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时间:2018-10-25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第一篇_朱自清

朱自清

一代作家-“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朱自清先生早期的诗作,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又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他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1924年以后,他也曾写出一些激情如‚火山崩裂‛的文章,比如‚五卅‛惨案后写的《血歌》,亲身参加‚三•一八‛请愿后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从20年代后期开始,朱自清躲进书斋,潜心研究学问,过着一种谨严的学者生活。他在《那里走》一文中宣告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目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

抗战胜利了,朱自清热切地希望‚有血有肉的活中国‛早日出现。可是,国民党政府再次挑起内战,把血淋淋的屠刀砍向人民。1945年,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相继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闻一多,残酷的现实深深地教育了朱自清先生,他在日记中悲愤地写道:‚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为一多安全担心。但绝未想至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自此以后,朱自清更加坚定地战斗在争取民主与解放的道路上。1947年2月23日,参加签名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5月24日,签名呼吁和平的宣言,并亲访各学院教授征求签名。1948年3月,朱自清胃病复发,病情日趋严重;4月12日,清华教授为‚反饥饿,反迫害‛而罢课,朱自清扶病参加,是宣言起草人之一;6月18日,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的宣言。8月初,病情恶化;临终前,朱自清仍谆谆嘱咐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

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民主斗士

至8月12日,朱自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整整60年了。此刻,先生的文章、气节、人格如同他的《背影》一样,又一次在人们的心中浮现。

在人们心目中,朱自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家,其散文的美,深入人心,历久传诵。朱自清的民族气节为国人所敬仰,毛泽东同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朱自清的革命性,或者说追求革命的轨迹却不是很明显。其实应该说,朱自清追求革命的思想,一起伴随着他文学的成长而成长,并体现在他朴实的行动中。 朱自清1925年已到清华园任教,而朱家住在安乐巷27号是在1930—1946年间。我们看到的朱自清的卧室,也称客座。这里只是朱自清寒暑假回来所居之处。其间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朱自清欧游回国,与陈竹隐在上海举行简单的婚礼后,回到扬州度蜜月,就住在客座。这间客座同时还记载着另一件事:朱自清的大儿子朱迈先,上高中时就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江都县文化艺术协会宣传团(简称江文团)。朱迈先经常与江文团的同志们在这间屋子活动。朱自清知道朱迈先参加革命活动,却从不反对。另有大女儿采芷,因参加激进活动被学校不挂牌除名,朱自清一句也没责备,带着女儿转校。特别是朱自清最喜爱的二女逖先,她亦经常参加激进活动,突然一天她暴病而亡(怀疑是日本文化特务打一针所致)。逖先的死对朱自清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朱自清与激进青年的接近,相反,清华园的家常常成了激进学生的避风港。

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其实,在朱自清上面已有大贵、小贵,皆夭折了。朱自清的诞生是全家的大喜事,但其父朱小坡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刚到扬州市区,朱小坡就为朱自清请了好几位老师,其中一位叫戴子秋的先生,国文教得非常好。多年后他在文章里说道:我的国学是那几年跟戴子秋先生读通了的。当‚五四‛时期开展新文学运动时,朱自清积极投身其中,虽然身在北大哲学系,但心早已投入白话美文的尝试中。凡有胡适的讲学他就逃课去听,他的诗歌《睡吧,小小的人》首发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后佳作不断。一首长诗《毁灭》奠定了他在文坛新诗人的地位,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被公认为白话美文的典范。朱自清用白话美文向复古派宣战,有力地回击了复古派‚白话不能作美文‛之说,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美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家贾平凹说:来到扬州,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朱自清,他是知识分子中最最了不起的人物……

朱自清的一生,以国学为主,文学为辅。著书立说,为世人留下了百万言。朱自清一生以其艰苦的脚步,追寻着新中国,他曾被生活浪头击退过,但从未被击败过。他彷徨徘徊过,但从未颓废绝望过。他历经长期探索,从写人生到写人民,从写血泪文学到为人民生存而斗争,从写‚我的阶级‛到赞美群众的力量,从歌颂光明到自己融入人民中间一起创造光明,从‚狷者‛自觉地成长为民主斗士。朱自清在清华园时,1932年鲁迅因探母病到北平,朱自清于11月24日、27日两请鲁迅到清华演讲,都被鲁迅婉拒,而朱自清没有任何怨言。他鼓励学生说,先生在几处大学演讲,你们去城里听他讲一样的。朱自清很敬重鲁迅,特别是生命晚期,他十分欣赏鲁迅的杂文,认为其像‚投枪‛、似‚匕首‛投向黑暗的社会。

