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春望教学反思

春望教学反思

时间:2018-11-30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第一篇:春望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师:刘芸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两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准备得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炼的语言,

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得较好,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春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难》这首诗的优点却成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难点,这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之间的矛盾,要想把这首诗讲深讲透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上课时就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悟出来。

所以上课时,我删繁就简。我的设计思想是: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较为投入;特别是通过改原诗,然后和原诗进行比较阅读这一环节,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能较好理解诗人在此诗中运用的手法,也明白了这些手法的运用给诗歌增添了魅力,从而理解了此诗,也理解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为了进一步理解此诗,我让学生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把诗歌读一遍,此环节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尽管他们的朗读还欠缺火候,但从设计的理由上看,学生还是能够理解本诗。

诗歌教学避免面面俱到,有时教师不讲还好,越讲学生倒越模糊,所以上课时一定要避免这一误区。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在组内课中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

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李商隐诗两首》课后教学反思

伴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行进。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新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又是曲折的,我们重任在肩,因而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更

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深入探讨、研究、实践与反思。下面我就本学期的人教版必修教材《李商隐诗两首》一节公开课教学谈谈自己在构思本节的教案和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和解决的一些问题作一反思:

一、尊重学生主体和学生个性的差异,坚决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 在我的教学方案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本首诗又是最不易理解的,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评家莫衷一是,如此朦胧之诗境,怎样处理才合适呢?对这首诗的情感和主题是不是非要学生探个究竟呢?这就得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如下教学。第一,呈现目标。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通过导语让学生基本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诗作特色;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并能背诵这两首诗;体会李商隐诗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我认为这几个学习目标是几个具有层次性的具体问题,我在上课时就出示给了学生,以激起学生的思考,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达到一个什么程度。第二、自学检测。我让学生带着上述呈现的教学目标,自读这两首诗,先自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一定要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说明去读,将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写在诗歌的旁白处,以待下一步交流发言。此时,教师在学生间巡视学习效果,并注意积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感悟,能感悟到的,教师就不用讲了,我只是关注那些学生心存疑惑或有质疑的地方。第

三、朗读与交流互动。通过学生几分钟的朗读(当然教师要有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上面的教学目标逐个交流学习体会与心得。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与互动,我发现这两首诗的情感表达、表现手法、诗意的理解已经不是问题了,甚至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生活学生也能恨得咬牙切齿,这些老师再去引导学生去讲,去理解,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觉得两诗的高远意境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度。所以整节课我只讲了这一个问题,我只是提示了这样两点:首先,“杜宇啼春”与“锦瑟”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悲慨,难言的怨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出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出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诗人达到了诗境的高潮。其次,“海月”“泪珠”与锦瑟是否也有关联呢?瑟宜月夜,情怨幽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是可以窥探的。颈联两句所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尾联的“此情”更是意境深远,与开端的“华年”遥相呼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这样一来,学生对全诗的意境彻底明白了,时间也只是6——7分钟,所以学生伸手努力就能摘到果实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摘,要不断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力争做的,是能够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并有成就感。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背诵,也只是2——3分钟就能轻而易举地背下来了。

二、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师的教完全转变为学生的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那是他们一生中都难以忘记的,因为那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悟的,所以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真正

激发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呈现目标——自学检测——交流互动——点拨指导——总结提升——拓展应用”六步教学法,这不但适用于诗歌的教学,更适用于散文类文体的教学,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教与讲的完全是学生所疑,学生所需,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要去参与,让学生一次次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很多方面需不断学习,加强修养。主要体现在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语文教学的确是一种艺术,有设计艺术,问题艺术,导的艺术,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艺术等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是提问的艺术;“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是设问后引起的效果。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继承这些朴素的教学艺术。而我在这堂课中只是觉得忽略了怎样问才会使学生更能准确地体会李商隐个人的情怀和写此诗时所处的环境,评课的老师们也提到了这一点。当然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地践行古老传统的教学艺术,要不断地以艺术的眼光营造着现代语文教学的理想之境,

总之,优秀的语文素养是人生幸福的基础,只有良好的语文功底,文学修养,教师才会在艺坛上呈现生机,学生才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显活力,更有能力与自由去表达思想,与人和谐交往。

是的,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帮助人实现幸福的过程,它的本身是充满着诗意与快乐的。当然,语文课堂更应该是灵动的心灵之旅,在这快乐的学习之旅中,教师、学生共同倾听着先人留存下来的诗风琴韵,感悟先哲美丽的智慧人生。我们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合理地构建我们的语文教学观,教师才会在教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快乐,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劝学》教学反思 韩强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

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篇:春望教学反思

《春望》教案

25.《春望》教案

授课班级:连搭中学八(6)班 授课教师:蔡媛媛 时间:2014.10.11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

1.朗读教学法。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春望》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

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春望教学反思】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春望教学反思】

《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4.《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读)

【春望教学反思】

1.听读感知。 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朗读指导。 3.初读感受。 4.自读展示。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齐读]

5. 身临其境,理解诗意。

听老师配乐范读,闭眼想想,这首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透过《春望》,你读到了哪些了信息?

