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立春习俗

立春习俗

时间:2018-01-23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立春习俗 第一篇_从张景碑看“鞭打春牛”立春习俗

龙源期刊网 .cn

从张景碑看“鞭打春牛”立春习俗

作者:李远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1期

摘要:张景碑为研究汉代立春习俗鞭打春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和参考文献。通过举办“诸葛亮鞭打春牛”立春仪式,向观众展示我国古老的风俗礼仪,了解古代“重农”观念。 关键词:南阳卧龙岗 张景碑 鞭打春牛 立春习俗

位于卧龙岗武侯祠的南阳市博物馆是一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游览观光相互融合的大型地方综合博物馆。祠内碑石林立,匾额楹联琳琅满目,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保存着汉代以来的碑刻400余通,匾额楹联200余幅,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在全国武侯祠中当居首位。其中卧龙岗武侯祠汉碑亭所存三通汉碑之一的张景碑,不仅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之作,而且碑文侧面记载了汉代立春习俗鞭打春牛仪式的详细情况,对研究汉代习俗鞭打春牛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一、《张景碑》简介

张景碑,又称汉张景造土牛碑,1958年在南阳故城南城门(解放路)东侧出土,碑为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所立,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碑文大意记载了南阳郡太守丞在“告宛”人公文中,同意张景“愿以家钱”包作举行立春仪式时所需土牛、瓦屋、栏楯等设施及梨、耒、廾(草)、席(竹席)等一切用具,并为此请求免除他家世代劳役,对此郡府表示同意等内容。碑文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东汉时期“急政暴赋,赋敛不时”的严重情况。

张景碑保存较好,通高1.25、宽0.54,厚0.12米,满行23字, 残存12行,计229字,可识者225字,字体为汉代隶书,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碑字笔势结构严谨,体势开张,波磔分明,横扁平整;风格端庄自然,笔势疏放,秀丽典雅,简淡冲和,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之作。张景碑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书法艺术成就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其中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它碑所罕见。此碑拓片曾于1973年在日本展出,收到国外书法爱好者的赞赏和重视。

二、鞭打春牛历史沿革

我国自古为农业大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立春又称“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第6个“九”开始,农谚有“春打六九头”之说,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之说。古人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周礼·月令》冬之月,命有司“出土牛以送寒气”出作也。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春天。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立春习俗 第二篇_家乡的立春习俗

龙源期刊网 .cn

家乡的立春习俗

作者:孙中华

来源:《创新作文(3-4年级)》2014年第02期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这时,气温开始回升,风也特别多。民谣说:“春天鹅毛起。”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开始……

我的家乡在立春这天一直都有打春牛、吃春饼的习俗。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打春牛,就是鞭打春牛。立春这天,用泥塑一只牛,在它的肚子里塞上五谷杂粮,就是春牛了。然后,村长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三下春牛,村里的人再把它打烂,每户都拾一些土回去,洒在自家的农田里,再拾一些谷粒放到自家的粮仓中,这样,来年就能五谷丰登、仓满粮足了。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就赶着我们这些小朋友绕着春牛跑三圈,据说,这样就可以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不生病了!

我最喜欢吃春饼了。春饼也叫荷叶饼。每年这个时候,我总是缠着妈妈做春饼。只见妈妈拿来两小块水面,在中间抹上油,然后摊成薄饼,放进锅里烙熟后揭成两张,为卷菜做准备。春饼里卷的菜也叫“和菜”,通常有绿豆芽、粉丝、菠菜心、韭黄和鸡蛋。只见妈妈把春饼卷好后,又把它放入油锅里炸了一下。大功告成啦!炸好的春饼外酥里嫩,看上一眼就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一连吃了好几个,那味道几个月都忘不了!

怎么样,我的家乡的立春习俗有趣吧?你的家乡在立春时有什么习俗?能告诉我吗? ◆山东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三(1)班

(指导老师 韩 涛)

小链接:自秦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早些年,民间于立春当日都要举行迎春神活动。相传,春神叫句芒,人面鸟身,主春事。古时,“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可见,迎春神是一项比较古老的民俗活动。

立春习俗 第三篇_立春习俗

【字体:大 中 小】2009-02-01 14:50:18 来源:中国天气网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

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客家人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独立性,更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客家的立春习俗丰富多彩,以下介绍的就是客家常见的立春习俗。

交春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侯(五天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

