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时间:2018-08-02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第一篇_语文在语文之外——我的困惑、思考与创新实践

“语文教学新视野”专题研讨(之三)

语文在语文之外*——我的困惑、思考与创新实践

洪劬颉

一、一直困惑着的三个问题

我教了十多年高中语文,也在小学、初中做了近十年研究与实验,有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一)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学语文

教师上语文课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上这节课?通过系统的文本学习,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课程标准的数次变动,造成了教学实际的概念混乱,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因此,不少教师将其束之高阁。“基于标准的教学”之所以难以落地,或许是因为这个标准本身就存在问题。

(二)我们拿什么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人们常说: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拿什么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学生需要的教育者都不教,教的都是学生不需要的;教育水平越发达的地区,往往越是趋于考分教育。我不反对考试,但是我反对“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去应对考试。因为,在很多地区的很多教师那里,脑力劳动干不了,就来干体力劳动。于是乎,题海战术、加班战术、加课战术,在中小学大行其道。

(三)我们能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与时俱进了吗?暂且不说慕课、微课、极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样态的不断涌现,单看随着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古诗文比例的增加,教师古诗文教学的观念和手段更新了吗?教师问过学生能否独立读懂一篇古诗文吗?不少省份古诗文鉴赏的10分题常年均分处于2.5分左右,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练得不少却得不了高分?教师紧扣意象、意境进行语言分析鉴赏的路径是不是出了问题?教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读懂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言文?

二、一直思考着的三点认识

我喜欢思考,近些年来形成了三点基本认识,不知道对不对,说出来,请方家指正。

(一)语文教学必须“有趣”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维度有很多,不妨从“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角度”来思考。无效教学有三点特征:一是学生不想学,二是学生不会学,三是学生学不会。由此可以推论,有效教学包含三个维度:学生想学、会学、学得扎实。试想,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五六个学生打瞌睡,五六个学生盯着窗外看,五六个学生玩手机刷朋友圈,还有五六个学生语文课上做数学、英语作业……只有五六个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最后这几个人也就成了班里的“学霸”“学神”。这样的语文课不在少数。

我认为,语文课首先要有趣好玩,即学生要学得开心、快乐。好玩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谓兴趣,是“兴之所至,因为有趣”。不好玩的语文课,必然会不断蚕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的“有趣”特质,其实是对学生学力特征的尊重。

(二)语文教学必须“有用”

语文立科已逾百年,然而,“语文是什么”迄今无共识,强调“语文味”的有,强调“大语文”的有,强调“真语文”的有……如果我们不认同所谓的“味”、所谓的“大”、所谓的“真”,似乎也就没有走上语文的“正道”。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语文在语文之外,因为学生除了学习语文之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他们所学习的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合体,知识会融会贯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认为把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思想课等等其他课的观点,

我持保留意见。

面对学生询问“我怎么才能提高我的语文成绩”“我怎么才能提高我的作文分数”,不少名师给出的建议是“多阅读”,但残酷的现实往往是“读了越来越多的书,作文分却越来越低”。语文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用分数和成绩来证明阅读是必需的。我认为,不回避学生对成绩的需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有用”,才是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而不从效果去思考的语文教学注定只能是“玩概念”。也许有人会说,“用”有“长短远近大小”之别,那我想问一问:你所谓的“短、近、小”是什么时候?

(三)语文教学必须“有品”

这里的“品”是指品质。什么是“品质”?简单来说,是有质量,即质量上乘,支持学习,促进学习,轻负高质;是有品位,即众人说好,受到学生、家长、同行的认可度高。品质,就是“符合有魅力的需求”(菲利浦•克劳士比语),是“适合使用”(约瑟夫•朱兰语)、耐人寻味的,是“用心的结果”(罗勃特•M.波西格语)。

之所以强调语文教学的品质,是因为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度,将语文教学引入了歧途。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语文,只是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语文。须知,文本理解的深度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学力水平。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篇文本全部交给学生来谈,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哪里?我的认识是,人为地拔高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学生记不住,也学不会,不如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阅读。如果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一点什么,这一点“什么”必然会照亮他以后的人生。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品”的。

三、一直实践着的三点做法

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中,一直实践着三点做法:

(一)师生共同制订学习标准

我们常常纠结于“教与学”的关系,在注重“学比教重要”的今天,往往重视“学什么”和“怎么学”,而常常忽略“为什么而学”和“为谁而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建立起学习的标准。

