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亡失的不同含义

亡失的不同含义

时间:2018-08-18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亡失的不同含义 第一篇_内经复习题及答案

1.肉烁、骨痹、肉苛的含义是什么?

肉烁:肌肉消瘦。“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骨痹:又称肾痹。寒伤肾阳,但未损及心肝,症见身冷骨节拘挛而不冻憟。

肉苛:肌肉顽麻沉重之症。病机是荣卫两虚,肢体皮肉失养。主要症状是皮肉麻木,肢体不

能举动,身形与神志不相协调,最终引起死亡。

2.“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如何?

机理: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故睡眠不安。

临床意义:喘息、不得卧、息有音等病变均有脏器上逆引起,但病位的不同,因而症状有差异。(1)肺络上逆,症见“起居如故而息有音”,病轻。(2)胃气上逆,症见“不得臥而息有音”,病较重。(3)肾水之气上逆,症见“不得卧卧而喘”,病重。

素问·咳论

1.怎样理解“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肺为娇嫩清肃洁净之脏,若风寒外袭,加之内有寒饮食入胃,其寒气上犯于肺,外内之邪相合,致使肺气失于宣降而发生咳。

2.怎样理解“肺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是肺之主要病症,从整体角度看,肺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故其他脏腑发生病变,均会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如临证可见肝火犯肺之咳,心肺气虚之咳,肺肾阴虚之咳,肺脾气虚之咳,水寒射肺之咳等。因此临证除用宣肺、益肺、降肺、润肺、清肺止咳之法外,还有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其理皆在于此。

3.六腑咳证各具什么兼症特点?

六腑咳--各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失。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4.解释:(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2)聚于胃,关于肺。

(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于分别主旺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而发病。

(2)聚于胃,关于肺: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

5.背诵:“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则为泄为痛。”

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人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

1.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要点是什么?如何理解“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1)病因:痛证病因颇为复杂,或因寒,或因热,或因外邪入侵,或因情志内伤,或因劳

伤太过,或因虫咬冻伤,或因跌仆踒折,不胜枚举,但以寒邪所伤为常见病因。

(2)病机: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②血脉不畅,脏腑组织不能得到充分的气血濡养,气血亏少,不荣则痛。

(3)辨证要点:①从运用某些手段,疼痛是否缓解来判断

②通过有无牵引痛来判断

③从伴有不同兼症入手

(4)“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以寒邪为例明确痛的发病

机理不外虚实两者。实者是血行迟滞,脉涩不通,即所谓“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之义;虚者是脉络收缩,运行的气血不足,脉外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濡养,即所谓“客于脉外则血少”之义。

2.背诵:“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思則氣結。”

(1)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

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2)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

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素问·痹论

1.试述痹证概念,形成原因,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

(1)概念:是指风寒湿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

痠楚,麻木不仁,沉重以及脏腑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阻滞不畅为特点的一类病证。

(2)病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为痹。

(3)病机:邪气所致闭塞、壅滞、不通。风寒湿侵袭,气血运行受阻营卫凝涩,壅闭经络

气血不行,而为痹证。

(4)临床意义:风寒湿是仅是致病的外因,侵犯人体必须影响到营卫气血痹阻,才能导致痹证的发生。既强调了在痹证发生上内因的重要性,也不排斥外邪致痹的重要作用。这个观点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故临床治痹,不能仅着眼于驱邪,更应重视调补脏腑功能,疏通营卫气血。

2.试述痹证分类及辨证要点。

(1)分类:

①病因:行痹、痛痹、着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②病位:肢体痹,肢体痹进而发展成脏腑痹。(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 ③病性:以痹病的寒热性质分类

(2)辨证要点:

①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②脏腑痹的辩证要点:

3.试述影响痹证的因素及临床意义。

(1)影响因素:(除风寒湿外邪和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之外,还有营卫气逆,体质差异)

