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手工制作 >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时间:2017-11-21   来源:手工制作   点击:

【www.gbppp.com--手工制作】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第一篇_中学实验设计方案

制作“叶脉书签”设计方案

20102401172 刘灯媛 20102401159 吴婉娴 20102401034 沈于如 20102400111 20102401013 罗俊杰 20100004010

王能 刘洋

指导老师:罗秀玲

一、 探究问题的提出

1、涉及的中学化学知识

本探究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57页的家庭小实验—叶脉书签的制作,其制作原理涉及到碱的腐蚀性问题。碱会破坏叶肉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因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碱性的溶液能够将脂质带走,其实质也就是碱能与酯反应,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从而使叶肉容易被刷去。通过制作叶脉书签,同学们可以对强碱NaOH的腐蚀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2、选题的意义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叶脉书签制作,培养学生动手、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采集各种形态的植物叶片并制作成精美的叶脉书签,使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进而提高审美情趣。

(3)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叶片的选择,制作时溶液的浓度、加热时间,漂洗的工艺,染色效果等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一套叶脉书签制作的最佳方案。学生亲自动手,并积极参与集体讨论,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加深对相关生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实验反应原理

叶片的叶肉中含有大量多糖物质(淀粉)遇到腐蚀性液体就会发生腐烂。经过加热,它会腐烂得更快。叶脉(纤维)比较坚韧,不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将一些叶片坚硬、叶脉坚韧(网状叶脉)的树叶,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留下网状脉,制成叶脉书签。

三、实验所需药品仪器

1、药品

树叶:比较坚硬、网状脉比较明显的叶片,如桂花树叶、白玉兰花叶、紫荆叶、芒果树叶、木瓜叶、榕树叶等。

颜料、NaOH固体、Na2CO3固体、20%的双氧水或漂白液

注:需要配制的溶液浓度有:2%、4%、6%、8%、10%NaOH溶液 需要称量的药品有:氢氧化钠2g、4g、6g、8g、10g各一份 2、仪器

烧杯(500mL)、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天平、镊子、牙刷、试管刷、玻璃板、报纸、滤纸

四、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与实验装置图

(一)基本步骤

1、选材:选取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丰富的叶片,用清水洗净备用。

2、配制实验所需溶液。

3、加热:把碱液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近沸时把叶片浸入溶液内,边加热边搅拌,加热时间长短要根据叶片而定,以叶肉容易被刷掉为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即可。 4、漂洗: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漂洗干净(一般在两次以上)

5、刷洗:将叶片放在玻璃板上,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叶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滤纸(或报纸)上晾干。

6、漂白:用20%的双氧水(或漂白液)漂白叶脉,约15分钟。

7、染色绘图:可以用红墨水、黑墨水、蓝墨水、各色颜料、品红等对叶脉进行

染色。

8、晾干:放在报纸上晾干后夹在书中。

(二)探究内容

1、探究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腐蚀效果

表1

2、探究Na2CO3和NaOH不同配比的腐蚀效果

表2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第二篇_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 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

滴 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

取 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²),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 cm 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

放 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 问题: 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

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

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

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

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

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

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 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洋葱表皮细胞

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指导方法与指导流程:

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徒手切片的方法,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让学生自己实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问题,做到重点深入,个别指导与普遍照顾相结合)

实验总结(1、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西红柿果肉细胞的差别;2、由同学们提出发现的问题,号召所有的人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生科2组

设计者:李沅秋(10310169)

参与者:张亮(10310189) 梁娇娇(10310170) 郑碧容(10310237) 卢彬(10310296) 郎小霞(10310278)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第三篇_实验设计模板

生物实验设计与评价

(发布日期:2007-2-1 10:56:31) 浏览人数:1987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必出的内容。从近几年的实验题在高考中的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命题趋向,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它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

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一、实验设计的四个原则

1.对照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设置对照组,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除了有阳性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之外,通常采用空白对照的原则:即不给对照组以任何处理因素。值得强调的是,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是相对实验组而言的,实际上对对照组还是要做一定的处理,只是不加实验组的处理因素。

2.随机性原则:

实验设计中的随机化原则,是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使显著性测验有意义;二是平衡各种条件,避免实验结果中的偏差。

3.平行重复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上述随机性原则虽然要求随机抽取样本,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的原则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4.单因子变量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做到前后一致。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了解题目要求:

解题首先要明确题意,只有明确题意才能方向明确,少走弯路。看清题意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

2.明确实验目的原理:

