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东陵地宫

东陵地宫

时间:2018-08-09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东陵地宫 第一篇_顺治帝孝陵地宫是空的吗

顺治帝孝陵地宫是空的吗

在清帝陵,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盗案:1901年,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东陵当地的土匪以为清朝灭亡了,就把苏嘛拉姑的墓给盗掘了。1924年到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进入陵区,悍然砍伐了东陵区域内数百万株苍松翠柏。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了最为富有的乾隆裕陵和慈禧陵,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1945年,东陵地区土匪横行,鱼龙混杂,以张尽忠、王绍义为首的土匪盗掘了景陵、定陵、慈安陵等,帝王后妃的地宫被轰然炸开,抛棺扬尸的惨剧不断上演。 这里就有一个特例,那就是顺治帝孝陵安然无恙,居然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守陵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考证,归纳为以下原因:

一是地宫为空券。顺治帝宠妃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帝万念俱灰,看破红尘,想出家做和尚,还请来大和尚茆溪森为他剃度。所以,一些文艺作品演绎,顺治帝的儿子康熙帝去五台山寻父,说明顺治帝出家去了五台山。既然顺治帝已经出家做了和尚,那他的地宫里面当然不会有他的尸骨,也不会有什么值钱的宝贝,所以,孝陵地宫是个空券。空券当然没有人去盗掘了。

二是孝陵大碑楼上的文字起了作用。孝陵大碑楼里面有一统石碑,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着顺治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其中,在谈到顺治帝陵寝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意思很明显,说的是孝陵地宫里面没有什么宝贝。当地的土匪是了解这一情况的。所以,盗陵的土匪看到这段碑文,就望而却步了。

三是孝陵地宫是顺治帝的衣冠冢。有人说,孝陵地宫不是空券,但是,顺治帝根本没有埋在地宫之中。地宫里面埋葬的是顺治帝的一把扇子和一双鞋子。费半天劲,就为这两件小东西,盗匪认为很不值得。

当然,孝陵并非一直很安全。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孝陵其实也有过几次险情。一次是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冲进紫禁城,慈禧和光绪帝仓皇出逃。但是,八国联军岂能就此罢休,他们的部队开进东陵,准备进行报复行动。在誓师大会上,侵略者决定先把顺治帝的孝陵给烧毁,因为顺治帝是入关第一帝,这里有龙脉。但是,当他们举火要烧孝陵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且,这种天气一连几天,侵略者根本无法实施报复,只好撤出了陵区。

第二次是1945年。土匪王绍义、张尽忠等带领人马来盗掘孝陵。但是,他们用镐刨不进去,用炸药也炸不进去。最终,不得不放弃了盗掘行动。

就是这样,历经磨难的孝陵地宫,终于没有被人盗掘,成为清东陵所有陵寝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陵寝。

但是,人们一定很想知道,孝陵地宫之中到底埋葬了什么呢?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之后,他的大棺材连同价值连城的珍宝在景山被火化,之后,顺治帝的尸体就化为一坛骨灰。资料记载,顺治帝的骨灰坛是一个青花的将军罐,带盖,大肚,就像一个大肚子将军。所以,孝陵地宫的宝床之上,安放着顺治帝的这个骨灰坛子。顺治帝的东边,是康熙帝生母的骨灰坛子,西边是顺治帝宠妃董鄂妃的骨灰坛子。这三个年轻人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22岁,是三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并非传说的空券。

东陵地宫 第二篇_揭秘顺治皇帝地宫空棺之谜

揭秘顺治皇帝地宫空棺之谜

许多年来,清东陵遭到了以孙殿英为首的军阀、土匪们的一次次残目忍睹的洗劫,入葬的五位皇帝中的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四位皇帝陵寝地宫连同皇后嫔妃的陵园全部遭到盗掘和毁坏,而顺治皇帝的孝陵成为所有陵寝中唯一没有遭到盗掘的陵墓。因为所有的盗掘者都知道,顺治皇帝地宫中那把扇子和一双鞋子是不值得一盗掘的。

奸佞献谗惊破鸳鸯梦

顺治二年,江南名妓董小宛被洪承畴(早年由明降清,后成为南下清军主帅)所强抢。洪氏本想自己霸占独享,因董小宛誓死不从,才将她移花接木送入皇宫,成了顺治皇帝的爱妃。

洪承畴恐董小宛于己不利,便向太后进言道:“昔睿王以荒淫于酒色,几至国政荒坠,赖天地祖宗神灵,使之早世殒命……太后纵不念老臣之心,还不念太祖太宗创业之艰难乎?”

