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录大全 > 经典语录 > 禅境人生语录

禅境人生语录

时间:2014-05-23   来源:经典语录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语录】

禅境人生语录(一):励志一世_一呼一吸乃禅境人生

一呼一吸乃禅境人生

佛祖问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长、50年40年30年不对!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人生只在呼吸间。每次读到《禅说》中的这一段,总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一下,以证明我鲜活的人生。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人的一生真的就如同流星划过天际那短短的一瞬。在这一瞬之间,人却不得不于尘世的山谷中挣扎,并时刻忧虑会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有一则寓言:一个人在荒野遇到一只老虎,于是他拼命逃跑,但那只老虎却紧追不舍。那人跑到一处悬崖之上,双手攀着一根野藤,让全身悬在半空中摇荡。他抬头仰望,只见那只老虎仍在向他怒吼,向下看去,又见另一只老虎正张开血盆大口等着他。而他只有一根枯藤赖以系命。就在这时,又有一只白鼠和一只黑鼠在上面啃噬那条枯藤,但他忽然看见附近有颗鲜美的草莓,于是他一手攀藤,一手将草莓送入了口中:味道好美呀!

现实中很少有人品尝得到这草莓的美好滋味,因为我们混浊的眼里只看见凶猛的“老虎”和狡猾的“老鼠”,对近在咫尺的草莓却视而不见。其实这颗草莓就在我们轻柔的呼

吸间生长着。它是那样火红,那样鲜艳,就像是一颗炙热的心,燃烧着对生命最热切的渴望,蕴藏着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珍惜即刻的美好,随缘即是福。

诚然,人不能割裂时间的结绳而存在,但过去早已化作尘世中的一缕青烟,未来的命运线也刻在今日的掌心,而今日正随着一次次呼吸融入宇宙大气。我们不能活在昨日的回忆中,也无法活在明日的虚拟中,为什么不在今日的世界中好好活着呢?

人生只在呼吸间。呼吸间,很短,也很长。

此文章转自励志一世(),《励志一世》立志为大家倾心奉献励志名言,励志文章,励志故事,经典语录,人生感悟,励志签名等励志资料大全。看励志文章,阅成功方法,学习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原文链接:/renshengganwu/7622.html

禅境人生语录(二):禅境“话”景观

【禅境人生语录】

旅游管理081 张建华 杨爽

一 “禅境”建筑文化理念的深刻内涵

所谓的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的艺术思想其实就是一种蕴含了华夏千年经典学说理论,即以儒,墨,道,法,哲为主要代表学说理论为骨架,进而融合经典佛教精华教义思想而形成的一种似有若无的,若即若离的“禅境“建筑艺术文化理念。因此,华夏特色甚浓且包罗万象的禅境文化是传统乃至现代园林景观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所以说景观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即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文化。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其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水平,还鲜明地折射出其创造者人性化的自然观、独具匠心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理所当然的,我国的传统园林景观也可以被称为文化景观,并且是积淀着种种优秀的中国文化,形成中带有一种独特鲜明的自然人文地理性质的文化景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融合浓厚多样华夏思想的禅境文化。从中国景观文化的深层意蕴来说,禅境既是中国文化景观的专有表述,也是中国园林建筑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和砥柱中流。综上所述,概括为一句话即:中国文化景观的最高境界就是达

到真正的“禅境”。它不仅是以创造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景观形象为要求的,更是以追求超脱物象之外的汇集作者情感的景致为终极目的。其实,它所追求的是园林景观建筑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而真正的有灵气和高度的禅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约,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之于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其实是要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逸静和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变化的。

二 意境的极致高度——禅境

景观艺术建筑当中所崇尚的的‘无’的境界,既如中国画的留白”,也符合文学艺术手法中提到的“万里无云万里天,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超脱的意境。当然,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飞白、破笔、沙笔等所造成的虚势,也正是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章法审美效果的精妙处。仔细品酌各色各样的文化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

个中自有相似之处:若空谷幽兰,似彼岸芳华的空灵隽永的迷离之美。虚实有无构成的对立统一结构,给观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韵味无穷的意识体验,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意境。意境达到一种极致的高度之时其实就是禅境。而当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存在时,在景观建筑艺术创造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意境和禅境浑然一体的审美要求。也就是以“空寂”、“空灵”为主要代表的韵味境界渐渐成为艺术境界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空灵隽永之美其实更是禅境之美。若说中国书画乃至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是用笔墨,来宣泄或是器宇轩昂、雄浑傲然的凌云壮志,又或是杏花烟雨、千山暮雪的自【禅境人生语录】

