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作文大全 > 离骚,公开课

离骚,公开课

时间:2016-12-1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作文大全】

离骚,公开课(一):《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离骚》(节选)公开课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 王珍彩 第 1 页 共 7 页

《离骚》教案 王珍彩 第 2 页 共 7 页

《离骚》教案 王珍彩 第 4 页 共 7 页

离骚,公开课(二):《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教案

屈原

【离骚,公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离骚,公开课】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离骚,公开课】

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方圆——比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 (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二)问题探究

1.从第一段中可看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忠贞、有高尚德行)

【补充】司马迁:“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如此俊杰,为何“朝谇而夕替”?

灵修浩荡——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离骚,公开课】

众女——周围众多小人,屈原与他们有着尖锐冲突。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楚国政治黑暗。

3.在这样的现实中,作者处境如何?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苦闷、失意、走投无路。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为世俗所不容。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委屈压抑、忍受责骂侮辱。

4.面对一切,他报以怎样的态度?【离骚,公开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5.找出第二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的词及其所领起的内容。

悔——相道不察

6.接下来怎么做?

(回朕车以复路兮)

7.由“悔”而生“退”,目的-——“修吾初服”,具体如何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公开课】

——加强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使自己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8.“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形象。

四、扩展探究

1.学完《离骚》,对屈原的形象是否有新的认识?

2.对于屈原抱石投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离骚,公开课(三):201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 解题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 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 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离骚,公开课(四):2015离骚教学反思

反思一: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了。

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通诗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

反思二:离骚教学反思

又要讲《离骚》了,我内心又开始烦恼起来。

说实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欢屈原,对他的作品我也缺少兴趣,如果不是做了语文教师的话,在大学里读过的《离骚》可能在脑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语了。二是《离骚》虽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教授《离骚》,课堂气氛通常是沉闷的,教学效果常常是难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级组里有两个年轻教师,对教《离骚》也很犯难,她们很认真地向我这个老教师请教,并提出要听听我的课,我自然不能拒绝,为了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所谓的示范,我认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复去阅读离骚,读来读去,竟然对屈原产生了几分好感,对《离骚》也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离骚》之所以难教关键在于它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字词解释课,而且如果对诗句句句翻译的话,翻译的不当反而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

因此我决定还是从诵读入手,体会诗歌作品的美。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读两遍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确定读音。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感,虽然文句难懂,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进而理解离骚的情感。

一节课下来,没想到很多同学已经背会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第二天的早读,我让学生背诵《离骚》,没想到早读结束时,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背诵下来。

看起来我们做老师的对一些难点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想办法把难点分散,集中抓重点,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学策略,那么难点也就不能称其为难点了。

反思三:离骚教学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反思四:离骚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所以在我们语文课上,我也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彻底改变老师主讲,学生无条件接受的现状。尤其是对于非常重要且又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啃一啃”,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我选取了第三单元第一课《逍遥游》。这是一片庄子的文章,虽然思想有些深奥,但好在字词并不太难,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按 照惯例先是学生的口语练习。一名学生手拿文章读了大概有三分钟时间,然后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紧接着教师进行了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引向课题。介 绍完作家之后就是朗读。朗读分三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朗读之后是翻译课文。我抛出一句话:你认为句子中哪些字词是重要的?作为让学生自 行解决的引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释重点字词及翻译重点句式。

然后这节课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20分钟过去了,小组展示所负责的段落,然后由小组推荐学生上黑板板书重点字词及句式。最后老师再明确遗漏的重点。

下课以后,我做了一下反思:

这堂课,看似学生在活动,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是太好。

第一、朗读环节,不应是学生拿起文章来读,而是要在课下就熟读。因为如果没预习好,学生就读的磕磕绊绊,毫无美感,从而失去了朗读应有的意义。

第 二、不能把文言文的学习全部丢给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我们的学生不但基础很弱,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当教师把问题抛给他们时,他们 不动脑筋,而是照搬翻译书。而这并不能提高他们翻译的能力。第三、就我们学生而言,他们不具备自己识别重要词语的能力,所以教师的点拨就非常多,以至于还 是要占很多时间。

由次,我想评价一堂课效果如何,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不仅要看教师是如何传授知识,还要看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296948/

推荐访问:离骚 离骚节选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