太后听后勃然大怒,立召顺治,令其将董小宛遣送出宫。顺治帝一向惟母命是听,不敢争辩,只好含泪遵命。于是,孝庄皇太后将董氏逼居西山玉泉寺。不久董小宛失踪,顺治帝悲痛欲绝,于是偷偷溜出紫禁城,直奔五台山,削发入寺修行了。

舍弃皇位遁入空门后

顺治临出宫时,已将后事做了安排。并写了一道上谕放置在御案上。谕诏中定玄烨为皇太子,持服27日后即帝位。此诏一传,各王公大臣异常惊疑:昨日早朝上皇上身体还好好的,怎么一夜之间就驾崩了?且遗诏中也没有说明病因!纵然群臣有千般疑惑、万种猜测,可是丧事还得照办。不久,8岁新主玄烨登基,次年改元康熙。

当年,顺治皇帝遁入空门后,在五台山绝顶处修了三间草房,终日念禅打坐。

皇儿访父五上五台山

几十年后,康熙率部平息了葛尔丹叛乱。想起了五台山上的父皇,便有了前去看望的打算。

【东陵地宫,】

待一行人到五台山后,康熙将侍从留在山中,一个人走进清凉寺,再由一位老方丈领至山顶极峰处茅屋前,独自进屋拜见父亲。只见一白发老僧,静坐打禅,宛若枯人朽木。康熙忍不住双膝跪倒老人身前,泣不成声地说:“父皇,儿来了!”只见那老僧双目微睁,复又闭拢,其态如初,不再理会。过了半响,不见老僧有何表示,康熙只好悄然退出茅屋。临走时还叮嘱老方丈不准声张此事,以后要好生看待这位老僧,必有重赏。

康熙离开五台山后,关于顺治出家在五台山的传闻在社会上越传越广。康熙帝一生共巡幸五台山五次,方才不去,只是秘密派人将父皇生前使用的一把扇子、一双鞋子带回,埋入清东陵地宫,而顺治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有入葬陵寝。

东陵地宫 第三篇_乾隆陵墓,裕陵至今未解开的四大谜团

乾隆陵墓,裕陵至今未解开的四

大谜团

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告竣,耗银170多万两。虽然关于清皇陵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但是以下是其中裕陵在发掘过程中一些让人格外惊讶的谜团。

1.女尸之谜

东陵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人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人葬的;有比她年龄小的,也有比她岁数大的。同处一个地宫,为何唯独她的尸骨保持如此完好?

有人可能想:是不是她的尸体进行了特殊防腐处理?如果她的尸体进行了防腐处理,那么皇帝和孝贤皇后的尸体更应该做防腐处理。慧贤和哲敏两位皇贵妃

也应该做防腐处理。再者说,清朝不刻意追求尸体的防腐。

【东陵地宫,】

孝仪皇后死时是一名皇贵妃,不会专对她的尸体做防腐处理的。那究竟为什么153年尸体不腐,至今谁也解释不了。

2.棺椁漂起之谜

裕陵地宫里的每具棺椁的四角,各有一块重达数百斤的龙山石,将棺椁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细,头部粗。榫插入石制棺床上的长方形眼中,向旁边相通的方眼一推,由于这个方眼口小下大,龙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上面凿有纵向和横向的通槽。椁的竖向边棱被卡在龙山石的纵向槽内,椁底部伸出的横向边棱被龙山石横向的槽卡压,这样棺椁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后、左右移动。

