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

时间:2017-12-29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死亡诗社读后感 第一篇_《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以上

《死亡诗社》观后感

这是一部让人震撼的电影,一部值得细细反思的好电影!Keating老师让人惊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充满灵感、充满希望的优质课堂。在那个课堂里,学生们不仅享受课堂,而且可以轻松的涨知识,学习真正地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尼尔受不了父亲的专制,最后选择了自杀。悲剧的结局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首先,教育应该给学生什么?如果让那些所谓疼爱孩子的家长来回答,他们普遍地会说:“一个前程似锦、衣食无忧的未来!”但是如果问还没读书的小朋友,他们或许会说,“我要学习知识!我要成为------”我不想问读了多年书的人,因为就像Keating老师所说的,我们都非常需要被认同,所以渐渐长成了别人希望的模样”但亲爱的我们啊,生命是只有一次的,为什么不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在我认为,教育应该给学生拥有终身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是让人幸福的,让人渴望能够接受的。教育是充实我们精神世界的。

其次,尼尔的父母,是五十年代美国父母的象征,我觉得也是当代中国大多数父母的象征。他们自私地把自己意图强加于孩子,他们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孩子,这是多么自私的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家长怎么可以帮孩子计划人生。人生每条路都会有不同的风景,只要你拥有幸福的能力,何处不快乐?何时不快乐?同学们,就像Keating 老师所说的,“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孩子们。因为信不信由你,这间房子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因为

各位所见到的„„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尘土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CARPE„听见了吗?CARPE„ CARPE DIEM 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凡脱俗。”让我们抓住人生中的每一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这样我们最终也不至于一无所成。没有人可以策划别人的人生,父母不应该计划孩子的未来!尊重孩子,便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最后,借用Keating老师的话,“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不管是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人生就在于体验!

你们若是注意,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步幅行走。

【死亡诗社读后感】

12、Now, I didn't bring them up here to ridicule them.

我叫他们上前不是为了嘲弄他们。

13、I brought them up here to illustrate the point of conformity: 我让他们上前是为了说明“一致”的重点。 14、The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your own beliefs in the face of others. 在他人面前坚护自己信念的困难所在。 15、I would've walked differently. 我本可以走得与众不同。 17、But you must trust that your beliefs are unique, your own 但你们必须相信自己的信念独一无二。 18、Even though others may think them odd or unpopular 纵使别人可能认为它奇异或者不入流。 19、Even though the herd may go, that's bad. 纵使庸俗的大众可能会说,好烂。

20、To struggle against great odds, to meet enemies undaunted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因为它我羡慕John Keating的学生,在Keating老师的课堂下,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课堂,他们可以很成功地作诗。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灵感充满希望的课堂。

死亡诗社读后感 第二篇_《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

是的 我不怎么读书,

没读过王朔这么高级的文字,【死亡诗社读后感】

但我也没闲着呀,

我仍旧被文字感动着,

我相信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之一!

回顾我的整个学生时代,还真没有遇到过一位基丁般的老师。初中时期的老师常对我们说:等你们顺利进入高中,一切就好了。高中时期的老师常对我们说:等你们熬过高中,上了大学就好了。直到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一切也都没有就“好”了。第一次看《死亡诗社》,当时的感受也不过是,原来美国也有这样在应试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啊。原来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啊。

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给我震撼最大的就是基廷让他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换一个角

度去看,换一个高度去看,换一个位置去看。

想起了近代的一个口号“开眼看世界!”