①偏盛邪气的性质 ②患者体质因素 ③病位深浅 ④季节气候的寒温

(2)临床意义:体质差异为临床对疾病的易感性、倾向性,机体的反应性及辩证论治提供

了依据。

4.背诵:“风寒湿三气……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荣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1)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也。

(2)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

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5.解释:(1)行痹;(2)痛痹;(3)着痹;(4)静则神藏,躁则消亡;(5)肓膜。

(1)行痹:風氣勝者為行痹。风邪偏盛,以肢节酸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又称风痹。

(2)痛痹:寒氣勝者為痛痹。寒邪偏盛,以肢节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又称寒痹。

(3)着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也称湿痹。

(4)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张介宾注:“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噪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

(5)肓膜:张介宾注:“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盖膜犹幕也,凡肉理之间,脏腑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

素问·痿论

1 、试述痿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1)概念:肢体萎软无力的一类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

(2)病因:情志所伤,气郁化热

劳倦太过,伤阴耗液 阳亢生热,五脏气热

湿邪浸淫,久而化热

触冒暑热,伤津耗液

(3)病机:①五脏气热,阴血津液被灼,五体失养成萎,其中“肺热叶焦”是形成萎的重

要病因。②阳明虚弱,宗筋失养,日久成萎。

2 、试述五体痿的病机及症状。

①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志意不遂,郁久化热—肺热叶焦—不能敷布津液气血——痿躄 ②悲哀太甚 — 心包络阻绝不通 — 阳气内动 —迫血下行 —大量出血经脉空虚 —脉痿 ③所愿不得+入房太甚 — 肝之精气受损 — 筋脉失养 —筋痿

④以水为事,居处相湿 — 感受湿邪 — 肌肉濡渍 — 肌痹 — 肉痿

⑤远行劳倦+大热 —阴津亏损 — 阳气内伐 — 骨枯髓虚 —骨痿【亡失的不同含义,】

3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治痿独取阳明理由有三:其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乃人身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泉。 其二,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其三, 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

独:注意 重视。

突出阳明胃对于治痿的重要作用,实为解决痿证中阴精不足,经脉肌肉及关节失养而设。 治痿独取阳明,一般指调理脾胃,如补脾益气、益脾生津法,针刺常取足三里等;也有提出包括调理大肠,并谓治不全在补,有用舟车丸、济川散、承气汤,从大肠泻下而愈。

素问·厥论

1.解释词语 (1)寒厥 (2)热厥

(1)寒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杨上善注:“下,谓足也,足之阳气虚也,阴气称之,

足冷,名曰:寒厥。“

(2)热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杨上善注:“足之阴气虚也,阳气乘之,足热,名曰:

热厥。“

2. 《内经》所论“厥”的含义有哪些?

《内经》所论“厥”的含义有五:

(1)气逆的病机,又作厥逆。(2)手足逆冷症状。(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4)气逆所致的病证。(5)有“尽“意。

调经论

1.结合本篇原文精神,谈谈调经的意义。

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神为主导,通过经脉的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五脏藏精舍神,内连六腑、奇恒之腑、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外应四时阴阳,而经脉是这一整体联系的通道,故无论内伤外感,均可使经脉失调而发病,因此,调理经脉,使之通畅,就可使五脏安定,故曰:“守经遂”。

调经的意义:

(一)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属,构成有机整体。

(二)邪气由浅入深,经络是最重要的一环。

(三)针刺补泻,即调治经络,又可调治脏腑虚实。

2.结合原文精神,试述你对《内经》所述“虚实”概念的涵义及形成机理,并举例阐述其临床意义。

(1)涵义:关于虚实的含义,《内经》有两说,一是以邪正盛衰关系而论,认为在邪正斗争中,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的病理状态为实,由此产生的证候即为实证;在邪正斗争中,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而邪气也不盛的病理状态为虚,由此产生的证候即为虚证。二是以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认为人之生理是“阴阳匀平”,气血调和,一旦气血逆乱,发生病聚与分离时,便会产生“血之所并为气虚,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与气相并,则为实”;“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的病理状态。

