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时间:2018-03-13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第一篇_教师提问三步走与对幼儿的回应

教师提问三步走:

1.教师首先要清楚活动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自己考虑可以把教学分为主要的几个大环节,以及确定每个环节的重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围绕每个环节的目标设计核心问题;

3.设计每个环节相应的问题策略储备

教师的回应策略

(一)非言语回应

(二)言语回应

1、重复问题或回答

不直接对幼儿的回答做出简单的对错评价,而重复问题或重复幼儿的回答。这里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再说一遍,而是从语气上加重个别词句,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帮助幼儿进一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如:老师问的是在“音乐”的什么时候做的这个动作

2、反向提问

就是指转变提问策略,将回应变成另一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幼儿逆向思维,转变原有的思路,换种方式解决问题。

如:“鱼都是在水里生活的吗?有没有能在陆地上生活的鱼”

3、概括总结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第二篇_教师对幼儿情绪的有效回应

龙源期刊网 .cn

教师对幼儿情绪的有效回应

作者:倪慧芳

来源:《幼儿教育·教师版》2013年第07期

教师对幼儿情绪作何回应直接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要能敏锐地觉察幼儿的情绪状况;其次,教师要悦纳幼儿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情绪;最后,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回应幼儿的情绪。本文主要针对教师如何回应幼儿的消极情绪进行探讨。

一、觉察幼儿的情绪

幼儿的心情就好比天上的云朵,时而彩云满天,时而愁云惨淡,时而乌云密布。而教师就是气象观测人,需要准确地观测“云朵”的状况。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有的直接外露、热烈奔放,教师能很快觉察到这些幼儿的喜怒哀乐;有的低调内敛、温婉含蓄,没有明显的表情和行为,不易被教师觉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倾听能力,主动与幼儿交流,从而有效地把握他们的情绪状况。

1.在观察中发现情绪

幼儿觉察自身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限,往往无法直接、准确地述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有时会在脸部表情和肢体行为上有所表露。如高兴时微笑,拍手欢呼;伤心时流泪,低头沉默;生气时皱眉,叉腰跺脚;害怕时闭眼,抱臂颤抖,等等。有时,幼儿内心的情绪还会在幻想游戏中展露。有时,幼儿胃口差、做噩梦、频繁解小便等生理反应亦是情绪不安的征兆。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表达方式,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细致观察幼儿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游戏行为等,以便及时发现幼儿的负面情绪。

例如,户外游戏时,教师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可是这边刚拉上,那边又断开了。教师终于忍耐不住,冲孩子们大声呵斥:“怎么回事儿?连一个圈都拉不好。不准动!谁再动就没得玩。”突如其来的训斥声一下子把嬉闹的孩子们震住了,一个个没了声音,挺直了身子。“总算安静了!”教师松了一口气,目光与一旁的小小相遇,小小慌忙垂下眼帘,避开教师的目光。拉着教师的小手也微微颤抖。教师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语气温和了下来……

又如,最近,小雪每天吵着要教师陪她午睡,原因是:“我害怕,我会做噩梦的。”一天,小雪在玩芭比娃娃,她指挥芭比不停地游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突然小雪以芭比的口吻叫道:“妈妈,妈妈,芭比不会游泳,好害怕!”这一幕被细心的教师看见了。联想到小雪不敢独自睡觉,总嚷嚷会做噩梦的情形就是从学习游泳开始的,她拿起电话,和小雪妈妈交流起来……

案例中,小小躲避的眼神、颤抖的小手显示出她内心对教师的害怕情绪,小雪则用游戏行为间接地表达出她对游泳的恐惧心理。教师敏锐地觉察到了幼儿种种表现中所包含的情绪。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第三篇_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内容缺乏价值判断,有的教师虽有合理、精美的预设,但对于幼儿在课堂教学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问题、需要与体验,缺乏及时关注,为此不能及时地有效回应,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流失。因此,教师对于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要适时地恰当地予以回应。

一、追问。许多教师的课堂回应是“正误”判断,遇到错误答案后教师就会向全班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教学问答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关心思维过程。这无形中导致了机械思维,还可能使孩子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停留于表面的“知道”。

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看起来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解释吗?追问使问题清晰和有层次、有条理,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便于清理自己的思路,追问也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总之一句话,追问使孩子思维更加积极化。

二、补充。补充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例如,当教师把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孩子自由交流以后,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幼儿不理解或误解、讨论离题或停于表浅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个别的,指导一下即可;也可能是带共性的,就必须及时补充信息、补充说明、增加指导性提示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在教师提出后,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此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补充,以一些解释性的小问题来进行补充和帮助,让幼儿能顺利地寻找到答案,能顺利地跟进教师的步伐。

