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时间:2017-10-24   来源:工作总结   点击:

【www.gbppp.com--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第一篇_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境遇与社会态度研究.1doc

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境遇与社会态度研究

摘要

近三十年,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高校扩招的政策实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近几年,随着各色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找到很差工作而发生悲惨事件,随着《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出版,社会上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大学毕业生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生活状况 社会态度

一高招政策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三十年来,高考人数逐渐增多,小编找到从98年高考以来,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99高考扩招),

199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20(万人),录取人数108(万人),录取率34(%)。 199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8(万人),录取人数160(万人),录取率56(%)。 200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75(万人),录取人数221(万人),录取率59(%)。 200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54(万人),录取人数268(万人),录取率59(%)。 200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10(万人),录取人数320(万人),录取率63(%)。 200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3(万人),录取人数382(万人),录取率62(%)。 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9(万人),录取人数447(万人),录取率61(%)。 200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877(万人),录取人数504(万人),录取率57(%)。 200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0(万人),录取人数546(万人),录取率57(%)。 200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人数566(万人),录取率56(%)。

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人数599(万人),录取率57(%)。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人数629(万人),录取率62(%)。

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录取人数657(万人),录取率69(%)。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万人),录取率72(%)。 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 201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计划录取人数685(万人),计划录取率75(%)。(来自 这里是千山谷的微博)

在全国的平均录取率都达到75%的今天,每年有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进

入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不值钱,大学毕业生,已经从原来的天之骄子变为今天的普通就业者。时代在进步,学历在贬值。

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现在,大学毕业生每年的就业路是怎样的呢?大学毕业生会有几种情况:1就业,2继续深造,3无业。

就所提供数据看,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持续增加着,我想在近十年里也将近有百万的大学生无工作,这也是从2008年参加高考1050万人到如今915万人,减少百万人,相信这和就业难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二无业中的特殊群体

“ 啃老族”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并非找不到,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他们是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产生原因:现在的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因为儿时父母过于溺爱的行为而导致的。大多数啃老族们因为从小依赖父母习惯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有关专家还指出,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得到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精英”等职务或是“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城市”到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量大。县城及中小型企业需求量大,很大部分的毕业大学生不愿去生产线工作,择业观念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群体竞争优势,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往往即使没有去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城,中小型企业,乃至贫困地区及西部地区,因此,“啃老族”现象越来越严重 。(田小草)

三大学毕业生居住

2009年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出版,立即在社会产生巨大反响,:“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

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近年相继上映的电视剧都反映了蚁族的生活状态,例如《奋斗》,《裸婚时代》等,都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社会又是怎么看待大学生呢,又是哪些行业接受了每年大学生呢?对待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态度呢?其针对武汉市两家最主要的大型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举行的5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的与会用人单位,时间跨度从2003年7月至10月,前后共4个月。用人单位样本的确定采用随机抽样为主,配合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尽可能涵盖不同地区、行业、规模和经营方式用人单位,以保证调查反映信息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调查问卷分5次发放,共发放到127家(份),回收了101家(份),其中有效问卷99家(份),有效率为77.95%。问卷设计分为4部分,包括:用人单位背景资料、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薪酬水平及变化、职务和岗位的安排与培训情况等,共33个问题。

从调查的用人单位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按每一省(市、自治区)有多少家招聘单位,排前6位的分别是湖北(60),江苏

(12),浙江(12),广东(4),福建(3),天津(2)。按东、中、西部排序:东部34家,占总数34.34%;中部64家,占总数的64.65%;西部1家,占总数的1.01%。由于一般情况下招聘单位更倾向于在当地招聘人员,本次调查地点位于武汉市,因此湖北本地单位占的比例最高。如不计算湖北的单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单位比例就变成87.18:10.26:2.56,东部地区占了绝对优势,与人们的总体印象相符,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劳动力市场上招聘人员的“主力军”,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接收地区;按样本的单位属性排序,比例由多到少分别是私营(29.3%),股份制(26.3%),三资企业(20.2%),国有(18.2%),集体(3.0%)。可以看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类型,如私营、三资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较活跃;对样本按规模分类:大型占28.3%,中型占45.5%,小型占18%(以上数据见表1)。不同行业类别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中地位、作用如何,也是本次调查的关注之处,在所有样本中,按所占比例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采掘、制造业(30.4%),建筑业(巧.2%),教育、文化、艺术业(12.3%),房地产业(9.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8.7%),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6.5%),整体上说本次调查样本的行业类型较齐全(具体资料见表2)。

