叫“串调”。“串声”、“串调”均为对仗之大忌。一般情况下,上联最末一字(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 最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竹 | 送 — 清 — 溪 | 月

松 —摇 —古 |谷 |风 —上联“月”为仄声,下联“风”为平声。 但有时,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有个别字不是平仄声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而沿袭的,以便灵活一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般情况下,第

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管,但第二、四、 六字必须平仄相对。运用于下列句式(以五、七言联为例): 仄 | 平 — 仄 | 平 — 平 — 仄 | | 平 — 仄 仄 | 平 —但在下列句式中不适用,否则犯“三仄尾”、“三平尾”之忌,也称“三连脚”。 — | — | | — — | | —若不论则为 — | | — — | | — | — (三仄尾) (三平尾)杯 腹中 内含 孕太 乾极 坤— |— | |— —|| —“含”与“孕”平仄调换就不行。 七言联适用于下列句式: — | — | | — | — — | — |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在下列句式中也不适用: | | — | — | — | | |— —— —上联若第三、五字为“|”,即出现孤平又为三仄尾;下联若第五字为“—”,出现三平尾。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 为峰。“天”与“我”平仄不能调换,“无”不能改为“|”声字。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说法只适用于“—仄尾”、“—平尾” 联句;不适用于“二仄尾”、“二平尾”联句。关于孤平及其拗救:所谓孤平,是律诗中的一种犯忌,即仄平脚的诗句,五言第 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否则末尾五个字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孤平。 — 春 — 风 | 惠 | 我 — 般 — 般 | 顺

【对联的特点】

节 —气 |喜 |人 —岁 |岁 |丰 —下联是仄平脚句式,除句脚“丰”字是平声外,末尾五个字中只有“人”是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孤”即“独”之意。孤平是 律诗之大忌,对联也应避免。若犯了孤平怎么救呢?本句自救。如田园铺锦舒人眼;商海弄潮启众心。下联除“心”是平声外, 只有“潮”是平声,犯了孤平。不合平仄,犯了孤平的句子称为拗句,采取补救的办法叫拗救。拗救的方法很简单,本句自救。 将“启”改为“开”就行了。避免犯孤平的口诀为末尾五字有连平。 关于马蹄韵之说,首先弄清楚什么叫马蹄韵?象马走路一样,每个脚印踏两次,即— — | | — — | |这种韵脚叫 马蹄韵。关于失替,失对: | 大 人 — | 地 间 — — | |春 色 艳 喜 事 多 | | —上联第二、四字“地”与“色”均为“仄”声,左右失替。上联“色”字与下联“事”字均为仄声,上下失对。因此,在一句中不能 失替,一联中不能失对。 关于合掌:词义相同或相近则称为合掌。词义相同等于重复,读起来没有新意,自然了无情趣,因为两只手掌合在一 起,变成一个巴掌,对称也就荡然无存了。 九 四 州 海 飘 起 瑞 宏 雪 图其中“九州”与“四海”未拓展,属于合掌,应将“四海”改为“百业”。因此,在对创作中应避忌三点:①合掌;②不规则重 字;③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 关于平仄宽严问题:平仄在句中要相替,联中要相对,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相替、相对,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该严 须严,该宽则宽。 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①上联仄收,下联平收;②词组末尾平仄要严;③长联句脚平仄要严。如沫阳水绿绕青山;罗悃山青环寨村(罗甸二 中初三(3)班廖芝婷)。一小树林茂;二中花卉欣(罗甸二中初二(3)班敖文叶)。 2、有四种情况放宽 ①词组中的平仄可放宽:含成语、新词语、外来词语等。 对 牛 弹 琴 、 愚 公 移 山共 产 党、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②末尾三连脚,平仄可放宽; 发 展 就 是 硬 道 理 ; 廉 洁 堪 称 好 作 风 。 ③趣巧联、妙联平仄可放宽: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轼)。

跑马灯,灯跑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 ④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平仄可放宽: 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3、有三个观点值得注意: ①群众观点:在技艺上要总结、发展、普及;②发展观点:继承与发展;③时代观点:手机、电脑、非典、粉丝、禽 流感等新词语要利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 1、按音步调平仄: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一字或第二字,以此安 排平仄重复交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字为一节叫音步,用“。”表示。其中第二字节平仄不能错。有仄起平收,平起仄起。 第一字即:奇数字音步可不论 ↑ + — + | ↓ 第二字即:偶数字音步重点必论 ↑ + | + — + | — + — || 紫 黄 —| 燕 茑— 歌 颂— 春 政| 晓 ; 廉 。 ——||2、按语意调平仄: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根据联 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 — |与 有 肝 胆 人 共 事 ;

对联的特点 第四篇_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1925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三、讲究平仄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其他回答 共3条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对联的特点】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究竟什么是平仄?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古代汉语的四声(旧四声),分为―平声‖,简称―平‖;―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简称―仄‖。古代汉语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古汉语的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一

致的;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入声字被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见表

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平仄规律在对联的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仄相间,即当句内容的平声和仄声间隔交替出现,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若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可平可仄用―+‖表示,即— —

| |— — | 或 | | — — | | —,否则就―失替‖,也叫―串声‖。

第二,平仄相对,即对句相应位置的字平声和仄声相反对立,在相同位置上的字,上联为平声,下联就是仄声;上联

是仄声,下联就是平声,即【对联的特点】

— — | | — — |

| | — — | | —

如:春回大地满园绿;恩惠苍生寰宇欢(罗甸二中初二(1)何景先)。

否则就―失对‖,又叫―串调‖。―串声‖、―串调‖均为对仗之大忌。一般情况下,上联最末一字(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