三、重组提升。重组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更大挑战,它意味着教师通过课堂资源的激活、发现、采集、分析判断和回应,意识到原先的教学设计方案已不适应幼儿的实际状况,需要及时调整甚至重建教学活动过程。具体的重组,可以是对推进教学深化的中心问题的重组,如从幼儿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形成一个新的值得在幼儿中进行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师幼互动形式的调整,如由一对一的师幼互动转化成以小组为单位的

幼幼互动,或者转化为幼儿与幼儿小组之间、教师与幼儿小组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是新的教学活动环节的重组。

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给还孩子。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也让儿童的“学”更有价值。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第四篇_教师回应表

教师回应表格

教师姓名/头衔:

初级评估员姓名/头衔:

监督评估员(如有)姓名/头衔/评估中的角色

学校:

对以下内容的回应(检查所有的应用)

教师计划,包括目标和活动

对教师证据的收集或分析

形成性评价或评估报告

总结性评估报告

其他:

教师签字

评价员签字

附件 日期: 日期:

Educator Response Form January 2012 Page 1 of 1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第五篇_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回应行为

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回应行为

——温思圆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我也常常想: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提出,其根本的价值在于强调对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关注。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预设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而对幼儿生成性活动却极其忽视。而“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并列提出,还在于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区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预设性活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预设;但很多东西是难以预设的;预设好的东西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所以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生成的东西、变化的东西;教师预设的东西也可能是源于 幼儿生成的。因此,教师对于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适时地予以恰当的回应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门学问。

例如在教学活动《鸟——我们的朋友》中幼儿生成了:小鸟吃什么食物“当幼儿在不知道小鸟吃什么食物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幼儿一个答案,或自己也不知道,糊弄过关,下次再说,那势必会抑制孩子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性的发挥,阻碍幼儿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幼儿自己寻找鸟的食物再经过试喂,这不仅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还增加了幼儿更多了解小鸟的欲望。“小鸟为什么怕冷”?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大,这时就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当幼儿提出“羽毛是鸟的衣服,并且会设计衣服”时,教师就应让它们大胆发挥动手创作,这样让幼儿再一次萌发了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索中的幼儿是自主独立的,教师似乎失去了“领导地位”,变为幼儿共同的探索伙伴,这种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但幼儿的探索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有目的地推动。“小鸟为什么不高兴”?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他们并不很理解大自然对小鸟的重要意义,一心想把小鸟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小鸟的好朋友,但小鸟对大自然的留念之情孩子却不懂。当幼儿对小鸟无计可施时,教师的故事令幼儿豁然开朗,同时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小鸟想家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鸟”又让幼儿进入了深一层的探索。随着探索的深入,孩子终于了解了小鸟真正不高兴的原因,想出了放小鸟回归大自然的好办法。

通过多次实践,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根据幼儿的总体发展状况,教师应当在计划中有预设的活动,幼儿自发性活动(包括游戏)都是幼儿生成性活动,在幼儿自发生成性活动中,老师必须积极关注,适时介入,个别应答。当教师在幼儿自发生成性活动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内容,也可预设为过后的集体活动;在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预设性活动中,如果幼儿离开老师预设的活动流程要素,而表现出始料不及的行为,这也是幼儿生成的行为,可以即时调整当时的活动,也可以预设为过后的活动。我以为,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自然会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适时调整教育行为,做到《纲要》所指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可见,从对“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课程形成方式的理解出发,给教师的是一条行动的原则,这里不可能衍生出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不可能给出具体的时间比例,不可能规定出每一个具体的预设和生成的时机。每个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就是对自己行动的指南,理解和把握会在对行动的反思中变化和发展,行动也会在不断深化的理解和把握中完善。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提出,让我进一步理解:教师预设的活动并不等于高结构活动,由于低结构的活动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由表现的机会,就会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到幼儿生成的行为,幼儿生成的行为也可以转化为教师预设的活动,因此如何回应幼儿生成的行为又成为重要的教育策略。也许,求索对幼儿生成行为的回应策略,又需要对一系列新的概念和名词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回应的策略也不可能标准化,不同地区、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老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策略产生于所处的关系和背景中。于是幼儿成长的生态关系和背景,又需要得到阐释和理解。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维果斯基认为:幼儿的心理发展离不开言语的中介作用 ,提问作为一种言语活动,是儿童主动吸收文化的工具。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幼 儿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本人向幼儿提问的方式,经常使幼儿面临问题情境;教师不急于指导或 释疑,使幼儿轻易获得成功,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要怕幼儿 会遭遇挫折、失败而急于求成。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或幼儿的问题来激思引路,这有助于幼儿 明确探究活

