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企业管理知识

企业管理知识

时间:2018-05-14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企业管理知识 第一篇_企业管理基本常识

1.企业:根据社会需求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的生产,流通感服务等活动,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基本经济单位。

2.企业的特征:企业是经济型组织;企业是社会性组织;企业是合法性组织;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的组织。

3.企业的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利润。

4.企业资源:管理的性质就是合理的资源配臵.包括:物质性的有形资源与非物质性的无形资源,有形与无形相统一的的人力资源,市场资源。

5.企业家:致力于创办房展企业,具有整合企业资源,组织企业经营,维持企业运转,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用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应具有以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能素质;能力素质;。

6.企业根据经营规模的不同可分为大中小型。主要可以用企业的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源值企业年销售总额和利润额等指标衡量。

7.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臵和利用,以客观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8.管理者:从事管理性工作的人,是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企业目标的指挥者,组织者。

9.企业管理:有企业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性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择别,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赢利目标总称。

10.经营管理: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标顺利的执行,有效的调整而进行的策划管理运营至活动。

11.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择别,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目标策划工作总结

12.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组织环境(组织总是存在与一定的社会中的,他在追求目标实现的活动中必然会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经济性或非经济性的联系。

13.组织的特征:组织是有特定目标的机构;组织的成果总是有益于组织外部;组织需要管理;真正具有独立性。

14.组织结构;就是有组织要素相互联合的结构模式。

15.组织结构专业化的优点: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智慧;有利于缩短工作时间;有利于使用专门的设备;能减少培训的费用。

16.常规部门化类型有:职能部门化,生产部门化,地区,顾客,其他形式。

17.管理幅度;就是某一特定的人员直接有效管辖的下属人员的数量。

18.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管理者的能力强弱;下属人员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监督性工作多少;工作本身工作的性质;工作标准化程度。

19.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同统目标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命令统一原则;管理幅度原则;责、权、利相对应原则;适当授权原则;效率原则;弹性原则。

20.组织变革的阻力:个人;组织。

21.组织变革的原因:外部环境因素(新服务新产品;国家重要官员变动政策;科技进步)内部环境(决策的形成过于缓慢或时常做出错误的决策;组织构成不良造成不协调;组织人事纠纷;组织缺少创新)。

22.组织构成形模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

23.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为应对对手追求可持续发展,确定企业使命,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的决策能力。

24.qy战略管理的特征:全局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高层性 。

25.五个层次的环境分析:宏观、中观、微观、内部、国际。

26.企业素质:指构成企业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结合的基本特征,他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调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企业技术要素,企业管理要素,企业员工要素。

27.通用竞争战略:通用竞争战略(追求规模经济,专利技术,原材料的优质渠道);别具一格战略;集中一点战略。

28企业经营战略实施5种不同形式:指挥、变革、合作、文化、增长。

28.传统的三种企业资源:劳动力、资金、土地。十种资源:人力、金钱、原材料、机器设备、户销方式或技术、时间、信息。

29人力资源:在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人口总量中处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常动能力人的总称。

30.人力资源的资源特点:智能性;个体差异性;时效性;资本性。

31劳动对象的特殊性:生产劳动的多样性,合同劳动的均衡性。

3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到最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人为本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3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优化原理;能级层序原理;激励强化原理;互补增值原理;文化凝聚原理;弹性 原理;公平竞争原理;教育与培训原理。

34.招聘:是通过吸引候选人应聘企业的空缺岗位。

35.选拔:企业从企业现有有效人中选择新岗位成员的手段。.

36.内部招聘选拔:企业将空缺岗位面向企业内的合适候选人公开、公平的择优录取的过程。

37.外部招聘:企业将空缺岗位面向社会录用合适优秀人选的过程。

38.绩效考核: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个人态度及个人品德进行评价,测定的过程。

39.方法:民意测验法、共同测定法、配对比较法、等差图表法、要素评定法、欧德韦法、关联矩阵法、强制选择法、360考核法。

40.薪酬:员工从企业或工作本身所获得的因为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的报酬。

41.工作制度种类:技术等级;职务等级;结构等级;岗位等级。 工资给付方式:计时、计件、奖金津贴。

42.影响工资制度和工资水平的因素:职位的绝对价值;任职者的技术水平;市场价格;企业效益和支付能力;部门绩效;劳资协商谈判结果;法律的规定。

 编辑中有错误出现

企业管理知识 第二篇_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

企业管理学基础知识篇

1、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协调.