通常意义上的“标准”是“课程标准”,但我这里所说的“标准”指的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制订的学习标准。比如,在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无法判断所写的作文是好作文还是差作文、可以打成多少分时,我与学生一起建立起“集中、匀称、有趣”的“智慧作文建模”,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写作时“有规可量”,建立起自己的写作评价标准体系。又如,学生诗词鉴赏得不到高分,原因在于读不懂一首词,我们就建立起“如何读懂一首诗词”的模型等等。

学习标准的建立,保证了学习的品质。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提高学习品质。学习方式要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个方面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相互包涵、互相促进的。要深刻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认识“自主学习”,我和学生共同制订的“自主学习”标准是:

问题自立,学习是教学的主体;

过程自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活动自动,参与的态度是主动;

评价自评,学习的结果是主见。

如此,我与学生通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标准的建立,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用“智慧地教”带领“智慧地学”

优秀的教师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满教学灵气,富含教学智慧。这种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一堂课教师不怎么讲话,而由学生来讲。教师不怎么讲话,并不意味着什么话都不讲,讲的都是在学生表达和思维的关节处,轻轻一拨,学生的思维就发散开来了。教师讲的

话,有点石成金的功效。

教师智慧地教,学生就会智慧地学。这个“智慧地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得轻松、快乐。如很多公开课上,有那么多教师在听课,可学生却不怯场,表现欲那么强,表达得那么流畅。二是学得主动。学生都很主动地站起来作答,而且有几个同时站起来要跟同学争执,学生学习得很主动。三是学得有方法、有成就感。所谓“智慧”,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前能够选择有利于各方的最佳路径。学生一旦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必然会去寻求最佳方法。

(三)课堂改革形式重于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怎么改革?我有一个基本判断:课堂改革形式重于内容。近年来,我所探索的“无主题讨论”“多任务同时处理”等课型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说话,学会说话。让学生说话,有很多种方式,如“教师问,学生答”,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但问题是,这种方式培养的表达指向性是固定的,甚至是唯一的。而“无主题讨论”中,话题是学生发现的,如果仔细听,学生的发现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2012年12月14日,我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的第十五届新语文圆桌论坛上,以“无主题讨论”的方式给高二(12)班的学生上了刘鸿伏的《父亲》一课。此课获得了大会的好评,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浙江一位教师问我:在教学中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多长时间了?在实践中是如何做的?我说:“‘无主题讨论’这样的方式就好像蒸鸡蛋里的葱花,葱花也可以放在排骨汤里,都会起到起鲜作用,但是你不能放太多,放多了,葱花势必会彻底改变鸡蛋的味道,也不好看,所以适量的葱花,不仅味香,而且色美,菜肴的最佳境界是色香味俱全,语文课也应该这样。”“无主题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文本个性从哪里来?学生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文本解读的实现过程是学生表达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死拉硬拽的过程。

2013年10月31日,我在南京的北京东路小学五(4)班上了一节“多任务同时处理”的《母亲的馈赠》。本节课为两节课连上100分钟,依托“多任务同时处理”探索一种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把班级48位学生分成9个学习中心,分别是“扫障中心”“资源中心”“诵读中心”“发现中心”“探究中心”“才艺中心”“写作中心”“表演中心”和“评价中心”。每个学习中心都有各自明确的学习任务,给每个小组自主、合作学习25分钟,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向相应的学习中心寻求帮助。之后,“表演中心”导演主动申请要先进行课本剧表演,以帮助同学更好地进入文本。教师在征询全体学生的意见后,先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中心”评价员充分肯定了表演中的亮点,同时还就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学生纷纷要求再给予修改的机会,以期演得更好。接着,依次进行了“扫障中心”等其他学习中心的学习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评价员与全体同学进行了互动、点评与交流。最后,师生一起归纳了阅读一篇文章的常规思路:“读一读”“查一查”“问一问”“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等。更精彩的是,一位学生说:“把我们九个中心的‘中心’两个字去掉,就是阅读文章的常规思路。”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课上得太快了,太过瘾了。”“洪老师上课跟以前老师上课不一样。以前上阅读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洪老师是把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我们自己去学习。”本节课给听课老师也带来极大的震撼:“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课可以这样上,这样上才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

探索课堂形式的变革,建立若干自己能够使用、学生欢迎、乐于参与的“课型”,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朱光潜先生谈及文艺创作时,曾指出:“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新的形式意味着新的生命,课堂形式的创新非常重要,这个形式的改革应该重于内容的改革。课堂形式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目前,脑科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手”的体验学习、通过“嘴”的表达学习,比通过“耳”的被灌输学习要有效、快捷和长久得多。