(2)形成机理:

外感如风雨寒暑及内伤如饮食喜怒,伤及人体,损伤气血,而致气血失常,导致虚或实的病理变化。

(3)临床意义:

①根据邪正盛衰关系论虚实,为临床确定扶正驱邪提出了理论依据。

②根据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有别于以邪正关系论虚实,它既为临床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之法调虚实而理百病的理论依据。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胜则外热,阴胜则内寒”的机理各是什么?并分别与后世所言“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病机有何不同?

(1)阳虚则外寒

指外感寒邪早期,寒邪阻遏卫阳,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恶寒的病机。 外感表实证。 类似:后世之麻黄汤证。

现代“阳虚则寒”:体内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的虚寒证病机。理中汤、四逆汤治疗,温补阳气。

(2)阴虚则内热

指劳倦伤脾,清浊升降失司,胃中谷气滞留,郁而化热的病机。此阴指“脾”,脾为阴脏。 阴虚 — 脾虚,实质是脾气虚发热,故又称阴虚生内热。食少便溏头晕乏力的补中益气汤证 现代阴虚则热:指阴虚火旺的病机,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所致。 知柏地黄汤加减

(3)阳盛则外热

指外邪郁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的外感发热病机 。 —— 解表散寒

现代阳胜则热:邪气入侵,阳气亢盛所致的发热,包括表热证+里热证。

(4)阴盛则内寒

现代阴胜则寒泛指包括阴寒上逆,胸阳受损在内的一切脏腑的阴寒内盛证,范围更广。

4.本篇所论针刺调经的原则有哪些?其补泻手法各是什么?

(一)因人、因时、因病施治的针刺原则。

(1)因人施治:“用形哉”。 指阴寒上逆,久留胸中,损伤胸阳,血脉凝涩的病机。胸闷不舒,甚至心胸疼痛,舌暗脉涩

亡失的不同含义 第二篇_经典原文

1、《素问~阴阳脏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膜胀。”

2、《素问~阴阳脏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3、《素问~阴阳脏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平,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4、《素问~天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也,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5、《素问~五藏别论》:“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6、《灵枢~经脉》:“为此诸病,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7、《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气,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8、《灵枢~血络论》:“脉气盛而血虚,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9、《灵枢~九针论》:“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气少,少阳多气少血。”

10、《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1、《素问~调经论》:“五藏元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自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2、《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3、《素问~热论篇》:“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机,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14、《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月去下满”

15、《素问·风论》:肾风元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始,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16、《素问·脉要精微论》: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17、《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之曰逆,逆者死。

18、《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19、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0、太阳伤寒证,头痛,发热而汗出,脉浮紧。(错)发热而汗不出

2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2、太阳病本证,依据病机及证候特点,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

23、太阳病,病位在肤表,病机是营卫失调,主脉为浮脉。

24、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营弱卫强,治法为解肌祛风,方药为桂枝汤;太阳伤寒

25、证的病机营卫滞涩,治法为发汗解表,方药为麻黄汤。

26、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7、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8、干嗳食臭的含义是:嗳气有食物馊腐气味。

2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0、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31、“脾约”的含义是:胃肠燥热损伤津液,以致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大便秘

结者。

32、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柴胡汤四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33、黄芩汤和白头翁汤均可治伤寒热利证,但其病机不同。黄芩汤的病机是:少阳胆火下迫大肠;白头翁汤的病机是:厥阴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34、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35“脾家实”的含义是脾阳恢复。

36“四逆辈”的含义是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37太阴腹满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阳明腹满治宜泄热通腑,行气除满。 38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9“口中和”的含义是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40 填空题: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41厥阴病篇中“厥”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

