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时间:2018-05-23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一篇_关于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几点问题及解决办法

也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管理与对策

郝新峰

[问题提出] 近年来,学生暴力事件频繁见诸于各大媒体。学校——育人的地方,却育死了人;学校育出的人,却成为凶手,害死了人。事件的始作俑者,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令人吃惊的是还有一批令人羡慕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出国留学生。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更是我们教育的耻辱。它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一系列反思。

[分析问题] 回顾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重智育,轻德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公益广告语,经过几年的宣传,如今已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条件。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孩子能够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不少家长却扭曲了这句话,他们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省出一笔钱来供孩子择名校,补课,学琴用。而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致学生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跟头——孩子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事实上违纪与犯罪往往只是一线之隔。在这之间,学校的品德教育应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惩大戒的教育手段则会让一些学生在边缘处止步。

二、重分数,轻能力

近几点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高分低能的庸人越来越多。有个学生到离家几十里的城市上高中,需要晒被子,但铁丝太高,被子放不到铁丝上,问题解决不了,只好给远在几十里之外的爸爸打手机请求帮忙,爸爸听后啼笑皆非。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却无法笑起来。今天,在人们追求“升学率”,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分数成了家长喜怒哀乐的阴晴表,也成了家长评价教师或孩子的唯一标尺。这样就使人们忽略了对孩子其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些学校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促成了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三、重抚养,轻教养

人们说中国的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孝顺儿子”, “孝顺儿子”不是对父母孝顺,而是对儿子“孝顺”,把儿子捧在手里,举到头上,儿子让往东,就不敢往西,为孩子赴汤蹈火,

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有关人员对这些溺爱型家庭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出现“五过多”的现象。即:

1、照顾过多。孩子小时候,是在父母的百般照顾下成长的。这种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步减少。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可是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照顾,这样扼杀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愿望。

2、包办过多。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难就代为解决。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3、保护过多。有些家长处处为孩子设防,怕孩子出门,给孩子设置了种种禁区,不许动这,不许动那„„造成孩子遇事不敢思考,胆小怕事。由于剥夺了他们独立自主的社交活动,结果孩子遇事不知如何处理,一切受人摆布。

4、打扮过多。一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打扮,给孩子买名牌衣帽,把女孩打扮的花枝招展。这样会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上只追求外表美,不注重学识和品德修养的心里烙印。

5、满足过多。很多家长,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无限欲望,以致发展到孩子在家称王称霸。这样一来,慢慢养成了不讲道理,蛮横粗野的习惯。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长们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慢慢地被废掉了,消失了,是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

四、重说教,轻身教

今天,就在我这篇案例写了一半出去休息的时候,我看到孩子刚吃的西瓜皮丢在院子里。我大声质问他为什么乱丢瓜皮?他居然同样大声地说:“那你前天在酒店吃饭时怎么也将瓜子壳吐在地上?”我一时哑口无言!作为一个家长,我感到很惭愧。作为一个老师,这个小插曲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空的。在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可以说身教更重于说教。这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的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怒,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谈话——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的父母在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工作学习,生活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同时,要以诚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夫妻和睦,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

五、重约束,轻说理

多年来,小学的德育要求重在“约束”,制订出了不少的“不准”,如“不准喧哗,不准奔跑,不准打闹”等规定。通过严格的管理,逐步生效,而很少给学生讲为什么要这样要

求。因此,一旦离开了班主任“那张脸”,离开了老师的身影,离开了学校这一环境,学生德育的状况,文明的行为便会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我们的学校,家庭和其它教育机构,往往只注重从思想境界的角度鼓励孩子积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忽视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孩子自觉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因而,对于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把它当做好事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不去做,而是受到纪律的约束,担心被批评才不敢去做。这样,以纪律约束和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这种文明习惯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以上五点是我在平时的品德教育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要三管齐下。

首先是家庭,我们要构建新型的家庭教育结构:

1、建立知心家庭

目前我国正推行一种新的家庭教育观念——知心教育。

何谓知心教育?简而言之,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交朋友交心,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学会同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彼此之间心心相印。

现在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没有和孩子交心,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关系紧张。我一次偶然听到邻居批评儿子说:“我怎么会生你这样不争气的儿子。”儿子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窝囊的爸爸。”我听了是啼笑皆非。

还有一些家长不知如何同孩子交心,终日摆出一副卫道士面孔。其实,同孩子谈话,主要是把握好时机。有这样几个最佳时机供家长们参考:(1)当孩子比较闲时;(2)心情高兴时;

(3)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4)放学回家时;(5)外访返回时;(6)取得成绩时;(7)遇到问题时。聪明的父母应该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用“心”去与孩子沟通。

2、建立学习型家庭

社会中最亲密的组织莫过于家庭。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期望极高。对自己则要求很低,年纪轻轻的,胸无大志,不读书,不看报,不了解历史,也不研究未来,整日留连于牌场、酒场、舞场之中。还动不动就说:“我们这辈子算完了,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试想有这样不学无术的家长,孩子能成才吗?

