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时间:2018-11-30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第一篇: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育才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育才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育才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第二篇: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三,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

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

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

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

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

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

教学的关键.)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

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

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六)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借助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适当时间与同学,老

师交流汇报)

第三篇: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四个生字:断、楚、孤、帆(随文识字)。

2.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一、单元导读引入

1.单元导读

(1)请大家翻到课文第83页,齐读第六组课文的学习提示。

(2)是啊,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的富饶。请大家把第一句划一划,句子边写上“大好河山”。

(3)今天,就请大家跟着老师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李白笔下壮美雄伟的长江。

2.齐读古诗

(1)请大家齐读古诗《望天门山》。教师板书。

二、由题展开

1.望天门山

(1)“望”的意思:向远处看。并找学生演示。【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2)天门山:课文注释

(3)连起来说整个题目的意思?生:从远处看天门山。

2.你对李白有多少了解呢?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笔记)

3.你会背诵李白的诗吗?《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生齐背。

4.介绍创作背景:有一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起他吟诗的兴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5.生再齐读全诗。

6.请一生带着古诗的韵律、节奏再读全诗。教师指导

7.出示正确节奏,请生在课本标明。生齐读。

三、学习一二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请生解释“中断”、“楚江”、“开”、“至”、“此”、“回”的意思。

2.第一、二句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天门山)断、(楚江)开、(碧水)流。生圈一圈,在插图中标明。(板书:天门山、楚江水。请生一起写:“楚”、“断”。)

3.联系景物逐个分析

【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1)山断

从“天门”的“天”字,可以看出天门山很(高、险)。(结合图片感受)

【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2)江开

问: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答: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

这句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美。(师板书)

(3)碧水

问: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答: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天门山的奇险美。(师板书)

4.整句话的意思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用八个字概括:水冲山开,山阻水回。

5.齐读前两句诗,读出楚江水的汹涌美、天门山的奇险美。

6.齐背前两句诗

四、学习后两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先齐读后两句,再回顾前两句学习古诗方法

解释字词——找出景物——分析景物——得出句意

2.请生同桌讨论,完成以下几个相对应的问题:

(1)解决字词。

(2)这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

(3)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题一:解决字词

(1)相对、出、孤帆、日边来(教师指导“孤”、“帆”的书写。)

(2)出:能否改成“立”

体会出的作用:“出”是动态的,而“立”是静态的。“出”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青山像在比高矮呢;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表现出天门山的动态美。同时“出”也将诗人的文

采和才情展露无遗。(板书:动态美)

▲问题二:描写了哪些景物?

青山、孤帆、红日(图片展示,并请学生在课文中圈出、配图中标出。) ▲问题三:两句意思

两岸的青山相互耸立扑进眼帘,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问题四: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是在哪里远望的?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分析: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人是坐在孤帆上的。

4.进一步思考:题目《望天门山》中的“望”字可以换成“看”吗?

五、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假设现在你就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沿着楚江顺流而下,看到沿途奇险的青山、奔腾的长江,有何感受?

2.是呀,这也就是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板书:大好河山、赞美)

3.带着赞美齐读这句话,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六、回顾景物,画图加深

1.回顾本诗景物,请同学上台画。

2.教师帮助注明。【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3.请学生结合板书画齐背。

4.再背古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诗仙

楚江水的汹涌美 赞美

天门山的奇险美 大好河山 天门山的动态美

第四篇: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第五篇: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语感受天门山山水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

3、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

一、导入

真是古韵古味十足的诗词朗诵啊!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我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最顶峰吗?(李白)

(幻灯简介李白)

古语说得好;歌咏言,诗言志。读诗就是读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

(幻灯出示《静夜思》、《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学生先朗诵,师再补充:《静夜思》这是一个思念家乡的李白,《赠汪伦》,这是一个答谢友人,感恩友情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个珍惜友谊,柔情依依的李白,《望庐山瀑布》这是一个讴歌自然,大胆想象的李白。)

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万物,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气质。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游历天下,。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江,乘舟而下,他看到了——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板书课题,跟写课题。

二、读课题

1、“望”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不写“看天门山”,而写“望天门山”?(“望”是往远方看)

2、“天门山”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山?

