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产业脱贫措施计划

产业脱贫措施计划

时间:2016-11-21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产业脱贫措施计划(一):小海镇2013年脱贫措施实施计划方案

小海镇2013年贫困人口脱贫措施计划

实施方案

由于我镇处于边远山区,可利用资源少,再加上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的原因,现在还是国家级2类贫困乡镇,有2类贫困村14个,现有贫困人口15028人。由于地理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和历史因素等原因,我镇与其它乡镇、其它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收入格局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绝大多数农户收入来源于种养业,农业又受自然气候条件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生活极不稳定,致使已经解决温饱的人口返贫率高,一遇天灾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针对发上严重的现实,我镇根据本镇实际情况将采取合理规划,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扎扎实实开展本镇2013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在2013年彻底脱贫贫困人口1098户3876人,具体计划如下:

1、2013年朱嘎村计划脱贫扶贫户148户653人,通过扶贫措施脱贫653人,其中常规种植洋芋、玉米脱贫208人,养殖猪牛脱贫230人,玉米育苗定向移栽1000亩脱贫79人,种植脱毒马铃薯威芋-3号脱贫81人,劳务输出脱贫20人,搞运输脱贫5人,中药材种植脱贫30人。

2、2013年卯家村脱贫计划194户684人,通过扶贫措施脱贫684人,,常规种植洋芋、玉米脱贫210人,养殖猪牛脱贫138人,劳务输出脱贫20人,种植烤烟脱贫238人,搞运输脱贫8人,种植300亩脱毒马铃薯威芋-3号脱贫45人,中药材种植脱贫25人。

3、和平村计划脱贫扶贫低保户35户152人,低保户1户2人,通过财政救济措施脱贫2人,通过扶贫措施脱贫152人,其中常规种植洋芋玉米脱贫 52人,养殖猪牛脱贫32人,劳务输出脱贫26人,搞运输脱贫6人,坡改梯工程脱贫15人,世行贷款欧盟赠款脱贫16人,中药材种植脱贫5人。

4、松山村计划脱贫扶贫户3户12人,扶贫低保户4户22人,其中常规种养殖脱贫21人,劳务输出脱贫10人,搞运输脱贫2人,危房改造脱贫1人。

5、三河村计划脱贫扶贫户2户13人,其中常规种养殖脱贫7人,苗圃基地建设项目脱贫3人,中药材种植脱贫,3人。

6、小海村计划脱贫110户305人,通过扶贫措施脱贫305人,其中示范种植脱毒马铃薯种薯会---2号及常规种植洋芋、玉米脱贫132人,常规养殖猪牛脱贫44人,劳务输出脱贫30人,搞运输脱贫6人,圈舍改造脱贫3人,一事一议脱贫14人,危房改造脱贫5人。农户自发零星种植的大白菜脱贫21人,在街上搞餐饮脱贫10人,浙江老板在这里投资的110亩苗圃基地建设脱贫25人,松山程宗辉投资建设占地20亩的石材加工厂脱贫15人。

7、响水村计划脱贫203户640人,通过扶贫措施脱贫640人,其中常规种植洋芋玉米脱贫280人,常规养殖猪牛脱贫96人,劳务输出脱贫28人,搞运输脱贫8人,农户自发零星种植的大白菜脱贫47人,世行贷款欧盟赠款脱贫89

人,深圳帮扶资金50万元修建串户路、主路、改造民居、村公共场所,脱贫90人,危房改造脱贫2人。

8、松棵村计划脱贫扶贫户196户641人,通过扶贫措施脱贫741人,常规种植洋芋、玉米脱贫 290人,常规养殖猪牛脱贫78人,劳务输出脱贫39人,搞运输脱贫6人,种植玫瑰花1200亩脱贫17人,玉米定向移栽种植脱贫46人,种植烤烟脱贫198人,种植中药材脱贫26人,农户自发零星种植的大白菜脱贫36人,小海镇牲畜交易市场扩建项目脱贫5人。

9、西冲村2013年计划脱贫扶贫户202户741人,通过扶贫措施脱贫741人,其中高产优质定向玉米移栽脱贫83人,常规种植洋芋、玉米脱贫267人,常规养殖猪牛脱贫165人,农家店建设脱贫4人,劳务输出脱贫22人,搞运输脱贫9人,烤烟种植脱贫89人,农户自发零星种植的大白菜脱贫20人,种植党参227亩脱贫60人,能繁母猪养殖脱贫18人,危房改造脱贫4人。

为2013年基本解决我镇3876人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我镇特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以镇长彭发为组长、分管领导马遨宇为副组长、民政、扶贫 、畜牧、水利、财政、林业、村两委为相关成员单位的贫困人口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扶贫工作站,由冷圣具体负责脱贫工作日常事务。