现在的家庭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子成才”, “逼子成才”的现象。家长大多是以孩子为中心。高考前夕,举家迁到孩子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的现象在我们麻城是屡见不鲜

的。但是,我们的家长要转变观念,变“指导孩子学习”为“自己带头学习”。即建立学习型家庭。

要建立学习型家庭,作为父母,一定要起表率作用。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想要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氛围,你不用终日喋喋不休,只须默默地做就足够了。在孩子做作业时,你也看看书,读读报,切忌自己打牌,而强迫孩子在旁边做作业。

3、建立智慧型家庭

一位哲人曾说过:“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仁慈,在皮鞭下长大的孩子,只会产生仇恨。”一味只会打骂孩子的父母,那是愚蠢无知的父母,是懒惰的父母。应该多动脑子,想办法怎么样去正确地引导孩子。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为孩子累断了筋骨,操碎了心,但常常事与愿违,收效甚微。有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对儿子说:“我是你爸,你不听我的听谁的?”儿子说:“我早十几年出生,说不定还是你爸。”这父子关系到这份儿上,也真够呛!这也说明这位父亲没有动脑筋,对家庭教育缺少智慧,缺少方法。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做智慧的父母,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道德的感染做人的准则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孩子受到滋润,受到美的熏陶。【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其次是学校,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1、“爱心”教育法

十几年前一曲《爱的奉献》唱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更唱出了人民的心里话,在“爱心”缺乏的今天,人们渴望爱的滋润,爱心的回归,所以学校的“爱心教育”是刻不容缓了。古今中外,对爱心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前些年一个8岁的菲律宾女孩,家中失了大火,父母又不在家,她奋不顾身,把年幼的弟妹从大火中抢救出来,自己却被烧成重伤。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平静地回答:“我爱他们。”正是有了这样一颗爱心,小姑娘才会作出如此惊人之举。而我们中国呢?名校大学生用硫酸伤害大熊猫;一美女的虐猫事件,17岁学生弑母亲事件„„频频发生。这不能不使我们反思:当我们把“品学兼优”的荣誉授予学生时,其标准是定位在品德和学习上,还是仅仅定位于学习成绩上呢?也许会有人认为以上那些孩子法制观念太淡薄了,但我却认为他们是缺乏“真、善、美”的教育,缺乏爱心教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最常用的方式是谈话。可以是个别找学生谈,也可以是在课堂上集体谈。谈话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要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诚意,

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另外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我们还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说理。当学生对某种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说理教育我们也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说理方式,把要学生明白的道理讲清楚,并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3、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或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的动人事迹时,有的热泪盈眶,并当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一回过头,什么都忘了,该玩的还玩,不学的仍不学。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抓住时机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

4、环境熏陶法

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情操,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俗话说得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所以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整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如要激励孩子爱读书,就必须在教室创设读书氛围。可以在教室的墙壁、橱窗上张贴激励读书的名人名言,相关画像,开辟“棒棒读书屋”、“好书大家读”等读书评比栏。这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成长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二篇_关于小学教育惩罚问题论文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 毕业论文 关于小学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徐翩翩 学 号: 1401032101010 小学教育 陈芬萍 年 月 日【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目 录

摘要 ......................................................................................................................................... 1

Abstract ................................................................................................................................... 2

1. 绪论 ..................................................................................................................................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

1.1.1 国外现状[1] .................................................................................................. 1

1.1.2 国内现状 ..................................................................................................... 1

1.1.3 存在的问题 ................................................................................................. 2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

2.1. 研究的目的 ........................................................................................................... 3

2.2. 研究意义 ............................................................................................................... 3

3. 小学教育惩罚问题研究内容 ............................................................................................ 5

3.1 小学教育惩罚的界定 ............................................................................................ 5

3.2 惩罚原则[4] ............................................................................................................. 5

3.3 奖励原则 ................................................................................................................ 6