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 矛盾;

协调的主要手段是:生产、战争、道德、管理;

2、管理的本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3、不当管理者的人也需要学习管理

*不学管理就不明白社会的真假美丑善恶;

*人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人管理,有利于了解相互行为,增强生存能力;、 *相对资源的有限性需要借助管理来实现更多的欲望;

4、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就是用相同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效益.

效率与效益相比,效益是第一位的;

有效的管理,即要讲求效益、也要讲求效率;

5、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表现为确定目标和过到目标的步骤;

*组织:目标变成现实需要的人力、资源、分工合作合理配置的过程;

*领导:运用职权和威信,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控制:保证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检查和纠偏工作;

6、管理学的特点【企业管理知识】

1、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没有固定法则演算,没有精确定律;

2、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数学等;

3、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文盲也能当好管理者;

4、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学的起源及发展,ISO的发展;

熟读经书、结交高人、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是学好管理的不二法门

7、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就是拥有直接下属

管理者与操作者的区别就是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8、组织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1、个人之所以要加入组织就是因为自己无法独自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9、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充当着三方面共十种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

2、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

3、决策方面;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

10、常见的管理者错位现象

1、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抓权、不清楚自己定位、不信任别人、职业习惯;

2、中层管理者上传下达。不承担责任不得罪人

3、基层管理者只贯彻落实不管结果。要么死执行要么不执行;

11、组织正式授予管理者的职权一般包括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支配权是命令,必须服从;强制权是威胁,迫使服从;奖赏权是奖励,诱使服从;

12、管理者的职权并不总是有效的

1、当管理者运用权利的目的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权力不会太有效;

2、权力受到更高一级或同级、下级的权力限制;即使是最高权力也受到法律及 政府限制;

【企业管理知识】

3、在组织权力范围内也会受到权力重叠交叉的限制;

4、若下属拒绝接受权力支配,权力的有效性也会丧失;

13、影响管理者职权大小的因素

1、职位(岗位职责)2、能力(个人素质)3、历史原因

14、管理者不但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要对下属的工作负责;

员工工作没干好,固然与能力和积极性有关,但选用合用的员工的调动积极性本身就是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没有识人之明,在工作中用人之短,下属即表现为笨;所以问题出在下属身上,根子却在管理者身上;

15、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三种基本技能

1、技术技能;(诊断技术决策计划组织评价书写技术)

2、人际技术;(表达协调激励领导公关能力)

3、概念能力;(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16、在工作中培养管理人员的方法

1、管理工作扩大化(职务轮换)

2、管理工作丰富化(扩大工作范围)

3、设立副职或助理;

4、管理问题研讨会或案例研讨会;

5、敏感性训练(模拟演练)

6、计算机模拟训练;

17、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之一:经验管理

经验管理思想认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素质;

工业革命使工作和农业分开,有了工厂,没有经验可借鉴,所以管理者凭自己的能力和对管理问题的理解进行管理;成功失败皆难以解释原因,相信上帝赐福;没有代表人物; 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混乱,这催生了科学管理思想的诞生;

18、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之二:科学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美国的泰勒;提出了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的管理》一书;他从钢铁厂的工人干至总工程师,他是从“工人为什么磨洋工”这一问题开始研究管理的;

科学管理所要做的一切都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19、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之三:行为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梅奥;根据西方电气公司的霍叠实验得出结论:

1、人的行为与人的情感有密切关系;

2、社会关系对个体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3、群体规范控制着每一个工人的产出(即成员之间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

4、金钱不是决定产生的唯一因素;

行为管理思想强调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

梅奥的实验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奠定了基础;

