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时间:2018-08-14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第一篇_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执斌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执斌

近日,《少年智力开发报》编辑部主任方明先生转发告我,有读者提出:“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没有火烧紫禁城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供读者参考。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他们不识时务,虚骄自大。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清廷被迫派大学士桂良等赴天津议和。6月,桂良等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签订以后,清朝统治者还坚持公使进北京见皇帝要行跪拜之礼,妄图借此给“天朝上国”争回一些体面。清朝统治者玩弄这种拙劣的伎俩,实在可怜!当时英国人赫德称清廷的这种做法是:“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服人”,怎么可能呢?清廷的做法,使英法侵略者感到,要驯服这个冥顽的政府,有必要给它“直接的打击”。

“当英国军队临近北京的时候,关于报复清政府的事情,曾经有一个热烈的辩论:什么才是一种厉害的报复方法?”“决定必须仿佛一声霹雳似的给一个迅速而且厉害的打击”,以示“惩一儆百之戒”──“警告清政府,违反条约以后,责罚准定跟踪着到来了。” 那么,“直接的打击”,“厉害的报复”,为什么会落在圆明园,而不是紫禁城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绿水青山,风景优美。它本来是明代遗留下的废旧园林。1709年,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始称“圆明园”。其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不断兴修、扩建。清朝几代帝王征调能工巧匠,花费150多年,才建成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中国的工匠们用智慧和力量,把祖国锦绣河山的众多景观和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聚集到一处,这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自雍正皇帝起,清朝最高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圆明园。他们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超过全年的2/3,紫禁城内的皇宫仅在举行大典时暂住。处于风雨飘摇王朝末世的清文宗──咸丰皇帝,于1855年移居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理事办公。据记载:“军机册档二分,一存方略馆,一存圆明园。”1860年9月,英法联军直逼北京通州。咸丰皇帝躲在圆明园内下达截获英使巴夏礼等人的命令,并宣布与英国断绝海上贸易进行决战。他还下令要全国军民踊跃杀夷,并颁布奖赏规格。咸丰皇帝的做法自然会引起英法联军的忌恨。

1860年9月22日,咸丰逃亡热河,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在圆明园内设立公所,主持和局。10月6日,英法联军自德胜门、安定门入京,清军不战自溃,纷纷退往圆明园。英法联军跟踪至圆明园,奕訢闻讯而逃。侵略者找不到奕訢,其肯罢休!?英国公使额尔金就提出:要留下惩罚的痕迹──“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的痕迹。”在额尔金看来,“它(即毁园)可以表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据北京,使得此事昭然显著,杜绝他日争辩和疑问。”英将格兰特说得更明确,更直言不讳──“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这样,圆明园自然在劫难逃了。

2008-09-05 人教网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第二篇_我来说说英法火烧圆明园是怎么回事吧!

我来说说英法火烧圆明园是怎么回事吧!

(看见有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看见大家对这个问题感着兴趣,所以从本糊涂新完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书稿《又挨打了》中摘出以下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为了大家阅读方便,把注解去掉了)

镜头一:英法使者:在北京体验中国特色的刑罚

老巴被逮,英方当时并不怎么担心,格兰特说他相信巴夏礼的才干和能力,说不定还能见到中国钦差跟他吵架呢。额尔金更是认为,巴夏礼一个人就顶一支军队。但是法军统帅孟托班认为,发动攻击是救出这些人质的最好办法。

就孟托邦是对的,其他人全错了。他们太不了解中国了。

僧王逮住巴夏礼时,双方是吵架了,但是吵得很不平等。僧王训了话,说:你们赢了两次,而我们只赢了一次,你们两次进犯大沽炮台,怎么如此贪得无厌?我知道你名字,都是你煽动他们干的,现在,该我教训你了。

僧王教训巴夏礼的方式就是让人摁着巴夏礼的头,在地面上连续磕响头。你们不是不磕头吗?那我叫你一次磕个够。

巴夏礼说:俺是谈判人员,打着休战白旗从你们防区经过的,且得到过贵方明确承诺,给予通行安全。你们现在为什么不遵守游戏规则呢?

