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驴皮影戏

驴皮影戏

时间:2018-06-06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驴皮影戏 第一篇_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是是广泛流传于我过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剧形式。唐山皮影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因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县),兴盛于乐亭(县),剧中形象、道具是用驴皮雕刻而成,所以又称滦州影、乐亭影、老呔儿影和驴皮影。唐山皮影作为一种地方艺术,既是唐山风土人情的缩影,又是北方皮影的重要代表,而且正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皮影艺术的窗口。本文将介绍唐山皮影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创新,从而更全面的展示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魅力。

一 产生与发展

在文化部第一批公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唐山皮影榜上有名,我作为一个唐山人深感自豪。从小生长在皮影之乡,耳濡目染皮影文化,对唐山皮影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唐山皮影历史较长,产生于金代,明成祖时开始发展,在清朝中晚期达到鼎盛。其造型夸张。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

皮影,也叫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今又称乐亭皮影,或冀东皮影、唐山皮影,在昌滦乐一带也俗称驴皮影,在东北俗称老吠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制作影人也是一种雕刻艺术。

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里居不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很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但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奉天(沈阳),在那里教授几个村童过活,在

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地成就了他对艺术的贡献——创作影戏。

黄素志是生员,屡试不第,至少参加过两三次顺天府乡试,到过北京,见识过北京的影戏。滦州地处京畿,与京城联系密切,乡间也有影戏。当地有一则古老的谜语是这样影射皮影戏的“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就有对明万历年间手抄滦州影剧本《薄命图》的介绍,可见本县境内在明代已有影戏。 黄素志多才多艺,游学沈阳时,把故乡和北京的影戏艺术带到了客地。 最初用纸剪刻影人后来改用羊皮剪刻影人,这种雕刻艺术见于北宋,黄素志将这种雕刻艺术加以改进,把皮影介绍到个新地方而且得到了发展。[1]

正如顾颉刚所说:“原来影戏自黄先生发明(实际上是传播和改进)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及东三省,这时满洲大势方兴。‘个新兴的文化不甚高的民族,对这种通俗艺术,自然非常合乎脾胃。及至满清入关以后,影戏也就随着进入北京。康熙五年,礼亲王府竟有8个食5两俸专管影戏的人,旁的府第也可以推知了。后来全国平定,各省派遣驻防将军,充其任者皆满洲人。他们一来和驻地语言不通,不能鉴赏当地娱乐;二来对影戏嗜好已深,不能离开,所以莫不带了影戏班前去。专制时代的习惯,上行下效,无论朝野都不能例外,不久以后影戏就布满了各地。”[2]因昌黎、滦县、乐亭与东北三省邻近,历史上去关东的人多,长期以来满族的汉化语言和生活习性日益接近,很少语言上的不通,滦州人黄素志传播改进的影戏以“滦州影戏”名,影戏因清初随清军驻防而广为流传是可信的。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倡导,皮影戏兴盛繁荣,传播较快。至清朝中叶白莲教起义,各地人民响应,清王朝统治者害怕江山不稳,预防人民聚众闹事,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他们把嘴脸一变说影戏是用纸人纸马兴妖造反,禁止官员私养影班,禁止夜演影戏。影戏在官方是禁止了,在民间却是禁而不

止,仍然发展着。

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也就是所说的唐山皮影。当地群众非常爱好影戏,积久而成风俗。 “正月„„至十四五六等日,凡城市乡村多筑秋千为嬉,夜则张灯演影戏(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格窗,蒙以绵纸,中悬巨灯、乃雕绘细驴皮作人物形,提而呈其行于外,戏者各肖所提脚色以奏曲)。”[3]道光年间,滦州学正左乔林这样描写影戏:“张要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珊珊莲步稳,帐前活现李夫人。”[4]同治十二年(1873年),滦州南石佛、孟家庄合会公立红白事拘式碑中有违约罚“演影三台”的规定。 “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冬孟月......‘是月毕场功、劳农遣工人归,赛祭燕享,竟尚影戏,妇女群众竟夕焉。”[5]

有记载:“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夜间于台上架纸窗,借灯光照映,远视之意态生动,维妙维肖,故谓之影戏。戏本多长篇,传述古代忠孝节义等事,颇有益于风俗。唯中多迷信之出,清季曾设有影剧改良社,借改者无多,故近今所演,仍不免迷信等事。然与他剧相较,则益多而害少。每演三夜或四夜为一台,每台价昂者须四五十元至百元,少者十数元至五六元不等。于人家还愿或喜庆时用之,亦有岁时丰宁乡村醒资开演,以资娱乐者。”[6]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皮影戏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影戏在滦州、乐亭发祥,极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清朝中叶,民国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本县籍的张绳武、张占科等名家多加入乐亭影班,由是乐亭影名声日兴。本县有柏各庄杨荣久影班、东黄坨龙振刚影班、西新庄陈文礼影班等,那时民间小影班比比皆是,把皮影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时称奉天)、长春(时称新京)等大城市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在国内和国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戏的流域更为广阔,一些唱腔得以保存。