1928年,孙殿英匪军在盗掘裕陵地宫时,曾顺利地打开了前三道石门。但第四道石门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打开,最后一道门怎么也打不开,用粗树干撞门也无济于事,便气急败坏地用炸药炸开了石门。进去后,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其他五个棺椁都在石床上,唯独乾隆的“走”了下来,将石门死死地顶住,以致士兵无法将门打开。溥仪派善后大臣重殓裕陵遗骨时,将乾隆帝的内棺重新摆放在正面棺床上的正中之位,并将一帝一后三妃的遗骨殓人棺内。可是到了1975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开启地宫时,又是乾隆帝的内棺顶住了石门。

为什么两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顶住石门?地宫内的积水主要是从地面的石缝中渗出。平缓上升的水面,不会产生波浪水流,更不会有冲击的力量。所以地宫内积水不会将乾隆帝的棺椁冲下棺床。乾隆棺椁顶门,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东陵地宫,】

3.石柱之谜

现在裕陵地宫的前三道石门,每道都用4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顶,共有石柱12根。人们一看便知,这些石柱并非原来就存在,而是后来增加的。如果原来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椁是根本无法进入地宫的。

为什么要支顶这些石柱,它们又是什么时候支顶的?

前三道石门的上门槛及以上的枋子,带门簪皆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门尤为严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后果会不堪设想。这12根石柱中,8根是1989年由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支顶的。而第一道石门外侧的两根石柱,支顶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孙殿英匪军盗陵时,是不会支顶石柱的。应该不是溥仪派出的东陵善后大臣所为。因为他们在东陵善后期间,每一位都做了详细的记载,就连一些琐碎小事都有记录,但对支顶石柱之事却只字未提。1975年开启裕陵地宫时,这两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支顶。

这样看来,两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遗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人葬地宫后、隧道填堵前那几天支顶的。因为乾隆人葬前的嘉庆四年(1799年),在修筑裕陵地宫隧道内的斜坡地面时,曾计划筑打夯土,但负责工程的大臣绵课发现“头层石门之上横安石槛已见有裂缝斜纹两道”。为了避免震动,遂奏请皇帝,将筑打夯土改为用砖铺砌,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隧道砖铺地面。

石门上槛出现裂缝,嘉庆皇帝是不会置之不理的。可是,在乾隆帝人葬后,绵亿、弘谦、特清额、成林在向嘉庆皇帝奏报“敬修填砌裕陵元宫门隧道并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并未提及支顶石柱之事。这两根石柱到底是什么时候支顶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东陵地宫 第四篇_慈禧太后被盗墓贼奸尸的真相

慈禧太后被盗墓贼奸尸的真相

?慈禧到底被尸奸没有?

自从1928年孙殿英盗掘了清东陵的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之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慈禧被尸奸的说法。

慈禧到底被尸奸没有?我认为慈禧没有被尸奸。主要理由如下:

理由一,慈禧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那时她已经是一位74岁的老妪了,即使她再养颜有术,也早已失去了对异性的魅力;

理由二,1928年孙殿英盗慈禧陵被盗时,慈禧已经死了20年了?清廷一向不刻意追求尸体的防腐。对于已经死了20年的74岁的老妇,异性更不会对她产生兴趣;

理由三,孙殿英盗陵虽属官军盗陵,但也是贼人胆虚。参与盗陵的匪军们在深更半夜进入神秘的皇陵地宫,胆颤心惊,恐怖紧张,在这种气氛和心理状态下,见到一个老妪的尸体,能够产生奸尸的欲念吗?

理由四,盗陵是为了盗宝抢宝,在长官黑洞洞的枪口的逼迫下,众多匪兵进入地宫,毁棺抛尸盗宝,利在速战,身边监视的长官能允许有奸尸之举吗?

理由五,据说一位当年参加过盗陵的连长说,刚一打开棺盖时,见慈禧面目如生。孙殿英也曾对人讲过慈禧在棺内就好像在睡觉一样。由于打开了棺盖,见了风,在一瞬间脸就发了黑,衣服也变成了泥。孙殿英在这里说的是实情。慈禧在瞬间已变成了一具面目全非的丑陋无比的死尸,匪兵还能对她尸奸吗?

