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刘基郁离子

刘基郁离子

时间:2018-09-20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刘基郁离子 第一篇_郁离子 [明]·刘伯温

郁离子 [明]·刘伯温

草堂文学网

国学·子部 ·明代笔记

吴从善《郁离子》序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於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以自见哉!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怍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卜。知而好者,或得以行,是亦吾泽所及,其志岂不为可尚矣夫?

然自秦汉而降,能言之士何限,非不欲如前所云也。率多淫於异端,失於伪巧,诡而不正,驳而不纯,弗畔夫道固鲜。人苟用之以求致治,殆犹适燕而南其辕乎。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反覆以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於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於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呜呼,此宁虚语哉?从善步尝受读,叹其义趣幽赜,岐绪浩穰,或引而不发,或指近而归近,懵乎莫测其所以然,逮阅之之久,触类而求,然后稍得窥夫涯涘。窃譬诸医师之宠,一药必治一病,玉石、草木、禽兽之属皆可以已疾延年,无长物也。

此其为书所以深得古君子立言之旨,使其得君而措於用,其文明之治益天下后世为不薄,讵止度越诸子而已耶?是书为诚意伯刘先生所著,先生尝自任以天下之重。於经纶之道,开物成务之学,素所蓄有,曾有以其概翊当今之运,辅大明之业,昭昭矣存诸方册者。

故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已刊置乡塾,然未盛行於世。先生之子仲璟与其兄之于荐谋重刻以传。嗟呼,兹岂一家得而私之者哉!僭为叙其大略,俾贻方来云尔。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诸生吴从善序。

徐一夔郁离子序《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勘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己登进士第,有志於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於正己、慎微、修纪、还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

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於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於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括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千里马郁离子之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说,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南宫子朝谓郁离子曰:熹华之山,实维帝之明都,爰有绀羽之鹊,菢而弗朋,惟天下之鸟,惟凤为能屣其形,于是道凤之道,志峭之志,思以凤之鸣鸣天下,奭鸠见而谓之曰:“子亦知夫木主之与土偶乎?上古圣人以木主事神,后世乃以土偶。非先王之念虑不周于今之人也,敬求诸心诚,不以貌肖,而今反之矣,今子又以古反之。弗鸣则已,鸣必有戾。‘卒鸣之,咬然而成音,拂梧桐之枝,入于青云,激空穴而殷岩屺,松、杉、柏、枫莫不振柯而和之,横体竖目之听之者,亦莫不蠢蠢焉,熙熙焉。骜闻而大惕,畏其挻己也,使鹨谗之于王母之使曰:”是鹊而奇其音,不祥。’使[云鸟]日逐之,进幽旻焉。鹊委羽于海滨,鹂鹜遇而射之,中脰几死。今天下之不内,吾子之不为幽,而为鹊也,我知之矣。

忧时郁离子忧,须麋进曰:“道之不行,命也。夫子何忧乎?

郁离子曰:“非为是也,吾忧夫航沧溟者之无舵工也。夫沧溟波涛之所积也,风雨之所出也,鲸、鲵、蛟、蜃于是乎集,夫其负锋铤而含铓锷者,孰不有所俟?今弗虑也。旦夕有动,予将安所适乎?

“须麋曰:”昔者太冥主不周,河泄于其岫且泐,老童过而惴之,谓太冥曰:山且泐。太冥怒,以为妖言。老童退,又蹦语其臣。

其臣亦怒曰:“山岂有泐乎?有天地则有吾山,天地泐,山乃泐耳!

‘欲兵之,老童愕而走。无几,康回过焉,弗肃又弗防也。康回怒,以头触其山,山之骨皆冰裂,土隤于渊,沮焉。太冥逃,客死于昆仑之墟,其臣皆亡厥家。今吾子之忧,老童也,其若之何?

戚之次且戚之次且谓郁离子曰:“子何为其垂垂也与?子非有愿欲于今之人也,何为其然也?”郁离子仰天叹曰:“小子焉知予哉!”戚之次且曰:“昔周之娅冶子早丧其父,政属于家僮,沸用贿,于是家日迫,将改父之旧。其父之老不可,僮群询而出之;其母禁之,僮曰:”老人不

知死而弗自靖也‘夫以其父之老与其母之言且不听也,而况于疏远之人乎?忧之何补,祗自痗也。“郁离子曰:”吾闻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霜也,草虫知之。知之于将萌,而避之于未至,故或徙焉或蛰焉,不虚其知也。今天下无可徙之地可蛰之土矣,是为人而不如虫也。《诗》不云乎:“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言其无所往也。吾何为而不忧哉?”戚之次且曰:“昔者孔子以天纵之圣而不得行其道,颠沛穷厄无所不至,然亦无往而不自得。不为无益之忧以毁其性也。

