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时间:2018-02-16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第一篇_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数学模型课程设计论文

A题: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的研究 题目:基于logistic模型的计划生育下人口增长模型

2014年7月4日

摘要

本文建立了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增长的预测模型,对各年份全国人口总量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作出了预测,并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等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有关人口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模型一:建立了logistic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利用附件1中数据,结合网上查找补充的数据,根据从1990年到2008年总人口数据建立模型,通过matlab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供的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运用logistic模型预测效果好,拟合的曲线的可决系数为0.9964。运用1990年到2008年总人口数据预测得到2010年、2020年、2033年我国的总人口数分别为13.86161亿、14.85400亿、14.86028亿,预测最小误差达1.91%。

模型二:考虑到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建立了按年龄分布的Leslie模型。首先分别预测2002年到2050年我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人口数,然后再用预测求得的数据分别对全国总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总人口在2010年达到14.2609亿人,在2020年达到14.9513亿人,在2023年达到峰值14.985亿人;预测我国在短期内劳动力不缺,但须加强劳动力结构方面的调整。

其次,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抚养比进行分析。得到我国老龄化在加速,预计本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45亿人,比重达33.277%;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51亿人,比重达25.53%;人口抚养呈现增加的趋势。

最后,分别对模型一与模型二进行残差分析、优缺点评价与推广。

关键词:logistic人口模型 Leslie模型 人口增长预测 matlab 老龄化

1. 问题重述

该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有过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小学招生人数(1995年以来)、高校报名人数(2009年以来)逐年下降,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人口抚养比的相变时刻即将到来,这些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进而引发了对新政策“开放二胎”的讨论。基于以上因素,本文主要求解以下问题: 问题一:根据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一些典型的研究评论报告的假设和结论,建立模型做出独立见解。

问题二:以某地区为研究对象,讨论计划生育(可综合考虑城镇化、延迟退休年龄、养老金统筹等政策因素,但只须选择某一方面作重点讨论)对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对教育、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

2. 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影响,预测未来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人口的变化受到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人口的预测与控制也就十分复杂,很难在一个模型中综合考虑到各个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解决此问题,我们分析了题目以及国家人口统计数据中所给的相关信息,考虑到可以根据对人口增长不同的评价指标及不同的时期建立多个模型分别加以讨论。

对于问题一,从附件1中,我们看到过去一些专家对中国的总人口数做出了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的预测。因而,我们可以先对总人口的增长趋势做出自己的预测与专家预测数据进行比较,对于预测所要用到的一些相关数据,我们作了相应的补充,由此我们建立了模型1:阻滞增长模型(也叫logistic模型)。

对于问题二,主要是建立在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前提下,“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

改变了人口结构的发展模式,影响了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对老年人退休和劳动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用有规律的定量分析并不能预测完全,所以我们用灰色GM(1,1)模型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3.模型假设

1)假设收集的数据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不会影响模型的最终结果。

2)在预测人口模型中,不考虑与境外的迁入与迁出问题。

3)假设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比例不随人口流动而变化。

4)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5)假设地球能容纳的总人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出生率必然会下降。

6)男女性别比为1:1。

4.主要符号说明

5.模型建立

5.1 模型1: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

5.1.1 阻滞增长模型模型原理

logistic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对指数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改后得到的。阻滞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增长率r的影响上,使得r

随着人口数量x的增加而下降。若将r表示为x的函数r(x)。则它应是减函数。于是有:

设r(x)为x的线性函数,即

r(x)rsx(r0,s0) (5.1.2) dxr(x)x,x(0)x0dt (5.1.1) 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xm,当xxm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r(xm)0,代入(5.1.2)式得s

r(x)r(1x)xmr,于是(5.1.2)式为 xm (5.1.3)

将(5.1.3)代入方程(5.1.1)得: xdx)rx(1 dtxmx0x0 (5.1.4)

解方程(5.1.4)可得: x(t)xm

x1(m1)ert

x0 (5.1.5)

5.1.2 模型的建立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上查到我国从1990年到2008年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如表2: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第二篇_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分析