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

如何判断交春时刻?客家人往往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来了。或者将鸡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时一到原本横向浮在水面的鸡蛋便能慢慢竖起来。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

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周代有天子设东堂迎春的仪式,当时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远古时期, 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专职的礼官外,便是从事耕作的农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开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动,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则有送春牛、吃春卷等习俗。送春牛也叫报春、打春、赞春,有人在立春前几日边敲小锣竹板,边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

拜春神

客家的春神即古老的句芒神,是众神中主管农业的天神。客家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典范族群,对春神格外崇拜。

【立春习俗】

接春

三明客家的拜春神习俗名曰“

接春

”。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报春

所谓报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立春习俗 第四篇_二月立春 2007年第11期

这几天,都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其实,也不是飘,开始是轻忽地飞舞着,然后拉直了线条噼里啪啦地打下来。打在铁棚子上,有高声大嚷的回响。这样表面强大的声音总是空落落的,虚张声势,什么也难以留下。

雨总是这样重复着立春后的日子。一天一天的光阴就在我视线里忽忽而过了。

窗前的草坪披挂着水珠,水珠积聚出冰凉的湿润,那些常青的植株还是没有溅着泥水的道路使人看着发凉,绿色,被草坪铺陈,总是要挤兑些难堪的;就像一个人在时间的流放中,本来的忧伤突然淡化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减少,只不过人的内心移动了筹码,或者,时间抽空了某些感觉。绿色,大致还是一种温暖,类似告慰,恰如强颜的笑容也是一种改变。真要变化些什么,形式的计上日程也是一种积极应和。

这似乎是规律。正如我先前的预见,立春之后就是空落落的雨水。

立春,猪年的二月四日。我最早看见的是这银子微凉般的月色。那时,刚刚吃了晚饭,砰、砰、砰„„窗外有烟花定时绽放,女儿惊呼――妈妈,烟花,哦,好漂亮的烟花,快出来看啊。我们打开了窗子,满窗的烟花从窗子里升腾,高空绽放。绽放的星点,花色缤纷,有不可触及的美丽。这样,我就看见了高于烟花的月亮。在烟花的星点中,月亮似乎黯淡、弱小,背倚天空一角,但它马上向我走近了――喧闹后,明亮和圆润更加出色。零下一点,接近两点时。我在心中咕哝,这么好的月色。夜色的白银,在时间的深处冶炼,它要锤炼出什么呢?我在键盘上敲着,一个个字在间断的敲击声中排列在屏幕上,这些字是对生活的检索,还是对时间挖掘的试探,但时间里这些字能有多少新意?我时不时为自己的重复而心生沮丧。在我倚靠着窗户投著夜色时,我似乎看见:孤独的时间深处,星火闪烁,白银飞溅。这些点滴,一个个地散落,积聚,就像我在键上敲出的文字,时间会被它们重复出什么呢?夜色深沉,皎洁。白银的月色里,我唯一能毫无疑问确定的,明天肯定是个好天气了。

但那时,我不知道我看见的天气就是一个节气,猪年第一个节气――立春。春天就在我为文字重复耕作的沮丧中开始了。

醒来时,天色晴朗,二月四日的光亮是高远、开阔的。阳光圆润,大撒把,流泻着。我知道今天立春,是母亲对我说,今天立春了,这么好的天气,可要把春咬住。其实,母亲每年都这样说的。她手里刚从清水里捞出的萝卜和蒜苗,它们有着清水洗涤后的滋润,水珠在母亲的手掌中滴淌。萝卜是母亲非常信任的圆实的“青苹果”――胖乎乎形似苹果的身子,白皙里泛着青色的皮。母亲的喜好不可避免地影响我的喜恶,多年了,我喜欢这样的颜色,或者颜色的过程,我这样涂抹眼影,在蓝色的底子上涂上淡淡的青色;这样选择衣服的颜色,白或者黑里流淌青色的线条„„我这样反刍莫名的不咸不淡的心事。

青,我这样认为,它是最初的开始,即使经历了沧桑岁月,仍然保持着开始的青涩和畏惧。立春,带着羞涩的青,开始了一切的春天。

咬春是立春日里的习俗。此外还有打春,抢春。咬春就是要多吃春天里诞生的蔬菜吧,而萝卜和蒜苗是春天蔬菜里最早的客人,它们被银牙轻轻咬住。咬住哦,不要放松嘴巴,不能和人家吵嘴,不能生病„„多年前,母亲这样交代。

