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人文章 > 爱情 > 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

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

时间:2017-05-12   来源:爱情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

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一):优美散文:过年……

优美散文:过年„„

优美散文:过年„„

人到中年,对许多原本美好的事情都感到淡然无味,比如爱情 ,比如理想,比如劳动,比如过节。是不是随着年轮老去的,不只是皮囊,还有心灵?是不是生活 的主要依据,已然变成了机械的责任和惯性?

很是怀念小时候那种既满足皮囊又愉悦心灵,有一定惯性但不需要负责的事情,比如偷食,比如过年。

小时候,过惯了节衣少食的日子,自然就盼望着过年。过年,意味着丰衣足食,意味着亲情 恣肆,意味着美好梦想的全部实现。父母告诉我,我并不是家里的老大,在我的前面,他们还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就叫新年,大概是在过年时所生吧。可惜的是,由于缺医少药,他6岁时因为一个小病就夭折了。当时3岁的我实在懵里懵懂,想不起他的丝毫模样。

后来,新年,由人到事,逐渐在我记忆中嬗变、清晰起来。

从腊月初开始,乡村就进入了新年的地盘。虽然冬至天寒,但冻结不了人们迎接新年的热情,尤其是孩子们。一年到头,将新衣穿破了,将零钱花完了,田野里的吃食也

一茬茬不见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就在于过大年了。小孩子盼过年,大人们年难过 。但年年难过年年过,大人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先是打年糕,做米糖。那时候没有碎米机,靠的是碾盘和碓臼。村里的碾盘有好几个,村东村西村中各一个,没有墙壁的一间茅屋,画一个圆圈,圆心是石头做的轴,圆边是石头做的槽,槽里放好大米,连接圆心和石槽的是一丈来长的木辕和在槽里滚动的石轮,然后赶着牛儿转圈圈。家家户户都或抬或担一筐大米来,不论穷富,好歹也做一锅年糕,既为了孩子们的食欲,也为了自己在乡邻面前的一丝尊严。如果年前年后吃不完,自然就可留到春耕繁忙时节充饥。有的村子小,没碾子,就用水碓或石臼舂米。石臼因为体积小,简单易制,所以很多人家都有。就连现在办婚寿喜事,也常常还是用石臼打麻子果。不过,这是个累人的活,力气小的人抡不了几下木棰就歇一边去了。把米舂碎,蒸熟,再切成砖头样的块状。放一二日,就浸在水缸里。日后想吃就取,或煮或炒,味鲜如初。在城里生长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吃它,逢有老家亲戚送了点来,她必定笑眯了眼。后来稍长,她就习惯炒着吃,而我偏喜欢煮着吃,因而我们父女俩在锅台边常有口角的冲突。

做米糖是我母亲的拿手好戏。那年月,糖是金贵东西,一般人家不可弄到,但村里有的是甘蔗。深秋时节,一丘丘的甘蔗被斫倒,成捆成捆地运回村口,在那里一座座小山似的集中等待上机器。所谓机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两根镶了铁皮的大木桩竖立在那儿,留一丝缝隙,把甘蔗塞进去,榨扁出汁,下面用木盆盛着。当然有轴轮,得牛拉着,像拉碾一样转圈圈。榨甘蔗的情景很热闹,大人紧张忙乎,小孩嬉戏奔跑,甘蔗的清香和蔗糖的醇甜绞杂在一起,空气仿佛被糖分凝固了一般,浓酽得使人差点喘不过气来。有了糖,有了米,米糖自然就好做了。米要糯米,洗净,蒸熟,发酵,压榨,出浆,拌糖,炼糖,炼成固体状,再端至一木架上,由力气大的男人“搭糖”,即两手持两根短木棍,插进松软的米糖里,左右搅动甩搭,使米糖逐渐均匀、粘稠、柔软。功夫好的男人甩搭起来,左右开弓,汗如雨下,那景象简直曼妙无比。然后取下木架,捋成鸡肠样的细条,用剪刀一寸寸地剪断,即为成品。有的还裹进炒熟的芝麻、花生,就成了芝麻糖、花生糖。冷却后,即装入放满炒米的袋子或坛罐保存。母亲年年这个时候成了大忙人,这家请了那家请,因为她做的米糖色白味香,甘之如饴。