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

3.确定实验思路:

就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并对可能产生的现象作出预期,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

4.设计实验步骤:

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要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怎样运用?要注意:一是题目中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一般应充分利用;二是除非题目条件允许,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由于实验设计是一种开放性试题,可能存在多种实验步骤,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简便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精确性。

5.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在实验中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除了用文字进行记录外,还可以用数据或符号进行记录。

6.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图表、绘图等方法作一个简明的总结。

以上只是解答一般综合实验设计题的一般思考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应根据实验设计题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作出正确的回答。

三、实验设计题型类析

1.设计实验方案:

题目给出实验目的及一些附加条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原理,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确定和书本相关的知识点及实验原理,构思相关的生

物情境,然后再设计便于操作的实验方案。

例1 设计一个于室外空旷处进行的,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合乎触及幼苗的情况下,使幼嫩植株长成如图示形态的实验方案,并说明实验原理。

(1)实验方案

(2)实验设计原理

解析:这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习题,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向光性生长等,但题目作了许多限制,因此根据生活常识可设计为将正常生长的植株花盆侧放在地上,待其弯向上方生长后,再摆正花盆。其原理为利用茎的背地性生长的特性。

2.设计实验步骤:

根据题目要求给定的器材以及实验提出的目的,设计或补全实验步骤。这类题目体现了高考试题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趋向。要求教学中要强化实验,培养学生“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和有关原理设计出简单实验方法”的能力,以及“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

例2 现提供新鲜柑桔60个,塑料桶(篮)数个,松树针叶适量,蒸馏水、清水、无色透明保鲜袋若干,医用APC(保鲜剂)、温湿计、台式天平、量筒、空调机等。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在室温24℃的条件下,研究松树针叶是否有保鲜作用。

解析:

(1)将柑桔分成甲、乙、丙三等份,称好每份的重量。

(2)分组处理。

甲组:不经任何处理,用一塑料桶(篮)把一份柑桔装好,放在室内桌架上。

乙组:在一塑料桶(篮)底铺上适量的松树针叶,放上一层柑桔再铺上一层针叶,如此重复直至把一份柑桔放完,上面再用松针叶覆盖好,放室内保存。

丙组:用适量医用APC(保鲜剂)溶解于蒸馏水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把一份柑桔放入浸泡适当的时间。取出后晾干水分,用保鲜袋包装好放塑料桶(篮)中保存。

(3)观察与记录。利用空调机将室温调节为24℃,定时观察各组出现斑点和软腐的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试验进行到柑桔完全失去食用价值时结束。

(4)实验结果分析。在三组处理中,只要乙组的柑桔保鲜期优胜于甲组,说明松树针叶有保鲜作用,而乙组的保鲜期接近、相等或优于丙组,则说明松树针叶有良好的保鲜作用。

3.设计实验改进方法: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以此为媒介,引导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

例3

引起50%左右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我们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为了测定洋葱表皮细胞的等渗浓度,有人把剪成小块的洋葱表皮细胞分别(等量)依次放入下面各组溶液中,并记录结果如表(1):

(1)该洋葱表皮细胞的等渗浓度为多少?

(2)如果再给你4组实验材料,请设计出可以更精确地测出细胞等渗浓度的方法。

解析:这类试题并不单纯以实验能力为考查目的,而是以实验作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题设条件可知该洋葱表皮细胞的等渗浓度为0.5-0.6mol/L之间。如何设计一个更加精确的测定方法,从题中的设计思路推知,可采用缩小各组蔗糖溶液的浓度梯度加以测定。因此可分别配置浓度为0.52mol/L、0.54mol/L、0.56mol/L、0.58mol/L的4组蔗糖溶液进行类似实验。或先配置浓度为0.55mol/L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如果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超过50%,则再配置0.53mol/L的蔗糖溶液,如果没有达到50%,则再配置0.58mol/L的蔗糖溶液。依次类推,先后进行4次实验。

4.综合实验设计型:

这类试题完全为开放性试题,其条件、方法和方案均具有不确定性。要求根据题型要求自行设计。

例4 某地种、养殖品种及生产的某些因素如表(2)。请依生态学原理,选择种、养殖生物各两种,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物质循环示意图方式展示,如有必要请做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其条件、方法和方案具有不确定性。其要点是做到投入少、产量高,要有效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要以生物能转化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基准点。根据题设要求,种植和养殖可随意选取两种,同时可考虑设置沼气池将秸秆和粪便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供家庭生活使用。沼渣供植物作肥料,植物草茎可作为养殖动物的饲料。施肥要求用农家肥,防止环境污染不用化肥。同样为避免环境污染,治理虫害不用农药,而采取生物防治方法,甚至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农作物体内,从而具备抗虫功能。