说归说,我做起什么来,通常忘记得干干净净,就像多年了总是记不住每年二月四日就是立春一样。村子里大都是李姓,我们家是在父亲年少时移民这个村子里,属于单户,在涉及具体事情上总是受到其他人家的欺负。父亲又在镇上医院工作,家里的事情总是母亲一人担当,而母亲凡事主张退让,吃多了苦只会在独自一人时发呆、流泪。清楚记得,那年的二月,好像是立春前几日,是前一天还是几天,没有了印象,但母亲早已经交待,快立春了,不要与人吵嘴。母亲在田间打营养钵,她双手推着打钵机,朝着掺和了水的泥土扎下去,然后轻轻在泥土上推出,一急一缓,一轻一重,一个个圆柱型的泥钵站了起来。我很是羡慕。要求母亲给我打下,但我的力量不均匀,打出的钵总是不周正或者是散的泥土。我干脆安心

【立春习俗】

做自己的事,在钵上放好一粒棉花籽,灰白的棉籽一颗颗躺在黑黝黝的泥钵上,好似休憩的小麻雀。我很满意自己的动作,并油然升起幸福感,只有能干才能跟上母亲的节奏。但母亲被人轻叱――一个和我年岁相仿的男孩不断偷着我放了棉籽的泥钵,这个叫林的男孩使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有畏惧感,他的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林的手靠近泥钵时,母亲轻轻捉住林的手,林马上发出杀猪般的叫骂声,林的母亲扔了打钵机气冲冲地跑来,她的脚在我们撒了棉籽的营养钵上发狠地踢踏、踢踏,口中责骂母亲,欺负一个小孩子,什么东西,看我以后怎么整你。母亲呆着,林似乎受到了暗示和鼓励,他竟然推搡起母亲,我的脑袋一哄,在背后拉住林。但母亲惊醒似的,反过来拉住了我。我们跌倒在营养钵的残骸上,浑身都是泥巴。在林和他的母亲离开时,我愤怒地爬起来,拿起打钵机„„你要干什么?母亲用沾满了泥巴的手拉住我。我委屈,哽咽着,责备母亲没有用,小孩都可以欺负。母亲站起来,推起了打钵机,只说,为什么都要和人家争个高下呢?马上要立春了,是不能和人家吵架的,否则,以后的日子越发不顺当。

这几乎是一种渗透,我常常是心里着急或者愤怒得冒火,我可能摔东西,可能走来走去六神无主,但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我放弃,然后在时间的游历里心平气和。有什么不好呢?你以为那些强悍的人欺负了弱小就心安理得啊,他们照样不舒服,他们反而以为自己强大,是什么都不能输的,事事争个输赢,一年四季,有几个安心日子?母亲的理论现在想来不无道理。这是母亲年年念叨的结果――不要与人吵嘴啊,一年都会顺利的。我在时间的积累中上升体悟――弱小,是比强大更有生俱来的,它更属于人的本质。也许,只有人意识到自己的弱小时,才能更体会一切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物事。而这,是多么朴素又珍贵的认识。 不能生病啊。母亲有她独到的安康经验――多吃萝卜和蒜苗。从我儿时开始这样唠叨,又继续向我的女儿唠叨。萝卜是小人参啊,而蒜苗是消毒剂,能杀死身体里的细菌,用牙齿咬住它们,一年都顺顺当当,安安康康。母亲最喜欢用肥肉慢熬出浓酽的萝卜汤,萝卜肥自如凝脂,但人口即化,汤汁里有淡淡的清甜。蒜苗一般是放在鱼里。洁白的蒜根被酱油和醋淹渍,再洒上香油,确实美味。我喜欢喝萝卜汤,大碗,大碗的汤汁,直到肚皮鼓胀才放下饭碗,蒜根只是偶尔象征性用筷子点下放进嘴巴,因为蒜根有股气味。想想,我已经三十多了,每年都这样“咬春”,我还能有多少这样的日子,应该取决于并得由衷感谢用牙齿“咬春”。而这并不是母亲的迷信,是母亲最朴素的心灵认识。如果算做迷信,就像我前几年在母亲念叨“咬春”时不由嘲笑母亲迷信――我情愿自己也迷信,再到明年春天时,我应该对母亲和女儿说――今天立春了,可要把春咬住,一年就会顺顺当当啊。

