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爱好 > 自己幸福

自己幸福

时间:2017-03-20   来源:爱好   点击:

【www.gbppp.com--爱好】

自己幸福(一):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70分)

爱好虚名的人认定“别人的行为便是他自己的幸福”,爱好享乐的人认定“他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但拥有智慧的人则认定“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

——玛克思·奥勒留《沉思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习作赏析】

自己的行为才是幸福

爱虚名者以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幸福,享乐者则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然而,真正的智者才懂得幸福便是自己的行为。洪流滚滚,望向青史,望向未来,幸福就在自己的行为中。

周国平在《幸福慎论》中谈及萨特的一生,金钱、婚姻、幸福生活他样样具备。但晚年时却痛定思痛:“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却让我觉得这没多大意思。”究其原因,恐怕是萨特在经营自己人生时,却从不曾认识到幸福就藏在他的举手投足间吧。

幸福是自己的行为,世人所说得种种幸福康庄大道,恐怕是个谬论!譬如一朵经春。风洗礼而即将归入泥土的花,积极者便以它为骄傲,叶落归根,自然永恒,驻足观其随风飘荡,为它的超脱而欣喜,便也能解开自己心中的结。悲观者也许会随风奔跑,踉踉跄跄,努力伸手去留下它,便也是于事无补。幸福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任何外物或别人的灵丹妙药实乃需斟酌斟酌。

行为的对象同时也决定着幸福的厚度。这世上有两种人,幸福和不 幸福者,他们都在忙碌着,前者的生活如蜜,后者的生活便如黄连,有苦说不出。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回眸历史,我们知道那些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而相反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的种种的恶行简直让人嗤之以鼻。贪者、嗔者,他们的行为永远不会让他们得到幸福。 放慢人生的脚步,欣赏竹的摇曳,花的开放。看到生活总是会充满阳光,晦涩就会败在自己的积极行为上。放慢人生脚步,不偏激,不去贪图一时的幸福,不去让自己的行为成为众矢之的,而要让人以仰望的姿态对你的行为注目。

我们绝不相信,一味看向别人的人会获得幸福。正如毕淑敏所说得那样,“我只相信十指握成拳头的力量”。这十指间,包含的是有意义的行为,这十指间,是让你感到幸福的行为。摘一朵玫瑰,送人一缕清香,给别人送去幸福,也给自己创造了快乐。

幸福如花,香远益清【自己幸福】

爱好虚名的人贪恋他人的美誉,爱好享乐的人追求物质精神的满足,可这并不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拥有智慧的人会说“自己的行为才是他人的幸福”。的确如此,幸福如花,只有在自己用美好的行动去温暖他人时,它才会发出怡人的馨香。

【自己幸福】

可有的人意识不到这点,他们错误地以为幸福是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于是他们为了一己之利,占用了耕地盖上了洋楼,宰杀了野兽制成了皮革,砍倒了树木做成了家具......他们美其名曰享受生活,可是他们无形中摧毁了农民、野兽、树木的幸福,我不知道当这个世界只剩下人类自己,没有绿色、没有其他动物,只有钢筋水泥,还会有幸福吗?幸福是花朵,没有不散发清香的花朵,只要有空气的流动,幸福的香气就会随风飘进每个人的心田,但是如果将花朵摘下,独自放于自家的书房,馨香一室,花香也只能保持几天的而已,难以谈及永久的幸福。

【自己幸福】

伟人之所以“伟”,在于他们拥有高出常人的智慧。他们嗅觉灵敏,知道幸福是一朵花;他们机智聪慧,知道幸福之花绽放,香远益清方可得到真正的幸福。汉文帝、汉景帝他们没有去开拓边疆,以扬自己的威名,而是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他们把百姓的幸福放在了第一位,所以他们被世人歌颂。朱镕基总理退休多年,但是他关注山区孩子的求学,把自己大量的退休金捐给了贫困的孩子,孩子在教室里拿起

课本幸福的笑脸,就是朱镕基总理幸福的最好诠释,对朱总理来说,这样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反观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因为曲解了幸福的含义,而一辈子与幸福无缘。比如仇和在治理沭阳的时候,为沭阳的发展尽心尽力,给沭阳人民带来了幸福,自己也感觉到了幸福,但是随着地位的升高,他把自己升官作为幸福的唯一标准,幸福观发生了变化,他忘掉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幸福应该建立在温暖百姓大众的基础上的,他的行为应该为百姓负责,为百姓谋幸福,所以他的出事是情理之中的。

