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有关道德的论文

有关道德的论文

时间:2017-09-05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有关道德的论文 第一篇_社会道德论文

题目: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

——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实践证

明, 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 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

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 面对社会的诸多

矛盾和利益冲突, 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疑结意志和力量、协调

行动, 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

加强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 实现构建和谐社

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

重要的精神基石。构建和谐社会, 是一个经济问题、分配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社

会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其次,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 也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仅引起了我国经济生活

的重大变革, 也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作

为人类社会道德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

是伦理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最后, 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一

个社会能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

思想道德素质, 即道德建设状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而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 固然要靠社会成员的内省, 外部力量的推动也

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 加强道德建设,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基础; 道德建设水平高低,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古罗马时期的贵族生活时得出这样一个

结论,即道德与社会的二律背反。卢梭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

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堕落。反思卢梭在十八世纪提出的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我

们不难看出当时的西方世界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道德水平的下降。当前,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遭

遇西方发展经济所付出的道德代价。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还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英雄事迹。

1958年12月13日,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化工车间突然失火,二十五岁的

女共产党员向秀丽想到车间里有一些易爆物,如果不抢出来,火焰引起爆炸,整

个工厂和周围群众就会遭到不堪设想的损失和死亡。于是,她奋不顾身地冲向前

去,扑向正在蔓延的火焰,把易爆物安全转移出来。国家财产保住了,她却被严

重烧伤,虽经抢救一个多月,仍未能脱险,终于在次年1月15日牺牲了。向秀

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她永远活在人民心里。她的共厂主义品德,成为激励人

们的巨大精神力量。

1983年的一天,北京的早春,仍有寒意。傍晚,崇文区清华街小学二年级

的学生吴爱莉来到护城河边玩耍。她尽情欣赏河边的景色,用力地向河里投小石

子,高兴地看河水里激起的朵朵浪花,突然,由于用力过猛,脚下一滑,落进了

水里。她一边向岸边挣扎,一面高喊救命。无情的河水卷着小爱莉顺流而下。首

都机器厂工人、三十一岁的高云涛正骑车路过,见此情景,他毫不犹豫,甩掉外

【有关道德的论文】

衣,飞跑过来,跳入水中,扑向爱莉。拼尽全身气力,追游多时,当赶到小爱莉

身边时,她正在逐渐下沉„„

在刺骨的冰水中,高云涛虽已感到力不能支,但还是拼命将小爱莉托出水面。

小爱莉得救了,高云涛自己却沉没在水中。当这位受人民崇敬的勇士被打捞上来

时,他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2009年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学生在长江边发现两名少年落水,不会

游泳的10多名学生手挽手组成“人梯”下水救人。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

时、何东旭、方招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省政府决定追认

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革命烈士。

今年47岁的江风华,是福州市公安局晋安分局茶园派出所第二警务中队中

队长。2010年7月22日16时39分,福州晋安区金诺大厦发生火灾,他接到指

令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疏散群众。

当得知起火的2505室可能有2人被困时,江风华走楼梯一口气冲到着火房

间门口拼命敲门,但无人应答。当他拼劲全力踹开房门时,房门后火浪迎面袭来

烧伤江风华等人,导致江风华全身总面积10%烧伤、脸部深Ⅱ度烧伤、双眼膜热

烧伤、呼吸道烧伤,伤势极为严重。但他丝毫不顾疼痛,坚持疏散群众,直到消

防队员赶到,他交接了现场火灾情况,帮助将受伤的群众送往医院后,他才最后

一个上了救护车。此时,江风华像一个“黑人”,身上没一处皮肤是好的,到达

医院后立即被送往ICU病房。

在接受采访时,江风华笑着说,刚刚被烧伤时,根本不觉得痛,那时急着尽

快灭火,救助受伤群众,直到任务都完成了才感觉钻心的疼痛。许多网友称其是

“福州最帅的警察”

道德精神是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自觉选择的,作这种选择,需要以

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履行道德义务。从伦理道德中升华出一种巨大的、崇高

的和永恒的精神力量,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有关道德的论文】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推重无私无畏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等等,就是

我们民族的道德正气。这种道德正气的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极端重

要的。正是有了这样的道德文化,我们才会从古到今涌现那么多的好人好事。

我们要重视人格能力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正气,这也

是新伦理、新道德发展的前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一大型五金城内,一名两岁小女孩被白色面包车

