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时间:2018-03-04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第一篇_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论文

题目: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作者单位 民族教育学院

作者姓名 杨小婵

专业班级14民硕1班

学号: 14181026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班级:民硕1班 姓名:杨小婵 学号:14181026

摘 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 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

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

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国内学者马戎观点的核心是用族群替代民族,用公民平等替代民族平等。在马戎看来,民族兼有政治和文化两种属性,而族群仅有文化属性,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和文化属性,而56个民族仅有文化属性不具有政治属性,如果把56个民族赋予政治属性,那么“民族”与“族群”两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而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在某些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量变可能产生质变,一些族群确实存在着从现有的国家当中分裂出去的可能性,从‘族群’转变为‘民族’。

以上争论表明,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

的内涵、结构、功能等方面还存有较大分歧,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到底应不应该成为民族政策关注的视野。

二、 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

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将长期延续这一观点已经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运用这一结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的族际关系虽成了20世纪末期一种学术研究时尚。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构成定义为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针对费孝通教授的这些说明,在国内外曾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文化多元本是中国的民族构成事实,至于一体到底指什么,这大有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一体是指政治的一体,那么文化与政体本身是不同质的概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是指文化,那么这个“一体”的文化又是什么呢?在他们看来,在客观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中国文化,汉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因而提“一体”也就失去了事实根据。面对国外学术界的类似诘难,我国注意到长期并存的文化之间在其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局部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社会事实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博厄斯(Franz Boas) 曾作过深入研究,并十分贴切地将这种文化趋同现象称之为“辐合现象”。

我们认为,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概念中无论是“多元”还是“一体”,都是指文化,否则这一概念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意义。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性难点在于此处所说的“一体”,究竟指代文化的何种具体内容?由于早期的民族学总是把一个个具体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较少地全面讨论族际关系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致使异种文化之间在长期并

存延续中会派生出哪些新的文化现象,长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内当然很难理解这里所说的“一体”到底是什么。其实,此处所说的“一体”其所指内容十分清楚,他是指异种文化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逐步趋同的“辐合事实”,这种跨文化的文化要素共享并非20世纪以后才兴起的社会事实。远在古代这样的社会现象就已客观存在着,只不过长期以来民族学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去对待而已。

多元一体格局中所说的“一体”只能这样去理解,即“一体”是指并存各异种文化之间通过长期的互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某些文化要素跨文化共享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足以将相关民族稳定地维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延续的民族聚合体。我们在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时指的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聚合体。从这个理解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必须具有如下这样一些稳定特征:首先,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对于构成它的各民族而言具有普遍的包容性,它并不排斥各构成文化特征的延续,因而它与多元是不相矛盾的。事实上,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无一不是如此。其次,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具有长期延续的可能。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已经跨越了数十个世纪,这就足以证明这一特性的存在。事实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稳定并不只是哪一个民族的愿望,而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心愿。再次是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具有主动调适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各民族间需要共享哪些文化要素,如何去共享这些文化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国的计时制,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公历,以后我国各民族也相继在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第二篇_民族精神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 目:关于xx大学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调查分析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 院: x学院 专 业: xx 年 级: xx 姓 名: 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

2012 年 5 月 30 日

目 录

引言

1、对民族精神的认识………………………………………………7

1.1民族精神的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 1.2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对社会的影响

2. xx大学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9

2.1民族知识匮乏 2.2对民族精神态度冷淡 2.3民族意识薄弱、不够理智

3. 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及分析……………………………………11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3.1客观存在的中国文化断裂

3.2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文化经典教育缺失 3.3外来民族文化影响严重

3.4国家力度、资源不够,使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被束缚

4、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建议……………………………………17

4.1 以高等学府为媒介,连接文化,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4.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宣扬本土民族文化,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

4.3 资源配置优化,大力发展人文科学

5、总结………………………………………………………………19

5.1小组人员感言 5.2结束语

附录1 调查问卷…………………………………………………22 附录2 调查方案设计……………………………………………24

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元素与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

已不再满足于解决吃穿等生存问题,更多的关注自身精神生活的状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重视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目前我们中国正在实现大国崛起,国际上存在各种对中国不利的形势,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的灵魂,我们必须给与国家的民族精神状况以足够的关注。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知道、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髓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更进一步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因于此。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来谈精神。长期的文化熏陶已经造就了各民族的集体民族认同感,这就是超越了狭隘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它已经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着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积淀的艰巨职责,是文化和民族精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第三篇_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努力搞好民族团结

金绍龙

一、 民族关系 1、民族及形成、发展

民族是一群基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生物特征而与形成的群体,即具有相同经济生活、相同地域、相同心理特征、共同语言形成人们的共同体。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经济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认知和感情。

2、我国民族状况:种类多,居住有特点,有的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

3、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个人与本民族之间的正确关系

1)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其实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

2)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具有社会学与政治学含义的广泛概念。在复杂的社会机体中,各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及其它各社会集团之间的各种物质的、政治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等等)是相互交错、互相制约的。一般地讲,由于社会制度和所实行的政策不同,民族关系也随之具有不同的本质和内容。从历史发展看,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①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条件下,由于剥削阶级中的反动统治集团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总是挑起民族纠纷,唆使各民族互相残杀,以实行其民族压迫剥削政策,这就造成了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平等、不团结的关系;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物质基础,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变为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民族成员与具体民族的关系:同样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

4、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1) 宗教及特点: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应。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神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2)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民族和宗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现象,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民族和宗教是作为两个概念而存在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经济基础,而属于历史范畴。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不同的是它是一种歪曲的反映。民族和宗教都有各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是人类经过若干万年的漫长过程,经过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在即将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形成的。宗教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在氏族部落时代它就先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民族和宗教各有自己发展的轨迹。古往今来,一种宗教常被许多不同的民族所信仰,在一个民族中的人们也有信仰不同宗教的,而有的人则完全不信教。因此,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一谈。