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意义

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小受到的教育,谈人口问题必提“人多地少”,到现在经常被提及的“人口安全”,即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在内的人口问题,是中国客观存在的许多基本国情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人口政策或者说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实实在在地关乎社会细胞即每个家庭的利益,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所关注。对人口政策的研究,以前往往是归入社会学、经济学的领域,但我认为人口政策作为国家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同样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即以政策制定和决策科学性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人口政策。根据H•K•科尔巴奇提出的政策活动理论,“政策活动可以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即确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对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决策,修改,评估结果。”[1]国内学者也认为,决策过程可以分解为政策动议、政策选择、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和政策总结。[2] 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可以选择上述理论进行政策分析。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提出,从马寅初50年代发表“新人口论”[3]开始进行讨论,由于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基本国情判断不明,“新人口论”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马寅初先生也受到严厉批判;60年代人口高峰出现后,人口增长太快的问题,开始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逐渐摆上国家的议事日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城乡有别的鼓励一胎、严格二胎的生育政策,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的生育政策,其后三十年只是对某些方面进行微调。计划生育现行政策一直实行到今天,基本格局未变,还于2002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4],这可视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的新阶段。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近40年,全国少生4亿多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我国步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国内外对此评价一直较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了全面的

肯定,应当视为对我国现行人口政策实施情况的主流评估结果,也可以说是阶段性的政策总结。但许多学者开始反思现行生育政策,关于生育政策是否应该作出调整?如何进行调整?调整后会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存在许多不同见解,人口政策的一举一动经常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可以视作理论界开始对生育政策进行评价或者说是评估。可是在人口计生主管部门及行政系统,尚未见到积极的回应,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决定》还是特别指出:“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5]。2010年10月曾有新闻媒体报道“放开生二胎新政策在黑吉辽苏浙五省试点”[6] ,浙江等地基层的人口计生部门也曾着手对夫妻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进行调查,为试点“单独”[7]生育政策作准备,结果仍然是不了了之。目前这些问题还是存在,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对于人口政策,国内外对此有过广泛的探讨,是从紧控制,还是放任自由,或者鼓励生育,都要相对适应各国不同的国情。从我国的国情而言,为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度的人口政策,使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即是鉴于现时的形势,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得出应该调整现行政策的结论,主张采取适度宽松的人口政策,从而统筹人口发展以缓解人口安全的压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还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1、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作者所在地区即浙江省XX县及附近地区的实例,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着重研究新中国解放以来人口发展走过的历程,70年代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的背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后带来的正面效应,客观分析目前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和现行生育政策的弊端,从而得出新的政策选择建议。

2、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首先,运用历史分析法客观综述我国人口国情的变化及生育政策的抉择。其次,比较研究生育政策对不同地方的影响,从而为现行生育政策的评估、重新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从政治学之政策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育政策的影响,不同于以往分析生育政策多从社会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另外本文首先阐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再接着分析新形势下延续现行严格生育政策的不足,再对生育政策调整后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基本的判断,最后总结出调整现行生育政策是必要的。因此观点较为折衷,而不是现在经常看到的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理论观点。

二、人口政策及其基本理论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数千年里,传统社会一直奉行“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代”“养儿防老”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生育观念。在中世纪,西方以基督教《圣经》的思想为指南,长期鼓励生育。18世纪之前,全球包括中国的人口,始终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发展模式。人口数量对于社会而言,无论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军事力量增强,或是一个民族或者家族势力的壮大,乃至生产力水平偏低状况下对于劳动力之需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还谈不上系统的人口理论。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西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开始出现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从18世纪起,世界人口的增长开始加快: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亿增加到1.87亿(1800年)”[8]。在此背景下,马尔萨斯于1798年匿名发表了《人口原理》,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命题,从此西方人口理论呈现多元化。

(一)西方人口理论概述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氏的人口理论总的来说就是对人口生产必须进行抑制。马尔萨斯说:“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9]“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假定有十万万罢,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增加率增加,225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512对10之比,300年内,将成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10]为此他认为人口增长会造成贫困和苦难,指出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在全球范围内,马尔萨斯首先开展人口问题的理论研究,他提出了人口不能无节制增长的命题,并认为人口数量需要抑制。因此,“马尔萨斯对由过去的人口增长政策到当代人口控制政策的转变作出了贡献”[11]。这对后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的影响,现时也盛行于人口学界。但是马尔萨斯关于人口问题的观点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观点从开始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人病诟。比如马寅初先生就曾说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学说是反动的„„”的话[12]。我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马尔萨斯受到了当时环境的限制,他没有看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让人类自觉降低生育率的发展规律,也不会意识到人类避孕措施技术进步可以较好地控制生育数量。他

