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时间:2018-03-01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生态文明论文 第一篇_生态文明论文

题目: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题目:生态文明下的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自己安一个题目,我实

在想不到合适的,因为题目是已经规定

的)

关键字:产业生产化,生态文明,绿色工业化,低碳经济,可持续发

展,校园节能减排,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的视

野下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更有意义,而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校园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 产业生态化在生态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1.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

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2.产业生态化的要求

实施产业生态化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产业生态思想借鉴的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体化

模式,它不是考虑单一部门与一个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效率,而是一种系统地解决产业活动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视角。

3.产业生态化的意义

首先能够以生态标准开发与选择技术创建企业;按照生态运行方式规范企业的生产与营销行为,规范产品的质量和生态标准。 其次,依据国民经济整体及长远目标,规划产业及各分支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内部按照生态运行方式进行生产力布局和企业组织,建立分支产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在国民经济系统内建立产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并通过产业的生态关系建立区域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与运行机制。

再次,按照生态运行方式和生态标准建立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资源化系统,使得企业和产业系统不仅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的目的,而且对人类生存条件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开采和利用的生态标准,资源利用、再生和恢复的生态机制,使其处于持久的生态平衡。

最后,将企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系统建立在生态标准的平台上,亦可持续发展为基准,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技术为动力,法规政策为保障, 组织管理为措施,推进我国产业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二.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1.优化产业结构,将生态观念渗入各产业发展政策之中

西部地区的发展,„应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化,为此,在制

定产业政策中应充分考虑各产业间的相互协调,考虑产业与环境资源的匹配性,可以通过资源节约系数和污染削减系数来衡量三大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保护。

农业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不重视资源保

护,滥采滥伐伐使西部森林与植被受到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就应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保护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保护幼树生存,保证每年的砍伐量不大于新的植物量,保护草地面积对放牧进行科学管理,对捕捞业进行控制,开发闲置土地,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利用全国粮食供过于求的有利时机在西部落后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原、个体承包”政策,改善生态环境。

2. 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它包括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学者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5]它要求按生态学经济原理、系统工程来建立和发展农业体系,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副、渔

业相结合,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产品对生态环境损害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区别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最基础的特点是重视工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工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利用和保护。任何工业活动都要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改变工业所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三.推进绿色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

《一》.推进绿色工业化

1. 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这种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借助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2.推进绿色工业化的措施: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论文 第二篇_论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十八大会议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在我国,首先应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

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进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也是刻不容缓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总之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

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三、生态产业的组成

1、生态产业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它包括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学者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使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5]它要求按生态学经济原理、系统工程来建立和发展农业体系,把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与农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2、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产品对生态环境损害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区别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最基础的特点是重视工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工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利用和保护。任何工业活动都要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改变工业所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四、推进绿色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

1.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韩国、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这种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借助了工业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业化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2.推进绿色工业化的措施: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生态保护。

(1)经济手段。可以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

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减免绿色产品的税收,开征污染税,

在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之上开征,超标越大,征收越多,实施

“累进税”;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变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

偿使用,在此基础上,理顺资源性商品价格与制成品价格的

关系,使资源保持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专项基金,在财政上对

绿色产业增加投入,增加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给予利率

优惠;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为其吸收社

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等。

(2)行政手段。如限期关闭或转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企业在限定

期间内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规定的标准;与企业领导签订环

境保护责任书等。

(3)法律手段。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中的正规约束,是可持续发展行之有

效的保障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

题目: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姓名: 陈 淼

学号: 1208071 日期:2012年11月12号

生态文明论文 第三篇_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综述

姓名:严定坤 指导老师:王加连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们的焦点。生态文明是生态的文明,更是文明的生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都是需要通过生态文明的建设来得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问题,对建设好生态文明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和谐发展 建设路径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 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300年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充分证明,然而这份证明的背后,带来的隐患却是巨大的。就以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来说,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事业获得发展的黄金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在人民在幸福的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时候,我们却要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这对于社会未来50年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

1.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

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其本质是伦理、生态、产业合一的文明[1]。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1.2生态文明的特点

生态文明的特点包括自然性、自律性、和谐性、公平性、基础性、可持续性[2]。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律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维持在生态可承载的能力之内。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文明体系。

2、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2.1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及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之而来,快速工业化的弊端逐渐显现,质量差、效率低、高投入、

高能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此时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已经被提上议程[3]。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将指导我国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方向。

2.2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资源环境困境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式,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改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4]。残酷的生态环境告诫我们,我国经济发展应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的工业,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范围的逐渐扩大,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能使我国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经济矛盾,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文明建设是迈向幸福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3、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3.1生态文明教育与指引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基石

3.1.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通过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就是要树立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观、价值观,真正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与意识[5]。要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通过舆论宣传与引导,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生态文明观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反思、修正、重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建设起来的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的有机统一体,内涵丰富,层次多样。

3.1.2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

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切实达到解决生态保护问题的目的,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人们自觉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进而培养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应