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活泼,可以理解为思维的活跃;呈现出的静默,可以理解为思维的沉潜。

语文在语文之外,在纯语文和泛语文之间应该存在另外一条中间的路。纯语文在坚持学科素养上有价值,但是过分地坚守学科本位也是不妥的。提升语文教学品质,就必须要进行智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紧扣学生“要不要”“会不会”“牢不牢”,目的是追求学生学习的新鲜体验(即新鲜感)。只有充满创意的设计,才会引起学生课堂的新鲜体验、期待和共鸣。教师不妨放下课本上课。放下课本上课,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备课,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由于课本的存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被课本牵着走;而放下课本,则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带领学生往前走,这个“带领”主要体现为根据学生的生成即时做出相应的机敏反应。久而久之,即使教师不带领学生往前走,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带领自己往前走——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本文系洪劬颉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转知成智背景下智慧语文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D/2015/02/1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第二篇_初二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语文试题卷 2015.11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焦zhuó ( ) ②qī跷( ) ③fù闲( ) ④吮吸( )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8分)

① ,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② ,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④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僵卧孤村不自哀,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⑦国破山河在, 。 (杜甫《春望》) ⑧2015年10月,随着网球ATP100上海大师赛开幕,四海高手齐聚上海,然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他们终将会离开,若套用唐代诗人王勃的《 》中那句脍炙人口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来形容惜别之情是再合适不过了。

3.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

①齐人固善盗乎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

③语时了不悲 ④弦既不调 ..

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译: ②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译:

5.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小宁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问题,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

B.一本好书就如一座堡垒,抵御着来自花花世界的喧嚣,成为我们心灵宁静的港湾。 ..

C.多么宁静的天山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

D.讨厌的雨季!外面的雨唏唏嘘嘘下个不停,心情也跟着糟糕。 ....

6.揣摩文意在横线上填入的内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当时间变得越发珍贵,消磨时间、降低速度的“闲”便越发奢侈。久远年代的诗词里,“ ”是何等悠远辽阔的心境;“ ”说的是那么清幽雅趣的意境;“ ”则宛如一幅隽永的水墨画,定格在那花朵静绽的刹那。

①闲敲棋子落灯花 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③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二、阅读与欣赏(共34分)

(一)(4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杜甫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巴蜀时期写的 。

7.“船尾跳鱼拨剌鸣”这句诗是如何表现月夜之“静”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

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

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无双,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

9.下列句中的“以”与文中“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2分) ( )

A.以天下事为己任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恃恩自恣 (2)遂旁设一虚坐 ..

(3)以是为恨 (4)卒不赦程 ..11.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译:

⑵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12.他工辈为罗程向宣宗求情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答:

(三)(4分)

当轮船驶出濑户内海,航行于广阔的海面的时候,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一位风度极佳、引人注目、年纪四十岁左右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一位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显眼。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男孩有七八岁。孩子们的长相都很聪明可爱,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破旧。

13.文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勾勒了两个不同的形象,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

14.画线句若改为“但是身上的衣服却相当的脏”行吗?为什么?(2分)【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答: 译:

(四)(14分)

炸 豆[1]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注】 [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5.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16.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

和灵动。

答:

17.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答:

18. 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

方面?(3分)

答:

19.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3分)

答: 三、表达与交流(共43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3分)

在学习了语文八(上)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后,同学们准备以此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筹备期间,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两则材料作为班会内容:

【材料1】2015年6月24日,河南洛阳“暖妈”吴若瑜在四年半的时间里为儿子陶陶书写的近30万字的“口述日记”走红网络。陶陶一岁半时,吐字不清晰,语言能力比同龄孩子弱,妈妈便想用儿子口述妈妈记录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一年后,陶陶的语言能力赶超同龄孩子。(附若干日记片段,拟定此环节:由小王同学朗读日记片段)

【材料2】2015年7月31日《中国青年报》转载的一份乘机攻略引起网友们的怒赞。主人公车靓美为不懂英语、不熟悉路线的父母手写3页“坐飞机攻略”帮助他们出国。这份攻略约有2000字,彩色铅笔重点标注了航班时间、地点及电话号码;转机过程、出关进关流程都作了详细说明。(附此事件视频,拟定此环节:播放视频,同学观看后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1)根据材料,结合本次班会主题,运用修辞,为班会拟一恰当的题目写在黑板上。(1分)

21.作文(40分)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的喝彩;一回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 ”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 作抄袭;③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北塘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语文答案 2015.11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4分)①灼 ②蹊 ③赋 ④shǔn