3.4 小学生对教育惩罚的感受 ...................................................................................... 8

3.4.1 对不同惩罚类型的感受 ............................................................................... 8

3.4.2 对自身受惩罚的感受 ................................................................................... 9

3.4.3 小学生对教育惩罚的理论认识和实际间的差异 ....................................... 9

4. 小学教育惩罚的技术方法 .............................................................................................. 10

结束语 ................................................................................................................................... 13

致谢 ....................................................................................................................................... 14

参考文献 ............................................................................................................................... 15

摘要

教育惩罚作为小学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之一。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惩罚逐渐体现出教育价值或“教育性”。教育惩罚的价值,主要反映在惩罚的目的、过程与效果之中。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使受教育者意识到所犯错误,矫正其不良行为;其实施过程中也处处体现着教育性,其人道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惩罚阶段,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现在人们对教育惩罚在理论上认识很模糊,在实践中不知如何科学有效的操作。本研究一共分为四个章节对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进行研究。即首先弄清什么是教育惩罚,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最终总结出最佳的惩罚方案。【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问题、策略

Abstract

Education as a primary method of education punishment of daily education management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each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is frequently used.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quality education, education gradually reflect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punishment or "edu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punishment,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urpose of punishment, and the effect of the process being.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educate people to punish, so educated are aware of the mistakes, correct bad behavior; it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lso reflected everywhere educational, humanitarian spirit which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punishment phase of educ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by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It is now recognized that education punishment in theory very vague, I do not know how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in practice.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for primary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punishment. Those first understand what the punishment of education, current problems is, analyze the causes of problems, and ultimately summed up best punishment scheme.

Keywords: Primary education, education punishment, problems, strategies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惩罚是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不当教育惩罚而引起的伤害事件经常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专家、关注研究教育惩罚。国内学者大多重视分析教育惩罚的概念、原则、惩罚的心理因素等方面。注重思想、观念的辨析,思辨成分居主要地位;国外学者大多重视研究怎样矫正学生过错行为,注重方法和程序,重视外在行为的改造,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气息。下面我们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1.1 国外现状【1】

长期以来,教育惩罚作为教育手段中的一种,被用于对学生学习失误、不端行为以及问题行为等的教育和矫正。教育惩罚权的行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权力的行使过程,它可以根据不同地情境灵活实施,因而它行使的方式也就自然多种多样。然而,《教育法》不可能采用列举方式将所有的教育惩罚方式逐一列出,而只能做出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列出一些主要的方式,这样,教师在选用惩罚方式时就有较多的自由裁量余地。但是教育惩罚权毕竟是立足于帮助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的教育性权力,教师所采用的惩戒方式必须具有教育性,能切实改变学生的越轨行为,终止或消除教师所采用的惩戒方式必须具有教育性,能切实改变学生的越轨行为,终止或消除其行为的不良影响。《关于教师惩罚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文对教师的教育惩罚行为进行了研究,将惩罚界定为某种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同时,国外许多研究人员对惩罚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作了相应的研究。Sammons等人的研究也认为,程序化的教育惩罚不仅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过于频繁地使用会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进而会使班级形成一种消极的气氛,使学生产生退缩行为。专家Lipsey对500名受过教育惩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学校对学生暴力行为进行纠正的最无效的方式有三种,惩罚即是其中之一。学者Noguera的研究也表明,对学校中的学生暴力问题采取严厉惩治的措施,对于塑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来说效果并不明显。教育家Heitzman指出,教育惩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终止学生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阻止其他学生模仿不好的行为。教育惩罚也有四个方面的不足容易使学生产生退缩情绪或具有侵犯的倾向性;导致对一切指导都产生敌对情绪鼓励对惩罚行为本身的模仿;导致同学的嘲笑和疏远,两者相比较,教育惩罚的缺点多于优点,所以还是少用为好。

1.1.2 国内现状

国内近年来对教育惩罚问题日益关注,因此多教育惩罚的研究也急剧增多。在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以“教育惩罚”和“教育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三篇_关于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反思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人类作为世间万物之一种,自诞生之日到繁衍生息的今天,渐趋以一种如同夸美纽斯赞之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这一姿态征服于世。从最初原始文明的屈从关系到农业文明的顺从关系再到工业文明时期奴役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以“崇高、完美、美好”自居的人类开始将万物玩弄于股掌之间,无限度的开采、利用,甚至是蹂躏、践踏。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变得更加光鲜亮丽,富甲一方了,然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以它独有的方式开始回馈人类的“暴殄天物”: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淡水资源危机、资源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以及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面对灾难人类开始反思工业文明下的利弊得失,直到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将生态环境问题列入人类发展日程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以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首先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化伦理形态来讲,教育便成为维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