对于他的质问,僧王报以爽朗的大笑。大笑之后,给手下示意,手下走过来,摁住巴夏礼的头,又是一顿猛磕。

磕过之后,僧王要求巴夏礼立即阻止联军的前进。巴夏礼说:这我作不了主。僧王觉得很奇怪,我看事事都是你作主,你咋就作不了主呢?说瞎话。巴夏礼说:全是真话。你打死我,我也阻挡不了联军的步伐。

这就是鸡与鸭的对话。

正对话中,前方炮声响了,僧王命人把一干俘虏装到车上,送往北京去了。中国的车子没弹簧,所以一干俘虏很不舒服。据美国学者认定,这是美国公使华若翰先生上京换约的恶梦重演。这就是美国学者的不对了,睁着眼睛说瞎话。美国使者虽然坐了同样的车,但是手上根本没捆皮绳。不象巴夏礼等人,手上被勒了皮绳,这样子坐车上,被车颠得东倒西歪没法用手扶一下,他们哪里受过这罪啊。

巴夏礼与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被关到了刑部大牢。洛奇为了联系到同志们,在牢房里唱起了鸟语歌:《上帝拯救女王》。但是他没得到回音,出狱后,他曾写过回忆录,说自己最

担心的是捆在手上的皮绳,那皮绳用水湿过,据说越勒真紧,勒几天手腕处即开始腐烂并且生蛆。有兴趣的人可自己在家做做实验,不过试一天就行了,不必等蛆生出来。

巴夏礼和一帮子中国囚犯关在一起,

在这里,他得到了中国政府不曾给予过的尊重与友好,那些囚犯甚至尽可能的帮助他。有意思的是,刑部给他定的罪名居然是“谋反”。看来,中国政府在刑法上都是如此多情,把外国敌人当自己臣民来对待了。审讯的时候,对他也不算太狠毒,虽然威胁说要砍他的头,但顶多是拉着他的头发或者耳朵在地上拖来拖去。纵观中国人古至今的刑罚史,这种审讯算是温情多了。

其他俘虏被关在了圆明园,据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这两个美国佬说,皇帝曾秘密审讯过他们。这个可能是真的,否则没法解释他们何以会被关在圆明园里。估计咸丰也没审出什么结果来。一是后来一听说八里桥中方战败了,他当即跑了;二是僧王与他们对话都是鸡与鸭了,咸丰与他们对话,那就是牛对着鸡鸭谈琴了。被关在圆明园的俘虏就惨多了,双手被捆,整日下跪,三天水米未进,手腕处被皮绳勒得生出蛆虫。据后来的幸存者回忆说:《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一个幸存者居然还在狱中数蛆来着,说,一天可繁殖1000只蛆虫„„

唉,好好体验一下野蛮国家的野蛮法律吧。对他们道义上同情的时候,再想想咱中国的囚犯们,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中国人民几千年都这样过来了,你们就住了几天,就疯的疯,死的死。还是缺少锻炼吧?

镜头二:法方要求烧紫禁城,英方要求烧圆明园

13日至16日,英法的强烈要求下,中方陆续把其他俘虏放还,问题是联军一看这些俘虏就冒火了,卖瓜的,总共俘走俺39人,活着回来的仅19人。有些人的尸体干脆被大卸八块,还有些人腐烂得没法瞧了,还有些人找不到尸体了。再听听活人的讲述,更是毛骨悚然。卖瓜的,这个野蛮的政府。

冒火与悚然之余,英法方面召开了会议,不开不行,这事儿,百年没遇过呢。巴夏礼是中国通,他知道,对中国人来说,残酷虐待囚犯,甚至要他们命,并不是什么出格的事。但是对英法这些来自西方的夷人来讲,那就太出格了。

英法都同意惩罚清方,按他们的游戏规则,也就是万国公法规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鸡犬不留。但是两人提出的惩罚方式有异。额尔金的意见是:第一,这些可怜的俘虏是在圆明园内受到虐待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个园子夷为平地。(格兰特将军附议此点。巴夏礼更附议些点。英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国的随军牧师孟纪不愧是负责灵魂那块的,干脆认为,中国的圆明园甚至不抵一个英国士兵的性命。没办法,可恶的外国佬就是这么看重他们的个体生命。他们不知道,有些人可以死得轻于鸿毛的,以为所有人的死都重于泰山)。第二,应由中国政府出钱,在天津设立纪念碑,用满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头认罪的碑文,落成后由清方大臣护送死者尸体前往天津参加揭幕仪式。法国公使葛罗对额尔金的意见表示反对:第一,圆明园没有设防,严格说来非交战区,烧了人家,乃无益之报复(孟托邦将军附议这一点)。第二,立碑一事不好办,清政府骄傲惯了,受不得这等侮辱,刺激他们过分了,说不定会影响我们的谈判。第三,实在想报复,咱就烧北京的皇宫吧,烧皇宫比烧一个园子,更能让清朝统治者印象深刻。