在去西南联大途中,因车油耗尽,寓居四川叙永两个月。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不仅考察了当地教育,而且在白色恐怖下为叙永青年作抗日演讲。很多青年人在他的激励下走上革命道路。至今,叙永人仍念念不忘当时情景。

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作为清华大学教授,随学生会代表一起赴绥远(今内蒙)慰问抗日将士,写下《绥行纪略》。因盼望抗战胜利、祖国新生,又写下了《这一天》、《新中国在望中》。

闻一多与朱自清堪称清华园的双子星座。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惨遭枪杀,朱自清愤怒了,凡有关闻一多的集会,他总是出席演讲,每次演讲台下都是掌声阵阵。而此时他的文风也在迅速改变,《论气节》、《论青年》、《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杂文也像‚投枪‛、‚匕首‛,投向毫无希望的腐朽社会,他要‚烧

毁自己‛,‚在遗烬里爆出一个新中国‛。

1946年10月,朱自清一家回到阔别多年的北平。朱自清一回到清华园,就抱病着手进行《闻一多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300多万字的文稿,在一年多时间里便编辑完成。他把这不仅看作是对亡友的悼念,更把它当做是对法西斯屠杀的抗议。

1947年初,国民党在北平逮捕了两千多人。朱自清痛恨反动派大规模迫害人民的法西斯暴行,签名抗议,当时被称作朱自清等十三位教授宣言。宣言发表时,朱自清名列第一。国民党发动各家反动派报纸攻击、诽谤他,国民党特务还三次到朱自清家寻衅。但是,朱自清没有退却,立场反而更加坚定。其时,朱自清之名已在国民党黑名单中列第一位。陈竹隐提醒他,他毫不在意地说:‚不用管它。‛陈竹隐道:‚怎么?你准备坐牢吗?‛他答:‚坐就坐!‛此时,朱自清已将生死臵之度外。

1948年,吴晗拿来《反对美国扶植日本拒绝美援签名书》,朱自清思考后毅然在上面签了名。签名当天,他就让儿子朱乔森退回了当月的配给面粉票。面对一家子的生存,面对朱自清因严重胃溃疡不能吃棒子面而急需营养的身体,陈竹隐有所异议。她认为,这是国家的责任,个人难以承担。但朱自清说:‚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即使他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家人:我已签了名,以后就不能再去买配给面粉。

朱自清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用坚定的行动、朴实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坚定的革命性,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表现了无比高贵的民族气节,呈现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面,谱就了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战期间朱自清的悠闲假期旅程:十日栖迟不忆家

再到叙永

当时,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有叙永分校,朱自清就住进了成都好友李铁夫的叙永家中。主人热情周到,他并不觉得是在做客。第一天晚上,因为在船上蜷曲久了,伸直了睡,朱自清觉得很舒服。由于晚餐十分丰盛,吃得过饱,一夜尽在梦境中度过。第二天起床,朱自清写成《好梦〃再叠何字韵》诗。诗云:‚山阴道上一宵过,菜圃羊蹄乱睡魔。弱岁情怀偕日丽,承平风物殢人多。鱼龙曼衍欢无极,觉梦悬殊带有科。但恨此宵难再得,劳生敢计醒如何?‛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地从东西两城中缓缓流过,蜿蜒多姿。河上有上下两桥,上桥名蓬莱桥,下桥名永和桥,均为明代古桥。朱自清散步时伫立桥上眺望,感到颇旷远,山高水深,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到处是泥浆,很不好走。10月26日,朱自清给朱光潜写了一封信,把《好梦〃再叠何字韵》诗随同信件一并寄给朱光潜。 朱自清在《致朱光潜信》中,首先对朱光潜陪同作者游览乐山大佛等景观表示感谢,然后叙述自己去叙永路上的艰难历程。朱自清还在信中讨论了朱光潜先生批评《新理学》的文章。最后形象而具体地描绘了叙永这个边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以及所受到叙永友人的热情款待。他在信中写道:‚我的主人很好客,住的地方也不错。第一晚到这儿,因为船上蜷曲久了,伸直了睡,舒服得很。那天吃得过饱,一夜尽做梦。梦境记不清楚,但可以当得‘娱目畅怀’一语。第二天写成一诗,抄奉一粲……弟自清顿首二十六日。‛从信中可以看出,患难之际朋友的相会和通信,是十分珍贵和值得怀念的。