四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招聘情况和满意度的分析

用人单位一段时期内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情况,以及对他们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这段时期内大学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而且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以及招聘多少大学毕业生。

对“与前几年相比,到贵单位求职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情况”的回答:有54%的用人单位认为增加较多,27%的用人单位认为稍有增加,还有n%的单位认为差不多,只有2%的单位选择有所减少,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来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增加很多。通过高等教育近几年来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余地更宽了。而对“与前几年相比,是否更容易招到满意、合适的大学毕业生”的回答情况是:选择“是”的占样本总数的15%,选择“否”的占35%,另有44%的选择“不一定”。与前一问题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大多数用人单位并不因为可选择的毕业生数量增多,满意度也随之增加。总体看来,用人单位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本次调查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招聘时满意与不满意的具体情况,在调查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在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时,有69.4%的单位认为是可供选择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多,有16.3%的单位认为是能招到想要专业的毕业生,而选择其他选项的单位比例很少。在回答招聘大学毕业生工作中不满意之处时,各选项的排列次序是:招不到适合本单位要求的毕业生(47.7%),招不到高素质的毕业生(40.9%),招不到个人品质较好的毕业生(2.71%),招不到想要专业的毕业生(21.6%),招不到想要学校的毕业生(3.4%)。这两组数据表明,高等教育扩招的结果,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也

不同程度地扩大;各类型高校不断扩充专业设置,向综合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用人单位一般不再为招不到大学毕业生而苦恼,各高校学生人数、专业的扩张,也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在学校、所学专业选择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个别特殊专业除外)。但是,对于目前毕业生的质量方面满意度较低,特别突出的是:毕业生与其要从事的工作的匹配性、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甚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品质不满意呢?选择比例处于前5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62.6%)、责任感使命感(55.6%)、爱岗敬业精神(52.5%)、动手能力(42.4%)、社交能力(37.4%)(见表3)。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爱岗敬业精神都得到占总数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的认可,具有一定普遍性。在与一部分被调查单位的交谈中获得的信息也反映了上述问题,许多单位都提到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稍艰苦的作根本不愿做,只要有条件更好的单位立刻跳槽,缺少起码的工作责任感,有的甚至招呼也不打就辞职不干,使用人单位受到较大损失。(王远伟 谢保国“用人单位聘用大学毕业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

所以就大学毕业生生活境遇与态度分析,第一,应届毕业生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会在当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另外的三分之一还将继续接受教育而在随后数年中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第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中90%以上都能在一年内就业,而处于失业状态的比例并不高;第三,高校的毕业生遭遇了"文凭贬值#;第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的差距,加重了大学生找到满意工作的难度!第五,用人单位有了许多选择,用人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对大学生满意程度不是很高。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第二篇_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新思考

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项民生指标呈上升趋势,国家迅速发展,在这科技横飞,高科技层出不穷的年代,人才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的人才主力军,将担负着巨大的责任,那么到底为什么在人才需求,供给量都十分庞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满意度低,企业抱怨收人困难的问题却迟迟无法解决,供需匹配一词值得我们深思。

一、当前就业环境氛围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对于不少的毕业生而言,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通过学校,社会的努力,某些地域大学生就业率看似有所上升,同时却也掩埋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高就业率下存在着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就业事业发展预期空间等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学生就读高校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毕业后就业的回报率却相对降低,并且就业质量提高得比较慢等因素的影响。

传统就业主渠道吸收大学毕业生能力下降,导致毕业生就业去向改变,社会吸收能力减小。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受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机构以精简高效为原则进行裁员和严格限制编制内人数,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后,由于经费紧张、人员超编、负担过重等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太多的毕业生就业,甚至有的企业还要向社会解约部分已就业人员。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非国有” 企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加全面,要求更高。当代的人才已经不仅仅是能够会专业知识,还要合理多样化地应用,适应社会需求。

其实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就好比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铲厂,生产了100把质量不一的铲,来了1个人要买50把铲,但是厂家质量好一点的铲价格太贵了,那些质量不好的又有一大堆,导致买家不愿意买铲,进而致使厂家有铲卖不出去的现象。” 问题看似并不复杂,却困扰着太多太多的人。

二、就业难问题原因的分析

1.从就业需求角度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大学毕业生却增长迅速。而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快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企业。

2.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因此,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即是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

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3.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指导如何找饭碗和如何保饭碗)、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指导找饭碗的方法)等。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我们的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工作的性质,而误解为工作地域不好而不应聘的现象比比皆是。

4.从学校教育结构层面的偏差看,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在培养大学生上总体专业结构上无计划性,教育财力投资少,在大学生毕业考试时为了提高毕业率采取放宽政策,降低了毕业证与学位证的要求,进而导致了大学生中的水分越来越多。能真正独挡一面的大学生很少,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方面不能系统化,致使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其它专业冷门的现象,存在如此多的弊病试问大学毕业生又如何找工作呢?