2.(8分)①金沙水拍云崖暖 ②叶徒相似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

⑤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尚思为国戍轮台 ⑦城春草木深 ⑧《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州)》

3.(4分)①本来 ②同“嬉”开玩笑 ③完全 ④协调

4.①(1分)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土不同。

②(2分)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

5.(2分)A 6.(2分)B

二、阅读与欣赏(34分)

7.(2分)第四句写大鱼跃出水面,传来“拨剌”的声音,以动衬静,愈见夜的静美。

8.(2分)诗歌表达诗人了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9.(2分)C

10.(4分)(1)依靠,依仗 (2)同“座”, 座位 (3)遗憾 (4)最终

11.(4分)⑴(2分)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技艺天下无人能比,想要以此打动皇上的心意。

⑵(2分)你们这些人,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

12.(2分)①侧面烘托罗程技艺高超(1分);②渲染宣宗执法严明(1分)。

13.(2分)为故事的展开、矛盾的发生奠定了基础(1分),而且形成了强烈的鲜明的对

照,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1分)。

14.(2分)不行。(不写“不行”扣1分)衣服的破旧表明他们生活艰难、地位低下(1分),

而改为“脏”则表明他们很懒(1分)。

15.(2分)①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 ②小姐妹被斜尖扎破脚板

16.(2分)“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17.(4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1分),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1分),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1分)。

18.(3分)①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③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她们长大。

19.(3分)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表达与交流(43分)

20.(3分)(1)(1分)围绕“至爱亲情”拟题,语言简洁,运用修辞。

(2)(2分)符合要求,点到上下两个环节,语句通顺,即得2分;其他的酌情给分。

21.作文(40分)①31分切入。②每少50字扣一分。③错别字每二个扣一分,扣满3分

为止,重复不累计。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优美,酌情加1—2分。卷面脏乱,书写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第三篇_老师:今天,还有学生在你的课上睡觉吗?

老师:今天,还有学生在你的课上睡觉吗?

前几年,不知是谁说的一句话,如雷击顶,让我汗颜,让我震惊!

那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生可以容忍你斥骂、羞辱、坏脾气、甚至拳打脚踢,恶劣处罚!可是,记住了,老师:学生唯一不能容忍的是老师没水平,误人子弟!

这句话让我几乎整日整夜不能安睡,因为在我的从教经历中,有多少学生学无所得,有多少学生上课听得昏昏欲睡,有多少学生选择了与自己的不合作——实质是背叛了自己,不,是抛弃了自己!

犹然记得一次学生聚会,一位学生说得很客气——当年老师忙于自己的学习,哪里还顾得上我们,结果让我从小学时的优生到了初中您老师的手上一落千丈„„

我有罪,我真的有罪!学生的话让我从此害怕了再参加学生的聚会,学生的话,让我内心惶惶然惊恐不安,让我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从教生涯。

凭良心说,我能不认真吗?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我教过的学生不说老师特认真的;可是,为什么就有了学生数年之后埋怨老师,就有学生当年就已经不认同自己了呢?

我为了备好一篇课文,读教材,阅教参,写教案,花的时间都是别人的几倍,可为什么不出货呢?为什么上课仍有学生抵挡不了睡意降临呢?

细思之,几十年下来,这才明白。教语文,你该花一半时间来阅读写作,一半时间用于备课上课。而我犯的错误是将95%的时间用于备课上课,如此,则源头活水从何而来呢?这一问,自然冷汗直冒、冷气透心!

我做了个笨事:将自己有生以来读过的书排一排,晒一晒,竟然发现,自己读过的书不满百!中国人平均年读书量在世界排名靠后,也为每年4.7本,而我教了二十几年的语文,竟然抵不上这个平均数,这还教什么语文,倒不如回家卖红薯,省得贻误学生一辈子!

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读书了,计划每年至少五十本,《微型小说选刊》、《阅读年选》、《战争与和平》、《复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08写博客,2009年搞摘抄,2010年实施“每日一背”,2012参加“网师学习”,2013年实施“每日一写”,2014年听“爱课程”讲座。我渐渐明白了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大书,读经典书,读源头书;我明白了一个语文老师更重要的是写,写作让人沉思,写作让你清晰,写作让人深刻!人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你的阅历,阅,就是阅读,我只问《易经》《诗经》《世说新语》《鲁迅全集》你读过吗?没读过,那你的阅历不如人;再问一句,长城你见过吗?五岳你去过吗?洛杉机你亲身徜徉其中吗?没有,那你的阅历不如人。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不同的只是你的阅历,你的人生精神丰富的程度!