额尔金不同意烧皇宫,因为进京前,答应人家留京王大臣了:人家和平开放永定门,咱进去后不扰民不烧抢。现在烧人家皇宫,不是咱不讲信用了吗?再说了,北京居民没惹咱,烧皇城,相当于烧北京,何苦跟人家的百姓过不去呢?至于天津不立碑,额尔金倒是同意了。最后他就坚持一条:烧圆明园!不烧偶咽不下胸中那一口恶气。法国拦不着人家,也就不管了。于是双方各自制订了自己的最后通牒。

10月16日,英方向清方提交最后通牒:第一,拆毁圆明园;第二,赔偿被虐待致死的英方人员补恤金30万两;第三,赔款未付清之前联军驻守天津。

10月17日,法公使向清政府提交最后通牒:第一,恤金20万两;第二,将虐待俘虏的清方官员严加治罪;第三,让出城内肃王府的公馆作为法国使馆;第四,给还康熙年间各省天主教堂及传教人的坟茔、田产、房屋。

镜头三:额尔金:我放火,我有理!

额尔金要给不讲信用的咸丰一点颜色看看-10月18日,开始焚烧圆明园。虽然法国方面坚决反对,但是额尔金认为他烧得有理,为此作出了诸多解释:

“第一,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为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中国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皇帝避暑行宫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损失,在一月内即可恢复原状。„„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为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要想取消毁坏圆明

园这事,若单要求赔款,在这种扰乱的情形中,中国政府,除了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笔款项。其次,或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般苛待英人,和破坏和约的人们,一些可怜的属员,也许要呈献出来,作替身了。假若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国政府大约不能答应,更决不能实行。寻思推绎的结果,只有毁坏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而且这

种责罚,仅降在清文宗本身,与人民无关。”

为了让大清人民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额尔金放火前,专门在北京张贴中文小广告,公布了放火的时间,并向北京人民作出了解释:“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这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他这解释在当时纯粹是自作多情。据说,“中国人看到告示后,丝毫没有为即将发生的事情操心,而是对其蹩脚的语法大笑不已”。

看额尔金的意思,火烧圆明园,乃是专跟咸丰帝一个人玩的,谁让大皇上不守信用呢?是的,我相信那时候的中国百姓,心里没任何触动。假设洪秀全能打进北京,可能也是烧;不烧也是为了自己住,反正跟普通百姓没有关系。谁爱烧谁烧。不过,额尔金当时既不明白中国人民的感情,更不明白中国政府的运作路数。咸丰她媳妇儿后来发动政变时,顺手把屎盆子扣到了肃顺等顾命大臣和载垣等谈判大臣身上:“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方所致。载垣等复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已职,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小娘们意思很明白:肃顺这皇家参谋一味强硬,载垣又不好好跟人家谈,失信于各国,以致于咱园子被烧,她老公不得不去热河打猎。千错万错都是手下人的错,她老公么事没有。大清这种制度,天下罕有,所有的事,都是皇帝拿主意,但是所有的事,他又都用不着负责任。总之,额尔金这园子还是烧错了对象。

镜头四:额尔金搬起脚,砸上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石头

1861年4月16日,额尔金到达英国。与孟托邦将军不同的是,迎接他的是各式各样的欢迎。大家都认为火烧皇帝园子太好了,只有一个人觉得不好,那就是英国首相巴麦尊,这个70多岁却一直生机勃勃的老家伙说:为什么不连中国的皇宫一块儿烧掉呢?当然还有两个人表示不安,那就是维多利亚女王和她亲爱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前者觉得额尔金这行动比太平造反还要猛,太可怕了;后者担心过分侮辱皇帝并暴露皇帝的无能会不会促使清王朝走向覆灭

。同为王室,惺惺相惜,兔死狐悲,两口子估计跟咸丰家还有些共同语言吧?

