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颐和园的反思

颐和园的反思

时间:2016-12-16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颐和园的反思(一):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倪小玲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颐和园的反思(二):颐和园教案和反思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颐和园的反思】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 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颐和园的反思】

第三自然段 佛香阁 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 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 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 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 “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 桥洞多 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颐和园的反思(三):2015颐和园教学反思

第1篇:颐和园教学反思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三)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2篇:《颐和园》教学反思

本课作者引领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内几处美丽的景观。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晰,文字围绕“美丽”展开。

课堂上,我们从走进大门开始,跟随作者绕过大殿,来到长廊,感受到了长廊的长和美;随后登上万寿山一饱山下美景;最后来到昆明湖,欣赏了湖边的美景。作者每到一处,在每段开头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转移的语句来引出,非常明显。在开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后,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对重点词句的体会也比较好。描写长廊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长廊特点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宋艺涵同学竟一下子说了好多,对每一句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她不仅体会到了长廊的长、美,还由横槛和花木的独特设计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看来她由17课《长城》的知识迁移过来了,这种学习方法还真不错。后面段落中,其中对于“滑”字的体会学生理解比较透彻,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喻句做铺垫。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学完每一部分后我还是没能及时小结一下。课文围绕颐和园的美丽来写,每游览完一处景观,都应该回归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个总起句,以加深学生的体会,进一步感受园内的美丽。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也不到位。

第3篇: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不足之处:

1、学生开展研究和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

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2、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4篇:《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现出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之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对于游记课文,我认为应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掌握课文结构,明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是颐和园的三个景点,并明确游览三个景点的先后顺序。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点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们在这一点上是达到了我的预期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内容,练习表达。于是,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文内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对长廊进行介绍,但由于我对学生的启发不够没有使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场境。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由于自己不够活跃,且在教学中的提问方式不正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积极,导致课堂对话有些沉闷,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篇:《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6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感受颐和园的美。进入正题后,我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颐和园景物的段落。《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基于这一要求,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一些词句中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从“耸立”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从“滑”体会昆明湖静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按照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朗读体会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课文分析很到位,学生读得也很不错。

不足的是最后结尾时,感情升华完了,就是文章总结不够好。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了解移步换景法。这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太好。课的最后以总结性的话语问:“同学们,本篇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找到“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是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了解本课的写作特点移步换景法。但是这样讲解效果不是很好,这样的教法过于平淡无味。议课时,梁自娟老师建议:如果把开头的情景朗读视频在讲解移步换景时播放,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解,理解移步换景就是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极致到位的点评!想想也是啊!人让学生根据情景朗读感性的认识移步换景,这样会更有利于他们对这一写法的了解。

颐和园的反思(四):2015月考后的反思

第1篇:语文月考反思

语文月考结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学校提出要达到多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事。我们的学生需要很多的鼓励,当我们在认为他们不行的时候,更多时候应该是在说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而不是正真的成绩。成绩还算能交差!

高二语文的命题我在去年也命过两三次,深有感慨,安不好命题。满意度,难易度等(

另外,作文的命题,建议自己原创,网路上的来得太容易了,既然是自己命题,就应该坚持作文原创,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要注意慢慢与高考接轨。

第2篇:月考反思

高二的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了,这次的月考成绩相比以前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对这次成绩并不满意,因为我是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的。

这次月考小科总体考的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各科后面的主观题,得的分数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相比之下,地理成绩还是有所欠缺的,只考了69分,是唯一一门没有上80的科目。不过,经过地理老师对选择题的讲解和对后面主观题的分析,我已经从中找到了不足。我一定会端正自己的态度,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下次考试可以让自己的地理成绩更上一层楼。

对于这次考试中的6门科目来说,我感到最可惜,最可恨的就是我的数学成绩。这次数学只考了96分,当试卷发下来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因为以我这一段试卷对数学学习的努力程度和重视态度来说,我不应该考得这么低。可是当我分析过试卷之后,我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在这张卷纸中,最多只有20分左右的题是自己真的不会的,有30多分的题都是因为看错题了,计算错了才丢的分。试想之,如若加上这30分,我的成绩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年级名次也会大幅度提高。哎!都是粗心惹的祸。怪只能怪自己平时不注意细节,马虎草率,才会有今天的这个成绩。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一定要细心啊!

再说语文,居然没有及格。当我看到我的语文成绩时,我就先自我批评了一顿:“身为一个中国人,学了十几年语文了,现在语文居然不及格,真是对不起自己啊!”不过,经过试卷分析之后,我也从中找到了不足,以后也一定会加以改正。绝对不能让语文再不及格了。这次的语文成绩真是我上学以来感到最耻辱的一件事!

反思总结,弥补不足,发挥优势,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3篇:月考后的反思

月考成绩出来了。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成绩非常差。这套试卷是我出的。导致全部九年级成绩偏低,这说明我出题的失败。我对试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在我看来容易的题,对于学生却是难的。真的是没经验。

另外,让我急的挠头的是,我教的两个班与其他班比较,成绩差得很多。回想平时,我工作非常的积极,热情,学生也还是挺喜欢上化学课的,可是却考得那么惨。仔细品味一下,失败却是必然的。在这一个月中,我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错误。

第一,高估学生。认为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强。我只要讲好我的课,学生们就会像渴望知识的禾苗一样不停的吸收。而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半数的学生像小乌龟一样,趴在课桌上,装作埋头学习,却并没有真的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与六年级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六年级的学生不学习,会乱蹦。而九年级的学生不学习,也一动不动。

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这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应该多鼓励他们,想办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赵一博这样的大师能来激励他们就好了。

第二,忽略了部分学生。上课只抓那些升学有希望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忽略了。每次上课就只提问那七八个人。其他的学生,你不理他,他们当然也不理你,本来就不爱学习。也许正是由于老师的忽视,才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一个班级里,只有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第三,只顾赶进度,忽视了学生的消化、理解和吸收需要一定的过程。开始接这两个班时,比其他班整整慢一周的课,我心里急,坐不住。孰不知,这不是求快的事情。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牢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

相比之下,陈老师在如何抓学生的学习,怎样辅导毕业班的学生等许多方面,都非常擅长,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陈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与她二十多年的经验相比,我的经验为零。姜还是老的辣呀!但是我并不情绪低落,不气馁,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296750/

推荐访问: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颐和园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