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县文化产业

县文化产业

时间:2014-07-06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县文化产业(一):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盐津实际,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盐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投资65万元、建设面积760.36平方的普洱文化站已建成启用,正在建设的豆沙文化站、新区文化馆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面积1600m平方。二是非文化长廊设施建设,庙坝文化站投资23万元,建设面积300平方。三是建设竣工的旅游公厕总投资25万元。四是豆沙风景区两座牌楼建设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投入资金30万元。(五)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推进有序。一是成立机构,为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进行人员培训,为普查工作提供了业务保证。三是通过模底调查,确定“庙坝火纸”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上报

材料29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对普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查询建立了历史档案。五是完成了申报工作,经县政府批准,将《关河号子》等6个传统文化项目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公布。形成材料64份,按时上报。

县文化产业(二):某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深挖特色 创新思路 多措并举

全力以赴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

——**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2014年4月1日)

尊敬的**组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阳春三月,**组长一行不辞辛劳莅临我县检查指导文化发展工作,使我们深受鼓舞,倍感鞭策。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我县文化建设有关工作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县情

**县位于**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389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苗、白等24个民族,总人口110.4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2%。321、326国道纵横交错,贵毕公路、**至四川纳溪高等级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长江的辅助性大通道;已经建成通航的**机场距县城20公里,杭瑞高速公路遵毕段建成通车。

**县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臵顺元宣抚司,明领**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设**府,民国三年废府设**县,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战**,建立了**革命委员会。1958年更名为**县,1987年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千百年来,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奢香在摄**宣慰使期间,平息战衅、兴办汉学、开辟九驿、奖励耕织,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致力于发展水西经济、文化,深受人民爱戴,被朱元璋誉为“得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并加封为“顺德夫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观丰富,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书法、灯谜、诗

词、楹联、木雕、农民画、漆器工艺独树一臶,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漆器之乡”,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县委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主要做法

(一)党政重视,建强机构“引”人才。在省文化厅的亲切关怀下,我县自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县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县文化旅游工作成果及理论研究作品奖励办法(试行)》、《**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县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文件,立足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把建设文化强县作为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来抓。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措施,对相关项目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涉及税费减免等工作落实到位。自获批“全国文化先进县”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先后成立了副县级文化事业单位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和油杉河风景区管委会;将**县文物管理所升格为副科级文化遗产管理局;将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升格为副科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将**县广播电视台由副科级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新成立了副科级单位文改文产办、**县农民画研究院、**县漆器研究院、**县奢香文化研究中心。先后引进各类文化产业特殊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近200余名。

(二)强化投入,全力以赴“建”文化。将各级文化事业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为2159万元,2012年为2560万元,2013年为2770万元。同时,我县还不断增加零机预算经费和项目配套经费的拨付,2011年,县财政拨款1200万元作为承办毕节市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奢香文化节资金;2012年,划拨了协办**省第七节旅

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县第四届奢香文化节经费260万元,投资2亿元进行**宣慰府、奢香公园、斗姆阁、大雄宝殿、彝族风情街、杜鹃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了古城改造和大海坝森林公园建设。招商引资70亿元建设的慕俄格古城即将完成西城门建设。招商引资8000万元建设的****中国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区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投资8亿元的“一场五馆”(体育场、游泳馆、篮球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已完成规划,即将建设。投资5000万元对奢香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投入2400万元拍摄以彝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把县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在县级财政大力倾资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我县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实现了“企业买单、群众看戏”的目的。近三年来,**火电厂、五凤煤矿、华屹房地产开发公司、久桓房地产开发公司、大西南煤业公司等20余家企业以冠名支持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式,累计出资600余万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强”体系。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定位”,围绕文化事业政府作为和文化产业市场主导“两个体系”,深入挖掘、培育、保护、丰富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目前,县城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二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篮球场1个、老年大学1个(且36个乡镇均有分校,目前县老年大学因达不到发展要求,拟重新修建,即将开工建设)、奢香公园、杜鹃广场、和谐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30多处,全县36个乡镇、389个行政村(居委会),乡乡有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村有文化室、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各乡镇达到了“四个一”目标,即:有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出舞台、一个图书室。

整合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学校教学资源,乡镇(行政村)文化广场、农

家书屋工程等实现了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形成了县、乡、村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