20、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之四:定量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无;是二战中英美部队为提高效率实行最优分配抗击德军发明的,战后这些军人到了企业就业后,相关企业迅速发展,使企业主认识到了定量管理的重要性;

定量管理的核心是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21、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之五:权变管理思想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代表人物无;

22、我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战争时期:一切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

全国解放后:没收资本家的工业,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统一计划分配;

总结经验时期(1956-1965)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23、管理最新理论:企业再造理论(流程再造)

代表人物:美国的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1994年他们合作出版了《企业再造》一书;企业再造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当前的三C(即顾客、竞争和变化)世界中,以任务为导向安排工作岗位的作法已属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企业京戏以流程为中心去安排工作,也就是进行企业再造;

【企业管理知识】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重新的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之所以要进行企业再造是大多数企业并不是以流程为导向,而是忙于流程中的各项任务,忙于本位工作,重视人事、结构,而不是流程;

24、管理环境的构成及内外环境因素

1、管理环境的构成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

2、外部环境因素又为分一般环境因素和任务环境因素;一般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风俗、道德、人口状况、文化教育水平、科技进步);任务环境因素包括:资源供应者(银行、人才市场、科研机构、材料供应商)、服务对象(企业客户和产品消费者)、竞争者、政府主管部门(工商、税务、劳动)、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工会、消协、环保组织);

3、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文化因素和经营条件因素;

组织文化实际上是指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之中的共同理解;

组织文化因素包括: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经营条件因素包括:人员素质、资金实力、科研力量、信誉等;

25、管理上用以减少环境压力常用的措施

广告(建立品牌忠诚度、增加销量和竞争实力);联合(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行业协会等,以对付更强大的对手;舆论(改变不利地位);制定战略(如多种经营等)

企业管理知识 第三篇_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附件1: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表1.1 -1 课程定位表

1.2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也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1.3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管理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4 课程设计

1.4.1 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以学习单

元为基础,基本依据是:一是按照“管理认知、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1.4.2 教学目标分析

①能力目标

A1. 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管理现象和具体问题;

A2. 具有一定的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②知识目标

K1. 认识和理解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了解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理解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内容;

K2. 理解并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

③素质目标

Q1. 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Q2. 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Q3. 初步具备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观察与分析问题; Q4.注重遵章守纪、积极思考、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竞争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养成; 1.4.3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管理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看到了管理任务的成功完成,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

探究的极大热情。

1.5 学习情境划分及设计

1.5.1 学习情境划分及设计

表1.5-1 学习情境设计及设计【企业管理知识】

表1.5-2 学习情境 1–管理认知

表1.5-3 学习情境2 –预测与决策

【企业管理知识】

表1.5-4 学习情境 3–计划与组织

表1.5-5 学习情境4 –领导与激励【企业管理知识】

1.5-6 学习情境5 –沟通与控制

企业管理知识 第四篇_企业战略管理知识梳理

<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点梳理

一、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战略:

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通俗地理解:战略就是做正确的事(战术:正确地做事)。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四个环节: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控制。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战略管理原则:

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走向成功之路。但是,不正确的战略管理有时会适得其反。

二、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是指对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第一步。进行战略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找到企业发展的外部机遇和威胁、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贯彻扬长避短、提高竞争优势的思路。通过研究外部环境,公司确定:它们可能会选择做什么;通过研究内部环境,公司确定:它们能做什么。

战略分析:内外部环境及投资组合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微观环境)

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宏观环境中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因素,预测这些关键因素未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机遇与威胁。

2、微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分析即是对行业/产业及竞争环境分析的分析。主要是分析行业竞争结构的五种因素的变化,分析出产业的盈利性和产业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确认企业所面临的直接竞争机会与威胁。采用的工具是: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二)、内部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企业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企业管理知识 第五篇_一名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一名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大胆开拓创新,凝聚力量,把自己的企业朝着发展的至高点引领,赢得更加有利的竟争优势,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世界上什么投资回报率最高?答案是:感情投资。聪明的管理者都深谙此道。其实,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是忠诚的,当他们遇上了合适的管理者;每一位管理者也都能是伟大的,当他们懂得了管理而不是指挥员工。