5.从社会陷阱与家庭的干预看,现在的社会是虚实相生的,总有那么的一些人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一些虚假企业就利用了这些人的想法,设立各种就业陷阱,导致很多的毕业大学生们都不敢冒然的与企业进行签约。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家庭包办孩子一切在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小时候家长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了,长大了家长又说现在的什么什么很吃香啊!你应该学什么专业啊!有很多的大学生都活是在父母的理想下,父母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怎么可以和一些小公司随便签约呢,要早就找那些知名企业。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小公司不能签,大公司签不下的局面。

三、面对就业问题的新思考与解决方案

(一)学校应施行的措施

1、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学校应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时代同步的先进思想。

2、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学校要及时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

3、高校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现装需求密切相关,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关注各专业就业率。对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进行考察研讨,是否国家此类人才已经饱满或不再需求,或是学校教育出的学生同他校相比,本校学生竞争力太小。对相应的情况进行快速反应,作出调整。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二)学生本人应作出的调整【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处于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今天,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入高潮,大学生们身处改革大潮之中,他们不再像先辈那样只埋头于书斋,工

作和前程任凭他人安排,而是也将要与那些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劳动者一样四处自我推销,谋求栖身之地及发展机会。

1、树立自信心

在用人单位面前,大胆推销自己,展现自己的自信心,可以增加学生自我的表现能力,同时更易得到用人者的赏识,从而增强竞争力。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为后盾,才会具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2、正确认识自我

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大学生毕业自身各方面条件不错,但却因未能正确评价自己,而在求职择业中屡屡碰壁。

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这也是一个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之一。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能够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才能有所针对,知所欲,求所求。

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朝一日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第三篇_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

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

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口众多。由于人口膨胀,就业负荷加重。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人口累积达到800多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就业。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第四篇_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1]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默认分类 2009-11-13 09:36:47 阅读6675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

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

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

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六、缺经验:教授多“教练”少。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七、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

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八、频跳槽:企业抱怨“学费太高”。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

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

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

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

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

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

兴趣爱好。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

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

定位”的原则。

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

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

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快速增长,而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数量却没有随着快速增长, 第五篇_2016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调研活动的通知》,我们组成了包括市委办公厅、市人事局、市农委在内的市委调研组。从6月下旬开始,调研组深入我市三区四县及10余家民营企业,采用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表等方法,详细了解我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谈到创业,不少人认为,开一家大公司或者建一家大工厂才是创业,外可以赢得社会认同,内可以获得成就感,其实不然。开发高科技产业是创业,开办小厂小店也是创业;立足城市打拼天下是创业,重返乡村养殖种植也是创业。更何况,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创业的机遇更多,创业的条件更好。安徽科技学院三名大学生到凤阳县小岗村自主创业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大学生创业大有可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选择在农村基层创业成为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给当地带来了知识和技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自XX年以来,我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人数共1159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学历214人,占创业总人数的18.5%;大专学历511人,占创业总人数的44.1%;中专学历434人,占创业总人数的37.4%。从专业分布来看,到农村创业的主要是农科、医科以及师范这三类毕业生:其中农科类毕业生共53人,占创业总人数的4.5%;师范类毕业生共302人,占创业总人数的26.1%;医科类毕业生共106人,占创业总人数的9.1%。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由省、市统一安排,通过招录乡镇公务员、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简称“三支一扶”)的形式,选拔了一大批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自1999年以来,我市把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吸引各类人才、培养年轻干部、优化队伍结构和建设高素质队伍的战略举措,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狠抓落实,在乡镇机构精简、人员分流的情况下,每年尽量拿出有限的空编用于高校生选拔。截止XX年,我市共选拔39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前三批有142名高校毕业生已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除3人直接录用到区县直机关外,其余139人全部录用在乡镇机关。

(二)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XX年黄山市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公告》,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我市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非本地生源的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从XX年起,每年输送3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今年是选拔工作开展的第一年,共有1023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招聘活动,目前,选拔工作尚在进行之中。

(三)自主创业类型,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创办企业,成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直接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从此次调研组走访的7位自主创业毕业生情况来看,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点:①、所学专业大多为农科类专业;②、创办企业大多为茶叶加工或传统工艺类企业。③、自主创业之前,大多具备相关领域的从业经历,有了一定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386865/

推荐访问: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近几年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