42“蛔厥”的含义是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4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44“寒格”的含义是: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出现饮食入口即吐的证候。 45气上撞心的含义是:病人自觉有气逆,撞击心胸部位。

46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47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48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49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50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51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52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54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5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56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57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

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58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59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亡失的不同含义,】

60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 61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62、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 63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

64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65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66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67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

邪不至,长生久视。

68、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 而失生。

69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 70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71、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72、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大肠手阳明大脉,起于(大指令指之端),胃阳明之脉起于(鼻之夹 中),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

73、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74、生之本,本于阴阳

75、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76、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77、病机十九条中“皆属于火”的是:(诸热瞀瘛)(诸逆冲上)(诸燥狂越)(诸禁鼓栗)

78、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

7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亡失的不同含义,】

80、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81、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82、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素问 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之“胸中”指(心肺)

8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4、病历节不可曲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84、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85、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86、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87、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8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89、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90、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91、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92、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9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9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95、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96、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97、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98、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99、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00、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01、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0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03、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10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105、哮病发作期分为(寒喘)、(热喘)、(痰哮)、(风哮)

106、哮病的治疗原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07、风哮的典型症状是(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

108、浊哮的代表方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109、哮喘缓解期治宜(补肺)(健脾)(补肾)

110、肺胀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

111、肺胀之外寒星饮者,宜选(小青龙汤)。

112、肺肾气虚之肺胀,治宜(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113、痰热郁肺之肺胀的代表方是(越脾加半夏汤)

114、真武汤合五苓散适应于(阳虚水泛)型肺胀。

115、肺胀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喘息气促)、(咳嗽)、(胸部膨满)、(咳痰)、(憋闷如塞)

116眩晕是清窍失养,临床上以____头晕___、___眼花______为主证的一类病证。 117.眩晕病位在----清窍-----,其病变脏腑与_____肝脾肾____三脏密切相关。 118.眩晕以_____内伤____为主者,多由虚损所致。

119.瘀血内阻眩晕的特点为眩晕时作,____头痛如刺_____。

120.淋证的病位在_____肾____与____膀胱_____,且与____肝脾_____有关。 121.临床上依据各种淋证的不同表现,把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_____气淋____、___膏淋______、____劳淋_____六种。

122.水肿之发病,是以____肾____为本,以____肺____为标,以___脾_____为制水之脏。

123.水肿的辨证是以____阴阳____为纲。

124.水肿是由于肺失___通调_____、脾失____转输____、肾失____开合____、终至膀胱____气化无权____,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

125.消渴病以____阴虚_____为本,____燥热_____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 126.内伤发热的辨证应首辨____虚实_____,亦应注意辨别病情的___轻重_____。 127.泄泻分为____暴泻 _____和____久泻_____两大类,

128.泄泻初起,不可骤用____补涩_____,以免___固闭邪气______;久泻不止,不可__分利太过_______,以免___重伤阴液____。

129、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30、夫病痼疾, 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31、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

13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

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13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

134、名词解释: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135、名词解释: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乎身体要脱离一样) 136、名词解释:温温(作蕴蕴解,指心中郁郁不舒)

137.肺胀, 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3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39、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 利小便,腰以上肿,当 发汗乃愈。 140、四水指:风水 皮水 正水 石水。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

泻心汤主之。

亡失的不同含义 第三篇_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亡失的不同含义,】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

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A.假热象 B.实寒证 C.很重的虚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真热假寒证

三、X型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

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

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

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

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

A.肝 B.胃 C.脾 D.肺 E.心

四、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2.精气乃气中之_______,是生命产生的__________。

3.血为气母的意义为________和________。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气的_______和_________两者的协调平衡。

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为_________和________。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

7.六淫中,________每多挟湿,_______易生风动血。

8.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_______和阴阳相互转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________,痛处_______,拒按,多夜间益甚。

10.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体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11.肺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理功能。

12.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常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 )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72537/

推荐访问:我对于它的亡失 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