动的方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保 证。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 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 策略,遵循两个优先的教育原则,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第六篇_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教师的回应艺术

幼儿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回应的艺术

赣榆县黑林镇大树幼儿园 李锦秋 222122

《纲要》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因此,回应能力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教师回应的意义在于:适时、适当地回应有利于师生、生生、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一个成功、优质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更全面、机智的回应,教师应正确判断幼儿思维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本学期,围绕“集体活动中回应的有效性”的教研,我通过观摩、实践和反思,对回应策略的运用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1.给予欣赏式的回应

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教师欣赏式的回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寻找秋天”活动中,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同时,对草丛里爬行的小蚂蚁感兴趣——听,他们的讨论热点是“蚂蚁的两个触角”,这个说是辫子,那个说不是的......虽说孩子们的话题偏离了我预设的目标,但是他们的兴趣点还是有值得探索和深入的价值。那作为老师在回应孩子们的时候,就应提出适当的要求了,如“你们的小眼睛看得真仔细,那是蚂蚁的交流器,可以和同伴相互传递信息。你们瞧,它的两个同伴来了!小蚂蚁用触角和朋友的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触角相互接触,它在告诉同伴食物在哪个方向,大家快来帮忙?小蚂蚁们在储藏粮食了,我们再找找,草丛里还有哪些小昆虫呀?”这样的回应既尊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漠视幼儿的兴趣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分析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继而扩展孩子的思维,使孩子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给予追问式的的回应

追问是教师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适当的追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

如在应彩云老师的《小威向前冲》活动中,应老师由一个点进行展开,顺着孩子的回答继续进行深入的提问,引发幼儿更深、更广的思考。当问及“小威是个怎样的小家伙?”时,孩子们大都认为“小威游泳很好,但数学不好。”应老师马上追问道:“小威数学不太好,你认为小威是个很棒的小孩吗?”幼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应老师话锋一转,又马上追问孩子“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是高手?”“你有没有不够好的地方?”再追问“你觉得自己是个棒小孩吗?”在这样的步步引导与切身体验下,孩子对如何合理评价他人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在活动中,有时当孩子回答问题而老师却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以前会很焦急或者干脆回避和放弃,现在我也会运用追问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你的回答我觉得真有意思,你能不能

请你给我们说详细点„„?”或者追问别的孩子:“大家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说?”这样的追问基于有效学习思维理念,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幼儿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幼儿,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及时地捕捉能够继续追问的信息,适时地把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引上正道。

3.给予修补式的回应

在集体活动中,我常会碰到请某个举手孩子起来回答问题时,孩子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我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我就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 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孩子回答的方式。

当采用修补式回应的时候,也可以用幼儿的经验来作为修补式回应的途径,如孩子们在讨论“花丛是什么意思?”时,这个说花丛就是在花的中间;那个说花丛是花上的虫子;还有的说„„大多数孩子都顺着前一孩子的话继续的、反复地说着。当我对孩子们理解这一词汇的行为大为惊叹时,我隐约听见一个声音:花丛就是有很多很多的花!于是我立即对他说“XXX你有什么补充要告诉小朋友们吗?”,及时抓住幼儿修补的机会,让他告诉小朋友“花丛”的意思,随后教师立即作了“对了,花丛就是XXX说的有很多很多花聚在一起的意思”的回应。这样的补充既可使回答者的知识更加清晰完整,句子更

加规范,又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传达给其他孩子一个正确的信息。

4.给予迁移式的回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还要学会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幼儿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如在应彩云《有趣的报纸》活动中让幼儿想办法怎么使报纸变成有用的东西?孩子们受是受故事中“老奶奶把报纸剪下来做成剪【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报”的影响,都只想到做剪贴本,走不出这一圈子。这时应老师说道:“可是报纸它好想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呀,你们有啥办法能让它们变成玩具和我们一起玩呢?”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迁移,马上想到“用报纸做成小棍”、“我用报纸做成报纸球,和它一起玩踢球”、“我用报纸做件衣服,和它一起在时装发布会上玩” „„这样把孩子们从剪贴报纸的思维中拓展出来,知道报纸还可以做成玩具等一些有用的东西呢,提升了他们的经验。

5.给予商议式的回应

有时候我们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那就应该给予商议式的回应。

如在《爸爸的手》的活动中,当一个孩子介绍自己的爸爸能把他举得高高的,我没有马上回应他,而是问其他的孩子:“你们觉得,

能把他举得高高的手,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是一双有力气的手。”这样的回答能更好地推进生生间的互动。当然,有时幼儿的答案老师也无法判断其正确答案的时候,也不要焦急,教师可以坦诚相告,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一起去寻找、去发现答案。