撞到,见撞了人,小车停了约几秒钟,仍随后继续从倒地的女孩身上辗过扬长而

去!随后路过的18名路人竟地视而不见,不报警也不把女孩扶到安全地方。期

间有辆白色货车车竟然还从女孩身上辗过!最后是一名捡垃圾的女士将女孩抱到

路边。

“地沟油”,一段时期以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人们外出就餐所遭遇

的最大隐忧。地沟油这种极其肮脏的加工制作销售链的产生及向四处蔓延,是黑

心商贩一味驱逐利益开出的恶之花,它危害的是公众的生命健康,乃至严重影响

到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2011年3月,浙江宁海警方在“大走访”中接到群众

举报,发现当地有人利用餐厨垃圾等炼制地沟油。3月28日至30日,宁海警方

采取行动,先后抓获专门收购、粗炼地沟油的黄长水等六名犯罪嫌疑人。9月10

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

地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主要嫌疑人黎

某归案,同时查获位于乌市的地沟油粗加工点两处、成品地沟油加工点一处、地

沟油销售点两处,扣押“食用”地沟油100余吨。

2010年1月10日早上,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许大妈去菜市场途中摔倒。年

过60的她因膝关节不灵活,自己爬起来很费力。当她向周围的人投去求助的眼

神时,却无人愿意上前搀扶。最后,她不得不用了很多时间才自己挣扎着站了起

来。类似的事情或许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2010年末福州一位八旬老人摔倒

路边后猝死的悲剧事件。据当地媒体报道,老人摔倒后,聚集了不少围观路人。

一位好心女子欲上前翻看老人是否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但被人“好心”劝阻。此

后再无人上前施救,直至老人生命终结。2011年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

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

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李大爷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社会上不道德的事情太多太多,每天各大报纸都有报道类似的事情,为什么在经

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道德却在滑坡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制度兜底,催化道德冷漠

很多人将这场悲剧归咎于社会道德的沦落,而保障道德不沦落,制度是 基

础。一个好的机制是能“扬善抑恶”,而且可以调节、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

鼓励人们见义勇为,托举向善的力量。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都缺乏明确的制

度规定。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的机制起到了“扬恶抑善”的作用,成为冷漠的

催化剂。一般说来宏观上的制度保障应包括:法律明确责任;政府的积极投入;

法院杜绝“彭宇式”的冤案;发达的民间组织、律师给予帮助;舆论的坚定支持

等等。而没有制度上的兜底,所有的人都会自顾不暇,道德将会成为空谈。

二、政府机构的不道德

政府只能民众提供一个环境,让道德滋生,并不能创造出道德来。作为非人

格事物,讲究道德本身就很滑稽,而强迫他人道德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说政府

有道德,其实是官员封自己为道德权威的含蓄表达。2010年10月19日,温家

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十

分不满。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建

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

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问题相当突出”、“群众十分不满”,温家宝总理对当

前社会诚信的评价,也正是民众的普遍感受。政府部门对民众作出的承诺无法兑

现,空头支票越来越多,这是政务诚信的缺失;慈善机构“美美”迭出,不能遵

守善众的委托,这是慈善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彼此温暖尊重沦为

冷漠型社会,这是公共诚信的缺失„„

三、社会的冷漠

18路人对小悦悦幼小生命的冷漠,其实是最近一两年来所谓“老人倒地扶

不得”这一社会现象恶性发酵的后果,而这一后果与媒体报道很大关联。在报道

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的事件中,很少有扎实的调查,只把事情的一个方

面或表象呈现给人们,而看不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再加上在用词造句或标题制作【有关道德的论文】

上为追求新闻效应,用诸如“又一起南京‘彭宇案’”、“又一起天津‘许云鹤案’”

等刺激性题目,从而给人一种感觉,老人的摔倒诬人,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社

会的一种现象。

四、功利化,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人心的冷血、道德的沦丧,只是公民不安全感爆棚的最终结局,由“果”用

有关道德的论文 第二篇_思修论文之道德

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摘要: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内容。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公民存在,大学生首先应具备最一般的公德意识;作为正在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大学生不应混同于一般公众,更应具备与大学生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较高层次的公德意识。他律、自律和实践,是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的基本路径。

【有关道德的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意识;高校德育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关道德的论文】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公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

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在精神文明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道德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或者说,道德是精神文明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领域,社会公德又以其范围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内容上的总括性和

一般性,以及结构上的传统性和沿袭性而区别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

培养,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作为青年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类群体,透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能看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指标。大学生本身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很强的公德意识,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就会对社会发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助于安定、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能否“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能否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有一个培养、确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

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两课”教学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言传身教,训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

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阵地,但是,学校不是万能的,光靠学校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孤岛,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远离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务实心态,也具有比一般社会大众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须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德意识的培养合力。关注大学生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整合和发挥社会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就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

有关道德的论文 第三篇_职业道德论文关于职业道德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关于职业道德论文

【有关道德的论文】

有关道德的论文 第四篇_关于道德建设的论文

发展市场经济更应注重道德建设

[摘 要]经济概念不是纯物质或物质活动概念,它与道德有着必然的联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变革,也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作为人类社会道德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是伦理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 道德建设

