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寂寞天柱山阅读答案

寂寞天柱山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03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寂寞天柱山阅读答案【一】: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一、填空题

1、新生代诗歌;2、朦胧诗;3、韩东、于坚;4、有关大雁塔;5、他们文学社;6、南京、他们;7、非非主义、莽汉主义;8、非非主义、四川;9、莽汉主义;10、韩东;11、莽汉主义;12、女人、黑夜的意识;13、黑色沙漠;14、独身女人的卧室;15、翟永明;16、于坚、0档案;17、于坚;18、尚义街六号;19、棕皮手记;20、对一只乌鸦的命名;21、、韩东、他们;22、有关大雁塔;23、诗到语言为止;

24、学者散文;25、新学人散文;26、周涛、贾平凹;27、汪曾祺、夜行者梦语;28、王小波;29、张承志;30、文化苦旅;31、余秋雨。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在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他们构成了90年代诗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2、“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是 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1985至1995年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3、“非非主义”

“非非主义”是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的一个实验诗歌团体;代表人物周伦佑、蓝马等;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将反抗文化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提倡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非抽象化”、“非确定化”等“非非”处理。

4、“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是80年代中期出现于四川的实验性诗歌团体;其成员有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使用

口语,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莽汉主义”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较著名的诗篇有胡冬的《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的《咖啡馆》、李亚伟的《中文系》。

5、《0档案》

《0档案》是于坚发表于1994年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模仿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被称为“当代最奇特的诗作”。

同年,著名先锋剧导演牟森将这首长诗搬上了实验戏剧舞台,在海外各艺术节巡演,引起轰动,为中国的先锋戏剧赢得了特殊的世界目光。

6、《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三、简答题

1、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的主题意蕴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这首诗体现了于坚放弃一切已有的意义、象征、隐喻,力图回到词语本身的努力。诗人关注的不是乌鸦的意义而是乌鸦本身,而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洗涤一切先于语言存在的潜在的内容,还原出语言最初的形态。这首诗借一只乌鸦的命名,表达了一次词语还原的企图。

2、于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提出“使诗再次回到语言本身”的美学理想,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敏感,主张让诗回到具体、细节、日常的生活中。 ②坚持用口语写诗,坚持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现场发言,并贯彻个人对生活最为人性的理解。

③有鲜明的节奏感,词语组合具备有力的强度,如同旋律急促的现代音乐。

3、韩东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韩东提出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②拒绝崇高,崇尚感性和具体性,注重感觉和体验,主张回到日常生命的本来状态,保持对日常事物审美敏感。

③在语言上,拒绝隐喻,反对意象,主张用一种不事雕琢、不经文学演绎的口头语,来表达现实存在的个人内心情感和基本的世俗生活经验。

4、90年代散文繁荣的原因

①文学的边缘化中散文所具有的文体优势;

②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

③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

④是散文的市民文化性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文化快餐”角色;

⑤文学的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作为自由体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学者散文”

这些散文的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学者散文”的创作主要有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等资深的老学者;另有一批在解放以后的大学校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如余秋雨、陈平原、赵园等;学者散文也被称为“文化散文”、“哲理散文”等。

四、论述题

1、“新生代诗歌”创作特点

①新生代诗歌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注重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反对布道式的教诲和道德的渲染,以凡夫俗子的平民日常情绪取代英雄的崇高感,以个体生命与心灵世界的原生状态,消除意识形态对写作的控制。

②在艺术表达上,新生代诗歌“反意象”、“反优雅”,主张从蕴涵文化含义的书面语退回到原生态的日常语言。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预,力求使诗回到日常生活,回到语言本身,以走出语言是“某种意义的载体”的工具论,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的艺术敏感。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

艺术特色:

①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

②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

其散文品格可归纳为三个要素:有悟性的文人,自然山水和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历史与人这三者,也是由余秋雨开始形成的文化大散文的内涵的总体特征。

③语言追求文雅,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的。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的现象。