关于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的观点也是推测,没有预料到科学的发展会创造出目前丰富的物质文明。

(2)现实充分表明马尔萨斯的设定并不科学。200多年来,世界人口从1800年的10亿人左右,发展到今天的70亿人口,人类很好地解决了生活资料问题,而且远比19世纪初人类生活水平高出许多。以中国为例,“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1320万吨,解放后粮食产量开始不断增长,但1977年前总产量都在30000万吨以下,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 [13],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则达到了57121吨[14],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209公斤、317公斤和429公斤。

(3)马尔萨斯书中关于中国的观点更是错误的。他说:“关于中国,我们所有的一切记载,如果是可靠的,下层阶级人民,就习惯了尽可能依最小量的食物而生活,即令拾得一废物,为欧洲人情愿饿死亦不情愿吃的龌龊东西,他们亦高兴吃下去,中国法律许父母抛弃儿女,这亦是驱进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在这状态下的国家,必然会发生饥馑。”[15]其实,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一书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后期。与马尔萨斯关于中国人口一多就会发生饥饿的推断相反,中国历史上的两次人口高峰正好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阶段,一次是历史上人均富裕程度最高的宋朝时期,“宣和六年约有2340万户,12600万人” [16],柏杨先生曾评论:“整个宋帝国时代,„„它的物质文明有辉煌成就,不但超过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并超过同时代的西方世界。”[17]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之前的“康乾盛世”,至“咸丰初年,达到43189万” [18]。这两次强盛的衰落,都不是因为饥饿而是残酷的战乱造成。

2、人口爆炸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马尔萨斯主义盛行,影响比较大的流派是“人口危机论”和“自然资源枯竭论”,他们对世界人口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世界人口的激增,会导致诸如“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粮食危机”,结论就是,人类增长超过了极限。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保罗·伊尔里奇,他于1970年出版了《人口爆炸》一书。他认为,由于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爆炸,造成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同时指出正是由于人口过剩,第三世界国家才变得贫穷、落后、饥饿,产生了失业人口众多等问题。

“人口爆炸”理论出炉时,应该说还是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这些学者认为,地球上资源能源是有限的,人口过多将耗尽地球资源,考验地球的承载能力,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的发展,出现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土地的荒漠化,粮食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

等等。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正好又是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度,这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口爆炸理论”,与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机相契合,和马尔萨斯理论一起,给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深刻影响,尤其被主流人口学界奉为精典,一谈到人口问题必提,实行计划生育是为了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其实,人口爆炸理论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人口增长过快与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全球有九亿人处在饥饿状态”[19],这些国家大多在非洲;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并不适用。其次该理论过于悲观,尽管20世纪人口猛增,“但世界主要谷物的价格在20世纪实际上是下降的,因此,就全球而言,粮食没有变得稀缺”。第三,美国有一位专家以韩国和台湾为例,证明“人口快速增长使穷国难富”的观点也是错误的,1960年至1980年间,韩国和台湾人口分别猛增了50%、65%,但年均增长率却分别为6.2%和7%[20];而现在印度、印尼、越南等国经济也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说明人口多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推动经济增长。

3、适度人口论

适度人口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提出,主要观点就是认为,人口过剩、人口不足都是消极因素,人口过多自然不好,但不顾一切地控制人口也不对,人口增长应当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适度人口才能促进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适度人口论”尽管有其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到底多少人才是适度?这是难以准确计算的,但其基本思想无疑值得我们借鉴,提醒我们考虑解决中国人口问题,不能走极端。比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人口问题,显然不是人口过多而是太少了,他们必须刺激人口规模扩大才算得上适度。

近年来,国家和人口学界都出现了“人口均衡”这一新提法,无疑也是一种进步。就全球范围而言,世界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症结,就是人口不均衡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我国人口理论的发展

1、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在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认识到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他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他说:“我们的经济是计划经济,生育也必须要有计划。这两件事必须同时进行,否则要给经济带来很多困难。”[21]马老与马尔萨斯不主张避孕的观点不同,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第三篇_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一点看法