民族和宗教又有一定的联系。世界上各民族基本上都有过宗教信仰,而且许多民族不只信仰一种宗教。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因此,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宗教问题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如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拥有众多的教徒,在一些民族中还为绝大多数群众信仰,这使得宗教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这些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在历史上,由于发生宗教歧视和宗教纠纷而引发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的事例很多。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在一些民族中仍会有较深的影响。因此,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必须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利益出发,注意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联系,采取特别慎重的态度,予以正确对待。

宗教不是构成民族的因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对一些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发生作用,甚至在有的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过某种纽带作用,如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曾将散布于全国各地来源不同的人们聚合在一起,维系了民族感情,使宗教信仰成为回族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看,宗教不是基本要素之一。有的宗教是多个民族信仰,中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民族的绝

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却不因他们信仰同一种宗教而成为一个民族。有的民族信仰多个宗教,蒙古族群众除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外还有一小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柯尔克孜族群众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而居住在新疆塔城的少部柯尔克孜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群众信仰萨满教,却没有因他们信仰不同的宗教而分为三个民族;在汉族中也有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也没有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而分为多个民族。宗教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曾信仰过不同的宗教。维吾尔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就曾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和其他宗教。公元9世纪末至11世纪初,喀什、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才改信了伊斯兰教,而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则是在14世纪后半叶才改信伊斯兰教的,这同样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同一个民族。可见,宗教信仰不是民族的基本特征。

3)我国宗教政策及内容:宗教信仰自由。 二、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民族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是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族际社会,也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特点本身在使人们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同时便包涵着形成民族问题的内部机制,民族特点导致民族差异,民族与民族差异的存在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问题。而且,民族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民族差异的持久性也将使民族问题长期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态和内容不尽相同而已。如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奴役、民族纠纷和民族斗争是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并成为其他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平等、互助、团结、共荣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和问题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荣

3、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护好民族团结?

1)坚持好法纪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2)自尊、自省、自重、自信、自强,坚决改正不良习性,努力不断进步;

3)不搞极端民族主义,不把个人矛盾与纠纷随意上升为民族问题;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4)不以大欺小,也不以小卖小而耍赖;

5)多宽容、多理解、多忍让;

6)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四、怎样正确对待宗教

1、正确理解宗教的实质及其与民族的关系,尽量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

2、很好坚持国家宗教政策,不在国家禁止的地方宣传宗教、开展宗教活动,不把宗教和民族风俗混为一谈,不神话宗教;

3、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宗教活动的关系,以学习为主、为重。

2013年8月27日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第四篇_2015年九年级政治重点概念总结

九年级(全)册政治概念归纳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一、责任 ①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该做的事情。 ②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 党的基本路线 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道德原则等。 一、党的基本路线内容 ③产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1.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责任。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坚持改革开放, ①子女:孝敬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②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③朋友:忠诚、互助、互谅 二、核心内容 ④陌生人:扶危济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⑤公民:遵纪守法、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五、初级阶段国家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六、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⑥社会成员: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 三、承担责任的回报、代价 回报:物质方面、精神方面,良好的自我感觉、 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等。 代价:①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 ②可能因做的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一、怎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的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相互依存 二、怎样承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①、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②、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应挺身而出, 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国家处于困难时刻,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

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青春更加绚丽光彩。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三、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②、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③、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四、参加公益活动的意义

①、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既承担这社会责任,又在帮助别人。 ②、用自己的行动和倡议带动更多的人与你同行,社会生活才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一、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魏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我国为什么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 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方面,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至少需要100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我国社会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经济建设为中心 含义 ①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②重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

根本要求。

四、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

①根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②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五、四项基本原则

1、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项基本原则 (地位):

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六、为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要长期坚持下去。

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

②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 ③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①.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②.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2..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3.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中学生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1.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2.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3.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4.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三、党和政府制定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①.“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②.“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四、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意义) ①.“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②.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

③.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发展。 五、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③我们遵循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④态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⑤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

一、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 二、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国、计划生育国策、节约资源国策 三、实施对外开放国策的原因 ①世界一天天变得更加开放。 ②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③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

④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⑤实现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四、怎样坚持对外开放

①全方位开放(对所有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 ②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

③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④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二、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人口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 二、实行计划生育 1.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⑵、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⑶、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实施计划生育的原因(我国人口影响) ①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③人口过多影响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④人口过多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⑤实行计划生育,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五、青少年如何保护环境 ⑴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资源现状(资源形势) 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必要性)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 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能力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2.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④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中华民族永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的重要性

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我国的科技现状

1.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2.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三、教育的重要性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3.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取

得战略主动地位。 四、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先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3.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3.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组成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 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歇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5.中华文化的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②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含义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

③.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民族精神的含义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丰富与发展)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③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九、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建议权、监督权、举报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和检举权等。 内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十、公民行使政治权利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②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

③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精神等。

②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③改革开放以来: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四、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一、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①.人民选出代表成立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②. 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利。

③.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地位)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修法权、监督权、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三、依法治国

1、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2、重要性: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基本要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生活在法治国家、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 ②.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③.依法行政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四、我国现行的宪法 1982年宪法。 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地位: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五、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

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

②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七、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区别)

①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八、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十一、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

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③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十二、国家安全

含义: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重要性: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中华民族是政治概念】

一、经济发展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①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第二步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①.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我国公有经济包括哪些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集体经济(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家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①对公有制经济的态度:巩固和发展。

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鼓励、支持和引导。 五、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确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3、因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六、基本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七、分配中应注意的问题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分裂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八、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4480/

推荐访问:中华民族的政治论文 中考政治中华民族精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