教师的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能。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不断探索与反思,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其发展的回应,这才是最有效的回应方式。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第七篇_教师如何有效回应解决小班幼儿之间的冲突

教师如何有效回应解决小班幼儿之间的冲突

教师如何有效回应解决小班幼儿之间的冲突

案例实录:【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镜头一:区域游戏结束时,小朋友忙着收拾玩具,小C和小B抢着一个“小熊穿衣”的盒子不肯松手。小C大声对小B说:“我来收,不要你收。”小B还是抢着去放玩具,小C再次大喊:“这是我玩的玩具,你讨厌!”小B依然不肯放手,用力抢了过来,甚至张嘴咬了小C一口。老师见状赶紧拉开了两人。

老师:“小B你为什么咬人!”

小B:“他抢我的!”

小C:“这是我刚刚玩的!我要放回去!”

老师对小C说:“你很棒哦,知道自己玩过的玩具要放回它的家,但是和小朋友争抢就不好了哦,下次有问题好好和小朋友说或者来找老师帮忙好吗?”

老师对小B说:“我知道小B是想自己去放玩具,帮小朋友们做事情对吗?但是咬人可不好哦,想想你上次被妈妈咬的时候是不是很疼呀?小C也会疼的。而且小C的爸爸妈妈看见了会心疼的,你快先跟他说对不起。”

于是,小B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小C说了“对不起”。 小C也向小B道了歉。

分析:此案例中,老师及时阻止了幼儿的打架,并在随后与幼儿对话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力争做到一视同仁。运用移情法,使攻击的幼儿小B认识到“咬人不对”,提醒他以后不要再去咬人。而在安抚受伤幼儿小C的同时,也指出他的不对之处,并教给他正确地解决冲突的合适途径:好好商量或者找老师帮忙。

镜头二:娃娃家里,几个孩子正在忙着做饭。小Z想用刀切东西,但是刀在小X的手里。小Z从小X的手里抢过来,小X立刻哭着跑来告诉老师:“有人抢我的东西!”

老师:“这把刀刚刚是谁在玩的呀?”

小X:“是我,我在切菜呢。”

老师:“小Z,你也想用一下刀对不对?”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小Z:“是的,我也要做饭。”

老师:“可是刚刚小X在用,如果你也想用,可以说一句什么好听的话吗?还记得我们《搭积木》的故事里,红红是怎样向冬冬街玩具的呢?”

【幼儿教师上课的回应】

小Z想了想对小X说:“请你给我用一下,好吗?”

小X立刻回答:“好的。”

老师立刻朝小Z伸起了大拇指。游戏结束后,评价时,老师特地将小Z和小X请到集体面前说一说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析:此案例中老师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启发的方法,以温和的态度,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鼓励幼儿用学过故事里的礼貌用语互相谅解、协商。同时,老师遇到幼儿有正确的行为能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在评价中抓取这一教育价值点,在集体中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并在以后的活动中去模仿。

分析与策略: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受到年龄特点及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同伴冲突是较普遍的现象。作为老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有效回应小班幼儿间的冲突:

1、适时地介入冲突事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化解冲突事件。面对小班幼儿日常活动中,随处可见各种冲突,作为老师的介入方式一定要适时,适当。要注意摆脱“和事佬”或者“警察”的角色,不能太权威也不能太武断,更不能光凭自己所见而给予想当然的处理。有些冲突因素是隐性的,我们应该鼓励幼儿讲述事情的原由和过程。当然小班的孩子不能完整地表达事情的经过,老师可以从孩子的思维角度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去帮助解决问题。等孩子有了一定的集体规则意识后,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教师也可以静观他们的矛盾冲突,看事态发展,欣赏孩子独特的解决方法,或者只是用简单的话语稍稍提示幼儿,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孩子,等孩子实在无法处理了,教师再从中引导调节

2、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由于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大大地落后于行为能力,在一不如意的情况下,出现攻击性行为是难以避免的,所以首要的是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逐步学习怎样解决矛盾冲突。小班幼儿虽然不善表达,但其模仿力极强,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如小班幼儿不会等待、轮流等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或者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学习使用礼貌用语与同伴进行交往,帮助其学会解决冲突的技巧。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让幼儿学会如何自己避免、解决是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尽量地引导幼儿宽容的对待别人,学着去爱别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426934/

推荐访问:幼儿教师上课视频 幼儿教师上课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