2、建档立卡:我镇对3876人贫困户建档立卡,对全镇

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防止进低保容易出低保难。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对贫困户整合民政、扶贫、畜牧、林业、水利、财政、交通等各方面的资金,多途径、多渠道的落实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对贫困户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改变他们等、靠、要思想,提高他们积极性。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改过去传统陈旧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3、针对不同类型贫困户,落实帮扶措施。对五保户借助上级扶贫部门实行财政供养。对丧失劳动力和负担过重的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因灾因病致贫户,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服务,提高抗灾抗病能力。做到帮扶人员落实,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落实,帮扶时间落实。

4、开展全镇贫困村贫困户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全镇十四个国家级2类贫困村贫困人口及低收入人口现状、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人口素质情况等,从而掌握贫困村致贫原因,为本镇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提供真实可行的基础材料。我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户有五保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扶贫户、一般户。低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多数人不会经营,不会管理,自立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中等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会经营、有观望等待思想,这部分人有劳力、缺文化、缺技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抓不住机遇脱贫,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观念严重。略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温饱完全解决,善经营、会管理、多数有文化、

懂技术,无规模经营的资金;我们应该走访不同类型农户,五保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扶贫户、一般户、较富裕户、外出务工户、女当家户,采用访谈方式对各种类型农户贫困情况、存在困难、发展思路及意愿进行了解。同时对农户调查情况进行核实,基本掌握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意愿等情况。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更新观念,扶贫思维与时俱进,站在农民角度想问题,为农民谋发展。改过去政府主导式扶贫为农民参与式扶贫,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改变过去传统陈旧的扶贫方式,根据本村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参与式”扶贫方式,由群众自己参与项目建设,达到扶一组,富一组,巩固一组,一组带多组,多组带全村,实现整村推进。

5、成立小海镇扶贫项目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有项目时成立小海镇扶贫项目工作实施小组,项目启动后及时制定项目的后续管理办法;并制定项目建后管护措施,适时组织落实,以延长项目工程的使用寿命,确保工程能持续发挥作用。项目必须实行贫困优先、相对均等、群众自愿,全局平衡的项目分配原则。明确项目户的实施责任,谁积极、勤劳、肯学、有本事、遵纪守法、做项目效益好就优先、大力扶持谁,建立项目扶持进入退出机制。这样就可以发挥村民积极性,提高科技意识,市场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产业结构形成才会更加科学合理,人们生活水平才有明显提高。

6确定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我镇以尚未脱贫的贫困户15028人贫困人口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争取今年脱贫贫

产业脱贫措施计划(二):村级脱贫计划

王马山村脱贫计划

(2015—2017年) 根据汉家岔镇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安排,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

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7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产业脱贫措施计划】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2元,到2017年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15%。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640人下降到2017年的317人,贫困发生率由77.8%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

步增长,到2017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7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80%;解决2106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9%,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到2017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7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6%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绿化率达50%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7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95%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7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17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17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9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

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17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

生态养殖:到2017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17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17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7年,

产业脱贫措施计划(三):2016乡镇脱贫工作方案

产业脱贫措施计划(四):2015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第1篇: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面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力度,努力实现“文化名县”战略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先进文化为统领,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为基本理念,立足大通多元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打造文化龙头企业、培育文化人才队伍、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搞好产业项目建设,为全面建设 “繁荣、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大通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突出大通文化特色,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核心品牌和行业,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日益凸显,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工作新机制。

二、重点发展领域

突出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之间的融合,以地域文化为立足点,重点发展以老爷山花儿和河湟皮影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推进工艺美术和演艺娱乐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休闲、节庆会展、艺术培训等产业。

(一)演艺娱乐业

1、花儿 (1)以“大通世界、花儿之乡”为主题,打造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2)对花儿艺术从音乐、文学角度进行提炼加工,编排花儿歌舞剧、花儿情景剧、花儿影视片,提高花儿的艺术感染力,力争创作出一部以花儿为主线,展现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综合性文艺节目,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3)组建花儿艺术团,扶持民间花儿剧团,推动花儿编剧、表演、培训、推广的市场化运作。(4)依托老爷山花儿会,举办好每年一届的全国性“花儿盛会”,大力推介花儿艺术。(5)加快花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的“花儿”艺术人才,每年举办2次花儿艺术培训班。

2、皮影戏 (1)加强大通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加大皮影艺人培训力度,强化皮影戏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皮影戏剧团。(2)创新传统戏剧表现手法,增强皮影戏吸引力。(3)将皮影戏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开发大通特色皮影旅游商品。(4)将皮影艺术渗透于城市文化景观营造,创建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物。

3、民间社火 (1)创新民间社火的演出形式,拓展其文化内涵,并融入到文化旅游当中。(2)扩大参与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将其打造成为全省知名民俗文化品牌。

4、民间剧团 (1)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民间业余剧团的扶持力度。(2)加大对民间业余剧团的指导力度,创新剧团形式和提高演出水平。(3)支持民营文艺演出团体,拓展演出市场;加快发展民族民间风情歌舞演出,创新农民文化增收、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途径和手段。(4)扶持演艺中介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节目策划、创作和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活动。