不过,尽管大家都高叫烧得好、烧得不够,但在皇家学院的欢迎仪式上,额尔金还是向大家解释了,火烧圆明园的原因。也许是良心有所不安吧。他说,他不认为圆明园的艺术有什么价值,不过园子里的珍宝还是有价值的,它们被埋没在圆明园那个垃圾堆里。他说,没有谁比他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更痛心,但是他必须这样做。他不是为了单纯的报复中国皇帝,而是为了后继使臣们的安全。

总之,他烧得有理。

问题是历史绝对不按照某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发展。额尔金搬起自己的脚,砸上了别人的石头。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第一,火烧园子,他自认为惩罚的是失信的中国皇帝。但是中国皇帝根本不承担此种责任,前面说了,1861年,咸丰他媳妇儿发动辛酉政变时把屎盆子全扣肃顺与载垣身上了。即使咸丰他媳妇儿不政变,咸丰自己也会把屎盆子扣办事大臣身上的。大清皇帝,连大汉皇帝玩的罪己诏之类的游戏都没继承过来。人家都兴“有限责任公司”,爱新觉罗家兴“没有责任公司”。

第二,惩罚的是中国皇帝,给他记恨的却是中国后世民众。虽然当时的中国民众与皇帝无关更与圆明园无缘因此对火烧一事无动于衷甚至以嘻哈态度对之-这一点,额尔金1858年底在长江考察两个月就发现,一般民众对朝代之争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多大的热情,他们对战乱的态度仅相当于他们对地震、瘟疫或任何其它天灾一样。但现在的民众不这么干啊。虽然不幸生在现在的中国,无缘做咸丰的子民,但是现在的他们有民族情绪啊。虽然那园子不烧也不见得能保证现在的他们可以随便进去游玩,但是他们素质与觉悟高了,认为圆明园乃是民族遗产的一部分,火烧圆明园恰好伤害的是他们的感情,并且由此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深。这是个意味深长的情结。奴隶主挨了别人一巴掌,过后可能早忘了,但是奴隶们世世代代记着主子所受的耻辱,甚至主子的耻辱就是他们的耻辱,这是一种旷世移情。而且这种移情有些吊诡,那就是,如果这园子是他们自己人烧的,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中国人就没有这种深刻到血液里的集体记忆与种族仇恨。这也叫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仇恨吧。不过也有人打过比方,如果有外国侵略者烧掉了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那么英国人民是什么感觉呢?历史不能假设,有机会碰见英国人,不妨打听他们一下。

第三,据说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在园子里的受虐致死。

当时的英国媒体听说后,恨不得吃掉中国的皇帝。为了对付恶毒的媒体,他不得不用火烧圆明园来对此作出回应。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的媒体情绪与公众情绪不复存在,而圆明园的废墟则永远存在。虽然额尔金不承认在艺术方面中国人有什么可值得英国人学习的。可是,原始人随便在墙上划拉几笔到了现今都叫世界文明遗产呢,何况那圆明园是野蛮的中国人一百五十年内由众多工匠划拉出来的大手笔呢?总之,时间越推移,大家越觉得可惜,对于额尔金的火烧行动没法表示支持了。圆明园废墟,原先是中国人的耻辱,现在,更变成是英国人的耻辱。烧园子,惩罚的是野蛮,但是园子烧过之后,废墟所能体现的,却仅是放火者的野蛮。中国野蛮,你英国也不咋样啊!套用民间家长骂欺负小孩子的大孩子的那句话:你能跟他一般见识?他还吃屎呢,你也吃屎?咸丰吃屎,我们中国人可能都不太知道,但是额尔金伯爵吃屎,全世界却都知道!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第三篇_火烧圆明园有关背景原因和损失

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自1854年起就开始与清政府交涉,提出了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酝酿全面修改条约。随后,法国美国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要求。清政府拒不接受,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英法美三国再次要求“修约”,仍遭拒绝。 多次交涉,屡屡碰壁,列强感到失望,有又极为恼怒。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蓄意制造事端,发动战争。随后,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因这次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春,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侵入天津城郊,京师震动。咸丰帝急忙派人与英法议和,俄美两国充当“调停人”,从中渔利。6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大致为: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1860年2月,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增兵,扩大侵华战争。8月,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直入天津,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侵入者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和皇家园林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第四篇_火烧圆明园这事究竟是谁干的?