文学史地位: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 “话语转换”的历史变动,即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他试图突围“精神和体魄”、“深邃和青春”、“学识和游戏”的矛盾。尤其是在《文化苦旅》中,他较好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俯视角,以一种平等姿态的“对话者”与“交谈者”的身份切入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引起读者的亲近感。综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余秋雨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当代文学从“知识分子立场”向“民间话语立场”转变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向和转折。

评价秋雨散文应该将其放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余秋雨出现在90年代的散文文坛并迅速引起读者巨大反响,是有内在的文学自身发展与读者接受的客观规律的。其时,中国当代散文正面临着一个发展高峰上的平顶,在此之前有两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杨朔散文的再评价和巴金《随想录》的完成,文学思潮变革的积累已经完成,接下来亟需的就是既具有作家讲真话的独立人格又具有散文艺术性审美性的作品。余秋雨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下出现的,他的广闻博识,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修养,他的优美的文笔,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评价他为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开路先锋和中坚作家。

一、填空题

1、陈忠实、贾平凹;2、张承志、韩少功;3、少年天子、暮鼓晨钟;4、雍正王朝;5、池莉;6、烦恼人生;7、不谈爱情;8、池莉;9、风景;10、刘恒;11、刘震云;12、陆天明;13、新生代小说;14、铁凝;15、张洁;16、铁凝;17、私人化小说;18、白鹿原;19、白嘉轩;20、废都;21、贾平凹;22、浮躁;23、庄之蝶;24、贾平凹;25、王安忆;26、小城之恋;27、叔叔的故事;28、长恨歌;29、王琦瑶;30、余华;31、余华;32、呼喊与细雨;33、许三观卖血记;34、活着、福贵;35、苏童;36、新历史;37、妻妾成群;38、我的帝王生涯;39、王小波;40、东宫·西宫;41、我的精神家园;42、王朔;43、顽主;44、动物凶猛;45、我是你爸爸;46、陈染;47、私人生活;48、陈染;49、林白;50、一个人的战争。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邱华栋、毕飞宇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多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注重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不过,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2、小说《白鹿原》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1993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以白鹿原的白家和鹿家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一幅从大革命、抗日战争到三年内战贯穿五十多年变迁的历史画卷;在政治斗争的历史表象背后,小说揭示出真实复杂的人性、家族伦理的传统文化观念,称得上一部民族文化的寓言;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等奖项;201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了银幕。

3、小说《废都》

长篇小说《废都》1993年出版发行,是贾平凹一部引起诸多争议的小说;小说聚焦于当代人的精神层面,观照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被称为是一部“写世态、人性、心迹的文人小说”;小说将人物置于80年代急剧变动的时代大潮中,一些失却了精神支点的当代文化人的矛盾与彷徨、困惑与思索、颓唐与沉沦。

4、小说《长恨歌》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发表于1995年,小说以40年代选举“上海小姐”为引子,以“沪上淑媛”王琦瑶40年来的人生浮沉为主体情节,写成了一部独特的上海都市“民间史”;小说以白居易著名长诗为题,借用传统典故,重新阐释了“史诗”与“女人”,将史诗精神导入一个现代都市日益平凡的女人身上;这部小说的问世,王安忆被视为继张爱玲之后将上海这一摩登都市写活写透的一位新海派作家,有“海派传人”之称。

5、小说《活着》

小说《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转型后的重要长篇小说;小说从一个作家下乡采风写起,写到一个老农与一老牛的对话,慢慢引出了人类生生死死的无穷悲剧;小说通篇蔓延着一种人类生命力延续的韧劲,主人公福贵甚至可以把他看作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的象征和缩影。被誉为“一部讨论人类生存意志的小说,一部中国历史年轮的写照”;1993年张艺谋改编了同名电影,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主演葛优获最佳男主角奖。

三、简答题

1、90年代小说创作的新格局

90年代,由于社会文化的转型,作家已不再简单地充当大众代言人的角色,而是依照各自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转向探寻新的艺术空间,试图建构起个性化的创作道路。由此,民间的、历史的、媚俗的、游戏的、传统的、现代的等多种创作模式纷呈于作家的笔端,小说现象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既有新状态、新市民、新武侠、新言情等持各色旗帜的“新”字号小说,也有同一创作方法的不同变体(以现实主义为例,就有“新写实现实主义”、“新状态现实主义”、“人文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既有由雅入俗的大众化写作,也有痛感人文流失而坚守精神圣地的精英写作;既有体制内的遵命文学,也有体制外的自由撰稿(如王小波)。