幸福这朵花正含苞欲放,让我们用正确的行为去孕育它,让它香远益清,幸福大家。

行为在左,幸福在右

虚荣者说:“别人的行为便是我的幸福。”享乐者说“我自己的感觉便是福。”可智者说:“我的行为才是我的幸福。”

事实正如智者所说,自己的行为便是自己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幸福感。

关注自己的行为,增强幸福感,沉思的行为,可以给你一种幸福,思考是智者所为,孔子思考,“欣然忘食”,老子思考,哲学顿生,罗丹的思考着,这些无不在诠释着思考这种行为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例如,冯.卡门沉思,陷入公式的推导中,不知不觉跟着助手来到了车站突然,灵感乍现,便在公交车厢上演算起来,一直对列车员说着再给我一点时间,终于,一组伟大的数学公式便诞生存了车厢上,幸福感席卷了冯卡门。冯.卡门的幸福来源于他演算的公式,可没有那种如痴的沉思。试问,那给他幸福感的公式又会在哪儿呢?所以,是沉思这一种行为带给了他幸福。

不仅沉思,而且追逐梦想也能提高幸福感。追梦的人生是充实而愉悦的,夸父逐日,不停地奔跑,最终死掉,可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一直在追逐着梦想,我们也一直在追逐着一个梦想,从嫦娥奔月,到嫦娥号登月成功,凝聚着国人无数的心血,每一道程序的精密计算,每一个零件的安装无不反映着我们对奔月这个梦想的追逐的决心,如此艰难的历程,化为登月成功时的一阵欢呼,一切都是值得的,逐梦的历程注定艰难,逐梦的历程也注定是丰富多彩的。因为追逐梦想,我们可以受逐梦的历程,因而提高幸福的指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幸福感提升呢?当然是关注行为,表现良好,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更好?不妨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拓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品行,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的眼界,高尚的品行,让你能够了解世界,坚守本心,获得内心的宁静,做到自己的行为才是自己的幸福,所以,要提高品行,坚守本心,做到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智者便是你。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幸福会是你的人生的真实写照。

幸福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最欣赏李坚柔,这个在索契冬奥会上一鸣惊人的女子。【自己幸福】

这么多年的默默无闻,这么多年的痛苦与折磨,她仍在坚持,她说她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很幸福,很幸福。

什么是幸福?也许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不同的人的人生追求是不同的。但只要是正确的幸福观,统统都可以概括成这样一个观点:幸福是自己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幸福。

幸福如屋,行为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学生退学读技校的事让我感叹不已,多数人十分不解,放弃清华这一人人都向往的学府而转读技校到底为哪般。当事人的一席话让我顿悟:“ 我根本不喜欢在清华学习的那些东西,技校里我有很多动手的机会,在这里,我很幸福。”我想,他现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用自己的行为创造幸福,他是真的幸福的人。试想,如果他一味的听从父母的建议上清华,把父母的行为当成是自己幸福,他真的会幸福吗?答案不言而喻。【自己幸福】

但总有人会对幸福产生误解,爱好虚名的人认定“别人的行为便是他的幸福。”爱好享乐的人认定“他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不正,而引发的错

误的幸福观,因为他们爱好虚名和享乐。

海子曾言: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今天起,关心食品与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乱花开。“海子是幸福的,他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他用他自己的行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他对幸福的定义很简单,但这都要用自己的行为创造。

前不久,网络流行一篇最牛辞职信,上面只有短短两句话:世界之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么一篇教授级的教师所写的辞职信,小时候,他一直梦想着周游世界,但现实让他的梦醒落空,到如今,他决定重拾童年的梦想,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我看来,这位老师是幸福的,因为如今的他,做着自己喜爱的事,用自己的行为完成了自己的幸福之梦,让人羡慕不已。

幸福其实很简单,但它必须由我们自己的行为去创造,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由“行”而生

高官厚禄,名利双收,虚荣至上,这样的人幸福吗?香车宝马,夜店狂欢,享乐至上,这样的人幸福吗?

不,这样的人不会幸福。

但反观当下,“低俗的幸福观”在社会上横行,蒙蔽了人们的心灵。爱好虚名的人认定“别人的行为便是他的幸福”,无论何时,总想把自己的幸福拉出来高调地“晒一晒”。爱好享乐的人认定“他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终日沉沦于灯红酒绿之中„„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不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景象?

