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蚂蚁课后反思

蚂蚁课后反思

时间:2016-07-26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蚂蚁课后反思(一):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 蚂蚁》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近小动物蚂蚁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蚂蚁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探究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探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蚂蚁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像,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蚂蚁课后反思(二):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蚂蚁课后反思】

篇一: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我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 我 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象,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实在是值得表扬,但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蚂蚁课后反思】

篇二:蚂蚁教学反思

一年级音乐下册 小蚂蚁 1教学反思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就连古人也强烈地认识到“兴趣”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蚂蚁》教学中,一年级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思维比较活跃,为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喜欢和热爱音乐,开始让同学们猜猜谜语: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学生在议论声中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讲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内容主要是根据歌词内容来编,通过故事把同学们带入蚂蚁世界,同学们入神的听着,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蚂蚁特殊

的情感,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让他们随着音乐读读歌词,按童谣形式读一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按歌曲节奏读一读,使其掌握歌曲的节奏,通过这些训练后,同学们随着歌曲开心的哼唱,时间不长就学会了,如果单纯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提倡学科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因而,在教学中融入了歌表演创作,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头上方,来表示蚂蚁的触角,大家围成一个圈,全盲学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视学生可以做各种动作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常态,然后他们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体态律动,还让学生用诗朗诵形式进行表演,丰富学生的感官、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但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全盲生的视力缺陷,他们的肢体动作不那么协调,我想只要他们理解了音乐,即使他们表达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我想通过练习,他们的动作会更加完美,他们会一样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们明天会做的更好。

篇三: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 是第二单元要专门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型,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比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蜗牛和蚯蚓这两种动物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学习,从而知道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陆地上生活的本领。

【蚂蚁课后反思】

本课我先通过蚂蚁搬豆的儿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蚂蚁的兴趣,再让学生回忆他们是在哪里见过蚂蚁的,从而发现蚂蚁活动的地方很多,花坛、草坪等地方都是蚂蚁喜欢生活的地方,接着问学生:“你们熟悉蚂蚁吗?”三年级的小朋友一定会非常自信得说熟悉,接着让他们摆拼蚂蚁模型,从而获得学生对蚂蚁的前概念,三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做游戏,摆拼游戏他们也非常喜欢,通过在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感受科学课的乐趣。通过第一次摆拼,他们会发现其实蚂蚁的结构并不熟悉,接着就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观察蚂蚁,通过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怎么去寻找蚂蚁并可以拿到教室里观察,训练他们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一边观察,一边将刚才摆拼有误的模型进行修改,修改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获得内化的过程。通过再一次摆拼,学生能够更加熟悉了解蚂蚁,他们会发现平时应该更加注重观察,并且适当得使用一些工具如放大镜就更好了。接着再让他们分组分别观察蚂蚁的头、胸、腹,说说他们的新发现,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课后进行探究,从而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蚂蚁课后反思(三):2015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第1篇: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 蚂蚁》这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接近小动物蚂蚁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来观察、研究记录、描述有关蚂蚁的内容。观察的方法、可以研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在出去探究之前已经让学生明确了。可是,在外出探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蚂蚁很脏,不愿意用手去摸;有部分学生观察力不强,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细节。

当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观察蚂蚁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观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观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蚂蚁课后反思】

在外出观察之前,要提醒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细心观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不觉得是什么的东西到了科学家眼里就可能是宝贝了。学生经过亲自对蚂蚁的观察之后,其实对蚂蚁的身体结构已经稍稍知晓。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第2篇: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我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 我 也尽量的在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的教学录象,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实在是值得表扬,但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3篇: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第九周星期二,我在三年级八班上了一堂《蚂蚁》的组内教研课。熊主任与科学组全体老师课后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我感觉受益匪浅,对这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上:熊主任认为本课教材,内容含量较大,可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教学,即观察课和观察后的汇报课,这样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而其他老师如张敏老师、张文初老师等也都认为课堂内容太多,包括蚂蚁的生活地点、如何捉蚂蚁、如何观察蚂蚁、观察蚂蚁、画蚂蚁、蚂蚁传递信息的方式等等,导致“画蚂蚁”的重点没有突出,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方法上:因为我对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掌握不够,导致课堂上探究性教学不多。而且张敏老师、艾三丽老师也指出我在课堂上没有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拓展部分也没有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使整个课堂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我在讲,而没有引导学生来思考,来提问,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没有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比如讲解观察蚂蚁的方法,我可以通过提问“大家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观察方法?”,使同学们能够发散思维,达到教学目标。而如果这堂课我能启发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来进行教学的话,学习效果能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语言上:肖洪波老师、雷镇老师都认为这堂课的课堂环节承接不够,没有较好的承上启下,而且后期有思维混乱的现象,需要加强环节承接语言的巧妙设计;张敏老师也认为课堂中过渡语言不够,在与学生反馈的时候不要重复学生的发言,要做到及时反馈。比如在询问“你在哪里见过蚂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不要不断重复同学们说的地点。