组织培养常用激素及化学性质

(发布日期:2007-5-9 15:36:32) 浏览人数:2231

1、吲哚乙酸(1AA)

相对分子质量175.19,无色结晶,见光易分解,熔点164℃~165C.,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和丙酮。在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

2、萘乙酸(NAA)

相对分子质量186.2,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34.5r一135.5℃,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等。微溶于热水,易潮解和见光易变色

3、吲哚丁酸(1BA)

相对分子质量203.2,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稍有异臭,熔点为123℃~125℃,不溶于水,能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

4、6—苄基氨基嘌呤(6—BA)

相对分子质量225.2,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30℃一232℃,难溶于水,可溶于碱性溶液或酸性溶液。在酸碱溶液中稳定

5、激动素(KT)

相对分子质量215.2,白色固体,熔点265℃~266℃,能溶于强酸、碱溶液及水溶液,不溶于水

6、吡效隆(CPPU)

相对分子质量247.68,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171℃,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

7、脱落酸(ABA)

相对分子质量264,白色结晶,熔点为160℃~161C,难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等

8、赤霉酸(GA3)

相对分子质量346,白色结晶,工业品为白色粉末,熔点233℃~237℃,难溶于水,不溶于苯和氯仿等,溶于乙醇

9、2,4—滴(2,4一D)

相对分子质量221.04,白色结晶,熔点141~2,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碱或盐溶液,易溶于水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第四篇_中学生物实验课程设计的样板

《中学生物学实验研究》

课程作业

授课学期 2013 学年至 2014 学年 第 一 学期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学号 姓

任课教师 韦艳艳 交稿日期 成

阅读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的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作为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延续,本节课是以实验方式来具体探究学习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也就是用显微计数的方法对酵母菌种群进行抽样调查统计。通过亲身体验、合作探究,对比分析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方式与实际状况下的差异,进行数据与图表、曲线等转化;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物问题。由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迁移运用以解决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实际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重点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关键是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实验内容考查的要求中属C级要求,新课标强调能力培养,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核比重也逐年加大。学生通过本次实验探究活动,可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学习物种、种群等相关知识后,学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J型”“S型”曲线有所认识,不过还停留在理论了解的层面上,而且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因此学生会希望更感性、具体地了解种群数量如何变化和变化的影响因素情况,更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野外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调查研究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作为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走出校园进行实地研究耗时较多,颇不现实。利用本实验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能合作完成基本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因此,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经历与科学家的原始研究相似的体验过程,再现科学家的数学建模过程。必须注意的是,本实验需要使用的实验用具——血球计数板、数码显微镜,之前学生并未使用过,因此应在课前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对实验作初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探究活动的成功。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熟悉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和计数方法;

5.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 【能力目标】

1.实验中能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实验材料用具;

2.通过具体的材料,学生尝试课题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初步构建数学模型,逐步形成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逐渐养成协作精神;

2.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逐渐形成简约、严谨的思维品质;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后收集的数据的分析总结,探究变化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并尝试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并尝试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为8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用具。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烧杯、滴管、量筒、吸水纸、马铃薯培养液、菌种等。

3.材料。配制马铃薯培养液,接种酵母菌。 4.指导学生使用血球计数板和数码显微镜。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了解酵母菌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找出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出实验方案设想。

4.通过查阅资料和实物操作,学习血球计数板和数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分析评价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七、课时安排

由于该实验种群的培养、计数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通过实验来探究种群的增长方式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预计需要7天课外探究+2个课时(40min)。

八、教学过程【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第五篇_2015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方案一:初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指导方法与指导流程:

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徒手切片的方法,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让学生自己实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问题,做到重点深入,个别指导与普遍照顾相结合)

实验总结(1、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西红柿果肉细胞的差别;2、由同学们提出发现的问题,号召所有的人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方案二:微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每支4.5mL水)、烧杯、三角瓶、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搪瓷杯、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天平、滤纸、pH试纸等。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0.2%可溶性淀粉液、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碘液、95%乙醇、0.5%番红水染液、无菌水等。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1栋宿舍楼后面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10、10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6、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0.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8、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

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394785/

推荐访问:细胞培养实验报告 细胞培养实验仪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