3、带上理解地读课题。

三、品读古诗: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去“望天门山”吧。

1、哪位同学愿意敢为天下先,第一个把诗读给大家听?

2、我们已经能够读准确了,但是,诗是有味道的,我们还得读出诗的味道来,什么味道呢?诗歌诗歌,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作为七言绝句,这首诗的节奏应该怎么把握呢?请同学们用斜线标出来,哪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出来?

3、节奏有快节奏和慢节奏,让我们用快节奏和慢节奏各来一遍,试一试哪一种节奏更适合这首诗?

诗,字数少,韵味足,所以,还是得读慢点才更出味啊!

4、歌有重唱,诗也有叠读,我们也来试着叠读。你们先读一句,我再重复后面三个字。(读完后互换再读)

四、品味古诗

1、同学们,我已经听到了你们浓浓的诗味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境,跟着大诗人李白,继续去“望天门山”吧。请问:李白都望见了什么?请你默读古诗,把李白望见的景物用横线划下来。

2、交流,划出“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读这些景物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1)天门 楚江——用手笔划着读

(2)碧水 青山 孤帆 日——景色,景色,美丽的景物怎么能没有颜色呢?读这些词你能想到哪些颜色?

4、了了数词,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雄、美,让人眼前一亮,但李白作为诗仙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能让这些景物在我们眼前动呢。

5(出示幻灯:断的小篆)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字的小篆体?

一个人用一把大刀把很多丝砍断了。这是“断”字的本义。李白就用了这个字,他说什么断了?天门山从哪里断开了?一座几乎通到天上去的山像是从中间断开了,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陡峭)你能读这句吗?这像天门一样的高山,这雄伟的高山是谁撞开的呀?(引导,读出水的力量)多么有力量的水呀,那长江得翻起多大的浪才会有这种力量啊!你能想到哪些词来形容这样的水?

——————的天门山从中间断开,这是————的长江水撞开的。

6、任你雄山陡峭,滔滔长江水依然可以把你从中间生生断开,把你撞开,同学们,你认为山更厉害还是水更厉害?(明写山的雄伟,

实写水的汹涌)

7、真的是水更厉害吗?来,让我们乘着小舟再走近些,看到——碧水东流至此回。山厉害还是水厉害?为什么?

(1)通过查字典,我找到了“回”的三种解释,你认为在诗中,他应该是哪一种解释?

(2)————长江水向东流,流到————被————挡住了,只好————。

(3)同学们,山厉害还是水厉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山实在是太雄伟了,这水实在是太汹涌澎湃了,让我们的心头也跟着豪迈激荡(你能读出来吗?)

8、豪情万丈的诗人乘着小船越走越近,这时,他看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9、(请出一位同学起立),“假如这位同学是青山,谁是与他相对的青山?请出连续的三对同学,问:李白感受到的就是这样吗?那为什么他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你们排列得这么整齐,一对一对地出来,是在干什么?(欢迎客人)

10、这雄伟美丽的青山,夹岸对立,鱼贯而出,像是在————。

11、多么热情的天门山啊!来啦,来啦,请看——孤帆一片日边来。谁来了?诗人怎么来的?为什么不说孤船或孤舟呢?帆更轻快更有色彩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从哪里来的?红红的太阳万道金光映在水里,这是什么样的江面呢?

一只————的小船从————的太阳边驶来。

12、同学们,诗人在哪儿?对,他在船上。

坐在船上的李白,看到:雄伟的天门山两边陡峭壁立,就像是被汹涌的长江水流撞开了,于是他忍不住吟诵着——天门中断楚江开

他又看到即使是汹涌澎湃的长江水碰到天门山的峭壁也无可奈何,只好打着旋回调转方向流走,一股豪情在他心里激荡,他又忍不住吟诵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多么雄壮有力的山啊,可是,却又正在排得整整齐齐夹江对立,慢慢地出来,欢迎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呢——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水雄壮,如此热情,让李白的心更加豪情万丈,激荡的心跳出来了,跳出来了,他想象着自己站在青山碧水上,他看到了,他乘着的小船正张着白帆轻快地从霞光万道的太阳边驶来——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走进诗人

1、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啊?