是故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而已。若夫吉凶祸福,天实司之,吾何为而自孽哉?“

规执政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者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卮;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

良桐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巫鬼王孙濡谓郁离子曰:“子知荆巫之鬼乎?荆人尚鬼而崇祠,巫与鬼争神,则隐而臣其偶。鬼弗知其谁为之也,乃躠于其乡。乡之老往祠,见其偶之卧,醮而起焉。鬼见,以为是卧我者也,欧之踣而死。今天下之卧,弗可起矣,而不避焉,无益,只取尤耳!”

乱几郁离子曰:“一指之寒弗燠,则及于其手足;一手足之寒弗燠,则周于其四体。气脉之相贯也,忽于微而至大。故疾病之中人也,始于一腠理之不知,或知而忽之也,遂至于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以及一州,繇一州以及一郡,及其甚也,然后倾夭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是故天下一身也,一身之肌肉腠理,血脉之所至,举不可遗也,必不得已而去,则爪甲而已矣。

穷荒绝徼,圣人以爪甲视之,虽无所不爱,而捐之可也,非若手、足、指之不可遗,而视其受病以及于身也。故治天下者惟能知其孰为身,孰为爪甲,孰为手,足、指,而不逆施之,则庶几乎弗悖矣!“

养枭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

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

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黄伯之罪也。

燕王好乌燕王好乌,庭有木皆巢乌,人无敢触之者,为其能知吉凶而司祸福也。故凡国有事,惟乌鸣之听。乌得宠而矜,客至则群呀之,百鸟皆不敢集也。于是大夫、国人咸事乌。乌攫腐以食,腥于庭,王厌之。左右曰:“先王之所好也。”一夕,有鸱止焉,乌群睨而附之如其类。鸱入呼于宫,王使射之,鸱死,乌乃呀而汲之。人皆丑之。

八骏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厐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蛮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

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

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赢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蜀贾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於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郁离子见而叹曰:“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支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

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实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贿赂失人心北郭氏之老卒僮仆争政,室坏不修且压,乃召工谋之。请粟,曰:“未间,女姑自食。”役人告饥,莅事者弗白而求贿,弗与,卒不白。于是众工皆惫恚,执斧凿而坐。会天大雨霖,步廊之柱折,两庑既圮,次及于其堂,乃用其人之言,出粟具饔饩以集工曰:“惟所欲而与,弗靳。”工人至,视其室不可支,则皆辞。其一曰:“向也吾饥,请粟而弗得,令吾饱矣。”其二曰:“子之饔馌矣,弗可食矣。”其三曰:“子之室腐矣,吾无所用其力矣。”则相率而逝,室遂不葺以圮。郁离子曰:“北郭氏之先,以信义得人力,致富甲天下,至其后世,一室不保,何其忽也!家政不修权归下隶,贿赂公行,以失人心,非不幸矣。”

请舶得苇筏阏逢敦牂之岁,戎事大举,有荐瓠里子宓于外阃者曰:“瓠里先生实知兵,可将也。”聘至,瓠里子过郁离子辞,且请言焉。郁离子仰天叹曰:“嗟乎悲哉!是举也忠矣,而独不为先生计哉?”瓠里子曰:“何谓也?”郁离子曰:“昔者秦始皇帝东巡,使徐市入海,求三神蓬莱之山。请舶弗予,予之苇筏,辞曰:”

弗任。‘秦皇帝使谒者让之曰:“人言先生之有道也,寡人听之,而必求舶也,则不惟人皆可往也,寡人亦能往矣,而焉事先生为哉?”

徐市无以应,退而私具舟,载其童男女三千人,宅海岛而国焉。

秦皇帝留连海滨,待徐市不至,不得三神山而归,殂于沙邱,今之用事者皆肉食,吾恐先生之请舶而得苇筏也。“既而果不用瓠里子。

喻治郁离子曰:“治天下者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证有阴阳虚实,脉有浮沉细大,而方有汗下、通便、补泻、针灼、汤剂之法,参、苓、姜、挂、麻黄、芒硝之药,随其人之病而施焉,当则生,不当则死矣。是故知证知脉而不善为方,非医也,虽有扁鹊之识,徒哓哓而无用;不知证不知脉,道听途说以为方,而语人日我能医,是贼天下者也。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承其敝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承其敝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承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

噪虎郁离子以言忤于时,为用事者所恶,欲杀之。大臣有荐其贤者,恶之者畏其用,扬言毁诸庭,庭立者多和之。或问和之者曰:“若识其人乎?”曰:“弗识,而皆闻之矣。”或以告郁离子,郁离子笑曰:“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

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刘基郁离子,】

抟沙郁离子曰:“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抟而聚之耳。尧、舜之民,犹以漆抟沙,无时而解。

刘基郁离子 第二篇_2015浙江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浙江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纠葛(gã) 瓜蔓(màn) 牛皮癣(xuǎn) 为虎作伥(wâi) ....