经济是人的经济,是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发展的特殊存在方式,是人和人际关系或人际利益关系的本质的反映。经济是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关注道德、与道德共生存的经济。

经过不无痛苦的探索,中国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个目前唯一可能让全体人民更快过上更好日子的道路。而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对经济基础方面的生产、交换、分配方式做出巨大调整,还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法律、道德体系等上层建筑。

一、 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百多年来,传统的道德更多地是受到了冲击,但很少有人去倾心重建,或促其更新。还有人试图抛弃它,或者另起炉灶,这都在现实面前碰了壁,因此,直到今天,传统道德,包括没落的封建道德的惯性使它仍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市场经济的确立,它要求建立新的市场伦理,使我们的道德再一次面临巨大挑战。这种新伦理以市场要求为核心,重视现实和长远利益,它和我们的传统道德有着巨大差异。今天我们对道德的呼唤,绝不是简单的搞复古,更不是变向的要尊儒。

1、 我国现阶段已经确立和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

我们的国家经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好不容易独立自主,但是百废待举,由于操之过急,不免失误较多,不是过左就是恐右,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的坎坷,今天我们总算能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上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素质的现状,单纯依法治国、用科教兴国是难以与历史相衔接而得以奏效的。

2、 一些企业职业道德的沦丧严重损伤人民感情和市场经济秩序。

从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地沟油,到毒胶囊以及工业明胶引发的连锁反应,暴露的是企业集体道德缺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行业事关生命安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要讲道德和良心。然而,通览这些事件中企业的表现,有见利忘义的冲动,有明知故犯的侥幸,有心知肚明的“默契”,就是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为追求利润,置广大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做出了让人民泣血、令

社会蒙羞的行径。这种行为重创了社会的诚信机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基本的信任,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也就无从存在。如果诚信缺失、道德败坏、是非不分、荣辱颠倒,文明底线失守,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生效,再快的发展也会出问题。

二、 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要求

计划经济趋向合作,讲究“组织”协调,是一种“分工”经济。市场经济趋向竞争,讲究自觉、公平,公平必须有序,有序就得规章,而章的形成既靠法律手段,但又重在道德约束。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根本。从一定意义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要求重信誉。法律像一把利剑,道德像一张大网,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因其自律作用,它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行为能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当然法律能对市场经济的有序提供保障,但道德的这种自律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对人们的竞争行为的约束力有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在计划经济里,“分工”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是一定的社会形成的思想文化,这种高

度统一的思想文化曾给我国革命和我国经济起步起过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文化就不再适应了。如今我们的经济体制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经济虽然趋向竞争,但它必须公平,公平就要求人们相互尊重,以诚信为本。尔虞我诈不符合这样的道德要求。市场经济价值取向虽然有别于计划经济,它要求人们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但这种精神必须通过正当的经济活动实现人生价值,人人都做有道德之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劳动和生活逐步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这就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相协调,并有利于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规范——现代道德。

现代社会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迫使我国经济体制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同时我们的道德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并与世界接轨。

三聚氰胺、工业明胶等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受“问题奶粉”影响,消费者对奶粉质量安全的信任度骤降,不仅奶制品企业产品销量大幅滑坡,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广大奶农也因企业减少原奶收购面临损失。沉痛的教训告诫企业家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聚氰胺、工业明胶等事件所暴露的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

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记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四、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党和政府提出的“八荣八耻”很有必要,非常及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要求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协调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源泉。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有以下几点方法:

1、 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道德滞后的客观原因

道德不是提倡出来的,也不是政府规定出来的,而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在经济关系中磨合出来的,是多数人、多数行为达到某一种规范的共识。在社会结构发生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存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道德,作为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新的挑战,不可能不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道德发展滞后于社会结构变化是必然的,作为政府不能回避,也不应该觉得可怕,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帮助人们找到

有关道德的论文 第五篇_2015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第1篇: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没有教师,人类难以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浑浑噩噩的境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从教三载,我品尝了甜酸苦辣,各种的味儿,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爱生”,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在教学《猫》这课时,学生非常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我教起来也很轻松,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我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后,问那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我马上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我脸上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可以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查字典,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我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这使我想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名言

。在如今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例如,我刚接手一个新班时,班上有个学生从小就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后,我确定了是该生所为,此时,我把该学生带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里,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我现在是你的朋友,特意来聆听你的心里话,你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话语想说出来,那就敞开你的心扉,尽情地向我倾诉说吧。”孩子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终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予,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而家长长期以打骂为教育途径,从来没有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重蹈覆辙,屡犯不改。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与其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让班级工作从过去的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进行训教,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生硬的控制,盲目的说教,而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这不正是师德升华的体现吗?的确,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各项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

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2篇: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

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72738/

推荐访问:网络道德论文 道德绑架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