究其根源,我认为是人们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对幸福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 在这个物欲膨胀的社会,名利和享乐已经成为人们的最佳选项和终极目标。而这种现实会不断侵蚀人们的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从“别人的行为”,从“自己的感觉”中找幸福。

而这种“低俗的幸福观”又不可避免地深刻影响着社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时代气质”。 对于那些爱好虚名的人,不妨放下名利,学学林清玄。他虽然享有极大的名利,却不被名利所累。他入山修行,和佛教大师倾心交谈,《心有菩提》中便有了禅宗之美;他独访茶园,与梅家坞的茶农一起采茶、种茶,《平常茶,非常道》中便有了淡淡茶香。他曾经说过过分追求物质和名利的人,内心往往空虚、寂寞。而无论是山中谈禅还是田间采茶,这份厚实的幸福都是名利无法带来的,都是通过行动获得的。

对于那些爱好享乐的人,不妨收敛欲望,学学邵逸夫。作为一代影视臣子,邵逸夫拥有亿万财产,却从不追求享乐。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其身”为人生准则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投身慈善,他毕生写就的慈善传奇像传递知识与温暖的逸夫楼一样屹立不倒。邵逸夫用百年的行动证明饿幸福不在于享乐,幸福在于行动,在于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加幸福的社会,在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幸福由“行”而生,让我们抛弃虚名与享乐,用行动创造幸福。

自己种花,自己开 高三(8)班 徐姝婷

自己种花,自己开,自己开落,自己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都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拥有智慧的人认定“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的确,幸福只把握在自己手中。 仁者,踏一木屐,拄一竹杖,几步一歇,放歌于青山之中;智者,戴一笠,掌一蒿,顺水而动,吟诵于秋水之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智者仁人,用他们的行为诠释了平淡的幸福。

幸福,是所房子,而我们是这所房子的建筑师。那个乌镇的翩翩少年,向世界出发,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浪。少年时的富家子弟,不甘于平淡富丽的生活,毅然地踏上了那条坎坷的追求之路。壮年,他饱经磨难,中年,颠沛流离,但他用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一辈子干净清醒。与木心来说,只要自己所为来于自己,流浪也是一种幸福,天地间孑然一身也是一种幸福。

丰子恺先生曾言:你若爱,哪里都可爱;你若很,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幸福也是自己选择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选择后,清醒的行动,便好。

不要以为幸福离你很遥远,不要以为幸福是那镜中花。

不要独守内心,寂寞相处;不要静候时光、心如止水;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不要用别人的评价来绑架自己;不要自我膨胀,相信自己是地球的中心。要相信行动才能拉近你与幸福的距离。纵岁月以刻薄和荒芜相欺,我们仍要用生命的慷慨和繁华相爱。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忧伤的名字——顾城,孤城,一顾倾城。他是怎样的推崇惠特曼的不羁与高傲,骨子里却满是拜伦式的忧郁和莫泊桑式的癫狂,他无法走出自己的城墙,获得幸福,内心的矛盾与绝望束缚了他的双脚,让他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只能与幸福背道。

平凡的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在尘世中获得幸福,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那稳稳地幸福希望你能拥有。

用双手搭建天地

我最喜欢爷爷搭建的小天地。

爷爷的小天地,简单的平房,屋后几行豆角,东北角上几眼青椒,屋侧纵横不平的松软土地上留几行黄豆,屋前空地上一片小青菜,一株桃树,一口井,啊,世外桃源呢!

回想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爷爷用他的行动,创造了自己的幸福。

风吹雨成花,时间拖着斑斓的裙角从我的脸上拂过,将我带回昔日的梦境。

那时,邻居家的爷爷博古通今,常常高谈阔论,回溯流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幼的我。自家的爷爷却常常沉默,忙着手中的活计,看待手中的活比看待自己的孙女还重。小小的我心里难免生出不平,嫉妒的水在心里冒泡,一个又一个。

所以,我常到邻居家去,听这位爷爷谈说牛郎织女,夏日流星,稻香蛙鸣,还有他的桃源。他说,他想找一片荒地,种几行小菜,筑一圈篱笆,圈几丛菊,躺在藤椅上,欣赏夏日星光。每每说到这些,他的眼中便荡漾起幸福,眼神柔软得像棉花糖一样要化掉。可他最后,终会哀叹一声:“老了,没精力喽。”然后,起身,摇着蒲扇,晃着头,佝偻着背,进屋里去了,留下几片黄叶在庭院里翻转舞动,归于沉寂。

回到家中,看见爷爷依然在忙他的活。他端起小盆,盆里几把灰黑的种子,扛起锄头便往外走。抬眼看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爷爷笑了笑,皱纹成了一朵花。“丫头,一起去看看?”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嗯,嗯。”