所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 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内、代际间的关系,。广义上是指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教育,狭义上是指在学校开展的教育。从总体来看,

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小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之一,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养成时期,学习知识快,可塑性强,因此在该阶段进行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切身践行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宗旨;有助于树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人才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就目前我国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来看,学校通过开设课程、组织活动以及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相关报道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校方积极筹办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热切参与的场景。可以说通过各方的积极努力,在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在我看来却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差异。从空间来看,由于小学生在学校中会受到校规校纪的规范和约束、教师给予的压力和必要的赏罚措施的影响,因此会表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并身体力行,然而一旦走出校门社会大环境下就愈发放纵,而浪费现象是极为严重的,如生日送礼讲排场,纸张浪费等;从时间上来看,伴随这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态文明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随着身心发展的成熟和规束心理的减弱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易放纵自己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家庭因素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

版”。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影响其发展最为直接的要素,并且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习惯和观念极难改变,因此如果父母不能够以身作则,所形成的铺张浪费、任意妄为的家庭氛围必将将孩子引向错误的生态发展道路;另外离婚和家庭矛盾激化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外加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极易变得敏感和忧虑,从而也就无心关注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学校因素 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学校对生态文明的教育要优于家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在传统教育的阴影下,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生态文明教育相对于文化课程就显得不受重视了,在小学“占课”现象十分严重,而自然环境的课就是被占之一,以至于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应付检查的“面子工程”而已。另外,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许多学校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重宣传,重规模,如火如荼的开始却往往草草了之,这种“注重形象,忽略学生”的活动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

3.社会因素 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社会大背景,就如同一双看不见的手,把学生在学校中培养起的生态意识全线击垮。由于小学生对于善恶、好坏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大人们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和媒体对于高档消费和享乐生活的宣传往往使学生走向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道路。

综合上述几点的分析,我认为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十分强调了榜样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的影响的是周围同伴,是他的监护人行为的模样”。因此为使小学生有效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付诸行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包括有关领导都应该为小学生的成长环境营造一种生态文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多方法教育引导,提高兴趣,重在自觉 对于小学生而言,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该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传授知识的课堂学习法、感受生态危机的实践体验法、感悟艺术生态的艺术熏陶法(如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走进生活发现生态问题的社会调查法、交流合作监督督促的共同学习法„„多种方法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培养“慎独”品质。

3.健全师资队伍,促进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作为一种专业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因此学校在开设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时不应该为安置就业任意配备教师,必须要全面重视该课程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生态知识储备注入新鲜“血液”;另外学校必须走出“形象工程”的怪圈,我认为可以把生态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从模式到体系到教材,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树立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4.发挥媒体导向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社会全体的复杂性是阻碍小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难题,但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也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必须抛开必要的利益冲突,以主

流媒体为中心从内容和形式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加强社会各界互相监督的体系,辅之以必要的法制手段,营造一种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教育的正确引导却刻不容缓,下代人的希望诉诸于这代人的营造,未来的明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四篇_关于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现代教育现状分析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1班 王波 1009020137)

教育乃立国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

中国的教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的不仅是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理想、责任心和追求的人才。而在当今的中国,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也!这与我们的现世需求大相径庭。

我们来看看中国孩童时期的教育。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3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在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那位母亲说,我的女儿以前看到“O”时,会说它是一个圆圈,太阳,苹果,轮子,酒窝,但是我的女儿在上了幼儿园之后就只会说是字母“O”。我的女儿被他们早早地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美国内华达州后来在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时,依据伊迪丝的案例对相关条文作了修改。美国现在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中国对学前教育不太关心,可这个时期的教育却很重要,因为它有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

义务教育是大为推崇的教育,因为它可以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我国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很高,虽然成效很大,但也存在弊端。义务教育似乎却成为了升学的垫脚石,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学校和老师对于学生的考试科目相当重视,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完全把学生限在一个框里,学生即使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也必须死在这框里。因为我们要考试要进入重点高中,这样才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对于义务教务也成了应试教育,一切只为考试,一切只为分数。这样的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只能是读书死。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同学们会积极思考,热情地回答问题,把自己的小手举得老高老高,但到了高年级以后课堂气氛不再是那么的活跃了,同学们的思考积极性大大下降,成就老师提问无人举手回答的尴尬。到了高中以后,更是死气沉沉,到了下课十分听到的是分数,分数,还是分数。