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一点看法

计划生育,又称一胎制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初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在我的了解范围,是为了充分缓解就业的压力。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是陈云、陈慕华为代表的计委系统首先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时候,邓小平同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一个重要理由也是认为减少人口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作报告时指出:“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副总设计师田雪原(中国社科院首批47位学部委员之一)1981年从就业角度研究了中国适度人口的数量,提出中国100年后的经济适度人口为6.5~7.0亿之间 。 在我看来中国的人口的确太多,如果在当初的历史环境下,不加以控制,是会导致高失业率和高犯罪率的。

那么到了当下,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依然适用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形势呢? 终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国有望放开“单独”家庭生二胎政策。

以我的观点来看,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不是简单的人口红利的问题,实际上代表着国力的强弱,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新生代人数少,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实行了30多年的一胎制至此需要转变。

现在来看,面对该政策,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使将来有充足的、补充的新生代的劳动力,不然将来的劳动力是短缺的。第二,二胎是可以的,三胎现在还不要急,以后根据人口情况再说。因为独生子女不容易教育,很多家长认为独生子女没有伴儿,家里有兄弟姐妹就有个伴儿,便于成长。第三,从国家来讲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如果不放开二胎估计将来越来越严重。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建议,放开二胎可以尝试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发展到进一步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十分同意厉老先生的观点,政府的政策若干年以后是必须要总结经验,譬如哪些成功的,哪些不成功的,哪些需要完善的,并不是说中国永远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二胎,我们可以,过一段时间再看。

人既是消费者,但是更多的是生产者,哪怕就生一胎,这个社会全是消费者也是不行的。

即使我们到了计划生育政策必须调整的时候,我们依然要认清,计划生育政策的确使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还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将近5年。而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所以,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功不可没。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第四篇_2016年云南省《申论》热点范文:生育政策调整

2016年云南省《申论》热点范文:生育政策调整

【热点背景】

1、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了30多年,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失独”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40、50岁以上已经没有再生育可能的夫妇失去了家中唯一的独生子女,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最严酷的精神寂寞和晚年养老问题。在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而据专家推测,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00万个。

在一项对一个“失独”家庭团体成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之中,有90%的成员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其中,半数成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慢性疾病,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达15%,超过60%的成员因承受不了丧子打击,长期患有不同程度忧郁症。有的还导致夫妻离异、家庭破碎,超半数成员曾有过自杀倾向和自闭表现……在饱受身心痛苦的同时,不少成员还面临着经济重担。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50%成员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20%成员靠“低保”生活。另外,成员们虽然遭遇各不相同,但都有着共同的心理需求:90%以上成员希望将来能集中养老,以利于相互帮助、相互倾诉,有自救疗伤的意愿。

2、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始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青岛市是试点地区之一。根据试点方案: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在女方达到49岁之后,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此后,青岛市市南区将这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

每年年底发放的这笔钱,对于四方区“失独”居民L女士来说,却是一笔不能少的收入。她和丈夫所在的国有厂倒闭后,已经多年没领到工资。他们每个月的生活来源有三项:800元左右的低保、丈夫打零工赚来的四五百元、每个月二三百元的计划生育扶助金。

L女士所在的四方区,早在2007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失独家庭。2003年实行的《四方区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具有四方区常住户口的未成年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助;对不再生育家庭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助。2004年开始,四方区针对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养老扶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每人给予一次性养老扶助金2000元。2005年开始,四方区对于符合女方年满50周岁、男方年满55周岁等条件的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计生部门免费投保。一旦发生12种重大疾病,被保险人就能及时获得医疗赔付。“既然精神上可能无法治愈,在物质上对那些家庭帮上一把也是好的。”

不过,上述政策还仅仅限于四方区一个区域内,并未得到全面普及,缺乏完善的机制和体系。2001年底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对于失独家庭,“地方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对于“帮助”的具体内容、具体由谁实施,均未提及。另外,从失去孩子到能够领取特别扶助金

之前的这段时间,失独群体缺少来自政府层面的精神抚慰和经济救助。一个让人忧虑的问题是,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这些人群已经面临养老、医疗等现实困境。