在教学常规上:这堂课中,因为单纯的使用如“请同学们安静下来”这样单一的组织教学方式,导致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讲话等现象的发生。所以需要加强平常的课堂常规训练,也要学习更多的组织教学的方法。如可以给班上的同学编册,表现好的同学鼓励加分,表现不好的批评扣分,以此来激励学生。

在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和建议后,我对这堂课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明白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我也懂得了闭门造车,总是比不过集思广益的道理。在教学的路上,我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有学校领导的关怀,有张敏老师的帮助,有科学组全体老师的出谋划策,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会走得更好,我会走得更远。

第4篇:科学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是在师生一起寻访了小动物、观察了蜗牛,并对蜗牛与蝗虫进行了比较之后,对小动物进行的又一次观察活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由于蚂蚁是常见而又弱小的生命体.,所以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教材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入挖掘,通过师与生的情感交流,来达成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为此,我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能确定观察主题,并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蚂蚁,会积极动脑筋、采用多种办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基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并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

3.能积极查找关于蚂蚁的相关资料或通过饲养蚂蚁来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

4.在游戏中体验蚂蚁找不到家时的恐惧情感,懂得要珍爱小动物,及时送它们回家,并在送它们回家的途中进一步了解蚂蚁的其它趣事。

教学过程中我感到;

1.一定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试讲的时候,几个班级蚂蚁带得都不好。不是憋死了,就是数量少,或者是学生捉的蚂蚁太小影响了观察效果。加上那几天总是下雨,弄得人心情都要跟着一起阴沉了。有一段时间我真想不如干脆自己去把蚂蚁捉来,上课时发给大家算了。可又一想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我又怎能无端地剥夺学生自己探究自然的权利呢?这种权利不但课堂上要还给学生,而且课前放权更为重要。于是我就从上过的班级中挑选课前准备好的孩子,让他们来介绍捕捉蚂蚁的经验,给学生鼓劲,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避免了捕捉中的盲目行为,很快顺利地完成了准备任务。并且,学生还为自己的意外收获感到格外高兴。魏小来对我说:“老师,这回我看到了飞蚁。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眼花看错了呢,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蚂蚁在交配的时候会长出翅膀,变成了飞蚁。”邹天伦还对我说:“老师,我把蚂蚁捉到后拿回家去养,结果发现蚂蚁又生出了小蚂蚁。”其他同学马上纠正他,“不对,小蚂蚁是用卵孵化出来的。”

看到学生们那股较真的劲头,听到学生们讲述的关于蚂蚁的新鲜事儿,我真庆幸自己坚持把探究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孩子们,也真正理解了课标中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2.科学方法和程序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次讲《蚂蚁》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科学文件夹引导学生去填写。我设训‘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最想知道关于蚂蚁的什么事?

(21怎样做才能知道?

(3)你发现了什么?

(4)你还不知道的是什么?

(5)你准备怎么办?

这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科学探究的程序中。同时,我还有意识地与学生一起探究放大镜、实物展台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仪器只有使用得当时,才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感悟出研究科学是要讲究方法的。

3.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许你会认为训练表达,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这样你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别说是在课程正逐渐走向综合化的今天,就是在过去,因为学科的关系,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有时往往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如常规训练中要强调让学生说完整话,说话要注意条理清楚、简洁、生动。进行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先交待设计的意图,接着再介绍实验所用的器材、方法与步骤。汇报观察或实验结果时,要先讲清条件,再说出现象,接着分析产生此种