最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 — — |

竹 送 清 溪 月

松 摇 古 谷 风

— — | | —

上联―月‖为仄声,下联―风‖为平声。

但有时,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有个别字不是平仄声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的,以便灵活一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般情况下,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管,但第二、四、

六字必须平仄相对。运用于下列句式(以五、七言联为例):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平 平 仄 仄 平

— — | | —

但在下列句式中不适用,否则犯―三仄尾‖、―三平尾‖之忌,也称―三连脚‖。

— — — | |

| | | — —

若不论则为

— — | | | (三仄尾)

| | — — — (三平尾)

杯 中 含 太 极 — — — | |

腹 内 孕 乾 坤 | | | — —

―含‖与―孕‖平仄调换就不行。

七言联适用于下列句式:

— — | | — — |

| | — — | |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在下列句式中也不适用:

| | — — — | |

— — | | | — —

上联若第三、五字为―|‖,即出现孤平又为三仄尾;下联若第五字为―—‖,出现三平尾。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天‖与―我‖平仄不能调换,―无‖不能改为―|‖声字。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法只适用于―—仄尾‖、―—平尾‖联句;不适用于―二仄尾‖、―二平尾‖联句。关于孤平及其拗救:所谓孤平,是律诗中的一种犯忌,即仄平脚的诗句,五言第

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否则末尾五个字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孤平。

— — | | — — |

春 风 惠 我 般 般 顺

节 气 喜 人 岁 岁 丰

— | | — | | —

下联是仄平脚句式,除句脚―丰‖字是平声外,末尾五个字中只有―人‖是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孤‖即―独‖之意。孤平是律诗之大忌,对联也应避免。若犯了孤平怎么救呢?本句自救。如田园铺锦舒人眼;商海弄潮启众心。下联除―心‖是平声外,只有―潮‖是平声,犯了孤平。不合平仄,犯了孤平的句子称为拗句,采取补救的办法叫拗救。拗救的方法很简单,本句自救。

将―启‖改为―开‖就行了。避免犯孤平的口诀为末尾五字有连平。

关于马蹄韵之说,首先弄清楚什么叫马蹄韵?象马走路一样,每个脚印踏两次,即— — | | — — | |这种韵脚叫

马蹄韵。关于失替,失对:

| | — | |

大 地 春 色 艳

人 间 喜 事 多

— — | | —

上联第二、四字―地‖与―色‖均为―仄‖声,左右失替。上联―色‖字与下联―事‖字均为仄声,上下失对。因此,在一句中不能

失替,一联中不能失对。

关于合掌:词义相同或相近则称为合掌。词义相同等于重复,读起来没有新意,自然了无情趣,因为两只手掌合在一

起,变成一个巴掌,对称也就荡然无存了。

九 州 飘 瑞 雪

四 海 起 宏 图

其中―九州‖与―四海‖未拓展,属于合掌,应将―四海‖改为―百业‖。因此,在对创作中应避忌三点:①合掌;②不规则重

字;③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

关于平仄宽严问题:平仄在句中要相替,联中要相对,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相替、相对,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该严

须严,该宽则宽。

1、有三个关键处从严

①上联仄收,下联平收;②词组末尾平仄要严;③长联句脚平仄要严。如沫阳水绿绕青山;罗悃山青环寨村(罗甸二

中初三(3)班廖芝婷)。一小树林茂;二中花卉欣(罗甸二中初二(3)班敖文叶)。

2、有四种情况放宽

①词组中的平仄可放宽:含成语、新词语、外来词语等。

对 牛 弹 琴 、 愚 公 移 山

共 产 党、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②末尾三连脚,平仄可放宽;

发 展 就 是 硬 道 理 ;

廉 洁 堪 称 好 作 风 。

③趣巧联、妙联平仄可放宽: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轼)。

跑马灯,灯跑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

④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平仄可放宽: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3、有三个观点值得注意:

①群众观点:在技艺上要总结、发展、普及;②发展观点:继承与发展;③时代观点:手机、电脑、非典、粉丝、禽

流感等新词语要利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

1、按音步调平仄: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一字或第二字,以此安

排平仄重复交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字为一节叫音步,用―。‖表示。其中第二字节平仄不能错。有仄起平收,平起仄起。

第一字即:奇数字音步可不论

+ — + | + — |

第二字即:偶数字音步重点必论

+ | + — + | —

| | — — |

紫 燕 歌 春 晓 ;

黄 茑 颂 政 廉 。

— — | | —

2、按语意调平仄: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根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 — |

与 有 肝 胆 人 共 事 ;

对联的特点 第五篇_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万山金 座凝香【对联的特点】

新春联 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 上联:

下联: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题目要求,可先将这些短语分为两大类。根据成对原则,将“黄牛耕地”、“春绣锦”的位置确定下来。

第二步,根据意象、意境等内容的联系及“二字而节”、平仄交替的规则,可将每类短语分别组成两个七言律句。新春类:黄牛耕地万山金 翠柳迎春千里绿。教师办公室类:芝兰绕阶座凝香 桃李满园春绣锦。

第三步,根据仄起平落,即“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联律通则》)之规则,确定上下联。

对联的特点 第六篇_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

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臵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8003/

推荐访问: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