追问:⑴山河在,什么不在了?很多人不在了,和平不在了,繁荣昌盛不在了

⑵春天,草木为什么深?物是人非,草木萧条

⑶花为什么溅泪?鸟为什么惊心?感时+恨别

⑷什么情况下,诗人会搔头? 忧国思家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例句: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三、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美读感悟。

安史起狼烟,国破不长安。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

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练)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积累与提升(评):

1.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你还读过哪些杜甫的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透过《春望》,我们读到了一个为国而愁、为亲而恨、为民而伤的杜甫。

2.假若杜甫跨越了1000多年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3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六、作业

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赏读杜甫诗《春夜喜雨》。

板书:

春 望

杜甫

“丹采” “风力”

国破城荒 (见) 凄

花鸟泪惊 (感) 悲 忧国 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 (盼) 苦 思家 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 (思) 愁

教学反思:

第四篇:春望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教学反思

一、引起思考:我在教《雅鲁藏布大峡谷》时,发展北师大五年级上册也有一篇《雅鲁藏布大峡谷》 ,描写对象相同,但选取的角度却不一样,我把两篇文章打印在一起发给学生,并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比较全面了解描写对象,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对比,对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取得不错的课堂效果。

曾经有人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由此受到启发,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我想在教《古诗两首》时也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文将其内容或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二、初步尝试:苏轼《题西林壁》是一首写庐山经典之作,我引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比较阅读,都是以描写庐山为主,前者以山为主,告诉我们要全面、真实了解事物,就在站在客观的角度来思考、观察、分析,是一首以理取胜的理趣诗,而李白写的庐山则不然,他以水为切入点,重在抒情、写景,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表

达对庐山瀑布奇伟景色的赞美之情。一情一理,一山一水,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学习第二首古诗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我猜讲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有些学生无法从字面

了解其蕴含的道理,这时,我选取了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里面张旭的《山中留客》进行比较阅读,先讲解“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诗句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因为那些小小的挫折,就放弃了自己追求的理想或奋斗目标。之后,再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无论前面的人生道路多么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光明美好的新境界。这样通过对比阅读,在比较中加深印象,在比较中知道异同,由表及里,逐层剖析,诗意就不难理解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三、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初步尝试,自己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对于古诗教学,可以通过同一主题、同一作者、同一意境这三方面来寻找其对比阅读的对象。一是同一主题的对比阅读。中国历代诗词作品,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鲜明主题,如咏史、山水、田园、乡思、送别、边塞、

讽刺、哲理、爱情、咏物等。这其中,又可以细分,如爱情主题中可分出恋情、弃妇、思妇、闺怨、宫怨等;咏物主题中可分出咏植物、咏动物等。关于同一主题的佳作不胜枚举。在主题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从而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背景的内容。比如上面我所讲的《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就是这一类型的比较阅读。二是同一作者的诗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诗作风格迥然不同。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的两首诗,一首第二单元里的《春望》,一首第四单元里的《望岳》,中学老师在教学这两首诗时,同学们提出疑惑:杜甫的这两首诗风格差异很大。由这个疑问,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看两首诗的写作年代,《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望》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前后相差20年。一首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一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思家的痛苦。三是同一意象的比较。意象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解读诗的意境,那就必须把握意象。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面不宽,他们对意象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比较法学习,就会形成可比可感的具体印象。如《游山西村》和《山中留客》两首即可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第五篇:春望教学反思

《春望》课堂实录

《春望》

一、激情导入【春望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屏幕上出现《春望》全诗)

师: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

请问《春望》是一首什么诗? 生:五言律诗。

师:对!《春望》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既然是“律诗”,就要注意把握诗歌语言的凝练、深刻、含蓄,读时要注意换韵和节奏。

(板书:五言律诗)

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配音乐,学生自由地朗读。)

【春望教学反思】

师: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齐读——

生:(齐读)春望。

师:“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春天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谁在春天的什么地方看到的景色?加上去把句子说完整。

(生纷纷举手)

生:(大声地)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三、细读赏析

师:诗人在长安的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齐读诗的前四句。(生齐声朗读诗的前四句)他看到了什么?

众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地)山河、草木、花、鸟。

师:这是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国家破亡。

师:国家破亡,这里的“国”,他理解是国家,破是破亡。这样理解可以的,“破”还可以理解成什么?

生:就是说长安城遭攻打。

生:这里的“破”是指灭亡的意思。

生:还可以理解为攻破。

生: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 师:“国破山河在”连起来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虽然国都长安城被叛军给攻破了,但大好河山还在。

生:虽然山河还在,但是国都长安城已经被叛军给占领了。

师: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破败不堪。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

(生齐声朗读第二句)

师:这里的“深”是什么意思?

生:“深”指茂盛。

师:“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

生:杂草丛生,草木茂盛。

师:你想象当中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

生:应该是城内人来人往,非常繁荣。

生:长安的街道非常热闹,而且人们没有苦恼。

师: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众生: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感情有了。看到这样凄惨的景象,心里是无比的悲痛。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谁再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掌声献给他。一起来试一试。

(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声情并茂地朗读前两句)

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什么意思呢?