蚂蚁课后反思(四):2015观察蚂蚁教学反思

反思一:观察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是最普通的一种动物,用蚂蚁进行教学,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从研究探索中,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首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其次是通过实验描述蚂蚁的生活习性。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对不同洞穴中蚂蚁的相处情况的研究。通过研究,学生了解了原来不同洞穴的蚂蚁在一起,尤其是数量不等时,它们就会立刻咬杀起来。而把相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它们相遇以后,不但不打不咬,还能相互喂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了解了蚂蚁这个非常重要生活习性。其次,引导学生研究蚂蚁的食性。这个也是蚂蚁的非常重要的习性。教师通过安排实验,让学生玩中观察、玩中发现、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食物距离离蚂蚁要相等,这样实验才有效果,才有说服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学习态度,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接着,引导学生研究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当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在这部分的最后,让同学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这是拓展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探究起来有一定困难,但经过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还是有收获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蚂蚁的有关知识。特别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说明学生对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应当成为今后教学的主导方向。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二:观察蚂蚁教学反思

一上课,我就向孩子们讲清观察要求:1、用硬币和牙签摆一只蚂蚁,再照着把它画在记录本上,然后标出各部分名称。2、关于蚂蚁的样子及行为习性你们还有什么发现也写在记录本上。然后,就让孩子们分组行动了。

我加入在一个实力比较差的小组,我和他们一样进行观察与实践。经大家推选,我成为这个小组的记录员。又经过讨论决定:每个人先自己摆,然后交流,答案统一后,我再作记录。观察活动就这样开始了,大家各有各的办法,有的把蚂蚁拿在手上,有的放在瓶子里,还有的把蚂蚁装在塑料袋里……我也把蚂蚁放进瓶里观察。当我把三个硬币摆成一条直线的时候,他们已经把触角摆上了,看样子是正在想办法让蚂蚁停下来,好仔细观察蚂蚁的脚。看着看着我不由得想起:“孩子们天生就是科学家”的话来。看!孩子们摆弄来摆弄去反反复复的那种投入与专注的神情,与科学家探索与追求真理的样子难道不是样吗?更令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动作轻轻、小心翼翼的样子,不正是他们珍爱生命、喜欢小动物的真实写照吗?突然有一个孩子兴奋地跳起来说:“我摆好了!”接着,一个又一个地也相继完成。我们彼此议论了一会后,在大家七嘴八舌地指挥下我做好记录。接下来由小组成员彼此商议决定先自由观察,一有发现就招呼大家过去共同分享。

我看时间基本上可以了,就组织孩子们回教室。

首先让各组以最快的速度摆一只蚂蚁,又请一个孩子到前面去画。每个小组的孩子配合得都比较默契,转眼之间全部完成,而且准确无误,然后由我写孩子们说,共同把蚂蚁各部分的名称标在黑板上。

听了孩子们的汇报我真为他们高兴,同时也感到惭愧,孩子们说的许多我都不知道,这一课,我是既做教师又做小学生。细细回味,前一课的汇报讨论真是功不可没啊!正是那讨论才促使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深化,也正是那讨论,才使孩子们得出最好、最具有集体性的产品。可见,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有的人,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真正掌握思维之前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教师既是学生,学生又是教师,教育双方都具有这种双重任务。

反思三:观察蚂蚁教学反思【蚂蚁课后反思】

1.激发兴趣,珍爱生命

首先课前让学生寻找蚂蚁的踪迹并想办法把蚂蚁请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于蚂蚁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他们寻找小蚂蚁的踪迹时,可能会发现蚂蚁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课上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请小蚂蚁的方法,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有礼貌,让孩子体验到要珍爱生命,不要伤害小动物.

2.观察外形,师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对观察蚂蚁的外形时,我把这一探究活动设计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小游戏,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仔细的观察,老师对于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蚂蚁,画出蚂蚁的形态,学生不断补充,最后评议,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评价的过程,体现评价的多元化.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对蚂蚁外形形态有准确的把握,给予学生发表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学习,开放空间

整节课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过程,以朋友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与蚂蚁已有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对问题已有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对于蚂蚁行为习性的观察是一个全面的观察过程,在课堂这个喧闹的环境下蚂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学生的观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设计了8种不同环境的生态盘,把蚂蚁放进不同环境的生态盘中,让它在一个相对自然的环境下活动,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发现它有趣的事,三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255659/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