然境界。那文化景观则是,以壁石为纸,草木为绘,更兼流觞曲水,构成“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虽由人作,宛若天工”之 “禅境”。更是堪称有树影必有粉墙,有风必有松涛,有雨必有芭蕉,有月色必有荷塘等,从而在现实中构筑理想中才可以触及的“海市蜃楼幻景”。无论是筑屋凿石,叠山理水还是植物栽种,构筑的一山一

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设计者丰富的情感、哲理与联想。用景物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观者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受到,不为外物所羁绊的自由心性,怡情于园林艺术之中。这使得禅境与山水、园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一种优雅淡然的“禅境”,都是景观设计师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摹复制。因此,“禅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恰如拈花微一笑间领悟世间红尘微妙至深的禅理。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与静思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园林景观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荆棘,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一个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然是能够将禅的超然淡定、清雅飘逸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到他所设计的萧疏清旷的景观中去的。否则,再华丽奢侈的景观都是没有灵性与情感的高级欣赏品而已。

三 禅境在景观建筑文化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景观,独具“神秘自在,隐匿绝俗”韵味。禅境将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乃至中国传统的儒家等学说思想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深深地留下了禅的烙印。自唐宋以来,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文人的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文人士大夫们以禅的心境和态度来感悟和理解自然,他们期待超然于世俗之外,追求精神解脱,自由恣意的生活状态以及含蓄、自然、清静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使其精神理想得到寄托。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自然的景致

【禅境人生语录】

与禅宗思想一理相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由成熟逐渐进入高潮,江南的造园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许多私家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就使江南园林必然会反映他们的趣味、气质和情操。这也是为何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大家其实大部分是具有禅学精神的,所以他们的作品才都会给人一种真是灵动的栩栩如生的存在的生命活力的原因。古代文人,以宁静恬淡,平常之心性去应付世间沧桑,追求内心恬静,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以自我精神解脱为人生哲学,致使其审美体验进入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是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创造空灵超然之意境的基础,在平凡、朴实之中却又体现出微妙、精深的境界。“恬然怡然.硕然悠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人与园林完全溶融一体,与园中的一切,花草树木、飞鸟野兽、亭台楼阁完全相通、相融。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文人士大夫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与超越。文人影响的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都有禅的意趣渗入,处处都可发现禅的痕迹。白居易的“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道破了这种禅意的人生情趣与江南园林兴起的内在联系。禅境通过深谙禅理的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深刻地影响到园林景观的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审美境界。

【禅境人生语录】 【禅境人生语录】

四 禅境理论在景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当然,禅境理念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它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有着很多方面层次的相似之处。它教会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完满与永恒。从某种程度上说,禅境理念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园林景观建筑艺术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之产生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江南园林中饱含禅意的力证,狮子林的众多石峰,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象征众僧率领各种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士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最突出的假山有多个山洞由九条曲径连接,如迷宫般上下盘旋,来回往复,人行其中,恰似在形象地演绎从“世俗”到

成“佛”过程中人们在没觉悟禅理前的迷惘,左右徘徊,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着对禅理的一种“顿悟”,形象地体现了禅宗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所以,禅境文化在世界园林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深层的、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文化血脉里暗涌着禅文化。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禅之自然之心,人之自然之境。禅与自然美学一样,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的和谐。景观追求禅之自然生态,是一种艺术再现。观者能从“禅境”中获得“妙在景外”的超然心得,因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而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景观营造若达到“禅境”,便窥测到人的心灵,寻摸到一条景观艺术创造及艺术效果的最佳状态的途径。受禅理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摒弃刻意模拟和机械的复制大自然,而是尽量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地创造,通过掇石、叠山及理水,因借得体等手法

实现妙造自然,从而达到自然天成,情景交融的美感效果。

景观的真正禅境价值在于它要实现从“悦形”到“悦心”的质的飞跃,这也是景观文化化茧成蝶的关键

所在,自然是禅境文化理念极致发挥的最高层次。即从纯粹以人的感官系统被动欣赏自然天成的景物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境界。升至人景交融,不分彼此的“畅神”。即以天地为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禅境。换言之,对景观的领悟,不仅用眼,更要用心。使观者超越景观具象形态,从欣赏到思悟,透过层层的幻象,体悟到的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无所羁绊、思议将心与景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正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

