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时间:2018-10-21   来源:自我介绍   点击:

【www.gbppp.com--自我介绍】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第一篇_古代帝王庙号含义

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太祖

这是自从宋辽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然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也没有世宗(世祖是有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渊称帝后追封父亲李昞为唐世祖,因为是先辈,所以无需避讳李世民),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真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太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世祖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第二篇_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一览

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一览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亦是帝王用的,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以下为历代帝王庙号.谥号和尊号

秦 (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作为帝号)

始皇帝 赢氏 讳政

二世皇帝 讳胡亥

太祖高皇帝 刘氏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孝昭皇帝 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孝平皇帝 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孝桓皇帝 讳志

孝灵皇帝 讳宏

弘农王 讳辩

孝愍皇帝 讳协

三国

太祖武皇帝 曹氏 讳操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叡

昭烈皇帝 刘氏 讳备 后主 讳禅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武烈皇帝 孙氏 讳坚 大皇帝 讳权

高祖宣皇帝 司马氏 讳懿 景皇帝 讳师

文皇帝 讳昭

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鄴

元皇帝 讳睿

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废帝 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孝武皇帝 讳曜

安皇帝 讳德宗

恭皇帝 讳德文

南北朝

高祖武皇帝 刘氏讳裕 少皇帝 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前废帝 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彧 废帝 讳昱

顺皇帝 讳准

太祖高皇帝 萧氏 讳道成

世祖武皇帝 讳赜 郁林王 讳昭业

海陵恭王 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鸾 东昏侯 讳宝卷

和皇帝 讳宝融

高祖武皇帝 萧氏 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 讳绎 敬皇帝 讳方智

高祖武皇帝 陈氏 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废帝 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叔宝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氏 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 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 讳焘 高宗文成皇帝 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 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 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 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 讳诩 孝庄皇帝 讳子攸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第三篇_明清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

明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明朝 (1368年-164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应天孝陵

惠宗(惠帝)[1]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乐 长陵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1425年 洪熙 献陵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1436年-1449年 正统 裕陵 1457年-1464年 天顺

代宗 恭仁康定景皇帝 朱祁钰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1567年-1572年 隆庆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1573年-1620年 万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庆陵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德陵

思宗[3]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朱由崧 1644年 弘光 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1653年 鲁王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朱聿鍵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称隆武帝,也称

唐王

朱聿(钅+粤) 1646年 绍武 史称绍武帝

朱本铉[6] 1646年-1664年定武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檢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历 史称永历帝,又称

为桂王

注:

1.^ 此為南明弘光年间追崇,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2.^ 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3.^ 清朝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愍帝。南明政权谥为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后又改谥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4.^ 潞王、鲁王政权均称“监国”,而未稱帝,故無年號。

5.^ 依顾诚之《南明史》所述,韩王朱本铉之“定武”(1646年-1663年)年号和政权乃以讹传讹之说。以

查继佐之《罪惟录》启其开端,直至近代才被考据为谬。

1. 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

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2. 同注解1。

3.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代皇帝。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第四篇_明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

明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明朝 (1368年-164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皇陵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应天孝陵

惠宗(惠帝)[1]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1403年-1424年 永乐 长陵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1425年 洪熙 献陵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1436年-1449年 正统1436年-1449年裕陵【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1457年-1464年 天顺1457年-1464年 代

朱祁钰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1567年-1572年 隆庆 昭陵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皇

朱见深 朱祐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1573年-1620年 万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庆陵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德陵

思宗[3]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备注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朱由崧 1644年 弘光 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1653年 鲁王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朱聿鍵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称隆武帝,也称唐王

朱聿(钅+粤) 1646年 绍武 史称绍武帝

朱本铉[6] 1646年-1664年定武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檢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历 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注:

1.^ 此為南明弘光年间追崇,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2.^ 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3.^ 清朝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愍帝。南明政权谥为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4.^ 潞王、鲁王政权均称“监国”,而未稱帝,故無年號。

5.^ 依顾诚之《南明史》所述,韩王朱本铉之“定武”(1646年-1663年)年号和政权乃以讹传讹之说。以查继佐之《罪惟录》启其开端,直至近代才被考据为谬。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第五篇_清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陵号一览表)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1. 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

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2. 同注解1。

3.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代皇帝。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第六篇_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 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衰”。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 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作“祖”,如“太祖”、“世祖”、“高祖”。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 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 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 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稀罕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因此人们用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汉帝国历代皇帝庙号 第七篇_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陵号大全

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3.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4.陵号

陵号,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明代的十三陵。陵号有时也用来指代过世皇帝,一般用于本朝。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例如赵肃侯十五年的起寿陵.秦朝的帝王没有陵号,汉代以后陵号得到了普及,但是元朝的皇帝们既没有陵墓更没有陵号.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90858/

推荐访问:历代皇帝年号庙号谥号 历代皇帝庙号谥号排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