(四)创新机制,贴近群众“送”文化。积极组织以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为主体的“三下乡”和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五进”活动,把文艺节目、科技和法律知识等送到基层、学校、企业和群众中去。积极扶持农村、学校和企业业余文艺队伍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共同活跃和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组织乡村文艺队、花灯队、舞龙队、腰鼓队、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原生态歌舞表演队等65支民间文艺队伍深入村寨进行文艺演出,广泛送文化下乡。县财政按照每场补贴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仅2012年,我县文化部门就组织了文艺下乡进村活动850场次,文化企业组织的下乡文艺演出120场次,**“**宣慰府”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篝火文艺晚会60场次,组织群众文化活动1214场次。2013年完成三下乡、四进社区、同步小康驻村文化巡演80余场;每年都精心组织“春之声”大型文艺晚会、奢香文化节、新春团拜会、“两代会”文艺专场、独生子女才艺展、灯谜竞猜、“多彩**”歌唱大赛和舞蹈大赛选拔系列活动、乡镇文艺调演、全民健身展示、秋之韵音乐会以及连续二十六届的国庆歌咏比赛。邀请**索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精心打造《奢香梦〃**情》和大型音舞史诗《九驿长歌》,在全市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奢香文化节期间公演,反响强烈。2012年,举办了“中国〃**首届(国际)彝族文化节暨第四届奢香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大地之美,方圆之秀油杉河景区首游仪式”、“慕俄格古城二期工程开工典礼暨开游仪式”、“**省彝学年会”、“中国〃**(国际)彝族文化论坛”、“羊场坝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区开游仪式”、“全省现代民间绘画理论研修班”、“**杜鹃花节第十八届围棋邀请赛”、“彝文书法展”、“支嘎啊鲁湖祭水仪式”等10个系列活动。这些大型活动既有综合性文艺演出,又有一定规模的书画展示和相关的活动补充,每项活动都丰富多彩。

(五)高位谋划,立足实际“种”文化。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

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县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整合和利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奢香古彝文化为主线,以旅游、民俗、休闲、饮食、工艺品五大文化产业为主的“一线五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是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聘请了深圳建筑设计总院、复旦大学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单位,对水西文化产业园、**彝族漆器产业园、**农民画产业园、羊场坝航空历史文化产业园、油杉河生态旅游区等一大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进行高端规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慕俄格古城从开放至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仅2013年,就接待旅游人次70万左右,实现旅游收入1430万元。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荣膺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24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优秀电视剧、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殊荣。

二是强化对古彝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创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基地,对**彝族漆器进行传承开发。大力发展**漆器、农民画、根雕以及影视附加产品的生产、销售。由专业团队开发设计漆器工艺品、根雕工艺品、刺绣品、农民画,丰富了旅游文化产品,基本实现了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化,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将顺德路规划为文化一条街,对文化产品集中展示销售。

三是设立县级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高起点启动文化产品开发。到目前为止,县财政已累计投入了1000多万元,编排了大型民族音乐史诗《九驿长歌》、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古彝魂〃现代风》等相继投放市场,收到不菲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我县拍摄的以反映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题材的电影《莫道君行早》已拍摄完毕,即将在全国上映,以反映我国航空事业艰苦历程为主题的电影《志在冲天》即将进入拍摄,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正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县文化产业(三):2016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春风起舞踏歌行

——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执笔:张攀峰

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当下最具人气的“快乐产业”、最富潜力的“内容产业”、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文围绕我县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课题,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江山留胜迹:条件与优势

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应,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我县文化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潜力大,具有深厚的潜力,对其独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产品,只要扎实求证、认真规划、努力实施,就可以开创一门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

1、实力优势。曲江新区与周至县联袂建设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截至目前已建成赵公明财神文化区、曲江农业博览园、道教文化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这些景区的相继开园,直接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周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资源优势。周至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众多,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这里是世界人文经典《道德经》的诞生地,老子讲经的地方;这里是华夏正财神赵公明的故乡;这里还是仓颉苍峪造字台,中华汉字的故乡;这里更是千古名刹仙游寺所在地,《长恨歌》的诞生地,董永、七仙女浪漫传说的诞生地……同时,周至又是全国生态县,山清水秀、民俗独特,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3、品牌优势。周至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秦腔、古乐、道情、山歌、剪纸、石雕、花灯、牛斗虎、古法造纸、豆村大蜡、渭旗锣鼓等众多民间技艺,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这些传统文化品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4、市场优势。周至人市场意识强,市场机制灵活,其优势已经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得到培育和体现。如能将它应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定能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有力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入画图:做法与成绩

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娱乐演艺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多种业态。近年来,我县着力做深昨天文化(文化遗存),做实今天文化(各类演艺),做活明天文化(网络服务),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升,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2016年为例,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和“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做文章。