火烧圆明园这事究竟是谁干的? 话说有关部门,发现一群英国和法国军舰正经过领海,于是要求停一下、搭个话。

清政府上海地区相关领导登船见了司令官,说我们这里不太平,土匪多得吓死人。你们这么威武雄壮,要是能抽空上岸帮我们平个乱,我国领导人咸丰爷爷知道了一定很开心,会大大地奖励赏赐你们。

司令官听了差点笑得背过气去。他说老乡,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我们这次北上另有重要任务——啊不是抗日,反正不能在此逗留。

他实在不忍心告诉爱民如子的当地领导:我们这些军舰,就是上天津北京去抄你们政府老巢的。

1860年,暴怒的英法联军再度北上,直逼京津。在去年的天津大沽口炮台之战中,轻敌的英法联军遭到清军痛击,不但死了400多人,还被击沉了几艘战舰。这也是清政府自从1840年第一次与外国开战之后,在大陆地区取得的首场胜利,朝廷上下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可欢乐持续还不到一年,英法联军就卷土重来了。这一次势如破竹,很快拿下天津,直逼北京而来。咸丰一看不好,赶紧派钦差大臣怡亲王在通州跟英法联军谈判,联军方面的首席谈判代表是英国人巴夏礼。

眼看和约快谈成了,但巴夏礼告诉中方:此次除了进京换约之外,还有公使亲递国书一事,就是把英国女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当面递给中国皇帝。

怡亲王一听就傻了:要见皇帝,事关国体啊!因为咸丰是一定要来使行三拜九叩大礼的,不然几百年的祖宗威名和天朝国体就毁在他手里了,他负不起这个责任。而外国使节又是一定不肯行跪拜礼的,他们总认为国与国之间平等,凭什么要向打不赢我们的皇帝下跪?这分歧从乾隆时代就开始了,是一个没法解决的死命题啊。 对于巴夏礼而言:国书一定要递,膝盖一定不弯。对于怡亲王而言:膝盖如果不弯,皇帝一定不见。两方吵得口干舌燥,怡亲王看巴夏礼坚决不让步,他想自己也是没有后路可退的。怎么办?照最高领导的指示办算了。

咸丰吃亏就吃亏在没有自知之明。明明一路节节败退,偏偏还要做以逸待劳围而歼之的美梦。他一方面让手下僧格林沁准备作战,另一方面居然指示怡亲王:谈不拢就把巴夏礼这些人抓起来作为人质。打仗嘛,兵不厌诈是不?不要有妇人之仁。

于是1860年9月18

日,清军将领僧格林沁把巴夏礼等39人尽数扣押。清政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根本不知道在西方的游戏规则里这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正是这些人的命运决定了将来圆明园的命运。

英法联军司令部虽然被巴夏礼遭扣押的消息感到惊讶,但其实并不怎么担心:他们只相信巴夏礼的才干和能力,却不了解清政府的大脑构造。英方特使甚至认为:只需坐等巴夏礼完成使命顺利归来即可。只有法军统帅孟托班表示:发动攻击是解救人质的最佳方式。

事后证明:只有他是对的,其他人太不了解中国了。

这年代,英法美俄诸强虽然为在华利益上争得不可开交,但对于清朝皇帝、清朝政府乃至大清全体子民的认识却渐渐趋向一致:愚蠢、低能、自作聪明、毫无诚信。

总之一句话:不打不老实。

二【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巴夏礼被僧格林沁逮住了,他质问对方:我是专门来谈判的特使,是得到过你们明确

承诺保证通行和人身安全的。现在你们这样做算几个意思? 僧王笑眯眯地看着他,说你不是不愿意跪拜磕头嘛,来人呐,帮帮他!

于是巴夏礼同志就被人摁住头,在地面上Duang——Duang——Duang地演奏起来。

下马威结束,僧王要求巴夏礼立即出面阻止联军前进,巴夏礼说我做不了主,你打死我也阻挡不了联军前进的步伐。

僧王说:想死?哪有那么容易。来人,给我打包快递到北京刑部大牢。

与此同时, 等了半天不见巴夏礼凯旋的英法联军终于相信:再不打,巴夏礼这辈子都别想回来了。于是在通州以南的张家湾,4000名英法联军对阵僧格林沁的25000名精锐骑兵。

当天僧王上报:虽然张家湾落入敌手,可我们毙敌无数啊。同一天,英法方面的战报是联军伤亡35人,清军1500人。

9月21日,6万名清军和8000名联军再度在八里桥大战。这是一场“骑兵和冷兵

器”VS“大炮和火枪”的战争,结果英军死2人伤29人、法军死3人伤17人,而清军死亡3000人。

联军士兵甚至觉得这样一片倒的战役太无趣:“这场战役给人做梦一般的感觉。我们光打死敌人,自己却几乎丝毫无损。”

可是咸丰是不会觉得无趣的。他根本没有死守北京御敌于城门之外的打算,而是带着还没有成名的懿贵妃——后来的慈禧——等家属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北京一切事情丢给了背锅侠恭亲王奕?。