生:是指非常感动的时候眼泪滴到花朵上面。

师:(屏幕出现诗文)“感时”是感动的时候,这个“时”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时”当时局讲,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

师: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下面一句“恨别鸟惊心”里的“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分别的意思。

师:他跟谁分别?

生:和亲人分别。

师: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怎么跟亲人分别,听到鸟叫会心惊肉跳呢?

生:和平常不一样,有可能是永别了。 师:就仿佛像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杜甫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产生了这样的感情(指着第三、四句),读。 (生齐声朗读第三、四句)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啊。连起来把前面四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此时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众生:诗人落的是伤感之泪,与家人分别之泪,激动之泪。

师:他激动?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他跟他的家人分别了,感到十分地痛苦。

师:那不叫激动,那叫什么泪?

众生:痛苦之泪,愤怒之泪。

师:愤怒之泪。他对谁愤怒呢?

生:他对叛军愤怒。

师:对叛军愤怒呀,你说。

生:他是看到原来繁荣的长安现在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他叹息,所以流下了叹息的眼泪。 师:流下了叹息的眼泪,说得真好。想到原来的长安城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可是今日,一夜之间,长安城变得这样破败不堪,草木丛生,他流下了伤心的、痛苦的、感伤的、激愤的泪水。我们再来把这四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这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呢?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 (全体男生大声朗读后四句)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什么意思?

生:“烽火连三月”是指和叛军连续战斗了三个月。

师:“烽火”指的什么?

生:战火。

师:“烽火连三月”怎么解释?

生:三个月都在打仗。

师:那么你连起来说一说看。

生:战乱已经连续了三个月。

师:接下去。

生:“家书抵万金”是指再多的金银财宝都比不上家人的来信。

师:“家书抵万金”的“抵”是什么意思?

生:值的意思。

师:值,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说值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你说。

生:因为那时候和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家书可以抵万金。

师:和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还没有讲得我心服。为什么一封薄薄的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呢?你说。

第六篇:春望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教学反思

张雷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以增强自身语言文字修养。但是一直收效不佳,总感觉学生在完成任务,而不是自觉自愿地爱上古诗。所以借着这次上组内教研课时,我把握机会上了古诗《绝句》一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的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

《绝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诗歌以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氛围。全诗一句一景但又合而为一,通过景物完整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活动。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欣赏画面理解诗意然后再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诗歌的色彩美,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对偶美,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鸣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还要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短短四句诗,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这么美好的画面,怎能不让学生好好体会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出示一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诗境。【春望教学反思】

其次,在讲解诗意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赏析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融入诗人的生活,体会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先出示两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的画面,想象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这样把四句诗歌融入画面,融入故事,学生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在观察,在体会,自然而然自己也就仿佛置身于其中,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我还挖掘了文本的空白点,把诗歌的创作背景渗透给学生,并结合《春望》、《草堂》这两首诗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和杜甫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最后,就是让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升华情感,让他们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不过,在教学时感觉自己还是提点过多,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品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只要当好一个领路人就足够了!

第七篇:春望教学反思

《春望》教学设计

1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课型:感知品味课 学生分析:

总体来看,教学对象具备较高的素质,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肯动脑筋,思维较活跃,情感比较丰富和容易调动,对古典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鉴赏方法和指导,鉴赏词汇积累有限,导致鉴赏过程中容易浮于字句表面,难以深入,抑或语言跟不上思维,词不达意,在答题时容易泛泛而谈、大而化之,切不到要点。 教材分析: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春望》反应了唐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朴素,但感情丰富,深沉蕴蓄,极富有感染力,是杜诗中流传千古的名作之一,也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教学设想: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作为一个中学生,对诗歌中的精品,不仅应当会读能诵,而且还应当学会品读和鉴赏。因此,近年来,在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经常出现诗歌鉴赏类试题。该如何鉴赏诗歌呢?我认为,诗歌的鉴赏角度无非是语言、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手法、结构,而其中的中心点是情感,一切为表达情感服务。因此,体会诗歌中所体现的感情是鉴赏整首诗的核心。本课定位在感知品味上,采用“查询、感知、品味、再现”的方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同时,以此为契机,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课堂首先是引导学生查询各种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在总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基调,再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调动学生通过品味诗歌的重点词、句进一步体验这种感情,自然水到渠成。而鉴赏诗歌最关键的还是联想想象,只有把自己当成诗人,进入诗的境界,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的情感,那才算读出了诗的情味。整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去感知诗歌,达到体会诗歌情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查询、感知、品味、再现的方法及朗读法深入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品味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如何抒发感情

鉴赏方法的小结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创设氛围

具体步骤:

3

4

教学反思: 1.优点:

 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少讲、精讲,以学生的体验和活动来完成教学。

 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资源共享,讨论交流。  教学效果:

形成了合谐、民主、自主、创新的氛围,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三读诗歌,再现诗歌意境”环节是整节课的亮点,学生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而精彩。 2.存在问题:

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不充分,较紧张,气氛稍显沉闷。  学习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缺乏激情,缺乏感染力。

5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505287/

推荐访问:春望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望教学实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