一个人只为薪水工作,最终剩下的只有钱。没有哪个员工真的愿意只为钱工作,他们更想在工作中得到管理者的认可、价值的实现、成长和有归属感。对他们来说,管理者比薪水更重要。

,“好的管理者”应具备的前四位素质分别是:

一是能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及建设性意见,而不是只会说大话,发脾气;

二是及时看到员工的努力与进步,公平待人;

三是能够倾听员工的意见,具备平易近人的沟通素质;

四是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把所有过错归咎于下属。

那么,一个优秀管理者应该做到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带头讲诚信 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顶住压力实践承诺。如果很艰难,就提醒自己下次不要轻易承诺;实在无法兑现承诺,就真诚道歉。

具备超常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惠普,每一个管理者都会定期给员工讲课,从最新技术到公司的决策如何出台,让每个员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阿里巴巴的马云说:管理者要做的是提出员工想不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去反思;这样有效的方法为什么我想不到?进而让他们及时给自己充电。 有宽容一切的胸怀 《职业妇女解放指导》的作者米歇尔.赛克认为:“管理者是一个风险与利益共存的职位,这个职位赋予他管理的职能,却从未给他驾驶他人的权力”。宽容首先来源于自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却会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这样的胸怀才能创造和谐的企业。

多用表扬与奖励 员工其实是最好收买的人,可偏偏有些管理者吝啬“赞扬”,觉得员工做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在恰当的时间从管理者口中道出一声真诚的感谢和表扬,对员工而言,比加薪、正式奖励或众多的证书及勋章更有意义。

敢于大胆授权 “授权”对管理者来说是勇气,对员工来说是机会。“非常好,去做吧”,这是管理者应该常挂在嘴边的话。林肯说过:“你不可能永远代替别人做他会做、也应该由他自己去做的事”。 给员工与公平感 拉瑟尔.瓦尔德在《老板的游戏》中提出,管理者不一定比员工智商高,也不一定比员工更懂销售,但他一定要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分辨力,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谁真正努力,谁偷懒耍滑。管理者要能分辨出谁是真正敬业、勤奋的人;要致力于给员工以公平感,最起码是心里感受的公平感;要制定政策,确保公平对待每位员工。因为,只要公平,一些不合理的东西员工也能忍受。 尊重和关心员工 一个堪称榜样的管理者,必须是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人。管理者应该记住,自己是为下属完成工作任务排除障碍的人,而不是“管”他们的人。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有挣钱生存的一面,还有寻找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面。因此,管理也就存在着制约与自律两个方面的作用。积极创造使员工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在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前提下,变指挥型、命令式的管理思维为引导型、协调式的管理思维,是高明的选择。既要关心员工的前途和未来,也要关心员工的家人和家庭,还要通过一定的文体活动倾听员工对公司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当你必须批评你的员工时,你必须考虑时间和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员工,这样会极端伤害他的自尊心。一般最好在电话中批评员工。这样的“批评”也是尊重,不仅不会使员工产生怨恨心理,还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努力改进,报效企业。

在做到上述几点的前提下,管理者应抛弃旧的管理观念,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努力当好管理者。 一要让下属明确管理目标 管理者不能经常改变组织的任务,但可以建立明确的组织或团队管理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通过明确任务目标并努力实现理想的结果,有效的管理者会让工作充满意义和目标清晰。任务仍是原来的任务,但它在员工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却大幅提高。无论什么行业,管理者都应该给下属灌输一种明确的目标意识。不仅要从服务顾客、诚实做事、做产业中的佼佼者等诸多方面阐释组织的使命,而且要讲清楚如何将所有重要的使命,落实到团队和每个人日常工作的具体目标中去。遗憾的是,许多管理者在制订出公司价值观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并未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甚至出现员工行为与组织确立的价值观不一致的情形,管理者对此颇感疑惑。虽然设立目标是个基本的管理技能,但实际上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管理者非常少。优秀的管理者会将下属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紧密相连。