9月25日,联军发出最后通牒:三天内不放人,并且在通州签订条约,我们就杀进来了。

又经过一通扯皮,终于在10月8日,巴夏礼等8人被释放。又过了一个礼拜,其他的俘虏陆续返回联军。可是当初被抓走39人,只有18人是真的回来了,其余21人只有名字回来。有的甚至都不是完整的尸体回来,有些甚至尸体都找不到了。

活着回来的人说:他们双手被捆、整日下跪、水米不进,手脚被皮绳勒得生出蛆虫。《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四天就死了,尸体被丢到野地里喂了野狗;安德森中尉看着自己手上的蛆虫全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三天后死去……

对于联军而言,这样对待使节无异于畜生行径。而对于中国囚犯而言,知道了心里恐怕更难受:咱们一两千年都这样过来了,你们才住几天就死的死疯的疯,要不要这么矫情。

看到自己的使臣身受酷刑,英法联军的共识是:必须严厉惩罚清政府。而分歧是:到底烧哪里。

英方建议烧圆明园,法方表示反对,说烧圆明园不如去烧紫禁城。烧皇宫比烧一个园林更能让清朝皇帝印象深刻。

英方说烧皇宫基本相当于烧北京,何苦跟北京的百姓过不去?再说圆明园也是宫殿要地,而且使节好像就是在这里受折磨的,烧了也有警示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是烧了皇宫,就彻底跟清政府撕破了脸,不利于今后在华争取利益。清政府虽然蠢,但还要靠他们为咱们国家牟利是不?

为了让大清人民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英方在放火前专门在北京张贴中文牛皮癣小广告,公布防火时间解释放火原因:

“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

英国人简直想多了。据说当时大清子民看到告示后,根本没有愤怒、悲伤、恐惧和庆幸这些英国人想象中的情绪,反而因我告示蹩脚的语法而嗤笑不已。

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并非一哄而上,相反是有组织有纪律的。

两军各派三名军官组成圆明园文物接收委员会,既合作双赢,也相互监督。他们把园内珍宝分成两类:一是金银珠玉这样的贵重宝物,二是名人书画雕刻刺绣这样的美术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第五篇_火烧圆明园的深层原因

火烧圆明园的深层原因

樊美平

圆明园被说成是人民的‚耻辱‛,每到危机时刻就要往事重提。但我问过许多人,当年英法联军以什么理由或者说是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却没有多少人答得上来,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所到之处的野蛮行径。不过,难以想象的是,当英国及法国的道德水准只是停留在烧杀抢掠层次之上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创造出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如果他们真的只是象那些当年烧毁罗马的野蛮人一样随便在北京放火,很难想象在他们中间竟会产生出几乎是不可尽数的思想大师,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我注意到,对于英法联军当年用于焚烧圆明园的借口,被小心翼翼的掩盖起来,似乎其中真有什么难言之隐。十多年前有一场火爆的电影,片名就叫《火烧圆明园》,里面的英国人莫明其妙就把圆明园给烧了。其实,对于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可耻借口,完全可以公开予以揭露,他们用以掩饰其滔天罪行的所谓理由,应该予以坚决驳斥。但在中国的历史著作当中,对此居然讳莫如深,最多也就只用几个字提

及,一掠而过,好象是害怕泄露什么国家机密。当人们对事情经过知之甚少时,怎么就可以发表那么多的感概。

言归正传,再回到圆明园的问题上去。显然,有了前面的一段铺垫,我将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段历史并提出新的解释。

被人们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那场战争,借用塞缪尔〃亨廷顿的话来说,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冲突。当时满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公使驻京‛一项,被清方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如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内地旅游、协定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等,对于手操生死予夺大权的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臵的小事一桩,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议。后来,皇帝还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关税等更多优惠来换取英法两国取消‚公使驻京‛的要求。

在解释这些史实时,需要从中国传统的‚天下一统‛观念谈起,按照这一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但这一观念必须得到夷狄们的认同,所以,中国

