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资讯 >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

时间:2017-01-08   来源:活动资讯   点击:

【www.gbppp.com--活动资讯】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二):作业: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实践收获: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

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

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问题建议:

部分课程利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比如音乐,美术等,而有的课程强调抽象思变和逻辑思维,不容易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表现出来。所以应用时不可过于盲目,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这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动,降低教学效率。

其次我们知道,积极交互是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忽略了这一特性,单纯地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PPT演示工具,充当了电脑“放映员”的角色,完全忽视了以往必有的教【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

学互动环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缺乏与教师的沟通机会,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逐渐淡化,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相关的实践反思(三):2015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第1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5-2015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结合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我针对自己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写出如下反思报告,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用笔书写,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

“算”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内涵和外延极大的扩展。很好的把握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调动学生,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开发,这就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

1、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几年来,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习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

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整合型课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讲信息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习看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解软件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求Excel中的内容。

这类课型其优势在于:首先,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所熟悉的或喜欢的知识有关联时,那么在他面前的知识就立即变得开阔起来,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形成突破口,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整合课型促进了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五一劳动节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自己父母节日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以及设计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学校要召开辩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讲等等。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环境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和交流,完成对某个主题的了解、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主题,还要设计符合学生情况和学习环境的任务。而且主题和任务要有实际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例如,“环境保护”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以下不同的任务: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环保专刊”或有关环保的演示文稿,介绍和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环保建议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网站等。

四、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但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知道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吗?”、“用Flash这个软件又如何制作动画效果呢?”,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外活动小组中学生做得一些Flash动画,通过观看,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如果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本学期主要讲授了Flash动画的使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臵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臵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八、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各学科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加深学习效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在论坛中与网友讨论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如各学科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某知识点内容的参考网站,在信息技术课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学习这些网站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各种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拓展了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渠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一方面这学期我做的还很不够,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功能。

九、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务,就去指导学生操作,而没能及时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第2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实现教学任务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画出一个倒“福”字来。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二、使用悬念手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上机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表现较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计算机存储容量时,我手举一张光盘,设其厚1mm,接着提问一套百科全书的厚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七嘴八舌地猜测回答。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盘和百科全书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锋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一张盘,可以存入几套百科全书!学生马上会瞪大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要了解计算机存储容量到底有多大,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三、注重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3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一、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d/303525/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