唐山皮影戏不同于其它影戏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1)皮影人物小巧,用薄细驴皮制作,有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结实耐用的特点;(2)镂刻精细,形象俊美,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夸张,极富装饰性;(3)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驴皮影戏】

二.现状与创新

和许多古老民间艺术一样,唐山皮影也面临着生存发展中举步维艰的尴尬。许多人认同了“演出市场逐渐狭窄”这一原因,也有许多人认为是从业人员的减少资料的失传、国家保护措施不完备及皮影本身过于传统等因素导致皮影逐步走向衰落。

但我们也应看到唐山皮影具有的现代艺术价值:(1)文化方面:皮影戏的发展,不仅对我国民间绘画、戏曲美术、民俗观念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同时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2)经济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皮影戏也逐渐走向市场。另外,借助皮影将会为地方招商引资带来巨大的商机。(3)政治方面:皮影的宣传教育功能显示出了巨大的政治价值,另外,皮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在国际交往中,常以皮影作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增进了政治关系。(4)社会生活方面:长期以来,皮影艺术一直很好地发挥着消费娱乐功能。

皮影剧团

目前,皮影艺术普遍处于萧条状态,而唐山皮影剧团多年来却令人难以置信地保持着年演出量400场的良好势头。唐山皮影除了立足于本市观众,深入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演出外,在国内各大文化交流活动中都保持着极高的出境率,并积极建立与港澳台及海外的联系。唐山皮影剧团曾多次赴台演出,并派小分队赴日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演出。从1996年起,唐山皮影剧团和日本东京的影法师剧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被邀请赴日演出。从1998年起,唐山皮影剧团的每一部新制作的剧目都配备了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

对于将来的发展,唐山皮影剧团认为 “最近的方向就是走向影视业”。该团拍摄的18集皮影电视剧《五峰会》在刚结束的第16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戏曲节目中获三等奖。由唐山皮影剧团演出的《小康路上》成为我国首部现代皮影戏电影

保护皮影的民间人士

在抢救与保护皮影文化的道路上,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情况————民间文化由民间力量来保护。李小阳,保护皮影文化的民间人士。在唐山市大钊公园,他的“唐山民俗艺术博物馆”面向社会开馆,出售门票。李小阳坦言,他希望能用这些艺术品创造经济价值,走出一条以文化养文化的路子。 “一有皮影珍品的信儿,我就马上去找,最难过的是到那儿后东西不行或已经被买走了。还有的把价抬得老高,我负担不起。” 唐山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对他的行为表示支持,在即将举行的陶瓷博览会上为他申请了免费展位。李小阳说,“我最迫切的希望是文化局给我的博物馆注册,不正名我心里不踏实。”

创新是另一种保护

很多古老民间艺术的尴尬在于,人才的继承上出现断层。但唐山皮影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的新鲜血液储备绰绰有余。唐山戏校的皮影班已招了数届学员,

驴皮影戏 第二篇_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文名

皮影戏

别 名

驴皮影、影子戏、灯影戏

兴 起

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清代

类 型

傀儡戏 表演形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驴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1]

历史起源

华县皮影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望奎皮影戏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皮影戏演出现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制作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第一步 选皮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二步 制皮

皮影戏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于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陕西皮影为例,通常有两种方法炮制它的原材料——牛皮:“净皮”和“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先将选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灰皮”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把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化入水中,将牛皮反复浸泡刮制而成。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皮影戏高清壁纸

第三步 画稿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第四步 过稿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华县皮影

第五步 镂刻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艺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

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程序如下:刻人面——先刻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棂丢出齿,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黄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筑装饰——空心桃儿落落梅,雪里竹梅六角龟,一满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 敷彩

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以陕西皮影为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 发汗熨平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此外还有一种土办法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还会变形。

第八步 缀结完成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用铁丝相连,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于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于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2]

艺术流派

综述【驴皮影戏】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驴皮影戏 第三篇_民间传统文化——皮影戏

民间传统文化——皮影戏

2015-05-27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幺瑞雪

一提到“驴皮影”,那可是老北京人的戏曲艺术必不可少的一项民间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皮影戏。

据史书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51570/

推荐访问:正宗唐山驴皮影戏光碟 驴皮影戏曲大全mp3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