打春指的是鞭打春牛,这是农民的事情。为一年的丰收而准备的良好开端吧。打春,在我的家乡,每年二月都要打的。因为我的家乡是长江中下游里泥沙堆积的小岛,土质适合种植棉花,所以早春二月家家都要打营养钵,而最好的钵土就是鞭打春牛后的泥土。抢春好像指的是,农人用泥巴糊出土牛,然后在打春中把土牛打碎,农人争抢,用抢到的泥土做为营养钵的母土,棉花该是棵棵丰收了。泥巴,耕牛,蔬菜,庄稼,春天实在是从土地里走出来的。但“抢,打,咬”里又是放逐了怎样力量的动词,春天才喷薄而出?

雨水是要来的。我总是在雨水的冰凉里,发会呆。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沮丧,想想,它能促使我在发呆里回望,立春是否就延长了它的时日呢?也许,我就这样瞧见,我一路丢撒的东西。

立春习俗 第五篇_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编辑[lì chūn]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1] 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2]

中文名

立春

外文名

【立春习俗】

Beginning of Spring

别 名

打春

代表寓意

春季的开始

气候特点

气温回升、大风降温

所属季节

春季

交节时间

公历每年2月4日前后

太阳位置【立春习俗】

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后一节气

雨水

风俗活动

迎春、春游、鞭春牛、拜太岁等

风俗食物

春饼、萝卜、五辛盘、春卷

农事活动

及时灌溉追肥,促进生长

养 生

保护阳气、戒暴怒,情怀忧郁

三 候

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陟负冰

属 性

24节气之一,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目录

1节气详解

2立春和太岁

▪ 拜太岁

▪ 躲春

3立春和生肖

4占卜立春

5交节时间

6气候特点

7官方和民俗活动

▪ 简介

▪ 迎春

▪ 祭祀祖先

▪ 咬春

▪ 句芒神

▪ 鞭春牛

8季节养生

9立春文化

▪ 诗词曲

▪ 谚语

10“无头春”和“两头春”现象

▪ 原因

▪ 近年立春情况

11节气计算

1节气详解编辑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3]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立春习俗】

平静书斋

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4]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3]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

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1]

2立春和太岁编辑

拜太岁

中国有迎太岁的习俗,把太岁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岁就能平安富足。“拜太岁”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内容,也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传统习俗。早在元、明时代,拜太岁活动便被列入国家祀典。[5]

道教文化丛书中称太岁为岁星,也指木星。这一命名的得来,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干支纪年的方式是根据木星的公转时间而制定。干支纪年是由岁星纪年发展而来,从相关天文知识可知,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它沿黄道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十二年。干支纪年每个单位代指一年,每十二年为一个小循环,六十年为一个大循环,如此循环反复。干支六十个记录符号都分别被冠以太岁之名,如甲子太岁、乙丑太岁、丙寅太岁、丁卯太岁等等。中国道教以多神崇拜为主要特征,其所尊奉的对象为主管岁星的神灵,称太岁神。相传这六十位太岁神都曾经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朝代托世人间,他们有的是守护疆土、有功于国的将军,有的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地方官员,每个人都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楷模和备受世人推崇的学习典范。[5]

六十位太岁神轮流值年,因而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存在着两位太岁神,一位是本命太岁,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岁;另一位是值年太岁,也称流年太岁。因为干支纪年有刑、冲、破、害等说法,故此太岁神之间也相应存在这种情况。因而每个人的本命太岁每隔一定时间便会出现与值年太岁相刑、相冲、相破、相害等情况,这是需要避忌的。所以民间有“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太岁头上不动土”、“太岁来值年,福祸也缠绵”等说法。

作为一种传统习俗,目前“拜太岁”这一活动在我国的北京、广州、台湾、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十分盛行。那么什么时候是太岁当值之时呢?从古代传统的干支纪年规则上来讲,那就是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5]

此外,在道家的资料里,如果在立春这一天,大家开开心心的过,就象是过年一样,则象征着在未来的这一年内,将会有非常好的喜事出现;如果在这一天内,家中比较乱,口舌事非较多,则代表这一年内是非常不顺利的。特别是从命理的角度来讲,某一属相在这一年内有什么病灾的话,那么,如果在立春这一天里的这个时辰,自己躲起来,不要见任何人和动物(注:不可见有生气的),只可看书或静,方可避过未来一年内的病灾、口舌事非。[6]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7]