“十二五”期间,结合大通的文化产业发展,以花儿、皮影戏、民间社火、四片瓦舞、回族宴席曲、秦剧为突破口,发展歌舞厅、数字化电影等,推进演艺业做大做强,使演艺娱乐业成为大通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并作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艺美术业

1、皮影雕件 结合大通皮影艺术的开发,加强大通皮影工艺的保护,积极培育皮影雕件艺术传承人,每年开设皮影艺术培训班。引导皮影雕件艺术传承人突破皮影外在形式和表现内容,改进皮影制作、装潢和包装,打造皮影品牌,扩大销售渠道。

2、砂罐 以桥儿沟砂罐为重点,全面普查调研手工烧制作坊,建立艺人档案,培养年轻艺人,搜集整理各种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制定烧制砂罐发展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传承人扶持力度,扩大制作规模,积极探索新工艺,创新砂罐制作,使其工艺化、美术化。

3、大通书画 积极培育大通书画作者,组建书画创作基地,每年举办书画艺术培训班,加强大通书画的特色化、原创化,拓展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4、刺绣、剪纸 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民间手工艺纪念品加工基地,通过多种渠道融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使其形成规模化。

重点建设好大通皮影艺术中心,民间手工艺纪念品加工基地,结合旅游、招商等渠道,扩大销路,加快工艺品人才培训,全力打造大通工艺美术品产业集群。

(三)文化休闲

1、文化旅游业。提升国家4A级老爷山风景区、国家3A级察汗河风景区、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娘娘山风景区等重点景区档次,20XX年开始实施明长城保护工程及明长城遗址公园外围基础设施,2016开始规划实施香山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创新旅游促销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宽大通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突出彩陶盆、丝绸南路、花儿会、明长城旅游主题,加强大通与西宁的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2、生态休闲旅游业。借助独特生态造就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民族开放融合发展创造的丰厚人文资源,推出高原养生牌,以生态养生为核心,以避暑和度假为主题,进一步挖掘夏都文化,打造“中国夏都生态园”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发时令性旅游项目,如高原雪景观光、高原农家风情游、自驾游、消夏旅游等。

3、休闲体育业。依托全国十佳城市漫游地的影响力,积极打造“慢城”休闲生活。重点建设实施鹞子沟国家健身步道、慢游道等健身项目,建设康乐山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举办山地自行车、滑雪、射箭、赛马会等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开发体育产业及体育服务项目。

(四)节庆会展

立足资源优势和现状基础,不断扩大现有的节庆会展的规模和质量,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背景,进行创意设计、精心策划和项目包装,积极做好各种节庆活动,继续做大做强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察汗河杜鹃花旅游节、老爷山朝山会、鹞子沟生态暨宗教文化旅游节、特色果蔬采摘节和中国·大通“林海雪原”浪漫冰雪节等活动,并依托我县良好的生态资源,建立健全宾馆、餐饮等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打造会议经济,加快节庆、会展的行业融合。

(五)艺术培训

以民族歌舞、曲艺、乐器的传承和开发为主题,积极开发藏族、土族民间歌舞、曲艺和乐器的系统培训,积极开展以现代舞蹈和现代乐器为主的系统培训,依托现有的美术与工艺品制作企业,加快大通书画、皮影雕刻、砂罐、剪纸、刺绣、根雕、堆绣、银铜制作器、口弦等技能人才的培养,筹建皮影雕刻、书画等工艺美术人才培训基地。

(六)餐饮文化

茶园文化 充分利用大通优美的风景和民族特色,大力发展回族风情园和土族风情园,开发提升大通茶园休闲文化品牌,大力弘扬茶园文化,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彰显大通民族风情魅力。

特色饮食 编制大通特色美食名录,培育特色食品企业,加快特色食品品牌创建力度,将特色食品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改造县城小吃区、后子河餐饮区、回族风情园、土族风情园饮食,提升服务质量,将其打造成特色美食区。重点发展沙棘饮品、绿草源牛肉干、乳制品等,积极开发回族馓子、麻花、点心、酿皮、酸奶、手抓羊肉、牦牛肉干、杂碎汤、肚丝汤、羊肠面、面片、牛肉面、“老八盘”等风味小吃和特色食品,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各类美食展,利用节庆会展大力推销特色美食。加快餐饮文化业的融合交流,加强茶园文化、清真美食和特色饮食的良性互动。

三、重点项目建设

(一)东部新城文化园区。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及招商引资,筹建东部新城文化园区文化馆、图书馆、演艺中心、综合体育馆、科技馆、博物馆、标准田径场、游泳馆建设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末,完成全县20个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健身广场建设,并配备文体设备;完成13个土族村文化室建设;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健身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室的要求;实现全县多数行政村有1-2户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中心户”目标;继续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新建成71个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县覆盖;为长宁、朔北、塔尔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设施,为30个村文化室及业余文艺队配备器材,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产业脱贫措施计划】

(三)老爷山花儿艺术中心。依托老爷山花儿会品牌,结合东部新城建设规划及牦牛山特大地质灾害整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124929/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