那时,物质贫乏,日子苦涩,惟有此时充满了甘甜。紧接着,请裁缝制新衣,置办年货,然后杀年鸡,宰年猪,仿佛经年不息的劳苦和困顿,在此刻都一并停息下来,取

而代之的是美美地享受上苍赐予穷苦人的难得的温饱和富足。在停止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家里还是可以养几只鸡、几头猪的。鸡和猪自然也难养,个个腰肢苗条,你想啊,连人都吃不好,哪有什么好东西给它们吃!我们常常起早摸黑去割草,不分晨昏去喂食,为的就是过年时沾点珍贵的荤腥。杀鸡很简单,常常是母亲或奶奶拎一把菜刀,烧一壶开水,用碗接血,用盆褪毛,而我们就兴致盎然地围观,待到鸡毛被拔,就挑选些又大又长的,插进铜钱的眼里,做成漂亮的毽子。杀猪就是个复杂的活儿了,非得要熟稔的屠倌师傅和三五个大男人帮忙。屠倌师傅自然也不容易请,因为一个大村子往往就那么一二个,得排号。好不容易将他请了来,好酒好菜好烟的伺候着,几个大男人就围住猪栏设计捕获猎物。千万别以为这个猎物愚笨,它聪明透了,看见屠倌师傅叼着烟袋迈着八字来了,就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于是嗷嗷地放声抗议;看见男人们提着草绳围拢来了,于是四处乱撞,号啕不已。有时它作垂死挣扎,竟然一跃而至栏外,满村里逃跑,众人围追堵截,群起而缚之,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待到它终于被绑缚案板,屠倌师傅提着雪亮的刀过来,它自然更是嗷叫挣扎不止。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何况日夕相处的猪乎!于是这个情节,孩子们都不忍相看,纷纷背身捂眼。但那“噗、噗”的刀扎血涌声,还是让我们的心跳得厉害,好似一下堕入了某个深谷,恐惧而彷徨,晚上自然还会接着做些恶梦。

但恐惧和彷徨毕竟是短暂的,因为屠倌师傅那游刃有余的解剖刀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因为那热腾腾、香喷喷的猪血、肉块、下水,是何等的逼人垂涎!母亲这个时候在锅台边忙碌着,父亲自然也不闲着,他得按照村中惯例,邀请那些大队干部来家聚餐。大家饕餮后,打着饱嗝离去,父亲再将一刀刀猪肉分给那些需要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而肉钱自然都先赊欠着。

一头猪,养一年也就百十来斤,除去骨头、下水,也没多少净肉。所以,村人们往往就饲养个二三年,使其长到二三百斤,这样就蔚然可观了。今年你家杀,明年他家杀,省得家家杀。当然,由于当时猪源紧张,农户家的猪一般还要被公社收购站指定收购,如若不依,将受责罚。平时需要吃点猪肉,得凭少得可怜的肉票购买。所以,一年仅一次的宰杀年猪,不啻于乡村的盛大节日啊!