B.惬意(qiâ) 觊觎 (jì) 蒙蒙亮 (mēng) 扺掌而谈(zhǐ) ....

C.谄媚 (chǎn) 压轴(zhóu) 一溜烟 (liù) 间不容发(fà) ....

D.豆豉(chǐ) 箴言(zhēn) 轧马路 (zhá) 开门揖盗(yī) ....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的能力,能力层级A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字音的识记,每一选项设计4个词语,四个选项共列举16个字的读音,分别考查对多音和易错音的汉字的辨识。A项,‚蔓‛应读wàn,有的考生将‚葛‛错读成gě,‚癣‛错读成xiǎn,‚为‛错读成wéi。C项,‚轴‛应读zhòu,有的考生也可能将‚发‛错读成fā。D项,‚轧‛应读yà,有的考生会将‚豉‛错读成gǔ。故选B项,B项中,许多考生可能会将‚蒙‛错读成méng。

【答案】B

【答题分析】部分考生易错选C项,主要把握不准“轴”的读音,有的考生不选B项,主要可能将“蒙”错读成mé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

A.风电属于绿色清洁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把握机遇,发挥我们幅原辽阔、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电。

B.许多造诣远不能与他媲美的人早已声名雀起,他却仍然不急不躁,保持着艺术家应有的淡泊与执着,相信自己终究会跻身真正的大师行列。

C.为了抑制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膨胀,某市实施限牌新政,规定参与摇号竞价的申请人必须持有驾照,这一门槛绊住了7万多人。

D.活根吸水与花茎泡水养出来的花,乍看似无二致,但一段时间后命运迥异:一个让你忍不住精心浇灌,另一个新鲜过后被弃若蔽屣。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的能力,能力层级A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中字形的辨识能力,重点考查三个成语的字形辨识。A项,‚幅原辽阔‛应为‚幅员辽阔‛,宽窄叫幅,周围叫员,指疆域辽阔。B项,‚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指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突然提高。D项,‚弃若蔽屣‛应为‚弃若敝屣‛,敝指破,屣指鞋,意为像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此外,B项中‚不急不躁‛的‚躁‛,有的考生可能会错写成‚燥‛。

【答案】C

【答题分析】考生可能错选D项,主要把握不准“蔽”字,还有部分考生由于粗心选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

1

了,何况他这个半路出家的? ..

B.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家乡,用省吃俭用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

育事业奉献了圈圈爱心。

C.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

D.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

额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的能力,能力层

级E级。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考生根据句子意思,判断需要词语表达什么样的意思。A项‚何况‛,

是指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符合句意。B项‚结余‛作名词的意思是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在此不符合语境,应改为‚节余‛,指因节约而剩下的钱、物等。C项‚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符合句意。D项‚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符合句意。故选B项。

【答案】B

【答题分析】本题考生错选A项,是认为这个句子的前后是对比关系,认为“何况”体现

不出对比。考生误选C项,是认为“息息相关”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部分考生认为“蔚然成风”指形成不好的风气,所以误选D项。也有的考生对“结余”和“节余”的区别不了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考试大纲》列举的六种病句类型是学生语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也是高考的考查点。B项成分赘余,‚妇孺及孩童‛语意重复,‚妇孺‛即妇女和孩童。C项结构混乱,‚话题……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句式杂糅,应改为‚话题……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D项,成分残缺,‚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缺少主语。

【答案】A

【答题分析】本题考的都是常见的病句类型,考生错选B项,是因为不知道“孺”指的是

“小孩”。考生错选C项,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吐槽发声”就是在“闲谈话题”,两个用在一句话中导致杂糅。考生错选D项,源于对句子语法结构不熟悉,没有看出句子的后半部分是个被动句,缺少主语。

2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同时需要分析‚把‛字句和

‚被‛字句的句式结构,判断强调的主语。由前文‚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后文应该紧接关于石头的描述,这石头怎么了呢?根据内容语言的连贯性,可排除A、C。再看B、D两项,文段强调的主体是‚石头‛,D项表述更准确,而B项强调‚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这一现象。故答案选D。