而现实也让失独者明白,有些问题不是靠钱就能解决的。不久前,另一位失独者吴荣91岁的老母亲因为身体不适住进医院。治疗期间,总有一些需要子女反复签字的项目。那天,直到吴荣走进病房,医生确认了他的身份,才愿意给老人输液——“没有亲属在场,人家怕出问题”。 “等我们老了,该怎么办?谁给我们签字?谁陪我们输液?”儿子的去世,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认识,但他不知道,不久的将来,谁能在他的家属那一栏上签字。

不仅如此,66岁的吴荣已经开始为他和妻子的养老问题发愁了。因为当他咨询了青岛几家养老院之后,对方的回复中都包括一个必要条件——入住养老院时老人有自理能力,且需要监护人(多为子女)的签字。接受记者采访时,青岛市老年公寓和青岛福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至今还没有接收过失独老人,而如果让其亲友做担保,“引起法律纠纷没法判人家的家务事。”

吴荣觉得,或许,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负责失独群体的组织,比如社区里可以为失独家庭提供诸如上门修水管、修下水道等服务,医院可以提供一些志愿服务,至少省去签字或者排队的麻烦。

3、有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目前已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放开“单独二胎”的声音不断出现,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努力调研。对政府来说,“生不生二胎”绝不只是放开一纸禁令那么简单,需要全方位的细致考量。从生育意愿和抚养成本的角度看,多生一个孩子需要个人和家庭的理性规划,而从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看,每增加一个人口都需要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应跟进。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依据国情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生育政策将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计划生育政策从1982年纳入基本国策以来,为我国控制人口总量、提升国民素质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当前,面对放开“单独二胎”的民意热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主动倾听,又要审慎部署;既要尊重每个家庭的意愿权利,也要考虑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

事实上,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面临着“拐点”。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中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首次出现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增加了891万人,提高了0.59个百分点。据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有专家表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首次下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中国应当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够准备。一个客观的情况是,中国目前还没真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却不得不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中国的相关人口政策、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都应该作出应对措施,要不然很成问题。专家强调,往往现行的体制具有很大的惯性,所以现在新一届政府要全面启动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也是大家所期待当中的。

【考点分析】

一、概括题

阅读给定资料,概括当前“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

【答题思路】 这是一道典型的概括题。题干要求我们分析的是“主要问题”,因此应对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负面信息。通过对材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三段给定材料中,材料1说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介绍了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材料2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介绍了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材料3则主要说的是人口红利的问题,因此,作答范围应集中在材料1和材料2。

【参考解析】

一、家庭成员问题:1、身体健康状况差;2、精神上受到较大打击,缺乏抚慰且无人可以倾诉;3、家庭经济困难。

二、社会环境问题:1、保障性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机构和体系;2、缺少来自政府层面的精神抚慰和经济救助;3、无子女提供担保,医院、养老院等不愿收治。

二、分析题

参考给定材料,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当前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题思路】

这道题是一道未来性原因分析题,重在分析对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所谓必要性就是做一个行为带来的好处。因此,这道题实际上是说调整生育政策有哪些好处。根据三则材料的安排,我们可以从对家庭的角度,对社会的角度还有人口红利的角度进行剖析,组织答案。如材料所说的我国现在出现了人口红利的拐点,那么调整生育政策必然可以提高人口红利。从社会的角度,如材料中所说,我们的社会进入到未富先老的阶段,那么生育政策的调整可以改变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困局。从家庭的角度,即解决“失独”家庭的困境问题。

【参考解析】

一、有利于提高人口红利。当前我国生育率较低,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少,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急剧减缩,生育政策调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数量。

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改善“未富先老”的状况。

三、解决“失独”家庭困境。失独家庭数量增加,面临社会保障、养老体系等问题。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有利于减少失独家庭数量。

四、政策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细致考量;现行的体制具有很大的惯性,需要早作规划。

三、对策题

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如何解决当前“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

要求: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答题思路】

这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题,是针对当前“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因此可以根据第一道概括题总结归纳的问题提出对策。与第一题一样,对策的提出也应该从社会到家庭的角度提出,在提对策时,可以根据“万能八条”的思维对对策进行填充,从政策、政府机制、个人等角度提出对策。

【参考解析】

一、完善政策,解决困难。对为失独家庭提供帮助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实施主体予以规范。