理由六,盗案发生后,溥仪曾派皇室成员和遗臣到东陵重殓,他们进入慈禧地宫时,发现慈禧的尸体被抛出了棺外,趴在椁盖上。如果对慈禧尸奸,当然不会在棺内实施,只能在棺外进行。难道将她尸奸后,还会将她的尸体再翻个身吗?

理由七,还有一个更为有力的证明,那就是1984年10月5日,笔者在开棺亲手整理慈禧的遗体时,亲眼见到慈禧的遗体下身还穿着绣满寿字的褲子。盗陵匪徒总不会在对慈禧遗体施暴后再给穿上褲子吧?更不会不脱褲子就施暴吧?

所以说,尸奸慈禧绝无此事!

东陵地宫 第五篇_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的秘密

清东陵与清西陵为何要分开而建?清朝修建陵寝为何不合在一处?而要在河北遵化修建东陵,又在河北易县修建西陵?

清陵分建实际是源于雍正,其子乾隆谕示后代“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分建”,但后世皇帝选陵也似乎未严格按“一代东陵一代西陵”的祖训执行。如:嘉庆葬西陵,其子道光应葬东陵,却为何也葬西陵?咸丰葬东陵,其子同治应葬西陵,为何也葬东陵?末帝溥仪应葬东陵,为何葬在西陵?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东陵地宫,】

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 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清皇陵为何分东西而建?

清朝自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历时267年。它的灭亡,不仅是清朝的灭亡,也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结束。在清朝入关后,先后有10人当了皇帝。除了末帝傅仪外,其余9人均按帝制葬礼,归葬于东陵、西陵两处。而傅仪死后多年,其骨灰也葬于清西陵。清东、西两陵,成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二处陵址。

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县马兰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余公里。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慧陵(同治);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陵1座。这15座陵墓群,埋葬着清5帝、14后、136个嫔妃。近代著名的皇后慈禧太后也葬在这里。

西陵在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也是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园陵7座。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清王朝的帝陵陵址选择在这二处是有原因的,特别是东陵的陵址,与政治风水极有关联。所谓政治风水,就是假借风水外衣为其政治需要而服务。这在封建社会,是统治者所惯用的。入关后的顺治帝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然而野史与传说的杂乱,却给东陵陵址的选定,披上了层令人恍惚的纱衣。其中一说是顺治自己看中的:顺治帝“尝

校猎遵化,至后为孝陵之地,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玠(即指环)掷之,谕侍臣曰:‘玠落处定为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鸟者(风水先生——笔者注)视之,相惊以为吉壤也。”(徐珂《清稗类钞·方技类》)一说是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选中的,由于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帝未及为自己寿宫动工,就吊死在景山。明朝亡国之君未能如愿享用的“万年吉地”,于是就被清王朝开国之主占用了。还有一说是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勘测过孝陵”。产生多种说法的原因,是与满族入关统治汉族有关的。清统治者入关后,在攻克扬州时,多尔衮曾致书史可法劝降,信中声言:“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清入关夺的不是大明天下,而是帮助明灭李自成的。反映到墓葬问题上,就出现了明崇祯帝选的陵址,传给清世祖顺治的“佳话”,这对于赢得汉人之心,在政治上是需要的。

出于这个政治目的,顺治的孝陵乃至清朝以后的历代陵寝,大体都吸纳了明朝帝陵陵制。首先,关于墓葬的风水,完全遵循了关内汉族堪舆术的一套理论。如孝陵为顺治自己选陵址一说;如乾隆帝在《哀明陵十三韵》中所称:“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廖陈其艺。”(王,指山东王贤;廖,指江西廖均卿,均为当时著名风水大师。)清帝选陵址,也是件宫内大事,乾隆帝自认为也学会了堪舆术,不需要听任汉族堪舆家的点拨了。

其次,清东、西两陵的地面建筑,其大体格局,也同明陵相仿。以孝陵为例:石碑坊、神道、大红门、圣德神功碑、石象生、石桥、

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等均备。只有圣德神功碑,自道光帝的慕陵开始,以后的四帝陵均没设置。