【答案】D

【答题分析】本题迷惑性比较强,不注意前文分析的考生可能忽视主语而选择A项,没有

考虑到前文提到的“石头”应该做这句的主语。部分考生错选B项,D项只比B项多了两个字,句子结构分析能力较差的考生区分不出两个句子所强调的主体有什么不同。考生误选C项也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句话的主语。

6.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4分)

(1)陈璋,字□□。说明:□□□□□□□□□□□□□□□□□□□□□□□□□(2分)

(2)孙冠群,字□□。说明:□□□□□□□□□□□□□□□□□□□□□□□□□(2分)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本题以比较新颖的题型,考查考生语言表述是否简明、连贯、准确,同

时也考查了考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底和平时课外知识的积累。(1)首先要分析名的含义。‚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半个圭。字的意义要与名同义或相关,玉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故可取‚玉成‛之类。(2)‚冠群‛的意思是超出众人。晋葛洪《抱朴子·擢才》:‚冠群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径,而专节於流俗。‛明刘基《郁离子·玄豹》:‚今子之美冠群绝伦。‛名是希望才华学识超出众人,字可取性格方面,如‚谦之‛之类。

【参考答案】(1)示例:玉成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示例:谦之 “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答题分析】考生答题时,由于没有审清题意,不明白题目的要求,不知道后面的说明应

该怎样作答;其次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准确或连贯地表达词语的意思,不能够将字与名的意义关联解释清楚;最后语文知识积累比较薄弱,不知道“璋”的本意,不知从何作答,从而导致失分。

3

7.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2分)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刘基郁离子,】

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对题

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在解答此类非连续性文本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并注意回答的字数限制。此题中表脚告诉我们的是全国与浙江2013-2014年的阅读率数据比较,由此可回答本题。

【参考答案】2013-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合阅读率比较。

【答题分析】本题是图表题,考生失分主要因为对图表的观察不够细致。没有看清楚图表

表脚所给的提示。不知道黑色指的是全国,白色指的是浙江。因此在作答时没有体现出浙江和全国的对比。没有看到这是2013-2014年的数据,因此在作答时没有显示年份。还有的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够,答题时超过了25个字。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40字)(3分)

【测量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能力层级E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要求根据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考生在细读图表时要全面准确捕

捉信息,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通过全国和浙江的对比,可以

4

从图中得出:浙江的报纸期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而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的结论由此得出。

【参考答案】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③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

【答题分析】考生答题时,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图表分析的结论不够全面,只分析“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和“浙江的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并没有由此推断出“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这个结论。或语言组织能力不够,表述不够简明,超过了字数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 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 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内在的关联。

5

刘基郁离子 第三篇_刘伯温:“谋臣”的人生悲剧

刘伯温:“谋臣”的人生悲剧

2015-04-14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2009年第8期蓝版,原题为“在雄主手下讨生活不易——真实的刘伯温与朱元璋”

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在这种文化的催生下,中国人特别崇拜智慧人物。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伯温。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传说中,他们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能呼风唤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而刘伯温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神异传说之外的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刘基郁离子,】

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刘伯温的家乡武阳村虽然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距青田县城有150多里之遥,但读书的风气不衰。刘基的曾祖还曾在宋朝为官,传到刘基父亲这一代,虽非显第,但无疑是一个中国传统农村典型的小门小户的读书家庭。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特别聪明,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明史》还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所谓象纬之学,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来预测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学问。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学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辅之于缜密的思维和明晰的判断,其所谓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这就更给这门学问披上了奇异的面纱。 《明史》的这两点记载非常重要,因为它基本勾画出了刘伯温的两条人生轨迹:一个是深受传统儒家教育,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一个是摇鹅毛扇,作为“谋臣”的刘伯温。两者不可偏废,毋宁说前者还更为重要,但可惜经过野史和民间的渲染,也许还包括刘伯温后人有意无意的“改造”,作为“谋臣”的刘伯温“压倒”了作为“儒者”的刘伯温。于是乎,本来是一个不无悲剧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在各种离奇怪诞的传说中,成为一个滑稽多智的怪物,差不多等于是江湖术士之流了。

作为儒者的刘伯温,照例要重走前辈读书人循环往复的那条道路。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终于蒙混过关。不过,只要是凭真才实学,在旧时,这倒是读书人的一段佳话。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正式踏入仕途,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所谓县丞,就是县令的属官,官阶还不够“七品芝麻官”,属于正八品,略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