当时,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校本部在叙永城内文庙,女生宿舍在帝主宫,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华宫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都分布在天上宫、城隍庙等各大庙宇中。课程设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普通化学、微积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著名学者吴晗、李广田等也在此执教。朱自清和任教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多年不见的好友李广田多次晤谈,主要是讨论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同时,朱自清还抽时间为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中文系的学生讲课。后来,李广田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头发和长眉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长寿的征象。‛

再到叙永

当时,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有叙永分校,朱自清就住进了成都好友李铁夫的叙永家中。主人热情周到,他并不觉得是在做客。第一天晚上,因为在船上蜷曲久了,伸直了睡,朱自清觉得很舒服。由于晚餐十分丰盛,吃得过饱,一夜尽在梦境中度过。第二天起床,朱自清写成《好梦〃再叠何字韵》诗。诗云:‚山阴道上一宵过,菜圃羊蹄乱睡魔。弱岁情怀偕日丽,承平风物殢人多。鱼龙曼衍欢无极,觉梦悬殊带有科。但恨此宵难再得,劳生敢计醒如何?‛

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地从东西两城中缓缓流过,蜿蜒多姿。河上有上下两桥,上桥名蓬莱桥,下桥名永和桥,均为明代古桥。朱自清散步时伫立桥上眺望,感到颇旷远,山高水深,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到处是泥浆,很不好走。10月26日,朱自清给朱光潜写了一封信,把《好梦〃再叠何字韵》诗随同信件一并寄给朱光潜。 朱自清在《致朱光潜信》中,首先对朱光潜陪同作者游览乐山大佛等景观表示感谢,然后叙述自己去叙永路上的艰难历程。朱自清还在信中讨论了朱光潜先生批评《新理学》的文章。最后形象而具体地描绘了叙永这个边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以及所受到叙永友人的热情款待。他在信中写道:‚我的主人很好客,住的地方也不错。第一晚到这儿,因为船上蜷曲久了,伸直了睡,舒服得很。那天吃得过饱,一夜尽做梦。梦境记不清楚,但可以当得‘娱目畅怀’一语。第二天写成一诗,抄奉一粲……弟自清顿首二十六日。‛从信中可以看出,患难之际朋友的相会和通信,是十分珍贵和值得怀念的。

当时,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校本部在叙永城内文庙,女生宿舍在帝主宫,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华宫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都分布在天上宫、城隍庙等各大庙宇中。课程设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普通化学、微积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著名学者吴晗、李广田等也在此执教。朱自清和任教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多年不见的好友李广田多次晤谈,主要是讨论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同时,朱自清还抽时间为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中文系的学生讲课。后来,李广田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灰白头发和长眉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长寿的征象。‛

据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先修班学生葛学清回忆:1941年10月,朱自清先生在叙永与我们那段短暂的接触,使我永远难以忘怀。当时,朱自清先生从由蓉城出发路过叙永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朱自清与李铁夫在成都时就是好朋友,因此,一到叙永他就住在县城鱼市口宝和堂商号李铁夫家三层的楼房里。朱自清来时带有李铁夫的一封信,介绍他与叙永盐商袁昭明相识。袁昭明是李铁夫的好友,虽自幼从商,对文人学者却十分敬重,多次在家宴请朱自清先生,两人或漫谈,或一同观赏袁家珍藏的古玩字画,辨别真伪,相处甚欢。我刚刚从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先修班辍学,任教丹山补习学校,校址恰好就在袁昭明的住宅,所以有机会随时陪同朱自清先生。记得一个满天星星之夜,我与在宝和堂商号当学徒的袁耀祖陪着朱自清先生步出李铁夫家,漫步永宁河边,从杨武坊经永宁河的下桥转到上桥,观看两桥之间的夜景,古城叙永给朱自清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了朱自清先生一种独特的感受。于是,后来朱自清先生在《致朱光潜信》中才有了那段关于古城叙永的真实记叙。

朱自清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朱自清非常关心青年一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作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朱自清当年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都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最好教材。他在演讲中说:‚日本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朱自清还鼓励‚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朱自清的抗日演讲更加激发了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

‚不忆家‛的感觉

又据袁耀祖回忆:朱自清先生来永小住,其时本人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

触。知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先生问题,先生和蔼可亲,耐心回答,从不以白眼相待。迄今已60多年,忆及往事,尚铭刻于心。另据李铁夫的侄子李其津回忆:朱自清先生是我三伯父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我三伯父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伯父珍惜,藏之多年。其时本人虽属几岁小儿,对先生的风采仪态也留下深刻记忆。