【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

新年的脚步冒着酷寒,顶着风雪,一步步近了。小年过后,母亲安排我们兄弟给外婆送年,我们乐得私藏压岁钱,无不喜颠颠地去了;父亲也忙着给长眠在后山上的亲人们扫墓,也荷锄挑筐地去了。接着就是清扫场院,洗晒棉被,贴春联,点香烛了。在大【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

年三十的年夜饭开饭前,我们几兄弟照例要挤在厨房,眼巴巴、心痒痒地看着母亲分钵头。分钵头,是那时乡村特有的带有分田单干意味的肉食分配法,一家老少,每人一个陶瓷钵头,大人用大的,小人用小的,由母亲一一盛进整鸡、猪肉、豆泡等。自然,父亲的钵头最魁梧,内容也最丰厚,但我们没有意见,因为他是父亲,一家之长。而几个兄弟之间,自然免不了有分歧和龃龉,你说我的肉多了,我说他的鸡多了,母亲总是调了又调,尽量分匀。待到每个人的钵头分好,各自做下记号,都喜滋滋地端上八仙桌,放眼一比较,惟有奶奶和母亲的钵头小而浅,这时我们兄弟的心里会倏然掠过一丝愧疚。但也就是倏忽而已,奶奶和母亲年年岁岁哪个时候不是这样的呢?

燃放鞭炮过后,年夜饭就开始吃了。我们惊喜地发现,母亲除了给各人一个包干的钵头外,还准备了一个公共享用的大钵头,里面装满了肥硕鲜美的肉食。我们知道,这是为了孝敬那些灵牌上的长辈和正月里来访的客人的,现在摆出来只不过做做样子,但我们的眼睛盯住它不放,趁父母不注意,就迅疾地伸筷子去捞一块。你捞了,我有意见,我捞了,他有意见,几个兄弟有点争先恐后,结果被父母发现了,大家都挨一顿嗔骂。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兄弟格外珍惜自己的钵头,尽量节省着吃,几乎是细品慢嚼,仿佛在优游地品咂那转瞬即逝的童年,美美地享受那幸福 生活的滋味。

吃过年夜饭,把自己的小肚子填得满满的,就期盼着父亲发压岁钱了。而父亲总是慢悠悠的,吃饱喝足之后,和邻居、叔侄们聊着家常,聊着过去一年的艰辛和新的一年的希冀,好像不曾有压岁钱一事。我们于是有意见,缠着母亲撒娇,母亲就冲父亲说:“快给他们压岁钱哦。”这时父亲才装做突然想起了一样,笑呵呵地伸进衣袋,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票子,递到我们兄弟的手心里。不分大小,金额一律相同。而我们不论多少,都会满心欢喜地四散开去,或认真地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或和邻家比较多寡,张扬一番,

那时没有电视,自然没有春晚,也没有麻将牌九,所以除夕之夜就难免单调。但我们并没单调的感觉,而是成群结伙地打灯笼,给乡邻们拜年,乡邻们一高兴,还会给个几分一毛的压岁钱。因为村子大,户家多,我们就走得飞快,当然不免会遗漏一些。如果遇上好天气,我们就会做做游戏,蹦啊跳啊;如果逢有雨雪,就只有待在家里听大人谈天说地了。挨到半夜,自然想瞌睡,于是上床去,睡之前还眼巴巴地期待着父亲守夜结束、意味关门的鞭炮声响。

最期待的,莫过于第二天,即正月初一了。一大早,我们就被四周的新年鞭炮声惊醒了,远处的,听起来叭叭叭,像篾匠破竹;近处的,啪啪啪,震耳欲聋;自家的,是父亲燃放,那声响更要将房屋掀倒似的。于是,不管睡没睡够,我们都揉着眼睛起床。母亲给每人拿来了一套新衣裤,我们兴奋地穿起来,个个显得精神焕发。

天还蒙蒙亮,很多小孩子就在场院里嬉戏玩耍,真是人勤春早啊。父亲一反常态地起来煮年糕(有时是面条、饺子),母亲难得悠闲 地多躺会儿。我们吃过年糕,就邀约着给村里的家族长辈拜年去了。辈分小的,都在村里的巷陌里走动;辈分大的,就呆在家里预备好烟茶,等人上门。只见一簇一簇的人群,大小高矮胖瘦不齐,然而见了本家族的长辈,都一律恭敬地叫唤尊称。上午男人活动,下午女客活动。此规矩千百年来,雷打不动。尤其是现时,年轻人终年在外务工,只有年节回家,所以更加注重初一的拜年礼。只是长辈们眼也花了,耳也背了,竟辨认不出几个后生来。