第三,清入关前遵行的是火化。据《东华录》记载,乾隆帝在追述满清墓葬制式时曾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涉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捧持,聊以随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土葬是满族入关后才从顺治帝开始的。顺治帝虽然葬在孝陵,据载也是火化后才土葬的。他6岁登基,在位18年,24岁突然死去,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据《大清会典事例》所载,顺治十七年(1660),深得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红颜薄命死去,福临郁郁不欢,不到半年因病痘死于养心殿。后在北京景山寿皇殿按佛教进行了火化。由浙江玉林通琇的弟子茆溪行森禅师为其举火,火化后葬入孝陵。因此,顺治帝的孝陵葬式,是满清墓葬制式转向汉族陵墓制式的一个过渡。以后的清帝葬式几乎全遵行汉族自古以来的“冢以藏形,庙以安神”这一墓葬制式。

第四,对龙文化的接受。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称:“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四神拱卫天帝的“中宫”。后来有了发展,认为四神在天上是保卫天帝,在人间是保卫帝王和他的臣民,在墓中是保卫墓主和他的灵魂。四神在墓葬中的出现,最早在西汉晚期,而且很快在墓葬中盛行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汉族的丧葬习俗,陵寝制度。清帝陵中,不仅在地面建筑中,随处可见龙的形象,就在地宫里,也是极力效法的。例如道光帝的慕陵地宫便是如此,还引出了个故事。按乾隆帝定的规制,道光帝的陵寝建在

东陵,历时七年,于1827年建成,并葬入了孝穆皇后。1828年某天夜里,道光皇帝梦见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求救,醒来便觉不快,担心自己的地宫出了问题,即去东陵查看,果然发现地宫浸水。道光帝大怒,下旨拆除陵墓,改在清西陵龙泉峪建造新的陵寝。道光帝认为地宫进水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在建造新陵时,将金丝楠木隆恩殿上的龙头做了修改:整个天花板上,不用各帝通用的彩绘,而是用香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龙头向下俯视,张口鼓腮的形状。除此,道光帝传旨在隆恩殿的雀替、隔扇、门窗等各个部位,都用金丝楠木雕以各式的龙,龙头朝上,形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景观,以便让龙在天上争相吐香,不往地宫里吐水。出于这个原因,在以后的帝陵中龙的装饰才减少了。

第五,清初由于顺治、康熙和雍正帝对汉地佛教的推崇,不仅表现在执政时期,在陵墓葬式上也留下了踪迹。例如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在其石门、各堂的两壁、券顶都有精美无比的佛像浮雕、图案和经文。八扇石门雕有八大菩萨,罩门两侧雕有四大天王。前殿又称明堂,其券顶刻有五方佛。中殿又称穿堂,其东西两壁刻有“五欲供”。五欲供为明镜、琵琶、涤香、水果。天衣五件物品,寓意只要戒除五欲,即可进入西方乐土。中殿券顶处还刻有24尊佛像。后殿又叫金堂,券顶上刻着三个佛像,东西两壁各雕“八宝”和一尊佛像。此外,地宫石棺床四壁还雕着整齐细密的经文,用梵(古印度文)番(藏文)两种文字阴刻,达三万余字。简直就是一座精美绝伦的佛堂。还有雍正帝的泰陵,在隆恩门西侧有座配殿,为喇嘛念经场所。后来由于乾

东陵地宫 第六篇_清东陵—短命同治惠陵(含100余幅照片及详解)

清东陵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昭西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顺治孝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孝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孝东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孝惠章皇后与孝东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康熙景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景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景陵双妃园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景陵妃园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乾隆裕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裕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裕陵妃园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道光慕陵遗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咸丰定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定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定陵妃园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同治惠陵..................................................................................................................................................... 2

惠陵..................................................................................................................................................... 2

惠陵妃园寝 ....................................................................................................................................... 38 苏麻喇姑老贵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东府官房和总兵府二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同治惠陵

惠陵

清定陵陵区看过之后,我们去清东陵的最后一站————惠陵陵区。

接着游惠陵。

惠陵位于马兰峪镇南行通往石门方向的公路东侧。

由马兰峪南行去往清东陵售票处(南新城)途中经过一座加油站,再南行约0.8公里过一座石桥后,沿着石条砌就的古河道往东南方向走约0.5公里,就来到惠陵了。

先请看清惠陵简介:

惠陵 [转帖]

为清穆宗同治帝的陵墓,位于清东陵东南方的双山峪。

该陵仿照定陵建造,但取消了通往主陵的神道和石像生。

起点为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冲天牌楼门,神道碑亭,因穆宗无后,故碑亭内刻石碑上无“尊亲之宝”的印章。

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残破异常。

北为三路三孔石桥。

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

正中为隆恩门,油饰全无。

门后东燎炉只存基座,东西配殿和隆恩殿坎墙不存,门窗皆无,匾额丢失,天花板支条皆被盗去。

陵寝后部与定陵皆同,但损毁严重,亟待抢修。

当初建造惠陵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6万两。

清穆宗于同治13年12月5日在养心殿逝世,年仅19岁。

地宫中还葬有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元年逝世,距离穆宗病逝仅70余日,年仅22岁)。

请看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01同治帝

.jpg

墓主人同治帝画像 [转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02惠陵图

.jpg

惠陵图 [转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03远眺惠陵

.jpg

远眺惠陵

该陵仿照定陵建造,但取消了通往主陵的神道。 起点为五孔石拱桥一座。

东陵地宫 第七篇_地宫

汉帝陵面向东方排除了其按左昭右穆布局的可能性

西汉十一代帝王皆葬于长安近郊,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地处长安东南外,其余9陵均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西汉帝陵如何排序?其布局是受“始祖居中,父昭子穆,左昭右穆”的昭穆制度所左右,还是基于其他缘由?

持昭穆说者并不是个别人的主张。但假定西汉帝陵排列是按昭穆,自当先定祖陵,那么高祖长陵作为汉室祖陵应无异议。西汉皇帝一般都是在生前预作寿陵。高祖长陵距渭北陵区的东端“泾渭之会”仅有十几里之遥。若按昭穆制度,充其量只能容纳三五座皇陵。如此一来,高祖刘邦岂非自己向世人昭示:刘汉江山,五代易主吗?

还有,主张西汉帝陵按昭穆制排列者认为:高祖长陵为始祖陵居中;惠帝刘盈为其子,安陵居左昭之位;景帝刘启为孙辈,故阳陵在右穆之地。其整体布局规整,距离相近,呈大雁展翅之形,与“先王之墓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昭穆制度正相吻合。但这种观点是以西汉帝陵面向南方为基础的。秦汉考古专家刘庆柱、李毓芳等先生经调查后发现,汉宣帝杜陵、汉太上皇陵均以东墓道为主墓道。1997到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对汉景帝阳陵的帝陵和后陵进行了详细的钻探和测绘,也证实阳陵是面向东方的。这一结论也排除了西汉帝陵按昭穆制度布局的可能性。【东陵地宫,】

西汉帝陵均置于京城近郊土厚水深之地

那么西汉帝陵的选址、排列又基于什么原则?到底是遵从周秦之制,还是另创有新定之规?

历史无法割裂,汉之前的商、周、秦王陵布局无疑会对西汉有所影响。已知的商、秦等王陵多在都城附近。商代后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与王陵区,直线距离仅1公里左右。西周王陵目前虽尚未找到,但据推测应位于距周都丰、镐南部不远的毕原之上。秦都雍城与秦公陵园,秦都咸阳与秦东陵、秦始皇陵,均相距不远。周朝的燕、虢、鲁、晋、赵等重要的诸侯国,其王陵或贵族大墓均从便于埋葬、祭祀、管理、保护等方面考虑而选在都城附近。西汉帝陵均在京城长安附近,最近的长陵、安陵、阳陵与汉长安城隔渭河相望,即便最远的武帝茂陵,距长安也不足30公里。

古人讲究“凡葬必于高陵之上”,要求土厚水深。咸阳原东西长32.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地势广袤,除渭陵、延陵处于潜水水位埋深30—50米的区域,咸阳原上的另7个陵均大体处于潜水水位埋深大于50米的区域。霸陵虽依山为陵,但陵区的大部在汉长安城以东的白鹿原上;杜陵位于汉长安城以南的杜东原上,也均符合土厚水深的基本要求。