由于西南联大在叙永设有分校,‚到这儿遇上李广田兄了‛,有与李广田等老友欢聚的喜悦,又受到了李铁夫老友家人和朋友们的热情款待。于是,朱自清先生在叙永停留了10天左右。11月上旬他坐车沿川滇公路回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1月13日,朱自清从黄土坡黎园村住处迁到司家营清华文学研究所居住,继续从事他的教学研究工作。

朱自清离开叙永前往昆明途中,写了一首《发叙永,车中寄铁夫》诗寄赠热情好客的好友李铁夫。诗云:‚堂庑恢廓盘餐美,十日栖迟不忆家。忽报飙轮迎户外,遂教襆被去天涯。整装众手争俄顷,握别常言乘一哗。如此匆匆奈何许,登车回首屡长嗟。‛诗中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李铁夫家居住环境和饮食的赞美,并且因为友谊深浓产生了‚不忆家‛的感觉。当时虽然是战乱时期,但叙永的友人们给了朱自清家的温暖。

朱自清当衣买书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拼命买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衣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衣,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清芬正气——朱自清故居踏访

朱自清故居在今扬州城安乐巷27号,大门朝东。进门北向,有小院一区,内有客房两间,乃朱自清的住处。此宅二道门内,有上堂屋三间,下堂屋三间和两侧厢房,系朱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住所。 烟花三月到扬州,古运河畔,踏访飘逸着‚清芬正气‛的朱自清故居。

我走过一条条通幽小径,穿过一间间流溢明清古风的宅院,绕过一处处民居,来到安乐巷27号一座典型的扬州小四合院,三间两厢一照壁,青砖瓦房,墙上挂着红底白字的匾牌:‚朱自清故居‛。这里便是朱自清1930年春以后居住13年之久的扬州故居。

步入敞开的黑漆大门,有一门堂,其右首是厨房,左首是柴门,向北小门内有客厅两间。走进正中一间简朴的客厅,厅中央黑色大理石底座上是一尊汉白玉朱自清塑像。塑像上方悬挂着江泽民主席1992年10月题写的‚朱自清故居‛字样。客厅两侧悬挂着几位名人的条幅字画,客厅一侧的江泽民主席为纪念朱自清逝世40周年的题词耀眼夺目,这首诗韵味深长地描述了朱自清‚清芬正气‛的文风和人品。

客厅右侧的第三陈列室,便是朱自清的卧室,老式的地板房,竹篾的平顶。屋内的摆设体现着主人的性格和气质,靠窗的一张书桌上,摆放着一枝毛笔和一只烟斗,靠墙有两张普通木椅,中一小茶几,书桌对面是一张老式木床,挂夏布蚊帐,铺蓝白花粗布薄被,由此可见朱自清的清贫亮节。

天井右侧是原来的生活起居室,已辟为《朱自清生平陈列》,分为两个陈列室,通过照片、资料和实物,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第二篇_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 - 生平

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于江苏海州(民国改为东海县),祖父朱则余为当地承审官,父亲朱鸿钧,母亲周氏。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

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01年随父母迁居江都县邵伯镇,1903年再迁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安乐巷29号度过青少年时期,遂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2]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1]

朱自清 - 作品

散文集

1、 《匆匆》

2、 《歌声》

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 《温州的踪迹》【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女人》

9、 《后记》

10、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11、 《怀魏握青君》

12、 《阿河》

13、 《儿女》

14、 《哀韦杰三君》

15、 《旅行杂记》

16、 《飘零》

17、 《说梦》

18、 《白采》

19、 《海行杂记》

20、 《一封信》

21、 《序》

22、 《春》

23、 《绿》

短篇小说

《别》 1921年

《笑的历史》 1923年 以妻子武钟谦为原

语文论述

《新诗杂话》

《经典常谈》

《诗言辨志研究》

《标准和尺度》

《语文零拾》

《论雅俗共赏》

《书评与议文》

其他

《雪朝》 (诗集)1922,商务 《踪迹》

(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诗言志辨》 (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 (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 (杂文集)1948,文光

《论雅俗共赏》 (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 - 影响

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2]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朱自清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著述。他治学严谨,取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著述凡近百万言。朱自清始终关心着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著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92129/

推荐访问:清华大学朱自清雕像 清华大学教授名单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