书的结局以校长诺兰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不断向学生和基廷先生施压,最后死亡诗社便在这座学校物质性的死亡了。(幸好精神不灭)。不知道面对着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是不是正在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不知道面对着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优势待遇的教师群体,而普世的社会价值已经赤裸到“一切向钱看齐”的社会怎样能够留住一批有抱负的年轻人?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

但我也从不认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丧失掉追寻诗意生活的能力。整个故事中,我最欣赏的是托德。从最初的怯懦紧张,到后来的勇敢坚强,似乎在忽然间就长大成熟了,成为了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超越原来的自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他能战胜自己,有基丁老师的启发与感染,更有他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即便没有遇见基丁老师,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或者另外一件事来升华他的内心。

身边有很多活得自在的人,活得自在并非是不受束缚,而是活得真实,在大千世界里找准自己的那方天地,不抱怨,不苛求,依凭自己的能力活得自信洒脱。有大学上到一半休学一年去印度和东欧做志愿者,沿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感谢那一路的美好;有一路奔腾可以叱咤风云的金融才女,转头投奔艺术,从新做起;也有舍弃安稳生活、云游大江南北;也有绚烂过后,重归平淡,安然做起教书匠。人生原本就有着各种可能性,好与不好,动荡与安宁,在乎自己个人

的感受。无论如何,都值得用这短暂的一辈子去好好体验。生在这天地间,谁能不受束缚,谁能没有那“不得已”与“不如意”,谁能有那完完全全的自由?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也总有不为人知的挣扎。同时,谁也无法预料在这段人生路途上,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而刹那的相遇之后又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人就是在这般披荆斩棘,这般与世界的周旋,这般对未来的期待中成长的。或许能这样觉悟了,就不会有尼尔的悲剧了。

我们不会忘记生活中的那些美好,就像那些诗句一样熠熠闪光,“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每一年既是一个快要破灭的梦,也是一个将要来临的新生”。而诗意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存在于生活中,等待着善感的心灵去捕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即便没有人为我在黄昏的窗边念上那么一首诗,我自己也可以在晨曦的窗边给自己念上一首诗。

死亡诗社读后感 第三篇_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课堂上,老师组织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在看了这个电影后,确实让我感触颇多。影片中,新任英语教师基力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和饱含激情的教学方式,突破了预备学院原本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气氛,使学生的原本被紧紧束缚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然而他的教学理念、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却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理解。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相信大家在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觉得感同身受,都会回想起我们当初所经历过的高中三年,那不得不接收应试教育的三年。联系现实,影片所要表现的便是单纯的应试教育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提高之间的矛盾。

如今社会,在寻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往往首先关注一个人的学历,是博士、硕士、本科还是专科,毕业院校是否是985,211等等。而得以有机会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进入更为优秀的学校,唯一的途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分数。于是乎,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成了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而非如何让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到点什么,对自身各方面能力如何去提高。高考、中考的成绩决定了一个中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书店里销售的教辅资料中,名字里带个“状元”字眼的便有很多,全国三十多个省,每年都会有三十多个省状元,数不胜数的各类状元。在获得了“状元”这个称号时,他们无限风光,媒体的长篇报道,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又有多少人关注了这些状元们日后的发展?纵观历史,自从实行了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诞生了多少的状元,却又有多少的状元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我们后人所牢记?我觉得,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些状元往往只是应试的顶尖高手,却并非拥有真正出众的,真正能对社会发展起贡献的各种能力、素质。

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培养众多一流的人才,各大高校便是这一重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然而两极分化却是一个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部分同学早早起床前往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等,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于是相反的却是通宵游戏,白天翘课睡觉的一批终日无所事事的同学。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同学再拼了命考入大学后却过得如此不思进取?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标。而造成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迷失目标的罪魁祸首便是应试教育。中学阶段,由于有着考入好的大学的目标,于是大家都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想学校的老师也都知道,这样的学习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通过学习有所收获,并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被课本所束缚,通过揣摩出题者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非自己所感、所思。但尽管如此,绝大部分老师们并不想突破这一种对学生并无好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可以让学校获得好的社会评价,自己也可以因此步步高升。同时,由于学生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在渴望自己孩子能尽可能拿高分的思想下,家长们也更希望学校老师可以采取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来提高自己孩子的分数,而非能力。作为学生,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接收的是灌输式的教学,往往自己的想法被束缚,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不愿意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只等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做等等。