我们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之后,万千学子是为此忙得浑天暗地,哪知世间。我们的高中,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学生整天埋首于纸堆中,做题、做题、还是做题!老师教的

永远是知识而不是学习方法。分数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唯一目标。千军万马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实际我们忽视了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甚至是快乐的童年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占一席之位。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是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高考制度有着它不可抹灭的优点。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到处可见作弊和暗箱操作,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让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有了公平出头的机会。

大学时我们深深期待的天堂,我们描绘着蓝图。但当我们成功地进入大学以后,英语是学习的重点,没过英语四级意味着找死,没过英语六级意味着差生,所以我们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学习英语。大学教授的讲课呀,速度快如霹雳,一堂课的作业那是堆积如山呀,寝室熄灯之后,仍然是光芒四射,健笔如飞。一学期完了,谈论的是你拿奖学金了吗?所以从高校走出来的人虽多,而才少。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现在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所以大学里对人才的培养是不成熟的,还是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在里面,我们的创新能力损害殆尽了。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家庭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成员结构跟上世纪七十年代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胎教和学前教育,画高金读贵族幼儿园,但是许多家庭的父母却让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劳动的艰辛,致使其生活的自理能力欠缺。有的父母双亲因为高节奏的工作习惯,而与孩子缺少交流引起孩子的自闭症,还有少数父母许诺“可怕的礼物”,以物质、金钱利益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和学习欲,这些都为日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极大的生存安全陷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育资源仍然分配不公、国家教育支出分配不公。东部与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这些不公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的不公,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高考大省里的学生们,拼命的学习作题,人数较少的省的学生过的是潇洒有滋味,还出现了高考移民。

中国的教育主要弊端在于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要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培育中国的学生。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

四、创造性理念。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

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

六、个性化理念。在教育观念上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

七、开放性理念。教育观念的开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广泛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即教育要走国际化、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即教育要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拓宽,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拓展;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断开启人的心灵世界和创造潜能,不断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指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虚拟的等各种资源用于教育活动,以激活教育实践;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使教材内容由封闭、僵化变得开放、生动和更具现实包容性与新颖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指打破传统的单一文本考试的教育评价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八、生态和谐理念。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五篇_关于小学思想教育方法的运用及现存问题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关于小学思想教育方法的运用及现存问题的对策

作者:林同义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3年第05期

在现代社会的小学教育中,思想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思想教育是为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重要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小学生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点解析了小学思想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大对策。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一、教育方法的解析

1.情感渲染法

很多情况下,人的情绪总是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情绪感染法,是指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美好高尚的精神形象去感染学生,更是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使学生之间良好的形象相互感染。更进一步来说,不能把小学生当做灌输死道理的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小学生自主性非常强,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小学思想教育中,不但不能继续实行传统的课堂模式,还要研究新的课堂模式,运用新的科学成果来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与本堂课有关的知识,等到上课时一起发表,一起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就很好。

2.模范榜样法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通常小学生的模仿对象是自己身边的人,经常能看到小孩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模范榜样法的意思,就是为孩子提供可以效仿的正面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许是长时间陪在身边的老师、课本里出现的英雄人物、社会上那些正义人士,最后不可或缺的是父母。父母在这个方法里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当小学生看到这些人的正义的行为,潜意识里就会去模仿。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故事,如公交车里会有很多人主动让座,很多人愿意去做志愿者,等等。这对小学生良好思想教育的培养很有帮助。

3.实践锻炼法

很多孩子的心理活动都会受到实践活动的影响。只有当小学生自己亲身体验了,感觉才能更深刻,才能更有体会。古语说“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说,社会实践锻炼法就是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制作出适合孩子们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让所有人积极参与

关于小学生教育问题 第六篇_关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中小学每年非常死亡人数仍在1000人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学校的这种不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学生伤害事故更是频频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痛苦和损失,而由此引起的纠纷更是纠缠不清,往往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园安全堪忧,各类恶习性伤亡人事故不断,一些地方校园内出现了学生因楼道拥堵而后被挤压被彼此踩死踩伤,因玩耍打闹致伤,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重大安全事故,溺水、中毒、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是中小学生伤害和死亡事故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农村小学,又面临着哪些安全问题呢?为此,我对农村小学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47437/

推荐访问:小学生安全教育 小学生教育平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