与早期文明社会的墓地、陵区相比,西汉这种将皇帝陵区置于京城近郊较为高敞的台原之上的选择,应是对“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凡葬必于高陵之上”;“行营高敞地,令其傍可置万家”等传统葬俗的继承和发展。

咸阳原不仅有“龙势”,而且还 “聚气”

长安周围地势高敞,适于营陵的地方并不少,如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及咸阳原等,为什么西汉帝陵的主陵区却对咸阳原情有独钟呢?风水思想的流行应

是西汉帝陵聚集于咸阳原的一个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原因。

汉代迷信思想颇为严重,认为居于风水宝地便会福佑子孙世代隆盛,不仅生前要相宅而居,死后更要卜其兆域而葬之。《汉书·韩信传》载:“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旁可置万家者。”连落魄潦倒的韩信葬母都要选择地势较好的高燥地,可见当时卜地而葬确为时尚。

风水之说萌芽于商周,至汉代已有相当发展,传说曾作《葬经》的青乌先生即为汉代人。系统论述相墓术的《葬书》虽出自晋人郭璞之手,但基本观点必然与秦汉以来的风水学说有传承关系,甚至有人认为《葬书》即是郭璞为阐发《葬经》而作。

《葬书》认为:相帝王之阴宅要讲究龙势,“平地之势,其稍高,地坦夷广阔,相牵相连”即为一种龙势。咸阳原东起泾渭交汇,向西约40公里止于咸阳兴平市境,相对高出关中平原,且愈西去原势愈高。原面南北宽十多公里,平坦开阔,土厚水深,道路辐辏,良田万顷,是标准的“龙势”。《葬书》又言:“高垅之地,天阴自上而降,生气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但“气乘风散,界水则止。”咸阳原南襟渭水而北带泾河,可谓好水环绕,充分具备了 “聚气”的条件。

而长安附近其他黄土台原,虽然也都地处两河之间,但均比不上咸阳原的原面开阔,气势雄伟,其中面积最大的白鹿原长约25公里,宽6—10公里,且这些台原多呈阶梯状倾斜 ,槽形洼地和缓丘状高地较多,原面也不够平坦,与“龙势”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正因为如此,占尽天时地利的咸阳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西汉主陵区的首选之地。

咸阳原的选择及陵邑的设置,实为一石三鸟的战略决策

西汉主陵区选在咸阳原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那就是置陵邑以作京师屏障。西汉前期,刘汉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六国旧贵族为主的关东豪族;另一是掠夺成性的匈奴贵族。咸阳原正当长安北首,当时通往西北的两条重要交通线,都是从长安出发,渡渭水、逾咸阳原通往西北。汉初匈奴多次入侵,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骑兵曾沿上述路线直达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和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北),京城长安受到严重威胁。

帝陵选在咸阳原上,广置陵邑,大批迁徙关东豪族,即将这些蠢蠢欲动、梦想复辟的六国旧贵族置于西汉统治者的严密监控之下,同时迁居咸阳原的数十万户,也为京师长安的北门户增添了一道防御匈奴南侵的坚强屏障。这项强制移民的国策从汉高祖刘邦时便开始实行,据文献记载,长陵邑中人口多至十万。故咸阳原的选择及陵邑的设置,实为稳固政权、一石三鸟的战略决策。

此外,西汉帝陵规模宏大,设施复杂。规模中等的阳陵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面积约12平方公里,前后营建长达28年。汉高祖长陵规模比阳陵更大,汉武帝茂陵仅从53年的营建时间就不难得知其建筑规模之大小、工程项目之多寡。皇帝安葬及其各类祭祀活动也礼仪繁复、耗费惊人,囿于当时的人力物力及运输条件等,主陵区选在距长安较近的咸阳原上,无疑是明智之举。

皇帝本人的情感因素对帝陵选址也起决定作用【东陵地宫,】

令人疑惑的是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它们虽然离长安城不远,但为何弃绝了风水绝佳的咸阳原呢?