官阶低倒没有什么,按照元朝制度,名列第三甲的进士就只能授予正八品,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终究是抑制不住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刘伯温运气差了一点,他此刻所置身的,完完全全是一个衰世。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迷信武力,不尚文治,故以马上得天下,仍然“以马上治之”,加上元朝对汉民族的猜忌,因此始终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到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时候,元王朝的统治机器更加迟钝和衰朽。大凡衰世,都具备两个重要表征:其一就是吏治大坏,单靠一两个志士仁人已无法改良,上层阶级贪图享乐,文恬武嬉,空前的社会危机迫在眉睫,他们却有意无意视而不见,仿佛“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饮于焚屋之内”;其二,在草野中已经萌动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元顺帝当政时期,自然灾害不断,而吏治不良。

饱读诗书,从书斋昂昂然走出的刘伯温,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几乎与生俱来,但他在江西做了五年的小官,最后只能抑郁求退。按照史书的记载,他在江西,“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想来颇有政绩,但“豪右数欲陷之”,意思是地方上的豪强贵族处处和他作对,最后只好离去,于1340年回到家乡。江西短暂的五年仕宦经历,并未使刘伯温对元政权完全失望,这之后,他又谋到了一个江浙儒学副提举的官职,这是负责地方教育事务的一个岗位,仅比县丞的正八品高一等,属于从七品。志大才高的刘基对此当然也无法满意,好歹干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辞职了。辞职的理由是身体不好,后人于此有所争论,不过不论刘伯温当时是否真在患病,他对元政权的灰心,却是越来越明显地表露了出来。这从他辞职后所著的那本名著《郁离子》中即可看出。 “儒者”与“谋臣”的悲剧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因为在故乡的声望,刘伯温和另外三个当地著名知识分子—叶琛、宋濂、章溢,一起被朱的兵士送到应天(今南京)去见朱元璋。《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太祖劳基等曰:‘我

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朱元璋表现出了礼贤下士的态度,向他们请教如何统一和安定天下,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意思是只要朱元璋保民安民,就能收拾人心,完成霸业。

刘伯温从此开始了为朱元璋充当谋臣的人生新路。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刘伯温,这么快就倒向一个传统观念中的“乱臣贼子”,其中当然有多层因素的作用。史籍中流传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金陵(即南京)有所谓“天子气”,所以决心“辅之”。这无疑是无稽之谈。刘伯温之投效朱元璋,首先自然缘于对元政权的失望;其次,此时朱元璋的一些作为契合刘伯温的期待—朱元璋部队的军纪相对较好,朱元璋本人比较能够礼贤下士,朱元璋表现出了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这些都是他区别于其他群雄,而对刘基这样知识分子具备吸引力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朱元璋打出了民族牌,以驱除异族政权为号召;二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要想统一天下,一味的大破坏是不行的,还必须着手于建设,而要进行建设的工作,又必须依靠缙绅阶层,尽可能维护他们的利益。

早在刘伯温辞官隐居期间,他就在《郁离子》中说,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而此时的朱元璋,颇有一些“明法度,肄礼乐”的气象,他成为刘伯温心目中正在兴起的“王者”,不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吗?

关于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但他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帮助朱元璋在乱世中恢复秩序,是值得历史肯定的。

朱元璋统一天下,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一样得到了封赏,这似乎实现了他的人生抱负,但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新朝的肇建又使刘伯温自觉背负了一种新的使命,这就是“导君于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传统。而就是在这方面,刘伯温开始品尝苦涩的滋味,因为在朱元璋这样的雄主手下讨生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伯温入明后活了七年有半,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他先后几次受封,又几次被打发回乡。从他第一次被斥退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伴君”确实是一件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当时南京从夏天到秋天一直没有下雨,求雨也没有效果,刘伯温借机指出了三条弊政:一是阵亡将士的妻子数万人都被迫住在“寡妇营”,不许外出;二是为营建工程的工人死亡,尸体暴露不收;三是敌方头目既然已经归诚投降,就不适宜充军。古人认为天象由人事决定,刘伯温借求雨的机会进谏,使朱元璋只好同意其请,可过了十来天仍未降雨,朱元璋立即作出了“刘基还乡为民”的处罚。但刘伯温被免职仅三个月,朱元璋又想起了他,令他火速从家

乡赴南京,恢复了其官职。而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他在得到封爵之后,再一次被赐归。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刘伯温由于功名之心未灭还满怀惆怅,那么他后来的被放归,则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这不仅因为明初同僚的倾轧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更因为他对“圣意难测”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在雄主手下讨生活充满了忧惧,深知只有韬光养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然而刘伯温到底是读书人,尽管他感觉面前这个曾经与自己共过患难的人越来越难以捉摸,但在反复放归、召还的过程中还是要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82061/

推荐访问:刘基郁离子原文及翻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