1、抓大项目建设,强支撑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更高起点上进行文化表现形式、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市考指标和重点项目“路线图”、“时间表”及“任务书”,强力推进、重点突破,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势头。据县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34.1%,超市考指标7.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列全市13个区县首位。

我县始终把建设文化设施作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重点抓好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据资料显示,总投资1744万元建成的县文体中心,现已投入使用;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周至剧院装饰改造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也即将启动;总投资2937万元、总建筑面积17000㎡的县电影院重建工程项目已顺利完成,其中五层楼的颖苑商城楼、11层的2号住宅楼、7层的3号住宅楼现已交付使用;县图书馆建起了200㎡的知识资源共享工程演播大厅;艺职校和中菲集团下属的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联合办学,由中菲集团投资近400万元,在原校址新建了练功房、教室等基础设施;财政总投入408万元的17个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并已投入使用;总投资1128万元,实现了全县37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覆盖;全县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总投资1466万元建成全民健身路径、农民健身广场120余处;投资220万元,为全县110个行政村配送了锣鼓、服装、乐器等文化活动器材。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场地基本满足了我县群众自娱自乐,强体健身的需求。

2、抓龙头带动,强牵引力。以2016年为例,全年文化体育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4万元,占县考指标4210万元的104 %;争取政策性资金2396.43万元,占县考指标500 万元的479%;招商引资3120万元,占县考指标3000万元的104%。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得到了加强,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在全县50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集贤鼓乐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豆村大腊、马召八家庄牛斗虎、楼观大玉木偶、周至皮影、渭旗锣鼓、周至道情、华夏财神、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等11个非遗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哑柏刺绣、二曲礼仪、西里和尚杜柳翠、熨斗村曲子、厚畛子山歌、周至竹马、周至剪纸、青山索圣母庙、周林海雕塑、周至翠峰马家饦饦等10个非遗项目进入市级保护名录,新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个。集贤镇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古乐之乡”。各类群众文艺、体育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近400个团体队伍且活动频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市场经过不断整治,逐步规范有序。

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也发挥着特色作用。宗圣宫遗址、傥骆道遗址、赵瞻墓、财神庙、路德故居、王氏宗祠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完成了八云塔、玉皇楼、王氏宗祠的维修和二曲墓的修复,建成了佛坪厅故城遗址碑石保护长廊和周至历史陈列展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秦寺塔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点之一;楼观台、仙游寺、大秦寺被列入道文化展示区规划进行综合开发提升。

【县文化产业】

3、抓品牌打造,强影响力。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力打造特色节庆文化产业品牌,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连续多年举办了春节文化活动、干部职工乒乓球赛、篮球赛、象棋擂台赛、书画展览、群众秦腔大赛、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同时还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翰墨缘?渭水情”四市八县区弘扬老子文化书画联展、喜迎十八大周至县书法美术作品展、庆华“兰亭杯”周至县第三届书法篆刻临作展等大型书画展览。

文化下乡不断深入,每年都开展了夏日社区文化天天剧场及体育下乡活动。全年送戏下乡完成771场,占县考目标700场的110.14%;送书下乡3600余本,占县考目标3000本的120%;送电影下乡4532场,占县考目标4000场的113.3%。

三、短板“晴雨表”:瓶颈与问题

我县文化产业的“短板”集中表现在:优势发挥不够、体制有待优化、产业规模不大、基础设施滞后、文化人才匮乏等层面。归纳起来主要是:

1、结构不优。我县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机制。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县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缺乏大型会展中心,不能有效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循环,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紧凑的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层,譬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在产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文化产业在宣传文化系统“热”、其他部门单位比较“冷”;还有的人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挣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文化旅游元素尚处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阶段。

2、资金不多。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都是采取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的模式,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停滞不前。投资结构不够优化,特别是政策资金、社会资本和企业投入方面,在文化产业领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投资机制,政策倾斜、营销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性、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3、人才不足。一是高层次人才匮乏。近年来,虽然我县涌现了少量相对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但总体来看,各界领头人物和学术带头人普遍缺乏,特别是文化产业开发人才严重缺乏。二是新型复合人才缺失。由于历史原因,我县文化人才队伍中传统型人才比例较大,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些方面还刚刚起步,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

四、唱响发展歌:对策及建议

体制创新是文化的活力源,载体创新是文化的大舞台,产业创新是文化的持续力。为此,如何加快发展我县文化产业?笔者认为必须唱好“五部曲”,以形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周至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努力达到文化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体育产业结构合理、文化产品绚丽多姿、体育竞技成绩喜人、文化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广大民众文化和身体素质普遍提高的目标。

1、在规划编制上下功夫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9390/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