霸陵是文帝生前预作的寿陵,在选址上,不可能不掺杂有文帝个人的感情因素。汉文帝颇为念旧,他由代王而登基,在位23年。代位于长安东北的河东地区,正是因为代这个边陲小国为他在风雨如晦的吕后时期提供了避难所,并因此而得承汉祚,故文帝本人对代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位很少出巡的俭朴皇帝生前曾多次巡幸代国,并将自己最心爱的两个儿子刘武和刘参封为代王和太原王。当刘武徙为淮阳王后,文帝又徙封刘参为代王。文帝念代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很可能正是由于文帝思代心切,并进而由来路想到自己的后事,故选择了近在长安东郊、地势高亢,且能望见去代之路的白鹿原头,作为自己的归宿地。 从宣帝杜陵的选择,也可看到皇帝个人情感因素的作用。宣帝是武帝卫太子之孙,因巫蛊之祸导致卫太子一门败灭,宣帝流落民间,后被霍光等辅政大臣迎回,承昭帝之绪登基称帝。宣帝的直系亲属如曾祖母孝武卫皇后、祖母史良娣、父史皇孙、母王夫人皆因“巫蛊”之祸遇害后葬于长安城东南,基于“旁近祖考”的传统风俗,另杜、户之间的杜东原是宣帝生前最喜欢的地方,这些都成为宣帝择陵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汉十一帝陵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位置排列,纯属必然中的偶然因素所致。必然是指西汉帝陵的选址继承于传统葬俗,受制于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政权稳固的需要;偶然则指皇帝本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与其将西汉帝陵的分布牵强地说它是与贵族公墓制相适应的昭穆制度的产物,毋宁说是把历史传统、思想意识、地理形势、政治需要和帝王个人好恶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典范。

西汉帝陵分布图

西汉王朝11个皇帝均葬于西汉长安城附近。除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东郊的灞河西岸和西安东南的杜东原上外,其余9座均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咸阳原上的9座帝陵自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此外,还有高祖刘邦之父、文帝之母薄太后、昭帝之母钩弋等以帝、后礼埋葬,分别称为太上皇陵、南陵和云陵,其陵墓形制与帝陵相似,惟规模相对略小。

“罗经石”遗址

位于阳陵帝陵东南,得名于其正中最高处放置的一块方形巨石。石用整块黑云母花岗岩雕凿而成,石板上部加工成圆盘,表面刻有十字凹槽,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测绘专家推测,它可能是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时所用的测量标石。据考古发掘,罗经石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遗址中部是一夯土台,应为主体建筑的台基,台基上原为一大型礼制建筑。其平面为正方形,边长53.7米,中部有一中心柱石,外围有砖铺回廊和散水。下面的线描图即为这一礼制建筑的复原效果示意。

阳陵复原想象图

阳陵位于汉长安城北的咸阳原上。帝陵陵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418米,四边有夯土围墙,墙宽4米余。四墙中部均有“三出”阙门。陵园中部为封土堆,呈覆斗形,边长约168米,封土高32.28米。西汉诸陵除霸陵依山为陵处,其余

的封土均系夯筑而成。陵区内设有陵庙、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寝殿和便殿一般在陵园内或陵园附近。在阳陵帝陵陵园四门之内、封土以外,分布着从葬坑86座。根据出土器物可得知,阳陵等汉帝陵的营建,不是随意而为的“首长工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的“国家重点项目”。

汉帝王墓室结构解剖

考古资料显示,“黄肠题凑”是汉代天子葬制。“黄肠”即去皮后的柏木,特指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题凑”指墓葬中椁的形式和结构,将黄色柏木心材端头都朝向内方。黄心柏木材质优良,抗腐性强、有香气,适宜于营造墓葬。北京大葆台汉墓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其墓葬与棺椁结构保存较完整。该墓由外藏(包括墓道、甬道、外回廊)和内藏(包括前室、后室和便房)组成。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和黄肠题凑。黄肠题凑系用长0.9米,宽、厚均为0.1米的柏木条横向排列垒成,顶端用压边木加固。它为我们了解西汉帝王墓最核心的部分,提供了一个形象的参考依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9985/

推荐访问:沈阳东陵 东陵公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