2、在李白眼里,山山水水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就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这山水景物中,借着山水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叫“借景抒情”。请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三千里。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第六篇: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执教:潼川四小 陈彦

教学内容: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第6课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PPT课件,范读MP3,朗读伴奏音乐,简笔画。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教学思路:本班学生中等生偏多,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平时课堂表现力不够,本次上课我准备采用小组评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力,争取做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互助

教法、学法指导: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达到诗书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学生的艺术通感,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想象,在情境中反复诵读,从而感受古诗的神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想画一幅画,掌声鼓励一下。(师画简笔画,

高高的山,叙述一个故事,天门山的来历)有一位诗人在这里写

下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课题和作者,)

2、 齐读课题

二、 新课教学

(一)了解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抽生回答)师:真不简单,同学们竟然对李白了解得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吧!

(课件显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二)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1)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

美景,)

(2) 范读(课件)

(3) 和老师赛读(出示课件,节奏划分)

(4) 男女生赛读,相互评价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让一名学生朗读学习要求):

(1)自学感悟:默读古诗,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也可以选择诗中的一句理解),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互相质疑,解疑。(提示:想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师:根据要求开始学习吧!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 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

1、课件出示一句。

(1)师问:谁读懂了第一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板书天门山、楚江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抓关键词:“中断、至此回”理解诗句意思,结合动作说一说,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从画面我们感受到了天门山怎么样?用词语形容(高耸、雄伟,险峻)。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怎么样?(湍急,汹涌。奔腾)

(4)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断、开)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壮观的景象。随音乐和动作朗诵一二句诗

2、课件出示第二句。

(1)这一句主要写什么?(碧水)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回),根据画面理解回,通过这个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浪花,拍打岩石)

(2)看图画(课件),这样的山阻水回,水劈山断,多么美丽的山山水画,让我们想象画面,读出那壮观的气势来。

3、总结学法,用同样的学法学习三四句。

3、在这样美丽的山水画中,诗人李白坐在船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读后两句诗。

师:诗人望见了什么?(青山),青山是什么样?为什么用“出”字,(用动作表演出,抽两个学生表演,深刻理解“出”的好处)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读了这两句诗,你们觉得老师的画上还缺点什么?(添画:孤帆、红日).

.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

4、 配合动作随音乐朗读。

5、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感情 和心情呢?(乐观豪迈,

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6、 带着这种感情随音乐朗读。

楚江 开 (吞吐山河)

望天门山 碧水 回 (急流回荡) 热爱、赞美

青山 出 (雄山对峙)

孤帆 来 (江水天来)

第七篇: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vbvb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学习第一、二句。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斷)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

【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

师:全班,一起来——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

)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

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师生合作读)

*学习三、四句。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 (生一一指出)

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远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天门山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静静伫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远、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远、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二、 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板书课题,看了“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 (很高的),门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师:什么叫“望”?怎样看才叫“望”? 向远处看就是望。

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再一块儿读课题。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2、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吗?那就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出来(同学齐读课文)。指名读。 师:读诗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老师也想读一读,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好不好?(师范读,比划节奏)。

师:听到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想不想再读一读呀?(想)。那接下来老师就把机会留给大家,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在你们朗读的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开始读吧。

自读、请同学示范读(教师可适时指导),男生读、女生读。全班一起读。

3、师: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在诗中迅速的找一找。(学生画出景物)。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师: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作者描写了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 想象,领悟诗意

师:读过了这首诗,我们又在天门山中找到了这么多景物,那同学们是不是对天门山很好奇呢?(是)。我们一起来看看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1、师:你们看过图片之后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觉,可以说山的高大,也可以说其他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让同学们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

师:天门山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那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读出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呢?

哪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气势?(指名读)

同学读的可真好,咱们同学一起读一下好不好?

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天门山这种磅礴的气势。

2、师: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气势?

A .天门中断楚江开。(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讲解一下断、开二字的含义,教师讲解,学生理解)

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这种气势?(让同学说说想法)

断:断开 开:开通(楚江水势之猛把天门山硬生生冲开了,就像开了一扇大门) 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楚江水势很猛,把---)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504924/

推荐访问:望天门山教案板书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