二、从政府层面给予经济补助、医疗保障等必要的经济救助和精神抚慰。对已经实施相

关政策的地方经验要及时予以总结和推广。

三、发挥志愿者作用。设立专门负责失独群体的组织,为失独家庭提供上门服务、医疗保障等。

四、全面部署,推进改革。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应跟进,在对当前劳动力现状和人口结构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推进人口生育政策调整。

四、公文写作

给定资料中提到青岛市四方区在扶助失独家庭方面所做的工作。请以四方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名义,拟定一份向上级进行这方面工作汇报的内容要点。

要求:内容全面,具有条理,不考虑格式。

【答题思路】

这道题是一道公文题。题目要求我们以四方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名义,拟定一份向上级进行这方面工作汇报的内容要点。因此,要根据申论思维,全方位进行描述。首先要阐述清楚背景以及现状,以及相关工作。其次,要从时间维度上全面介绍过去已经做过的工作和将来要做的工作。

关于我区对失独家庭进行扶助的工作汇报

背景:1、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2、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这些人群已经面临养老、医疗等现实困境。3、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始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青岛市是试点地区之一。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我区现状:失独家庭问题逐渐显现,失独家庭成员存在身心问题,亟需得到关怀。

已做工作:1、出台相关规定,对失独家庭给予经济补助;2、对失独家庭进行养老扶助,发放养老补助金;3、对符合条件的失独家庭实行重大疾病保险制度。

现存问题:1、缺乏完善的机制和体系;2、在失独家庭人员符合条件前仍缺乏精神抚慰和经济救助。

未来措施: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建立对失独人员的常态化辅助机制。

热点范文评析

【答题思路】

生育政策调整这一话题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议论文写作题命题似乎会很广泛。考生可以就这个问题分析中国面临的“未富先老”问题,然后论述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写成政论文,也可以详细论述生育政策应该如何具体调整,写成策论文。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第五篇_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政策。这种政策体现着全国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五十年代后期,这是人口出生第一次高潮和节制生育呼声第一次起伏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内战争刚刚结束,人民需要休养生息。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解决旧社会遗留下的生产凋零、失业、贫困、饥饿和防治疾病等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注转引自毛泽东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00页。)对于这种否定、怀疑中国革命的谬论,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予以坚决的驳斥:“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象马尔萨斯者流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一套谬论,不但被马克思主义者早已从理论上驳斥得干干净净,而且已被革命后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事实所完全驳倒。”“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是艾奇逊反革命理论的驳斥者,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注转引自毛泽东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00、1401页。)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给当时怀疑新政权是否能够医治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创伤和认为人口太多因而悲观的人们以信心和力量。这种信心和力量是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上述论点在鼓舞全国人民奋力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论点也包含了忽视人口控制的因素,特别是这个论点后来被一些人所误用,据以反对节制人口的正确主张,导致片面的、错误的人口理论曾盛行一时,直接、间接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放松了对急剧增长的人口的控制,这种消极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迅速发展,刺激了生育率的上升,特别是处于小生产状态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多子多福的落后生育观又顽强地在生育上表现其作用,同时这一时期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良好控制,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样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迅猛上升。对于这种转变,当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对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就是人口不断迅速增长的片面观点,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认为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是社会繁荣和生活改善的标志。因此,对于人口的发展不仅没有及时采取有计划的控制政策,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直接间接鼓励盲目生育的行政、经济措施,如严格限制人工流产和禁止做绝育手术的规定,对多子女的职工实行经常性的困难补助,等等。

一九五三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普查的结果表明,新中国建立后的四年净增加人口4600多万。这样,人口无计划地盲目增长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始注意到控制人口盲目增长的必要性。这一时期随

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就业人数迅速增加,特别是妇女就业人数的迅速增加,使许多家庭要求减轻多子女的拖累,缓和多子女同父母亲的学习、工作、健康以及改善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同时城市人民群众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节育的人也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九五三年八月,政务院批准了卫生部关于《避孕及人工流产法》。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节育问题座谈会。会后由一些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节育问题研究小组。刘少奇在节育问题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要肯定一点,党是赞成节育的,要适当提倡,不要反对。”(注《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3月5日。)一九五五年三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一九五六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周恩来在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19976/

推荐访问:2016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计划生育新政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