“躲春”其实就是“躲太岁”,多数是当年犯太岁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这一天上午11点59分,正式进入乙未羊年,以神话色彩来讲,就是2014马年太岁星君章词大将军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岁星君杨仙大将军正式上任的交替时间。民俗认为,比如羊年生肖属羊、牛、鼠、狗等犯太岁之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为了躲开与羊年太岁正面的冲突,缓和与太岁星君的关系,于是年运更有利。[8]

3立春和生肖编辑

在民国以前,立春是一个重大节日,叫立春节,而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辛亥革命后,皇帝年号被废除,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废除旧历,采用格里历(公历)。1913年(民国

二年),袁世凯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1] 自此,立春节日便被易名,不伦不类。一直以来均有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并提出恢复原制,避免民众遗忘传统文化和搞混乱。

立春当天是干支历中一年的开端、寅月的开始。我国的黄历和民俗学,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9]

中国玄学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所以长久以来“立春”在术数界中皆被视作新一年开始。至于正月初一,只是12个农历月份中的第一天,虽然家家户户都大肆庆祝,但新一年的风水术数计算仍是以“立春”作分水岭。[10]

中国传统的属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为一年起始的。[11]

4占卜立春编辑

民间是以立春日和时辰为一年农事之始,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如当日晴则代表未来的一年之内是大丰收之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是阴天或下雨,则代表未来的一年内不太顺利,农作物不会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间有“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的说法。这本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俗语。[6]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从立春日预测新一年农业收成的办法。古籍中“占立春吉凶”的歌诀:“富贵在神天,十年紧相连,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马勤,壬癸水逢天。”

意思是说,从立春日当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这一年农业收成的好坏。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农业收成的好坏,就决定了这一年的吉凶。具体来说: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话,这一年就是丰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话,就可能会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话,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话,也是丰收年,人马都不得清闲;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话,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灾。[12]

将最近几年的立春时间浏览了一下,大家也不妨看看:

2014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甲午丙寅丙午,立春日天干为丙火;

2013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癸巳甲寅辛丑,立春日天干为辛金;

2012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壬辰壬寅乙未,立春日天干为乙木;

2011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辛卯庚寅庚寅,立春日天干为庚金;

2010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庚寅戊寅乙酉,立春日天干为乙木;

想起了1998年中国的“世纪洪水”,有资料显示有29个省市区受灾,受灾人口2、23亿元。当年的立春日:1998年,2月4日立春,排盘为:戊寅甲寅壬午,立春日天干为壬水。 至此,你有什么感觉?

古人将经验教训归纳总结,对后人有指导作用,并继续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修正。[12] 5交节时间编辑

立春日位于公历每年2月3-5日之间。而在夏历(农历)上,立春的日期并不固定,大概在每年正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日期以月相变化来定,不像节气那样与地球环绕太阳运动有关。

以公历2014年为例,立春在夏历(农历)正月初五6:03,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 6气候特点编辑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13]

7官方和民俗活动编辑

简介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14]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迎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14]

祭祀祖先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立春习俗】

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15]

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

咬春

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14]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

立春之日民间习俗

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

立春习俗 第六篇_立春的习俗

立春的习俗

立春日“咬春”是中国特有风俗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的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民俗专家表示,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立春”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

“立春”是24节气之首,这时气温开始回升,多风,民谣说“春天鹅毛起”,象征春天开始了。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历书》中说:“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也。”

立春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农谚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立”有开始之意,立春即为春季伊始,“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表示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天文专家表示,我国民间百姓在立春之日有喝春酒、打春牛、贴春帖、吃春饼等美好习俗。

立春“鞭牛”体现期盼五谷丰登

据专家介绍,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新华社发

有关专家介绍说,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还会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春牛被打烂时,五谷便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最初的活动很隆重。文献中有很明确地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在东郊迎春呢?因为当时祭祀的勾芒是主管农时的,称芒神,传说他居住在东方,所以就将祭祀的活动定在了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专家表示,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挂风车、鞭打泥制春牛、踏青等。

(责任编辑:骆丽萍)

立春习俗 第七篇_典故133立春风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十分珍惜这个气节。几千年来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

1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2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3 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4游春、报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5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6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7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杀毒蝎。如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白水县人民于谷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在黄表上写:“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用以驱除毒蝎。陕西西乡一带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8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

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12900/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