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费正清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称之为‚磕头外交‛。现在的麻烦在于,夷狄拒绝磕头,而且他们还要长驻北京。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在事实上促使‚天下一统‛观念的破产,而这种‚天下一统‛观念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接受,与儒家‚礼治‛思想的结合,就汇成了古代中国独裁专制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源泉。这一改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使合法性的来源逐步枯竭。如果有人---尽管是一些犬羊之性的夷狄,可以公然拒绝向皇帝本人磕头,其他人是否可以同样效法?如此推导下去皇帝天下共主地位就会摇摇欲坠,那他还能在金銮殿上稳坐多久?除此之外,公使长驻北京,又被看作是类同古代的‚监国‛,按照满清政府当时的理解,驻京外国公使可以在京城里任意收税,干涉政令,折迁民居衙署,建立高楼,布署各类武器,总之是如同太上皇似的为所欲为。中国沦为外夷监守,自然万不可行。

因此,拒绝公使驻京,就成了皇帝维护其磕头外交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英法联军强大火力突破之后,皇帝又在‚亲递国书‛条文上设臵了第二道防线,即使西方公使驻京,但不‚亲递国书‛,皇帝也不用与他们照面,自然不会涉及到磕头与否的问题。在前不久美国公使到达北京之

后,清方坚持由他人代表皇帝接受了国书,这一重大的‚外交胜利‛曾让满清政府相信他们能够坚守住第二道防线。但在北京附近通州谈判的最后关头,英方在照会中坚持要向皇帝亲递国书,突破了皇帝的第二道防线,直达皇帝的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把磕头问题直接端上了谈判桌。

满清政府当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击溃江南大营,攻占苏州、常州,威胁上海,英法联军集结通州,随时可能进攻北京。可是满清政府却下定决心不在磕头问题上退让半步,他们的底牌是西方公使要么向皇帝磕头、要么不亲递国书,口气异乎寻常的强硬,毫无妥协余地。如果达不成协议,满清政府将不顾自己力量虚弱而背水一战,并调兵遣将,作好了开战的布署。

当时英方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政府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他们毫不理解磕头一事维系着满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公开证明,就象皇帝弄不明白选票就是西方政府合法统治的公开证明一样。他们反而怀疑皇帝拒不接受国书里面包藏着巨大的阴谋,更加顽固坚持要亲递国书。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其实,在满清王朝的两百年历史当中,也有允许西方来使不向皇帝磕头的先例,而且还有皇帝与他们握手(行西礼)的记载,但那是在满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还没有受到广泛怀疑的时候。随着这种合法性的逐步丧失,任何诸如磕头之类的烦琐小事,只要看起来象是能够证明皇帝及满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都成了不惜为之一战的重大利益。皇帝害怕在这类事情上的让步就如同堤坝上的漏洞,最终会导致大河决堤,使大清江山毁于一旦。因此,当他得到英方拒不磕头的奏报之后,感到所有三道防线全被突破,忍无可忍,无处可退,立即作出开战的决定。

对于导致通州谈判破裂的直接原因‚亲递国书‛一项,直到战后,满清政府才明白过来,这只是西方各国的通常作法,并没有特别要为难皇帝的意思,而且英法联军虽然在谈判中坚持要亲递国书,却并没有打算为此事开战。双方背后都没有阴谋。如此看来,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就是奉行‚磕头外交‛的满清政府与奉行国际法准则的英法两国在国与国之间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这两种行为方式又根植于‚天下一统‛和‚国家平等‛这两套绝不相容的观念之中,在它们的后面,则是由不同文明所构成的知识背景。正是这种文明的差异,使得双方对于对方行为完全无法理解,只能按所谓‚利益分析法‛去猜测对方的动机与目的,最后得出错误的

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第六篇_英法联军为何烧圆明园却不烧皇宫

英法联军为何烧圆明园却不烧皇宫?

——联军焚园之原因浅析

一,引言

圆明园之被焚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充分暴露了英法殖民侵略者践踏人类文明成果的野蛮本性。在圆明园还在燃烧之际,侵略者迫使清政治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清王朝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然而,一个清楚的史实是:英法联军虽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领了北京,并劫掠和焚毁了几座皇家园林,但却未占据和抢掠作为清王朝权力中心象征的紫禁城。从当时情况下来,京城已被攻陷,咸丰皇帝则“驻跸避暑山庄”①,即在热河。京师抵抗力量甚为微弱,英法联军完全有能力占领皇宫。

那么,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只焚烧了圆明园等园林而不烧皇宫?这背后隐含着怎样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该问题分解为两部分:为什么要焚烧圆明园?为什么没有烧毁皇宫?笔者尝试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得到一个相对中肯合理的结论。【为什么火烧圆明园,】

二,英法联军为何焚毁圆明园?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是事实,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抢劫了圆明园后,为何还要将其焚毁?