如果有来生,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读他一万本书,那是三十岁之前的事;然后闯荡世界,创立伟业,那么自己的一生将多么灿烂锦绣!

没有假如,有的只是从现在始,厚实自己,丰富自己,加紧读写,对得起自己的教学,对得起自己课堂里的弟子!如此而已!

因此,这句话我要常常挂在嘴边:老师:今天,还有学生在你的课上睡觉吗?以此警醒自己,做个有水平的老师,做个学生崇敬的老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种境界将成为我一生的追求。

2014年6月24日上午10点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第四篇_口语交际学案含答案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学案【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一、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知识短文,归纳知识点。

1、阅读课本第68页知识短文。

思考:你觉得与人交流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二、案例分析:

下列几则材料中,说话不得体表现在哪儿?说话不得体有哪些危

害?

材料1、一天,有位富人为儿子过生日,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家里喜气洋洋。有人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做官!”有人说:“您

的儿子将来一定发财!”他们都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其中只有

一人说:“您的儿子将来肯定是要死的。”他的话刚出口,就被家丁

狠狠揍了一顿,赶了出去。

提问:为什么说了真话的人却没有受到主人款待,反而被赶了出

去?这个事例对我们说话有什么启示?

材料2《问年龄》

小李在出差途中,与同座的一位老大爷聊天。言谈中他问道:“哎,

你几岁了?”老人听了没好气地说:“三岁!”小李听了十分尴尬。

你能说说小李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的吗?

【一个同学在语文课上睡,】

材料3阅读下面材料中护士与病人的对话,说说交谈失败、造成

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问护士:“小姐,

神经科治的都是什么病?”

护士随口答道:“多啦,都是难治的病。”

病人又问:“像我这样的脑病大约多长时间能治好?”

护士不奈烦了,回答:“唉,你只管好好养病得了,问这么多干啥。

没听说嘛,神经科神经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个傻呵呵。”

这几句话对病人无疑是晴天霹雳,使他感到求生无望,当夜就跳

楼自杀了

交谈失败、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4:《标语的位置》不久前,我到八宝山去参加追悼会,在火

葬场的入口处见到一条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

降下来。”这标语的内容挺好,但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地见了,心里

总觉得不太舒服。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三、联系实际。你生活的周围有那些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语

言不得体的现象

四、专项训练

1再过几天就是你母亲40岁生日,作为子女的你打算到电视台点

播一首歌祝福你的母亲,你该如何对妈妈说?

2.星期天,张晓约同班的王玲去郊游,电话联系时,王玲的奶奶说:

“马上要中考了,我家王玲不比你成绩好,我们玲玲耽搁不起呀!”

假如你是张晓,你该怎么说?

3.生活中有许多巧遇,假设你遇到下列这些人,你会如何说?我们

商量一下好吗?

(1) 假设在路上巧遇你好久不见的小学老师:

(2) 假设在路上巧遇你要寻找的体同学:

(3) 假设在旅游途中巧遇到你久仰的知名作家:

4、身份分别为企业家、农业专家、画家的三个人应邀到神农架故

里观光考察,途中经过一个长达十里、长势旺盛、郁郁葱葱的银

杏园。面对这片银杏园,他们三人各自会说什么话?

①企业家: ②农业专家: ③画家:

五、巩固练习

1.当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度人物”之一的田世国捐肾救治病危的

母亲,并对母亲刻意隐瞒真相,孝子的心意感动天下。设想一下,

要是田世国的母亲得知是儿子捐肾救了自己,面对母亲感动而又

责怪的目光,儿子将如何对母亲说?

2、学校准备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请你代表学校回家通知家长来

校开会。你回家见到父母后,准备怎么说?

3、假如你今天去文具店买了支钢笔,回家后有觉得不太满意,你

如何去商店调换?

4、一天,住在同一幢楼的林伯伯见到小刚的哥哥时说:“你家小刚

真刻苦,每天晚上10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弹钢

琴。”小刚哥哥说:“ 。”

①林伯伯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小刚哥哥,你这时打算说些什么呢? 5李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

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①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李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呢?

6.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

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

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7根据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分别写一句包含“取得好成绩”这

一内容的话。

情境:某校运动会长跑比赛场上,老师勉励运动员。

示例:比赛开始前:别紧张,好好跑,你会取得好成绩。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67935/

推荐访问:我的一个同学 帮助一个同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