2、“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多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注重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注重描写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不过,他们在消解作品意义时往往走向了游戏和虚无,注重生活原汁的描绘却缺少艺术审美的内涵,造成其整体水平不高。

3、简要介绍90年代的“私人化小说”

“私人化小说”是90年代“女性小说”的一个重要景观,所谓“私人化小说”是指女性作家以自恋式的叙述表现了与男性对立的女性世界,传达出女性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真正的女性文本特征的小说类型。主要作家有陈染、林白、海男和徐小斌等,代表作品如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等。

4、《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意蕴

陈忠实着力塑造了白嘉轩这一典型形象,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白嘉轩身上复杂地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通过白嘉轩等人物的塑造,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以及它们的相生相克的状态,从中寄托着对民族文化的讴歌和反思,以及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与探索。

5、小说《废都》的主题意蕴

《废都》聚焦于当代人的精神层面,观照在世俗物欲的浸淫下,精神支柱颓圮后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被称为是一部“写世态、人性、心迹的文人小说”。

小说将人物置于80年代急剧变动的时代大潮中,一些失却了精神支点的当代文化人的矛盾与彷徨、困惑与思索、颓唐与沉沦。渗透全书的废都意识,主要是对于被传统文化浸透了骨髓的人们,无法摆脱因袭的重负,无力应对剧变的现实,在绝望中挣扎的那种世态和心态。

6、小说《叔叔的故事》的主题意蕴

小说文本反映了作家对一个公共历史叙事的拆解过程,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与检讨” ,是作家站在个人立场上对时代的反省。所谓“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历史叙事的浓缩形式,这个故事经王安忆以各种叙述手法拼合而成,最终暴露出了源自于几十年的历史遭遇、而存在于时代的精神现象中的一场莫大危机。尽管小说中这一切都单指涉叔叔这一个人物,但其实他也正是时代人格化的形式,叔叔的悲剧及其精神世界的虚妄,也反映了时代的可悲之处。就此而言,《叔叔的故事》可以看作是王安忆抒写的个人化的时代寓言。

7、余华前期小说的先锋特色

A.戏仿:即表面上遵守某种小说程式却取消了原有程式中的因果性动力,使人物失去了行为动机,读者无法按传统阅读习惯去读解。

B.让幻觉与现实相互融入: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取消了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造成迷离恍惚、真伪难辨的艺术效果。C、人物的符号化:人物没有明确的性格特征,只是一个泛指,一个抽象的符码,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所以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像《世事如烟》中的人物就用阿拉伯数字、职业、生理特点或服装代替姓名。D、无动于衷的零度叙述:以极为冷漠的态度讲述一个个凶残、血腥的故事,仔细地、不厌其烦地描绘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行刑和杀人细节及死亡体验,令人不忍卒读。

8、小说《活着》的主题意蕴寂寞天柱山阅读答案。

小说从主人公福贵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映射出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的历史,也暗示着民族顽强的生机;小说强调命运给人带来的悲剧,以及人与这种悲剧抗争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对生活的渴求;小说通篇蔓延着一种人类生命力延续的韧劲,主人公福贵甚至可以把他看作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的象征和缩影。

9、王小波小说的文体特征

A、经常运用夸张、讽刺、比喻等艺术方法,以顽童般的视角,把生活中的细微场景,装扮成一出出滑稽的闹剧,充满了喜剧性。B、幽默、活泼的叙事语言,在轻松中显出调侃,在表面的佯谬下隐含着思想的机锋,显出一种知识分子的风趣。

四、论述题

1、《白鹿原》的思想艺术特色

《白鹿原》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法制和礼俗化的农村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勾勒出一幅凝重深厚的社会历史画卷。

小说从文化史诗的角度,透视社会历史变革过程中民族文化的深刻裂变,表现了民族文化的正面和负面的方方面面,写出了民族文化寂寞天柱山阅读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222982/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