1,几类基本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从目前可得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为毁证说,认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为了掩盖他们在圆明园进行劫掠、破坏的滔天罪行,联军以彻底毁灭这个园林的方式销毁罪证。目前各中小学版本教材谈到这一事件时大都采用此观点。

二为报复说,认为这一行为是对清军虐待联军俘虏(关于该事在后文中将有详细论述)进行的打击报复。如夏笠先生谈到:“13日至16日期间,额尔金与葛罗就惩罚清政府虐待俘虏的问题进行了磋商„„额尔金提出的两个重要报复..措施是:其一,俘虏是在圆明园遭到伤害的,因而必须将该园‘毁为平地(格兰..

特也力主焚毁圆明园)’;其二,应由中国政府出钱,在天津建立纪念碑一座,用满文及英、法文等刻上清政府低头认罪的铭文,落成后清方须派出大臣护送死者尸体至天津参加该碑的揭碑仪式。”②其中就突出了“报复措施”这一词汇。

三为行军说,认为抢掠及焚毁圆明园的举动是联军军事活动的一个过程。如有史料证明有英法人员辩称:“圆明园珍贵之物,既皆移动,我兵之入园,并非

③抢劫。”否认圆明园的劫掠,将其归为正常的军事活动。

四为威慑说,即认为该行为是英法联军用以威慑清帝、逼其议和并进一步控制清王朝的一种方式。如日本学者稻叶君山说:“叶尔景(额尔金)斯时颇持积极主义,欲乘势更易清朝之皇统,且为遭难遗族要求赏金三十万两,遂于十月八①

② 中华书局《清史稿》(第四册),1977年版,第761页 夏笠《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447页

日放火焚圆明园。”①

2,对各观点的评析

这四种观点各有其侧重之处。持第一种观点的人,饱满着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侵略者野蛮罪行的愤恨,其意在揭露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然而,从实际来说,该观点是说不通的。因为英法联军无论是在侵略过程中的烧杀抢掠,还是入圆明园之后的抢劫和纵火行为,全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进行的。而事实上,侵略者也毫不讳言地把这一罪行记录在他们的各种书信日记中。如戈登承认:“在那里先尽量抢掠,然后才把整个花园

②烧掉。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瓦兰·保罗说:

“毁灭圆明园是一次残酷的行动,但也是必需的,因为和平条约的缔结要归功于它。因此,完成这次行动的同时,英国人不仅做了应当做的事,并且做得很好。”③这里则完全将这一罪行曲解为是必须的、“应当做的”行动!可见,侵略者从不羞于承认干了劫掠圆明园的事,并且还认为这是一次正当的军事行动,甚至赤裸裸地将其成果拿出来炫耀。自然谈不上还要销毁罪证之说。

第二种观点提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件较为隐晦的“虐俘事件”对联军决定的影响,看到了这一偶然事件起到的作用。然而,若将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定性于报复,未免有将问题简单化之嫌。况且焚皇宫事实上也是具有报复性意义的,事实上更具报复性。

第三种观点将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行为定性为正常行军,显然是站在掩盖罪行的角度上的。摧毁人类文明珍品与行军的目的和方式背道而驰。该观点不足为训。

第四种观点从较深的层次揭示焚园行为的本质目的,相对于以上三种观点自然更具有相对的合理性。然而,这仍然无法解释另一问题:焚皇宫岂不更足以威慑清帝、进一步控制清朝?为何英法联军偏偏采用了焚烧圆明园的方式?

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四种观点都有其无法解决的问题,对该历史事件的认识要么错误、要么有误差。为了更深入地从细节上解释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注意到第二种观点,其中提到了清政府对英法联军俘虏进行虐待致其伤亡的事。为了弄清楚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根本目的,需要对该事进行分析。

3,“虐俘事件”考

根据英法方像《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额尔金书信和日记选》等文献的记录,这一事件大致过程如下:1860年9月八里桥战役后,英国公使巴夏礼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打着停战的白旗前往通县和清政府谈判,结果被载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击活捉的一队英法联军士兵一起押到北京,被监禁了一个多月。监禁期间,有多名俘虏因受清兵虐待而死去,其中包括《泰晤士报》记者波尔比。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清政府迫于压力交出了一些俘虏,其中部分人已经死去。额尔金等认为俘虏是在圆明园受虐待的,为了惩戒清政府,纵火焚毁了圆明园。

在目前已经考察过的文献中,披露了这一事件的不下十种,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71411/

推荐访问: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火烧圆明园电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