家乡的风俗,初二拜大年,初三走娘家。凡有长辈在旧年过世的人家,初二一律预备亲友来拜大年。带上一挂鞭炮、两枝香烛,在逝者的灵前作几个揖,叩几个头,就算是给逝者拜了年。然后,该玩的玩,该吃的吃,尽管快乐 地生活去。初三是出远门拜年的日子,只见乡村的大小泥路上,到处是走亲拜年的人影。有的安排外甥,有的姑爷登门,一般都是男客去往母亲或妻子的娘家,而娘家这一天也必是预备好了满桌的好酒菜,大家觥筹之间畅叙一年来的收获,寄托新一年的期盼,无不耳酣心热。我们兄弟去外婆家拜年,是几十年的老规矩。小时候贪图那份热闹、美食和压岁钱,贪图童年的一切美好愿景,而现在外婆外公都早已逝去,我们依然故往,乐此不疲,不知贪图的是什么?

正月天,做客天。做客几乎就是正月十五前的全部生活内容。村人们按照一定的辈分长幼顺序,依次安排家人一一叩访问候,带上白糖点心,抽点烟喝点酒,剥几个花生嚼几颗糖,将一年来有意无意疏淡了的亲情一一补缀起来,就像把一个个颇为散落的珠子,又串联成预示吉祥和气的佛珠。做客我们喜欢,但我们最恼雨天。那时的乡村全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而且黄土粘性强,黏住了套鞋就一大坨,使你提也提不

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二):舒婷散文《请到阆中来过年》阅读

舒婷散文《请到阆中来过年》阅读

请到阆中来过年

舒婷

很久没有听到鞭炮声了,因为厦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已有好些年。

这项地方法规刚实施的那个除夕,常年为失眠痼疾苦恼的我,终于可以安息(放心,天亮就复活了),不再为通宵达旦的喜庆之嚣所扰。如此清静,一直维持到元宵节,我和家人(老公不幸也失眠噢)几乎要弹冠相庆了。

这以后,在必须让鞭炮声助威长势的重大时刻,就播放音响,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几乎可以乱真,安全可靠且省钱。不过,大家心里嘀咕,还是觉得可笑,这种“伪爆竹声”很快销声匿迹了。

人们安安静静 结婚,安安静静过年,安安静静做寿,安安静静给孩子做满月。似乎可以习惯?其实不然。

但凡是中国【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

人,过年时听不见鞭炮彻响,这年就过得寡淡无味。即使年夜饭能够罗列满汉全席,又有何趣!人们肚子里的油水已经太多,“三脂”、“胆固醇”和“血糖”等专有名词,已经进入日常词汇,且警钟长鸣哩;酒不能喝了,正抓酒驾呢;烟也不能抽了,公共场所保安和志愿者盯着,家里老婆孩子管着。孩子们早不再惦记压岁钱,平日里要啥有啥,除了上电脑打游戏的时间。大过年

的,父母仍然严密控制孩子上网,因为作业并不因此减免。

唉,在城市里,过年干什么好呢?

仿佛听到我的哀鸣,四川文友曹雷盛情邀请:“那就到我们阆中来过年吧。”我怀着又恨又爱的心情问:“可以放鞭炮吗?”“呵不,阆中的明清古建筑都是木结构,需谨慎防火的。” 遂有些沮丧:“那么,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曹雷如此绘声绘色:阆中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和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徽州歙县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古镇,是一座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规划建造的“风水古城”。你知道落下闳吧?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氏,他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确定了正月朔日为一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也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而阆中因此获批“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并在2010年2月正式授牌。