该将“平等”范畴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形成生态平等观———既要承认人的尺度,同时也要承认物的尺度;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的价值不只是对人而言,更要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有利于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采取绿色消费理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使他们认识到要正确看待、享受自然美,在珍惜、爱护、享受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创造,树立生态审美观[6]。

3.2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3.2.1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的提高,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提高人居环境的关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是主动的,环境是 被动的承受和反馈,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是环境中直接为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环境恶化是资源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流失、污染的结果,资源是根本,环境是表征,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

3.2.2建设生态文明产业

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节约资源、少环境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一是转变发展观念[7]。要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标志是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增加、提高来体现的,重视数量的积累与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不同,是一个综合指标,涵盖经济、社会、文

生态文明论文 第四篇_生态文明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关键字:生态文明 建设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一、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二、生态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生态基础、环境条件和丰富资源。首先,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人来自于自然,决定了人首先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与热爱人类具有了同一性,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其次,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优美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因素。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因此,只有通过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的自然社会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 最后,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的互动过程,是从自然去获得其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的过程,自然资源的贫富,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状态,因此,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

三、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论文】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总结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论文 第五篇_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以下为我国的生态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性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加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之一。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夏季风强时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多一出现洪涝灾害夏季风弱时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少易出现旱灾。当雨带移动快时出现北涝南旱当雨带易动慢时出现北旱南涝。同时在多年平均降水量2000以上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分布有以山地为主的四大暴雨中心其中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决定了这些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环保工作者分内的责任。

生态文明论文 第六篇_生态文明调查报告论文

论生态文明

电气一班 2014330301017 李勇杰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的高度,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如何使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何把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原则融入贯穿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战略部署,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探索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融合发展,如何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未来如何深化改革,再创生态新优势提出了思考,充满了勇于自我反省、力求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正文: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的每一口呼吸都与它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感叹着春夏秋冬的奇妙变化,不曾想到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慢慢地被吞噬。而地球的健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看着如今我们生活环境的逐渐恶化,我想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曾提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任何一种经济要领都不能得到彻底深入思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态兴则文明盛,生态衰则文明亡。当我们撑肘托腮、掩卷遐思时,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代表作《历史研究》中所论述楼兰古国、玛雅文明、巴比伦文明的兴衰犹如黑胶影像、历历在目。这些文明的衰落或消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生态遭遇破坏有关。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发展的人类社会又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实现永恒发展。“知其法者,事半功倍。”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决不能停滞,否则,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问题将会束手无策。因此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探索完善,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梦,激励和召唤着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梦正在探索中。但梦就在脚下,只要我们信心百倍地融入中华名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坚定不移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成功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为了彻底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我根据自己掌握的关于生态文明的一些知识基础,结合有关了解与调查的现在社会出现的一些生态文明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一份生态文明观的调查问卷。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2015年5月10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浙江理工大学及其他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进行了调查。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并且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收到了一定数量且真实

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调查分析

(一)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一共回卷53份,其中有效问卷53份,问卷容量为

53。

(二) 调查问题与分析

1. 有65%的人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了解的并不全面,而且大多以网络媒体电视与书本

杂志报刊为主要的途径,并没有刻意的去深入了解。例如对于无磷洗涤剂,竟然有

45%这么多的人会从来没有留意过无磷洗涤剂。

2. 大多数人会意识到要保护生态环境,对当前地球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担忧,并

且有90.5%的人会将垃圾丢进垃圾桶里。但是只有30%的人会将垃圾分类,有将近

【生态文明论文】

4%的人觉得把垃圾分类是件麻烦事。

3. 在宣传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面,很少有人做到。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人有宣传

过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而且只有48%的人参加过类似植树节等这样的生态文明活

动,同时有相对较少的人在思想层面上体会到这些活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例如

在对于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只有40%的人会积极

响应,认为对保护环境有实际意义。

4. 将近70%的人认为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中,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宣传教育

是相对重要的因素,并且他们认为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方式中,组织学

生参加有关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最为重要。

5. 我们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有87%的人认为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之自

觉维护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专业部门采取积极地措施来防治和治理生态的破坏。

三、调查问卷报告总结

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还太过薄弱。

四、反思

现代城市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政治、经济、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央文明委授予一个城市的最高综合性荣誉称号,如何用全新的理念审视和统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深刻反映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而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创建工作能否得取实效的关键。

那什么是正确的生态意识呢?

我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哲学反思,是对现代科学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著名生态哲学家余谋昌先生认为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一种的价值观。”

生态意识作为意识的子范畴,是人们在人类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观念反映,它反映了人类主体对自己生存发展于其中的生态存在,即社会。生态系统的深层把握,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公众生态意识是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

生态意识对创建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意识创建文明城市的内在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人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把“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人的眼前物质利益”作为关注和思考的主要对象。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它是以极端功利型思维方式为其

价值基础的。而生态文明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克服传统人本文化的反生态性质,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价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23541/

推荐访问: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3000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