二要与员工坦诚沟通 管理者的工作不是独占全部或大部分经营战略,他的工作是与下属沟通公司目标并激励他们去完成。必须对下属的能力给予一定信任,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基本要求。善于与下属并与他们坦诚沟通的管理者,基本可以不利用权力和威胁就能使团队有条不紊地运作。当然,管理者也可以在其他层面上进行沟通,比如借助榜样、姿态、决策、重视和赞赏的事物、予以奖惩的事物及自身行动等。但是有一件事他们不能做,那就是呆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没有坦诚的沟通,管理者便无从管理好员工。循序渐进地进行坦诚的沟通,会为你以及你的员工或你的公司开启成功之门。 只要员工得到的是公司的同一指示,那么每个部门、每个区域在设定自己的目标上就都有发言权,应该让所有人参与其中,应该确保每个管理者及员工理解这一目标,这对战略绩效和最终成功至关重要。对管理者而言,坦诚沟通是迈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 要通过交往建立信任 信任往往被视为人们相互交往的品质,而不是领导技巧,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证明,信任是管理中的核心概念。对团队而言,一个人人都信任其管理者的组织里,下属会给予组织更高的回报。当下属认为管理者真心为他着想时,就将激发他最大努力投身于工作中,带来更高的敬业度。哈佛商学院教授路易斯??巴恩斯将信任现象描述为互惠的理论。简而言之,人与人之间总是投桃报李。对希望在团队中建立信任的管理者来说,他必须尊重下属,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公平地对待他们,关注团队整体利益而非个人成功。如果管理者要建立与下属之间的信任,他就应该经常离开办公室,与下属们打成一片。信任是一个复杂问题,但完全可以简化。构建与员工间的信任关系,先从管理者多露面开始。这是一个能引起下属关注和欣赏的起点。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若我们的管理者和员工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做,有了共同的愿景,则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企业管理知识 第六篇_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点

1.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企业管理?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等)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目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并达成预定的产品数量、达成预定的产品品质、如期完成任务、减少费用支出的要求。

(2) 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 什么是企业责任?

企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利益,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企业责任的内容:对员工、社区、生态环境、国家、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

(4) 什么是企业的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是指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观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必须相应改变管路方法和手段使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适应。

(5) 什么是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含义:1、决策的主题即可以是组织,也可以使组织中的个人2、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既可以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3、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使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可以使在特性方向下从事某种活动的方式。4、决策涉及的时限即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6) 什么是控制?

控制: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它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完成是朝着达到组织目标方向进行的。控制系统越完善,管理者越容易实现组织的目标。

2. 简单题

(1) 企业管理的特征?

1、企业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现代企业管理追求多目标的经营管理,倡导自由式经营管理和动态管理;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 简述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指经营和管理企业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管理理念和规则。主包括系统原理、分工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激励原理、动态原理、创新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等。

(3) 怎样看待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可观规律。一方面,管理是由一些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另一方面,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掌握的,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艺术性:强调其实践性,无实践则无所谓的艺术。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管理的艺术性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管理现象,而管理的科学性则反映了纷繁万千现象中的规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原理和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和转化的。管理的艺术可以上升为科学理论,管理艺术又需要理论指导;管理科学理论的运用必须讲究艺术。管

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4) 泰勒的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理论有什么贡献?有何局限性?

主要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彻底变革。

理论贡献:着重解决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局限性: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于个人的经济动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所强调的科学管理是精神变革,而且对劳资双方都有利,掩盖了早期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实质。

(5) 法约尔的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该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是什么?

主要内容:1、指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管理的职能。3、总结、归纳了管理的14条原则。

贡献性: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他对管理职能的分析为管理科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构架。局限性:管理原则缺乏弹性,让管理人员无法完全遵守。

(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1、是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划分为5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7) 做一个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领导者的素养:为达到有效的领导目标所要求的水平、素质而作做的自我努力过程。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修养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所要经历的长期学习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444914/

推荐访问:企业管理知识题库 企业管理知识大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