这样一座既有深厚历史传统,又有现代品牌理念的城市,春节期间该是如何热闹非凡哪。皮影戏、巴渝舞、提灯会等民间艺术表演已叫人神往,还有送丝蚕、亮花鞋、游百病(据说正月十六这一天登高行走,可祛一年百病)等原汁原味的地方风俗,尤其那些吹打鼓乐的游街,什么张飞巡城,秀才赶考和春倌说春,真是吸引眼球噢。最有意思的,还是在各个主要景点前,那十二个峨冠锦袍的春节老人,给游客派送红包,像西方的圣诞老人。 (窃想,去时是否要挑个大号的背包?)

刚好随政协到云南考察,说顺路拐到阆中先踩个点吧?进城已近黄昏,正是暧云低逶天色迷离,更把古城衬托得一派苍青。青瓦屋脊,青石板小街,青苔斑驳的铜星大门„„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哪。

放下行李先去打食。沿嘉陵江边都是酒肆茶楼大排档小吃店,还有阆中风靡一时的“醋吧”。阆中盛产保宁醋,因此把醋兑了酒,像鸡尾酒似的论杯卖,价格不一,要是兑了五粮液或者XO,或许就是天价了。众人对阆中美食觊觎已久,扑上饭桌抢筷子,口念阆中四大怪:“牛肉黑着吃,醋当饮料喝,馒头盖章卖、凉面热着吃”。我却深怀戒心,抓一个著名的白糖蒸馍,吃两口同样著名的热凉面,被更著名的牛肉臊子辣得眼凸舌肿,落荒而逃,借机【关于过年回家的散文】

去逛夜市。

古街曲折幽深,两边商铺林立。多走两步可以看到明清殿堂,再走两步就是元明建筑。更有些家常民居、古朴寺院和温暖小客栈,一个接一个大红灯笼微微摇晃,灯影人影交映,犹如步行在唐街宋肆之中。西街、南街、状元街、武庙街、合壁井巷;秦家大院、孔家大院、蒲氏宅邸、杜家客栈,渐渐笼在细雨霏霏之中,影影绰绰起来。我们央求着哄骗着,终于获准闪入华光楼,这可是阆中古城的标杆,号称“阆苑第一楼”。沿着逼仄的木扶梯,一层一层颤悠悠地攀登,终于到了顶楼的游廊上,俯瞰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

雨是两千多年的雨,写意地下。大院套小院的方格形青瓦屋脊更暗了;褐藓吸饱了檐雨,发出一股腥腥的泥土味儿;狗尾巴草更精神了;石板路更洁净了;古槐更护住了一窝一窝湿漉漉的鸟啾。酒旗茶幡软软地垂下,不堪2300年的烟尘之轻。江面上晚归的渔舟欸乃有声,只听见悠扬的四川民谣《太平灯调》:“柏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到阆州;阆中人爱我白米,我爱阆中好丫头。”

秋分已过,春节还会远吗?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5日)

14.文章以“很久没有听到鞭炮声了”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人们安安静静结婚,安安静静过年,安安静静做寿,安安静静给孩子做满月。

(2)雨是两千多年的雨,写意地下。

16.想要选择“到阆中来过年”的理由是什么?(8分)

17.试分析文中划线语段的语言有何特点?(4分)

14.对燃放鞭炮的隐隐期待(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过年形式的向往),(2分)为下文“去阆中踩点”做铺垫。(2分)

15.(1)禁止燃放鞭炮后,年节婚庆之日喧闹久违,气氛实在单调、过于寡淡无味。(3分)

(2)阆中传统文化延续了两千多年,氛围浓郁。(3分)

16.阆中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和原汁原味的地方风俗。(每点2分)

17.(1)贬词褒用,如“觊觎”“落荒而逃”;(2)书面语和口语交替使用;(3)引用民谣;(4)巧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扑”“抢”“抓”等。(4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gr/339102/

推荐访问:回家的路散文 关于过年的散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