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正是禅宗对“空”的解悟,形成了禅宗特有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所表现的并非空无,而是通过“无”和“空”来映衬“有”。通过“有”来形容“无”,从而使“有”与“无”虚与实自由转换,不着形迹。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者进入一种享受创造艺术的体验状态和内心真实感觉以近乎于直线发泄的方式的寻求,使欣赏者在欣赏景观时与设计者共同潜入形象思维的深层,进入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随心所欲”是一种状态,而“不逾矩”则是一种规范。受禅理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摒弃刻意模拟和机械的复制大自然,而是尽量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地创造,通过掇石、叠山及理水,因借得体等手法实现妙造自然,从而达到自然天成,情景交融的美感效果。随心所欲易,而不逾矩则难。但芸芸众生,唯有人能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能够拥有创造并欣赏美的心怀。挖掘深化景观者心灵中美的源泉,使之胸襟廓然,脱净滚滚尘世。故景观营造,若融合禅之理念,不仅彰显中华景观历史悠久的文化,更能借古喻今引人内省,使人们在喧嚣无奈的尘世中获得心灵解脱的慰藉,在胸中永远绽开一朵圣洁隽永的魅力白莲。青原惟信禅师有言:“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达到“禅境”的景观,能使主客体的升华中联为化境,其便可“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实现景观之最高境界。在这充满禅意的园林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使人悟出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正如唐朝禅师青原惟信对自然山水看法有三个转变: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感.主体开始破处对象,不再以认知而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观者内心完成三

个步骤的感悟,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细节,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过程,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意义。

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而这种禅境的情趣又被运用到景观园林的的设计中,与景观原有的自然美相吻合。成为了我国古典景观园林审美的实质所在。正是用这种禅悟式的艺术心理体验,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与经营,才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独树一帜,都灵东方园林艺术风骚。在人类

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文化趋于大同,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挖掘中国古典景观园林中的精华发展现代特色文化景观,成为摆在园林景观设计行业面前的一个问题。园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品质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典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与自然契合的理想范例。从园林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以及筑山理水,建筑营造等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传

统的中国禅宗哲学与文化影响力十分深刻,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禅境人生语录(三):星云大师经典语录摘抄

随笔吧为您精选星云大师经典语录摘抄请您欣赏。

1、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2、不择细流终成海洋,不辞土壤终成高山,不耻下问终致渊博,不饰过失终达善美。

3、做人要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做;处事要从澹处着眼、疑处用心、无处下手、拙处力行。

4、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5、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6、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7、安排自己能获得快乐,充实自己能获得知识,掌握自己能获得平安,创造自己能获得成功。

8、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9、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10、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11、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12、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13、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14、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15、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细心,做难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无相。

16、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17、依附得人,可获终身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18、不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19、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20、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21、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22、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23、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在富贵中,要有善心义气;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气。

24、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25、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26、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27、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28、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仪;思想如流,必须清澄。

29、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验都得忍受;为了解决纷争,任何责任皆得担当。

30、受社会教育,为一家谋生;受心灵教育,为万众化导。

31、培养自学的能力,才不会在苟安中退步;培养教人的胸怀,才能将经验

传承下来。

32、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获得成功;处世要能知人,若拾长取短,容易导致失败。

33、以智慧灯来点亮心光,以自性佛来成就内心,以六度法来治疗心病,以七圣财来丰富内财。

34、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35、做人要和滚雪球,愈滚愈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愈织愈有成就。

36、敢于发问,问出智慧;长于听闻,闻出对话;善于沟通,谈出共识;勇于思考,想出创意;受于锻链,磨出实力;安于静修,修出道德。

37、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38、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39、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40、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41、法无善恶,善恶是法;境无损益,损益在人。

42、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43、作家在稿纸上耕耘,农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师在黑板上耕耘,禅者在心地上耕耘。

44、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45、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46、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47、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48、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49、没有新观念,不会有进步;没有大格局,不会有远见。

50、信其言,不察其行,是智者之愚;信其行,不察其言,是愚者之智;察其言,亦察其行,是智者之智;不察言,亦不察行,是愚者之愚。

51、时间是一秒一秒给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书籍是一字一字写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读。

52、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53、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54、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55、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贤贵深。

56、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57、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58、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59、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60、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61、研究要靠资料,发明得靠才华,读书需要深思,做事应该明辨。

62、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63、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64、求革新不可太快,厌恶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过,用人才不可太急,听发言不可太率,对自己不可太宽。

65、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66、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67、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68、思想要国际化,生活要律仪化,语言要古典化,学习要现代化。

69、皈依三宝是平等的精神,因为生佛一如,无高无下;受持五戒是自由的尊重,因为不侵犯人,彼此受益。

70、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71、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72、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73、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l/26617/

推荐访问:禅意人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