影片中John Keating老师认识到了预备学院中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他想要改变这一现象,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并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够像惠特曼等诗人那样,充分释放被传统教育束缚了的思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

力,真正成为有用之才。John Keating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为学生所想,然而他所忽略的,没有考虑到的便是社会现实。在整个社会处于应试教育下的时候,如果个人格格不入,势必无法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学生自杀的不幸。寒假时,我在回母校做了一个调查,一个关于学生眼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的问题中,在提到公平对待学生时,高一高二有不少同学希望老师能综合考评一个学生,不能单纯已成绩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而高三学生在提到同样问题时的回答却都是希望老师不要放弃差生。可见随着几乎决定他们人生的考试来临,作为学生也的都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却又都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希望老师还没有放弃他们,还能在他们身上花些许的经历,在考试前助他们一臂之力。

面对现实,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大家也都知道,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教师和学生两者间,谁是主要角色。素质教育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试教育是教师灌输知识。那么两者之间的转换要点便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去学习,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需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于是从小学阶段起,甚至是学前教育便要在教师引导下,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学生能顺利应试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们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并不容易,需要一个教师丰富的经验积累,要能更为主动地深入同学当中,与同学们交朋友,充分了解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平衡点,将同学们引上一条真正通往他们成功的成才之路。

刘恒近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1409

20140311119

死亡诗社读后感 第四篇_《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该片由彼得•威尔导演执导,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影片一开始的开学典礼上学生们背诵校训“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却古板沉闷的学校。直到一位老师的到来,打破了这一气氛,新来的Keating老师是一位反传统教育模式的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他叫学生把诗篇的一些诗歌给撕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举措,一开始他们都犹豫了,后来还是照老师说得给做了。这位Keating老师要学生撕掉课本前言,是要他们学会打破教条的、僵化的权威。教大家应该学会去懂得生命、爱情才是真正的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成才有着重大的影响,而Keating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

在影片中,一开始Keating老师因为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让当时的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但在渐渐的接触和了解中,学生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他甚至成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其中我认为和“爱”是分不开的,一名教师在教育中要有爱,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Keating老师就是植根于这种爱的土壤,把自己最真诚的爱献给教育,献给学生,才会成为人见人爱的优秀教师。

Keating老师用诗歌启迪学生们,诗歌成了他们在黑暗中的明灯,他们在诗歌中寻找着信仰。山洞虽然阴冷潮湿,但因为死亡诗社的存

在,它是属于追求理想的孩子们的唯一的乐园。理想是梦境中的乌托邦,现实始终残酷,年轻的孩子承受不起外界施加的枷锁与责难。影片以尼尔的死亡达到了高潮。尼尔的自杀让我感到震撼。他用死亡来抵抗父亲对自己的专制教育,也为了给这种生活一个了结。其实教育者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父母也是一位教育者,他们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尼尔的父亲是爱他的,可他爱的方式错了。他的爱就是削去他的棱角与枝桠,成为现实需要的工艺品,这种爱将孩子送上了不归路。然而尼尔的父亲却不知要想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就要坚持全面培养的教育理念,而非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注重学习,毕业后应该去就读哈佛,并且成为医生,其他一切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尼尔的死,Keating老师要被辞退了,学校让学生们在有关Keating误导学生的文件上签字证明,在父母和校长面前,在退学的压力下,学生们都被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件事只能说Keating老师是一个牺牲品。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Oh ,captain ,my captain! 这其中饱含了学生们对Keating老师的不舍与抱歉,在无法撼动的压迫下,在无力改变的事实下,学生们这样坚持地反抗,想必这应该是平日里Keating老师积累下的教育威信吧,它是一位教师人性的光辉,是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教师能力的整合。由此可知在现实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教育威信的重要性,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基础直接影响教育劳动的效果。当然,教育威信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

师,学生等人的配合。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05685/

推荐访问: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