我跟在爷爷的后面,沿着崎岖的小路蜿蜒前进,路旁的景物也由灿烂明丽的野花转变为荒草。正嘀咕着这里能有什么好看的,爷爷突然站住脚,我撞到了爷爷的后背。“哎呦。”爷爷转过身来,揉乱了我的头发。“小脑袋瓜里想什么呢?不看路啊。”我嘿嘿地笑。说话间,我瞥见了爷爷身后的天地,惊呆了。爷爷用自己的行动,把邻居爷爷的梦想都实现了呢。

也不多说什么,爷爷拿下锄头,便开始了锄门前的地。汗水沿着他的鬓角滑落,滴在地上,开出一朵花来,我屁颠屁颠地跑到桃树下,摘下一朵桃花,别在头上,又跑到井边,开心地照水。看着来来去去的我,爷爷意味深长地说:“丫头,你要记住啊,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啊。”摘下一片花瓣,含在嘴里,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很甜呢。

夕阳给桃花镀上了金辉,红得妖媚,燃碎了一园宁静。爷爷弯腰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

自己幸福(二):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

“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却不总是能看清楚幸福”的理解以及在政治实践中导致的后果

这是卢梭对个人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人们总是想要自己的利益,但人们不知道如何实现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利益,获得幸福,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正从反面验证了人们共同建立社会契约的合理性,人们把一切权利都交给共同体,然后让这个共同体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共同体呢?既然所有人把权利都交给了共同体,那么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这个共同体是公意的代表,即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利益将超过我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其次,卢梭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他推崇集体力量,崇尚公意;因此共同体中的人们不能有偏私,要抛却众意,保留公意。但惟有认同这一共同体的人们才能有这样高的品质,卢梭的这一观点过于理想化,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抛却个人利益的。他这种个人主义被集体主义所取代,利己主义为美德所取代,个人意志也将完全服从于公意,每个人均能够自由地服从并能够驯顺地承担起公共福祉的理想显然不能实现。

再次,它的观点之中也有人们的自由,只不过以平等为前提的自由。人们交出自己的所有权利之后,然后享有完全的自由,不过这种自由完全为了公意,在必要的时候共同体可以迫使他为了公意而所做

【自己幸福】

任何事情的自由。

然而,卢梭的这种理想的政治社会是一种小国寡民式的直接民主,就如古代的雅典民主一样。他不赞同代议制民主,因为党派是导致公意异化的原因。但是,现代的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不适宜采用直接民主;若采取直接民主,愿意参加政治共同体的人们都可以参与进去,这必然导致政治参与的臃肿。庞大而复杂的组织,而且要经常性的召开,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参与混乱;若绝大部分的人都参与到政治中去,如何保证经济领域的发展呢?这又导致了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矛盾;事实上,参与到共同体中的人们参与的第一思想理念就是自己的利益,这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利益。这种参与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人们参与为了利益,而参与又导致了利益的减少,因此,最后这一共同体会为人们所抛弃。

卢梭的这句话正是承认了个人是偏私的,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的,由于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个人难以解决,因此共同签订契约组成维护人们利益的共同体。“正如自然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公约也赋予了政治体支配它的各个成员的绝对权力”。这句话正说明了卢梭所承认的政治生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人们必须共同听从公意的安排,事实上这就建立了一个合法的多数人对于少数人专制。个人相对于共同体是臣民,必须服从公意,否则共同体有强制其服从的权力,强迫其自由的权力。当然,社会中也有没参加共同体的人们,他们就是卢梭所说的偏私之人,他们的意志只是众意,众意意味着偏私,偏私意味着与公意的对

立。所以说,卢梭所推崇的这种体制很容易被一部分人所利用。法国大革命就在很大一部分利用了卢梭的这种思想,最后被托克维尔说成是人们为了平等宁可抛弃自由,不知这是可悲还是应该可怜?

关于人治和法治,我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治。卢梭所宣扬的共同体是道德的,是不会犯错误的,他不需要任何的制约,因此法律对他是不应该适用的。这遗留了很大的空缺,为人治开启了大门,无论人数的多少。多数人中的少数人也能利用为了公共利益的借口,可以任意迫害反对自己的对手,因为是为了公意。若有人不服从,他也成为了公意的敌人。

由上述可知,卢梭的这种平等的民主是不可能稳定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以公意为借口做出为了自己的利益的事情。到那时,政权的更迭将会很频繁。为了稳定,一些人会成为这种政体的牺牲品。

卢梭的很多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但他的很多思想不是过于理想化,就是有很大的弊端,因此要有选择的利用。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323878/

推荐访问:感慨自己幸福 守候自己幸福

热门文章